《浅谈婴幼儿的安全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婴幼儿的安全教育.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婴幼儿的安全教育浅谈婴幼儿的安全教育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出现不可逆转的问题,就会造成家庭的不稳定,进而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近年来,学前儿童发生伤亡或受到侵害的案例却触目惊心令人心痛。如何才能确保儿童不发生意外伤害?我个人觉得,家长对孩子实施细心的保护固然十分重要,但危险防不胜防,家长不可能分分秒秒地保护着孩子,所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提高孩子自身的防护能力才是更为重要的。那么,家长在对婴幼儿的安全教育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对此,我想谈点自己的浅见,愿与更多的家长们分享。(一)不要让孩子生活在安全的真空中有很多人,特别是安全意识非常强的一些家长会认为,只要把家里的安全隐
2、患全部排除,同时家长又尽心尽力地保护着孩子,让孩子在完全没有危险的环境中生存,孩子就能得到安全的保护。其实,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未必就是好事,往往会导致孩子对大人形成过分的依赖,并缺乏安全意识和对危险的预见能力。当然,如果家里的环境做到了有如真空般的万无一失,孩子在家里的安全就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但是,一旦孩子离开家长或离开家到了别的环境,孩子往往会因为对危险缺乏敏锐的感知力,最后反而造成危险。案例一:一对父母,担心孩子出危险,就把客厅里一切感觉有危险的东西(如:饮水机、电风扇等)全部搬到另一个房间里锁上,客厅里只留下沙发和电视。结果,孩子长到四五岁,家长就渐渐地发现,孩子总是容易受伤,经常不是
3、被开水烫了,就是被利器弄伤等等。家长适当地防护是必须的,家里的一些会导致较大危险的不安全隐患也是应该尽量排出的,但这个案例中的家长就做得太过度了,他们采取的措施是让孩子与危险绝缘,剥夺了孩子学习辨识和防范危险的机会。孩子从来没有身处有危险因素存在的环境中,对那些可能的危险自然就缺乏认知,其安全意识和对危险的预见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也就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当危险来临时,孩子就会全然不知,完全没有经验,因而才会经常受伤出危险。案例二:一位叫夏夏的男孩,父母都是医生,特别注意家里的物品消毒。餐具必须餐餐消毒,小朋友不能到他们家玩,夏夏的玩具也不能让其他小朋友动。有一天,从没下过水的夏夏和小朋友到河里
4、玩,不小心灌了一口水,结果便被细菌性痢疾夺去了生命,而同样呛了水的其他小朋友却都安然无恙。有句俗话叫做“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其实,孩子的身体需要慢慢积累一点小小的细菌,并不会对孩子造成危害,却又能利用“以毒攻毒”的原理,使孩子抗住更多的细菌。孩子从小打预防针不就是注入病毒吗?其目的就是要使孩子的身体以后能够抗住该病毒。所以,不要让孩子生活在绝对洁净的环境中,否则最后反而会害了自己的孩子。这个案例中的夏夏正是由于父母过度精心的养护、照料,使他生活在几乎如真空般的“无菌”环境里,导致他的身体变得脆弱不堪,对一般的小细菌都缺乏抵抗力,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意外发生。(二)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对于婴幼儿来说,家长对其实施细心的保护的确是十分重要的安全保障,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范围的拓宽,危险也会越来越多,家长不可能分分秒秒地保护着孩子,所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提高孩子自身的防护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或许有人会说,孩子太小,尤其是03岁的婴幼儿啥都不懂,怎么培养安全意识?哪有什么能力保护自己嘛!其实,“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一岁以内的婴儿已经具有了躲避危险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更早时候身体运动所带给她的经验1。”比如:未满月的婴儿,成人张开五指并把手从较远处突然靠近婴儿的面部,婴儿就会立刻眨眼睛;又比如:两三个月的婴儿,头部能够左右转动后,当你做同样的动作,他还会把
6、头转向一侧。婴儿的“眨眼”和“转头”都是因为他判断到了危险临近而做出的躲避反应。1、告诉孩子什么是危险,怎样做才是安全,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孩子的安全意识不是长大了就自然会有的,需要从一出生就开始渗透。家长一方面要保护好柔弱的婴儿,同时也要不断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危险的,怎样做才是安全。如果家长一味地单向保护孩子,从不让孩子自己去认识危险,那么孩子一旦形成思想上和行为上的依赖,便会导致长大后缺乏安全意识。案例三:一位16岁的女孩,从小过马路都是父母牵着、护着,几乎从未教过她要自己注意危险。在她16岁时,父母觉得她长大了,有能力自己过马路了,便放心地让她独自出门,结果却在过马路时被车撞死了。按理说,
