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实践.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040932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林银行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巴林银行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巴林银行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林银行实践.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8页 共28页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箴言:巴林银行事件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越是优秀的专业交易员输的越惨!1995年2月,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巴林银行是一家具有230多年历史,名声显赫的英国老牌贵族银行,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时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尼克里森曾被人誉为国际金融界的“天才交易员”,素以稳健、大胆著称。在日经225期货合约市场上,他被誉为是“不

2、可战胜的里森”。自1994年下半年起,里森认为日经指数即将上涨,于是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不料1995年1月17日日本关西大地震后,日本股市反复下跌,里森的投资损失惨重。里森认为股票市场对神户地震反映过激,股价将会回升,为弥补亏损,里森一再加大投资,在1月16日26日再次大规模建多仓,以期翻本。里森继续买入日经225期货,其日经225期货头寸从1995年1月1日的1080张9503合约多头增加到2月26日的61039张多头(其中9503合约多头55399张,9506合约5640张)。据估计,其9503合约多头平均买入价为18130点,到2月23日,日经指数急剧下挫,9503合约收盘价跌至

3、17473点以下,导致无法弥补损失,累计亏损达到了480亿日元。由于里森主观地认为日本股票市场股价将会回升,而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将会下跌,因此在1995年1月16日24日大规模建日经225指数期货多仓同时,又卖出大量日本政府债券期货。但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在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同时,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出现了普遍上升,使里森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也出现了较大亏损,在1月1日到2月27日期间就亏损1.9亿英镑。里森在进行以上期货交易时,还同时进行日经225期货期权交易,大量卖出鞍马式选择权。鞍马式期权获利的机会是建立在日经225指数小幅波动上,因此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里森作为鞍马式选择权

4、的卖方出现了严重亏损,到2月27日,期权头寸的累计账面亏损已经达到184亿日元。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里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里森畏罪潜逃。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然而这时的损失已高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这位昔日的贵宾,巴林银行从此倒闭。截至1995年3月2日,巴林银行亏损额达9.16亿英镑,约合14亿美元。3月5日,国际荷兰集团与巴林银行达成协议,接管其全部资产与负债,更

5、名为“巴林银行有限公司”;3月9日,此方案获英格兰银行及法院批准。至此,巴林银行230年的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箴言:如果有一根足够长的财务杠杆,说不定可以撬动整个华尔街。 从里森个人的判断失误到整个巴林银行的倒闭,我们看到伴随着金融衍生工具成倍放大的投资回报率的是同样成倍放大的投资风险。这是由金融衍生工具本身具有的“杠杆效应”特性所决定的。 一个职员竟能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毁灭一家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究其原因,其中不恰当地利用金融期货的“杠杆效应”,不严格执行风险管理制度,不设止损,盲目自信,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交易,是造成这一“奇迹”事件的关键。 巴林事件惊动了全世界,对金融期

6、货领域的冲击尤其巨大。金融期货及其衍生产品的高风险性再一次受到广泛重视。人们认识到,严格的风险控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从事金融期货及其衍生产品交易是何等的重要。如何控制由于采取金融期货财务杠杆原理交易产生的高风险,以及如何约束交易机构内部成员的个人行为,避免“里森案件”重演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尽管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对金融界的触动很大,但是类似的小“巴林银行事件”在全球金融及商品期货交易中还是层出不穷,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有“中海油”事件。 财务杠杆效应是一柄双刃剑,既为人们创造财富传奇提供了可能,也为类似“巴林银行倒闭”这样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对所有从事信息财富投机的交

7、易者都是一个警示,即使再专业、再伟大的交易者,如果他忘乎所以,自以为是,失去正常的理智,置风险管理和止损于不顾,一意孤行地和市场对赌,无论他拥有多少资金,以前的战绩多么辉煌,通常只需一个回合,便丢盔弃甲、一败涂地、落荒而逃。 尼克?里森就是最好例子。事发不久,里森就在机场被捕,之后被判有罪入狱。在狱中里森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我搞垮了巴林银行,听说此书还被拍成电影,里森获释后靠演讲为生。 一、巴林银行案始末: 1惊人事件1995年2月27日,英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这消息让全球震惊,因为这意味着具有233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掌管270多亿英镑的英国巴林

