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点的教学策略与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062914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知识点的教学策略与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知识点的教学策略与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知识点的教学策略与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知识点的教学策略与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5页 共5页基于知识点的教学策略与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集体备课案例对比分析(四)07年3月教研综述 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孙颖我片跨校集体备课的撰写要求中,我们除了提出研究某一课时“突出重点的策略”、“解决难点的策略”之外,还要求大家分析“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在实际备课中,有的集备稿能够较好地区分两者,体现了两个层面的思考;但也有的将二者混淆,使备课质量美中不足。有老师提出觉得困惑,不知如何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异同。其实,两种策略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针对某一课的知识点,为达成某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确定的;后者则是针对某一类知识提出的

2、,它体现了一个单元、一个专题中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可迁移的一些有效做法。后者是前者的概括提升,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以下通过摘取部分集备稿的案例对两者的特点作一说明。(由于上学期所撰写的“集体备课对比分析(二)”一文已针对前者作过具体阐述,本文对其中只作总体上的补充。)首先,基于知识点的教学策略应注重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体现“独特性”。由于指向某一课的知识点,而每一个知识点都具有它独特的含义,对于学生的学习,也会存在独特的问题。基于知识点的教学策略就应该体现对这些“独特问题”的“独特处理”。如一年级“认识半时”一课,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认几时半的钟面,备课稿中有如下两种不同的策略表述:案例1课题:

3、认识半时突出重点的策略: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借助学生自己准备的钟通过在钟面上拨一拨、读一读、比一比的形式找出规律。案例2课题:认识半时突出教学重点的策略:半时比整时学习起来更难,要让学生在观察、拨钟操作中感受半时的时针和分针的指向各有什么特点,与整时的指向有什么不同;用电子表数字显示半时,学生对点右边的“30”表示半时不好理解(还没学习1时=60分),教师应先指导学生了解“30”就是表示半时就可以了。第93页上面的内容时可作如下安排:1、设计如下提问:A、半时的时针指向什么位置?分针指向什么位置?B、时针指向了哪两个数字的中间,分针指向了几。C、反过来说说2时半的时针应指在什么位

4、置?怎样理解?(指在2和3的中间,因为超过了2点又不到3点)2、教师示范:操作整时到半时的过度,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白时针和分针都在走,时针走了半格,分针走了半圈。 以上两个案例,是对同一节课的不同策略设计。在本节课中,学生怎样才算是“认识”呢?应该是会看指针、会读时刻(包括电子钟)、会拨钟面。案例1中“拨一拨、读一读、比一比” 只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极为概括的介绍,但未能看出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而案例2中我们看到了教师是准备怎样帮助学生度过难关的,他通过几个关键的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处于半时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特征,并提到“与整时的指向有什么区别”。加上教师的动态示范,让学生在活动的指针中明白为什么

5、半时的时针走到两数中间、分针指向“6”的道理。这样,也就解决了“看指针”的问题。而所提出的对“30分”作适当的解释,就是在解决“读时刻”的问题;还安排了让学生不看钟面说说2时半的指针应在什么位置,这就解决了“会拨钟”的问题。不难看出,案例2中的策略是针对“独特问题”的“独特处理”,它明确地指向“认识半时”这一知识点中的若干要素;而案例1则不具这一“独特”性。相比之下,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则应适用于多个不同知识点的教学,体现其“普遍性”。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虽然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解决策略,但由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教法上也一定存在相通之处。因此我们课时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提炼,提出适用于一组

6、教学内容甚至一个专题的教学策略。案例3单元内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成学过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在小组中动手操作、探索,可以让个别小组的同学准备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些是底和高不相等,但面积相等的),个别小组的同学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到: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学过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并在拼摆活动中渗透旋转、平移思想(主要是渗透旋转思想,因为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候主要渗透了平移的思想),以锐角三角形为例:可以通过让学