7、16岁的孩子应该能够懂得过马路要注意安全,注意来往车辆等等,但由于父母没有告诉她“过马路时会有什么样的危险”,也从未教过她“过马路要左看右看”的安全方法,她也从小对父母依赖惯了,完全没有形成过马路的安全意识和习惯,才造成这样的惨剧。对于小孩子来说,或许你一次两次的讲解并不能够使他学会认识危险,但只要经常性地坚持告知,并让他有很多机会去认识危险。这样就可以起到“不断地敲警钟”的作用,从而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促进孩子对危险预见能力的提高,自然就会降低出危险的几率了。2、放手锻炼孩子,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促进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家长不是孩子万能的保护神,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有越来
8、越多的时间脱离父母的视线和照顾,那么,适当放手锻炼孩子,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自理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使孩子具有良好的独立性,还可以促进孩子的抗危险能力,也就是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比如,教会孩子从高处下地的正确方法,那么当你不在孩子身边时,孩子也能自己安全地从高处下地,自然就会减少坠落的危险。又比如,“电”的问题。很多家长都认为电很危险,绝不能让孩子接触。我不否认,电的确很危险,但并不主张一味地让孩子对“电”避而远之,因为,任何危险都是防不胜防的。而孩子的探索欲很强,你越是不让他碰的东西,越搞得神神秘秘,他就越想探知究竟,但他的探索却又是从无知开始的,这样一来往往会造成危险
9、的发生。所以,我主张既要告知孩子尽量不要触摸带电之物;手上有水的时侯不能摸插座,更不能拿着插头往插座上插。但同时,也要教会孩子正确的插电方法,比如,手指不要伸进插座的孔中;插插头的时候,手不能摸着插头的那两条“会导电的腿”,而要摸着绝缘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探索欲,又使孩子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反而能降低危险发生率。我们家客厅的地台上有一个很大的接线板,较低的墙面上也有很多的插座孔,孩子房间床头柜上也有小的接线板,插座、插头也不少。儿子八个多月时,已经能够非常自如地在各个房间穿梭爬行,于是便开始了对“电”的探索。但我们并没有改变这些“电”的位置,而是主动教儿子学习正确的插电方法,同时也教会他认识
10、怎样做是危险的。这样做既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又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儿子一岁七八个月左右就常常帮我们做“在接线板上开关电源”的工作,不到两岁就主动包揽了给各类电池充电时“插插头、取插头”的工作,而且每次都是非常开心,很是得意。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放心大胆地不管不顾了,事实上,他做的时候,只要我们在场,都会仔细观察他的动作,看他的手有没有摸到插头的绝缘处。这样给他机会让他学习、让他独立操作,他的手就会更加灵活,掌握的正确方法就会更加牢固,那么他的安全系数也就提高了。现在的儿童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全方位保护”的养育方式使这些儿童本该自己完成的活动由家长代劳,这剥夺了儿童应该
11、通过实践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结果导致儿童对危险缺乏防范能力,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故。家长应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要允许孩子适当地淘气,其实,“越淘气的孩子越不出事、越安全;越是放到保险箱里的孩子,反倒容易发生意外,更不安全。很多家长总是想方设法不让孩子多做运动,理由仅仅是担心孩子的安全。德国有一份重要报告给儿童更多安全,报告指出:在德国,每年有180万儿童出现事故,但是发生事故的是那些不经常运动的儿童。因为经常不运动的儿童,缺少经验、力量和技巧,而这些正是日常生活中从事最基本的运动必不可少的能力,如果缺少的话,一碰到什么东西当然就容易受伤3。”案例四:有一位妈妈,从孩子很小便放