8、银行宣告破产。具有悠久历史的巴林银行曾创造了无数令人瞠目的业绩,其雄厚的资产实力使它在世界证券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可以这样说:巴林银行是金融市场上一座耀眼辉煌的金字塔。 2事件起因巴林银行是倒在一个年仅28岁的利森手里。利森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的经理。同时一人身兼首席交易员和清算主管两职。有一次,他手下的一个交易员,因操作失误亏损了6万英镑,当里森知道后,却因害怕事情暴露影响他的前程,便决定动用88888“错误帐户”。而所谓“错误帐户”,是指银行对代理客户交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经纪业务错误进行核算的帐户(作备用)。以后,他为了其私利,一再动用“错误帐户”,造成银行帐户上显示的均是盈利交易。随着时

9、间推移,备用帐号使用后的恶性循环使公司的损失越来越大。此时的里森为了挽回损失,竟不惜作最后的一搏。由此造成在日本神户大地震事件中,多头建仓,最后造成损失超过10亿美元。这笔数字,可以称是巴林银行全部资本及储备金的12倍。233历史的老店倾刻崩溃了,最后只得被荷兰某集团以一英镑象征 二、中航油期货交易案始末: 1相似事件历史有时正由这种惊人的相似与相异组成。2004年11月29日,陈久霖任职CEO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英文为ChinaAviationOil,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发布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净资产不过1.45亿美

10、元的中航(新加坡)因之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并向法院申请债务重组。 在新加坡,中航油(新加坡)事件被认为是自1996年英国巴林银行里森一案以来最令人震惊的丑闻。在中国,中航油(新加坡)创出了有史以来中国企业在境外炒期货的最大亏损额。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是中国在2001年重新放开口子,允许国企在境外做套期保值业务之后,发生的第一起巨额亏损。 2事件起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航油今天的折戟也许从昨天就已经开始。让我们看看中航油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逼向火山口的吧 中国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2001年在新加坡交

11、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这是一场里氏9.5级公司地震。这是另一起巴林事件。”新加坡证券投资者协会负责人戴维.杰拉尔德惊呼道。 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公司因而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10月,油价再创新高,公司此时的交易盘口达5200万桶石油;账面亏损再度大增。

12、 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公司于10月10日首次向母公司中油集团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已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10天之后,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用于还债。 但危情并没有因“援军”的到来而得到缓解。从10月26日到11月25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保证金先后两次遭到逼仓,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也就在这时,已经有超过6家银行停止了与中航油公司的交易。 在期货交易中,有最低保证金限制,一般为现价的5%。交

13、易所在进行结算时,如果保证金数额不够,就有被强行平仓的可能。11月29日,为了挽救奄奄一息的中航油,集团再向中航油提供1亿美元贷款,但此时已是杯水车薪,新加坡交易所不得不对中航油强制平仓(帐户亏损额已超过帐户内原有的保证金,即帐户内保证金为零,甚至是负值,此时交易所有权对帐户内所有仓单强制平仓)。 2005-11-18 18:37 回复 举报| 看经济 2楼 打落的牙自己吞。巨亏给中航油造成了无可估量的后续影响。公司股票已遭停牌,新华远东中国评级已将中航油的主体信用评级由A下调至C,为新华远东信用等级中最低级别。不仅如此,该公司同阿联酋国家石油的合资项目已经搁浅,而打算收购英国富地在中国华南蓝

14、天航空油料公司股权的交易也极有可能胎死腹中。 中航油事件硝烟渐渐散去,数以亿计的巨额亏损已是覆水难收。随着中航油事件的发生,国企参与境外期货交易造成巨亏又一次刺痛了中国期货业脆弱的神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何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成为监管部门及整个期货业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中航油事件始作俑者的个性、交易决策、市场监管,公司治理,国企产权制度等方面对此事件进行了深度剖析,为中国期货业尤其是从事境外期货交易的企业防范和控制风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陈久霖与里森的个性异同点: 事发后,面对媒体滔天的指责,陈久霖曾对友人说:“我的情况与里森不一样。我不是里森。”事实果真如此吗?这句话合理性