7、生自己先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上下放在一起,使他们重合,然后以三角形右边角的顶点为中心,把上面的一个三角形旋转180,再沿着一边把它向上平移,经过旋转和平移,两个锐角三角形就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明确,每个锐角三角形也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探讨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情况是否与上面所说的一样,并从中发现规律:所有的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来表示。案例4单元内容:多边形面积计算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根据教学三维目标,结合几何形体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知识的

8、迁移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温习一下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再提出这样的问题:想一想,怎么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学生会主动地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迁移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去。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2、采用小组合作拼摆的方法。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体现变知识的接受过程为科学探究过程,利用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让学

9、生小组内动手操作,自主学习总结出公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仿照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小组探究提纲如下:仿照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_形。 (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_,高等于_。 (3)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4)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_,所以梯形的面积_。3、采用直观教学法。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来突出教学重点,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例如,在研究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引导学生再来看看三个平面图形的面积之间的联系。

10、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在梯形的面积基础上,如果上底或下底的长度为零,就变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上底和下底的长度相等,就变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就使学生的认识不只停留在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上,而是把这几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启示学生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学习要整体把握,不能孤立地学习某个知识点。4、公式代入法学生学的公式越来越多,难免会记错。因此,让学生在做题前先写出题目中所求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加强记忆,然后再将相应的数据代入进行计算,减少出错的机会。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案例1仍然停留在某一个“点”上的分析,所阐述的办法从字面上只适用于一个知识的教学,而未能将不同的

11、点联系起来。在而案例2中,教师能从“特殊”上升到“一般”,虽然其中仍然会有具体的课例,但只是作为对普遍方法的解释。如“知识迁移法”,是可以运用在本单元中三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教学中的;又如“公式代入法”,对帮助学生进行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都是适用的,具有“跨课时”的指导效果。如此,“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的“普遍性”得以体现。当然,在概括几种方法名称的时候,如将“知识迁移法”改为“图形变换法”是否更为贴切,请大家商榷。另外,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应注意结合单元知识特点,体现“专题性”。上面提到的“普遍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过于概括的表述往往不能体现对专题内容的深入研究。我们还要注意紧扣本单元

12、知识所特有的,寻找适用于某一专题的有效教学途径。案例5 单元内容: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1、在探索的过程中归纳计算的方法。独立探索交流归纳尝试运用2、在实例比较中归纳常见的数量关系交流信息比较快慢归纳数量发现关系3、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设计购买的方案。4、在数据推理中发现商的变化规律。数据推理是发现规律的重要方法。5、在运算的过程中提高估计的意识。每一道习题运算,都安排估一估的要求,以提高学生估计的意识。案例6单元内容:6-9的乘法口诀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引出口诀;2、重点掌握从没接触过的几句口诀;3、编制口诀要

13、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乘法意义和2-5的乘法口诀,要注意区分哪些是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没有学过的,要有重点的教学;4、要逐步扩大学生探索的空间,从师生共同编制到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引导学生运用讨论、交流的编制方法。在编制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念能力;5、在记忆6-9的乘法口诀中时,要引导学生找联系、找规律来帮助记忆;6、教学时,要设计多种有趣的练习形式,为学生创造各种运用口诀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7、每一部分口诀学完后应注意复习已学过的口诀;8、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两个案例,如果我们不看单元题目,能清楚地判断出所备的是哪类知识吗?如果能,则说明具有一定的“专题性”;

14、如果不能,那么说明其揭示的单元知识特点不鲜明。案例1所提出的几个策略中,除第4条能看出与除法有关,其余的似乎放在任何一个专题内容的教学中都适用,这也就是过于概括了,也可以说是无效的策略设计。而案例2中,通过几个具体的建议,让我们对“乘法口诀”这一专题的教学有了清晰的认识。她把握了从6到9的乘法口诀的知识特点,如几组口诀都中有一部分是过去学过的,一部分是准备新学的。策略中提出了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办法,这些办法的运用将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解决这一专题的教学。通过以上对比分析,老师们是否更加明确了两个层面的教学策略的特点呢?希望在本学期的集体备课中,我们能将这两部分进一步完善,综合已发表过的三篇文章“集体备课案例对比分析(一)、(二)、(三)”,实现本学期的集体备课精益求精。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