12、手培养其独立能力,孩子1岁多便能独自吃饭,2岁能自己穿衣,4岁自己洗头洗澡,5岁独自到离家较远的少年宫上课,自己独自过马路就知道要左看右看,发现两边没有车了,才放开脚步稳稳地走过去。安全教育的关键还是在于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现在的孩子无疑是脆弱的,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家人无所不在的保护,这种保护使得孩子原有的潜能也消失殆尽。看来,适当地放开手脚,让孩子探索周围环境,了解自己的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中学会躲避危险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三)让孩子在安全中体验危险,在危险中学会安全“孩子如果缺少与事物的接触,那么他对事物的认识与感受就不会深刻,有时还会影响到他对知识的理解与问题的解决4。
13、”比如:幼儿机构演练火灾、地震、洪灾、歹徒入侵等等,就是让孩子在实际的安全中与危险亲密接触,从而认识这些灾难是怎么回事,该如何正确躲避。其实,在家里同样可以进行类似的、便于操作的、适合孩子的小规模情景演练。比如:父母假扮陌生人敲门,指导孩子该如何应对,以保护自己的安全。我从女儿几个月开始,也做了一些实验,让女儿在貌似危险的安全中体验危险、认知危险,在实则安全的危险中学会安全。也就是让孩子与“安全前提下的危险”亲密接触,从而达到使孩子“远离危险”的目的。如:1、婴儿爬到床边,大人抓住其双脚让他的身体继续向床下慢慢坠落,直到他的头或伸出的手轻轻着地(地上最好是铺了地垫),使其身体体验到坠落,内心感
14、知到危险,从而认识到“床的边缘很危险”,以后爬到床边就不会再继续向前爬了。2、婴儿在床上翻身从床边滚落时,大人用双手贴住孩子的身体下方,使孩子平躺在大人的手上,但是,大人的手仅仅是贴着孩子的身体起到保护的作用,但并不用力向上托举,就如同坐电梯,孩子的身体就是坐电梯的人,而大人的双手则是电梯的地板。大人的手顺着孩子坠落的方向继续下坠(地上最好是铺了地垫),只是在贴近地面时才用力托住,使孩子的身体实实在在体验到“坠落”的危险。上面两个小方法在女儿满一岁前一直在运用,有了女儿的实践经验,儿子出生后我更大胆运用此方法。孩子们不仅认识到了床的边缘很危险,而且还用自己的身体“测量”出了床面到地面的距离,促
15、进了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对空间高度认识上的问题而从高处坠落。然而,我们却常听说有三四岁的小孩子,完全感知不到这样的空间落差,而经常从床上或沙发上一步跨出如履平地,结果发生意外。显然,我的孩子从危险体验中认识到了危险,从而使自己更加安全了。3、女儿小时候曾被弹性柜门夹过一次手,是因为她没有了解这种柜门的特点。于是,我控制好柜门,随着柜门的反弹又轻轻地夹了一下他女儿的手,让她体验到了手被夹的危险,但因为恰到好处地控制了力度,孩子的手会安然无恙,并无真正的危险。但女儿却观察并体验出了“这个柜门得完全打开后才不会弹回去,如果没有完全打开(比如只开了一半)就松手的话,柜门则立刻弹回去夹住
16、扶着门框的另一只手。”虽然女儿那时只有1岁3个月,但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学习能力非常强,这样貌似危险实则安全的“危险”体验,有一两次就能学会如何掌握正确的方法,让自己避免发生危险了。4、快速摸烫鸡蛋、烫水等:让孩子快速地触摸烫鸡蛋或烫的茶壶、或者烫水,同时告诉孩子“烫”。孩子能够体验到“烫”的危险,并理解“烫”的含义,但孩子又是安全的、不会被烫伤。这样便于孩子认知危险,并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而减少危险。很多家长会觉得这些烫的东西危险,不能让孩子碰。其实,人的皮肤、身体还是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并不是那么不堪一击,快速地触摸并不会烫伤孩子,但足够让她感受到“烫”。孩子很聪明,她不会让自己一直
17、摸着烫东西的,所以,这样的危险体验实际上还是非常安全的。5、用针或牙签、刀尖等尖状物轻轻地扎宝宝的手,让他感觉到了被扎疼,但又是恰到好处并无危险,也不会真正使宝宝受伤,却可以让他体验到危险,从而认知危险,达到主动避免危险的目的。有些事情是一定要经历了才能深刻地认识它,有些危险则可以寻找替代物、或通过表演来让孩子间接地认识它的。比如:早教专家程淮教授在讲座中就曾提到,如果孩子想学奥特曼从楼上跳下去,家长不妨用很小的动物替代孩子。如,把小鸡、小老鼠等从楼上扔下来,让孩子看到其被摔死的惨状,从而认识到从楼上摔下来的危险,不再学奥特曼或超人从阳台上飞下去了。我个人觉得,这种体验最好用拼装的玩具或其它经撞击后会散架的又不会伤着人的物品来代替。当然,造成孩子发生意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仅仅在于家长或孩子,不过,社会的原因这里就不多讲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孩子的安全应该是家长和孩子一齐努力、双管齐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保障。综上所述,我觉得家长在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上,既要授之以“鱼”父母对孩子的保护和为孩子提供的安全防护环境;更要授之以“渔”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愿天下的宝宝们都能远离危险,健康平安每一天!快乐幸福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