15、与否还有待深入分析,不过确实说明了中航油参与新加坡期权市场交易带来重组命运过程的复杂性。 国内部分媒体在报道中航油事件时,把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其进行纯粹期货期权投机交易。里森当年从事衍生品投机使百年老店巴林银行倒闭,今日中航油因期权交易亏损导致重组命运,结果相似,故媒体把陈久霖与里森相提并论。这样的说法似不为过,实则有值得商榷之处。 1.在诚信问题上陈久霖有别于里森-首先,里森交易失败致使巴林银行倒闭,巴林银行对衍生品交易管理长期存在漏洞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其中作为交易员的里森权力过大且存在诚信问题也在事件发生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里森长期以来利用公司的信任及对交易过程的了解,一直隐瞒交易

16、实情,并伪造了一系列交易记录,没有把真实情况向总部汇报。 中航油事件也存在交易管理制度不严或者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但作为主要决策人之一的陈久霖并没有存在诚信问题,从开始燃油期权交易到后来亏损不断扩大,陈久霖及其交易团队皆没有有意隐瞒情况的迹象,中航油集团对交易过程是十分清楚的。里森因诚信问题而犯有欺骗罪,陈久霖似乎没有。 其次,从事发后两个人的不同表现也能看出两者的显著区别。里森拖垮巴林银行东窗事发后,畏罪潜逃至德国后被引渡回英国,而陈久霖则等待有关方向处理意见。对于参与期权交易失利致使中航油重组事件,陈久霖内心比里森多了一份坦然且多了一份悲壮。 2、赌徒心理是陈久霖与里森等人的共同点-陈久霖

17、把中航油参与有风险的期权交易视为行侠丈义,这种心情流露不无折射他那种赌徒般的心理。正是这种心理驱使他作出参与期权交易以改善公司业绩的大胆决策,也正是这种心理使他放弃了防范风险的必要努力。陈久霖没有诚信方面的问题因而有别于里森,但从赌徒心理方面讲,两个人又是共同的。正是这样的共同点,才使得他们参与期货期权交易的行为特征何其相像,越玩越大且不注意进行风险管理。也正是这样的共同点决定了两人参与期货期权交易的结果是一样的:使所在企业破产或重组,使自己身败名裂! 3、自信和信任过度膨胀酝成了中航油悲剧-陈久霖当上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的领导后,该公司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从1990年的一家小型贸易公司发展成为中

18、国石油业的巨头。取得这样的成就有其它方面的重要原因,例如国家政策支持等,同时也可能与陈久霖的思想个性有关,如敢于冒险和具有标新立异的所谓创新意识。两者结合在那段时间里创造了奇迹,而这个奇迹也使人们对陈久霖的信任以及陈久霖的自信达到不切实际的地步。陈久霖凭着他对期货市场的肤浅了解,凭着对国际原油市场进行简单机械的统计认识,就大胆而盲目投入,且在严重错误的情况下没有任何纠错举动,这些皆无疑是他过度自信的结果。 二.监管者去了哪里? 中航油事件,让人对现有的监控体系发生怀疑-监管者把重点放在准入壁垒,又对垄断者持证网开一面,并不能建立起有效规避期货交易风险的规制。谁应对中航油(新加坡)造成的巨额亏损

19、负责? 2005-11-18 18:37 回复 举报| 看经济 3楼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连续发生多起国企境外投资期货失利的事件,引起国务院高层警惕,中国又于2001年,由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牵头,联合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和国家工商总局,颁布国有企业境外套期保值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企业境外期货交易行为制订了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严控风险。中航油(新加坡)上市之时,违规之处有三点: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不许做的事;二是场外交易;三是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这套办法对陈久霖无效,对其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同样形同虚设。看似严格的规管并未有效执行,对像中航油(新加坡)一样的国企海外公司,内外

