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_秦汉第2课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能力提升.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030597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_秦汉第2课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能力提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_秦汉第2课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能力提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_秦汉第2课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能力提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_秦汉第2课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能力提升.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课时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1(2018宜宾二诊)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解析:选A。题干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话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神话皇权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C项错误;夏商周三代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故D项错误。2中国古代统

2、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 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解析:选B。材料“以孝治天下”体现的是伦理关系,“治国纲领”体现的是政治关系,表明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不涉及破坏、摧毁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德行,故C项错误;宗法制强调的是宗法血缘,故D项错误。3(2018大庆模拟)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为加

3、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解析:选C。材料认为“君王受命于天”,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至高无上的特点,为专制皇权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C项。材料与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天人合一”体现了汉代儒学对皇权的制约的一面,故B项错误;材料思想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皇帝对人民的绝对权力,但未提及人民的态度问题,故D项错误。4(2017济宁模拟)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

4、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A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 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D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解析:选A。据材料“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可以得出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故选A项。5(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西汉前、中期两个判然对立的社会集团儒生和“文法吏”,在后期渐趋合流,形成了一个全新而有长久生命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

5、“统制经济”的实施 B诸侯势力的削弱 C“独尊儒术”的提出 D察举制度的实行解析:选C。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儒生政治地位上升的过程。“独尊儒术”的提出,建立起以儒学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儒生政治地位上升,故选C项。6(2018邹城期中)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武帝采纳“养士”建议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儒家思想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加强思想专制 D建立郡国教育体系解析:选C。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得知,董仲舒主张通过加强思想控制来巩固大一统帝国和维护统治秩序,据董仲舒的建议由政府出资来“置师养士”,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独尊儒术”来加强思想

6、控制,故选C项。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

7、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2)有人说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这在上述材料中有无体现?并阐述理由。解析 (1)读题可知本题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主张,结局,原因。解题方向是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2)则要回顾人文主义的内涵,据“关注人,关注人性,注重人的价值”回答。答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结局:统治者没有采用。原因:孔子的主张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局: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原因:实行大一统,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2)有体现,如材料一中民本思想,如

8、材料三强调民众对国家存亡的作用,体现人的价值。(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莆田质检)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一方面,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是对孔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其理论又是对孟子思想的彻底否定与颠覆,故选D项。2(2018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

9、变”,这是()A外儒内法的思想B法术势合一的统治思想C“天人合一”思想D变道家的道统为封建的法统解析:选D。题干引文从哲学角度论证了封建统治合理的本源,“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封建统治与天道相比,用自然界的原则来论证封建统治的合法性,故选D项。3(2018江门模拟)董仲舒在君主南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A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C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D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解析:选B。据材料可得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之术应把道家和儒家学说相结合,董仲舒新儒学

10、主张君主应把“道家的术”与“儒家的道理”相结合来统治,故选B项。4(2018邯郸模拟)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解析:选C。题干“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体现了统治者尊重民意,以民为本,体现了儒家思想,故选C项。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错在“决定”,故A项错误;“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体现监察体系不断完善,“臻于完备”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选官

11、标准,故D项错误。5(2018洛阳期中)东汉中期的顺帝在继位前历经磨难,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革新政治,把汉文帝作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楷模,认为当时国家的残破局面正是由于“政失厥道”。这表明他()A主张遵循黄老之术 B反对治国尊崇儒术C强调治国外儒内法 D推崇孔子礼制思想解析:选A。汉文帝时期采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恢复经济,故A项正确;“政失厥道”意即针对独尊儒术的弊端,但未表明反对独尊儒术,故B项错误;外儒内法始于董仲舒新儒学获得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汉文帝时期尚未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故D项错误。6(2018邵阳联考)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

12、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A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C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解析:选C。根据题意,学者何新是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儒家思想经历了“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到“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从原始到国家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政治化,故选C项。7(2018枣庄模拟)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这反映了汉代()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确立了司法审判独立性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

13、尊观念解析:选A。材料“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中“尚书”代表的是儒家思想,“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说明当时的司法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A项。8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火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D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工具解析:选D。材料中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引用春秋的言论,其目的是让自己更换太子的做法显

14、得名正言顺,春秋是当时儒家经典五经之一,说明当时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的工具,故选D项。9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目的在于()A探寻世界和人类的起源B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D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解析:选D。“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不是为了探寻世界及人类的起源和总结历史的变化,而是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依据,维护统治阶级统治,故A、C项错误,D项正确;董仲舒的天命观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强调的是作用,而不是目的,故B项错误。10(2018德阳模拟)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

15、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作者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A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 B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C儒家与法家的冲突激烈 D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解析:选B。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而法家提倡法治和中央集权,在维护君主专制方面本质上一致,与材料中“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相符,故选B项。11(2018山西五校联考)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

16、教育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解析:选D。董仲舒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最后达到了移风易俗的目的,体现了其教化作用,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12(2018南昌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解析:选A。据题干,从“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

17、对中国民族统一有重要影响,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3汉代是儒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起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博士官一律罢黜,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并且以优厚的礼节聘请了数百名儒生。这就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18、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材料四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思想主张产生的政治背景。据材料二,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一思想主张的基本含义?(2)材料三对董仲舒思想是怎样评价的?(3)与材料三相

19、比,材料四中作者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你同意这一评价吗?请说明理由。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统治特点及社会形势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二信息得出。(2)据材料三“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归纳。(3)第一小问异同,据材料三、材料四信息说明;第二小问看法及理由,可以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据材料四分析论证观点。答案 (1)背景: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匈奴为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威胁中央集权,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含义:要运用政权力量禁止其他各家学说与儒家学说“并进”,确立儒家在官学

20、和朝廷政治中的地位。(2)评价:认为其功大于过,独尊儒术使国人有共同的信仰、目标和共同的利益(有利于思想统一)。(3)同:肯定独尊儒术的积极作用。(或政治作用)异:还强调了独尊儒术对文化发展的危害。同意:独尊儒术实际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虽然利用思想的统一达到了政治上的统一,但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不利于文化的发展、繁荣。不同意:独尊儒术后,其他思想学说仍在社会上流行、传播(只是不能成为官方主流思想)。材料四夸大了其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汉代及以后,中国的科技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即是明证。14(2018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

21、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据汉书后汉书整

22、理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 首先,根据题意,准确概括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得出古代官员爱民如子;根据材料“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得出百姓视官员为父母,加以概括;其次,根据题意,史论结合,谈谈对上述现象的认识,可以从政治方面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经济方面小农经济,文化上儒家民本思想,加以论述;最后,对这一官民间的关系作简要总结。答案 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人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