20、监管和风险控制体系几成一纸空文。国企自身控制和应对风险能力令人担忧。 中航油事件”的教训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启示之一:企业走向市场,首先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启示之二:加强金融风险教育意义重大。启示之三:不要让管理制度如同虚设,要加强监督执行,严格执行授权经营制度。 三.公司治理结构、内控制度的弊病 陈久霖事件”并非中航油一家国企的问题-而是许多国企在公司治理结构、内控制度上先天具有的毛病。如果不是个人的权力太大,如果不是执行政策的人对规则极端的漠视,怎么能制造出这么大的亏损。由内部控制失灵引起巨额损失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从1995年李森越权交易而搞垮百年老店巴林银行,到1997年株洲冶炼厂在伦敦

21、金属交易所锌期货交易的巨额损失,根本上说都是内部控制失灵的结果,在于国企产权缺位导致的激励和约束失衡。 在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控制人有一种天然的对个人维护和权力的偏好,希望将自己管理的企业经营成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王国。虽然该公司有自身交易员、风险管理委员会、内审部三道关,但陈久霖的个人权力不仅没有得到有效制约,反而凌驾于公司内部监督及风险控制制度之上,其违规越权的赌博冲动根本未受制衡与遏制。 很简单,企业是国家控股,经营成败得失是由全民承担,而企业领导者却最多拿乌纱帽来卸责。亏了不是自己承担,但是豪赌一把赚了却可能是自己的,要么得名获利,要么仕途坦荡。尽管国资委作为代理人对国企进行着监督,

22、然而家大业大如何监督得过来?何况国资委官员也不可能对每个行业充分了解,至少不如掌控公司的“内部人”那么了解。如果要提高公司效率,在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那么就必须赋予经理人更多的自由空间;而在监管乏力的情况下,这无疑又容易掉入“陈久霖式陷阱”。在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控制人有一种天然的对个人维护和权力的偏好,希望将自己管理的企业经营成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王国。虽然该公司有自身交易员、风险管理委员会、内审部三道关,但陈久霖的个人权力不仅没有得到有效制约,反而凌驾于公司内部监督及风险控制制度之上,其违规越权的赌博冲动根本未受制衡与遏制。 四.国有企业的本质及其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_ 国有企业

23、产权的不明晰-中国的决策层及社会应从中海油事件中再一次看清楚国有企业的本质及其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_国有企业产权的不明晰导致了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失灵和管理层外部监管的失效。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清晰”尚未实现,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代表职能混为一体,国有企业内部“所有制缺位”。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靠行政力量内生的,同时又缺乏外部治理机制(如完善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压力,必然的结果是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反而成为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政府权责不明、过多干预企业但又由于内部控制人的失控导致监管失效。“人治”加剧了公司的运作风险,内部控制一纸空文、监控机制形同虚设,

24、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中航油有一些私人投资者作为大股东,他们绝不会容许中航油拿他们自己的股本去豪赌。他们更可能运用监管法规、风险管理制度及公司治理规则去阻止豪赌的发生。相比之下,国有企业豪赌行为更难受到市场及监管部门的制约,因为国企的运作更不透明,更侧重行政控制。当国有企业豪赌失败时,其亏损与负债很可能由国家来承担。要解决这一体制性障碍,必须进行以产权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唯此方能真正改进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恢复中国上市公司在海外市场的信用、增强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瓶颈,至今各界对于改革方向的途径中的具体问题仍进行着激烈论争,但都已普遍认同“产权清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产权清晰的程度体现着一种企业制度先进、合理的程度,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产权逐渐清晰化的过程。 中航油也好,巴林银行也罢,或许真如里森所说:“我觉得吃惊,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行为”,如果不对直接和间接责任者问责,如果不能堵塞这些机制体制的漏洞,很难说不会再出现第二个,第三个中航油,巴林。 第 28 页 共 2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合同协议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