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_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能力提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_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能力提升.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1(2018巴中零诊)“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解析:选D。南朝后期,为了重新实现大权独揽,皇帝常常刻意任命一些出身地位卑微的庶族小地主来担任诸多位卑权重的官职,意图逐渐削弱士族门阀特权,这是专制皇权在利用地位卑微的庶族地主以图独掌天下,故选D项。2(2018广东百校联考)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
2、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解析:选D。据材料“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可以得出九品中正制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故选D项。3(2018宜宾期中)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
3、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B提高了行政效率C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D政事堂权力膨胀解析:选A。根据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得出唐代三省制对皇权形成制约,但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所以制约有限,故选A项。4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些规定()A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B利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C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D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解析:选C。题干材料反映了唐
4、朝对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及处理官文书延误者的处罚规定,说明唐朝重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故选C项。这些规定针对的是“延缓诏令文书颁发”,与“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无关,故A项错误;颁布诏书不等于行政决策,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提高行政效率,而不是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故D项错误。5隋朝时期,除了创立科举制度,还建立起中央政事堂议事制度、对官员进行监察的制度及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的制度。隋朝以上制度建立的主要作用是()A有利于政府统治机制完善B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直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标志着封建皇权的强化解析:选A。题干材料中的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是政府统治机制完善的
5、表现,故选A项。材料中制度都属中央制度,未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科举制能够间接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材料中制度能够强化皇权,但非主要作用,故D项错误。6唐太宗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贞观政要卷三)据此可知,唐太宗()A重视地方官的人选 B主张提高地方官的素质C担忧中央集权弱化 D反对君主权力受到约束解析:选A。解读题干材料,唐太宗的意思是“我住在深宫之中,看不到也听不到远处,所依靠的就是都督、刺史,这些地方长官实在是关系到国家的太平和动乱,特别需要选择得力的人”,故选A项。材料未对地方官员的素质做出规定,故B项错
6、误;唐太宗意思是选得力的人管理地方,是加强地方管理的需要,故C项错误;材料未强调制约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7“郡县治,则天下安”,自秦设县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县治。古代县治的实践与思考至今仍有借鉴价值。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鹿谞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材料二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大率十里一亭,
7、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夫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明隆庆元年,吏部按皇帝命令,“将天下府州县大小繁简冲僻难易细加重访,逐一品第”,而后按品第的结果重划三等,“量才授任各官,考语奖荐同在优列者,先尽上等府州县升擢行取,次及中等,次及下等”。到了清雍正年间,代之以起的是直接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依照四字考语缺位的不同来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请回答:(
8、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分析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赞同的地方基层治理举措,分析其政治意图。(3)政区的分等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一个重要侧面。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古代政区分等标准的变化趋势。据材料三,简述政区分等的重要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地方县域治理的历史借鉴价值。解析 (1)第一小问职责,据材料一“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得出教化百姓,据材料一“养鳏寡,恤孤穷”得出扶弱济贫,据材料一“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得出执掌司法;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得出统治者的高标准要求,据材料一“由进士选”得出科举
9、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2)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二“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得出建立完备的乡官制度,据材料二“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得出乡官参与县政;第二小问意图,据材料二“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得出提倡地方分权。(3)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和材料三“代之以起的是直接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得出从户口多少到以冲繁疲难为依据;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三“量才授任各官”“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得出有利于中央选贤任能,进行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4)价值,据材料一中“
10、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得出提高地方官员的行政素质,据材料二“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得出重视县下基层行政机构的建设,据材料三“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依照四字考语缺位的不同来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得出依据县情科学治理。答案 (1)职责:教化百姓;扶弱济贫;执掌司法。原因:统治者的高标准要求;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2)举措:建立完备的乡官制度;乡官参与县政。意图:提倡地方分权。(3)趋势:从户口多少到以冲繁疲难为依据。作用:有利于中央选贤任能,进行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4)价值:提高地方官员的行政素质;重视县下基层行政机构的建设;依据县情科学治
11、理。(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检)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且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解析:选A。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可知其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项错误;士林舆论
12、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故D项错误。2(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解析:选A。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
13、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3(2018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 D促进民族融合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现象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一定作用,但是并不是主要作用,故
14、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4(2018太原期中)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科举制纠正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把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用人权的转移,从变化中无法得出公正公开,故A项错误;选拔官吏权不是一开始就掌握在朝廷手中,而是从世家大族收上来的,无法得出“完善了”,故C项错误;导
15、致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因素有很多,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5(2018九江十校联考)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解析:选B。门阀政治是皇权势弱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在皇权稳定后,它又走向崩溃,故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异,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故选B项。6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齐王俭
16、、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盛行反映了()A士族用谱学挽救衰亡的命运B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C突破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D谱学是选官的重要依据解析:选D。A项在材料无体现,故错误;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与材料“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相矛盾,故B项错误;谱学盛行反映了东晋南朝时重视门第家世,这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故C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依据选官用官,促使谱学兴盛,故D项正确。7(2018临沂期中)唐贞观年间编修的氏族志,最初曾将只任六品官的旧士族崔民干列为第一等姓氏,唐太宗大怒,下令“以今朝品秩为高下”,将崔氏列为第三等姓氏。但是房玄龄、魏征、李勣等名臣,仍然要求和崔、卢、郑等旧贵族通婚
17、。这反映了()A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B功臣名将联合豪门望族干政C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D旧的士族门阀势力根深蒂固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一方面是李唐政府对昔日旧贵族的打压,一方面是旧贵族依然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呈现出一种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的现象,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故A项错误;魏征等李唐名臣虽然依然选择与旧贵族通婚,但却并没有干预朝政的初衷和效果,故B项错误;唐太宗敢于对旧的士族门阀进行正面的打压,说明这些旧贵族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那种世卿世禄的地位,故D项错误。8(2018长沙期末)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
18、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A皇权不断加强 B长期处于分裂C外戚势力衰落 D皇权相对削弱解析:选D。宦官是君主专制特有的现象,他的权力来源于君权的强化,皇权越是强化,宦官为害的可能性越大,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专制一直无法达到很好的状态,其依附势力宦官也就无法强大,故选D项。9(2018吉林调研)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
19、变革趋势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解析:选B。“尚书”的发展展示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10(2018哈尔滨三中模拟)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C唐代谏议制度形成D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李世
20、民的表现,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但贤明皇帝通过自省自察,接纳劝谏会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因而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故选D项。11(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唐代公私学校通常开设的课程有孝经论语礼记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些课程的开设()A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 B以研读儒学为唯一内容C表明统治者独尊儒术 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解析:选A。唐朝科举制发展为较完善的以明经、进士为主体的分科考试制度,根据题干中公私学校开设的课程可知既有适合明经科考试的儒家经典,也有适合进士科考试的诗赋、史学教材等,因而这些课程
21、的开设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故选A项。12(2018长沙一中月考)唐太宗屡次要求查看史官纪录的当朝历史,房玄龄等最终删略部分内容后上呈,翻阅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后,太宗说:“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这一做法反映出唐太宗()A干涉和篡改史书著述B不满唐朝史官的阿谀奉承C鼓励史官秉笔直书D重视修史以安定江山社稷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得出唐太宗干涉史书编著,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3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
23、汉代有何不同。(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信息从资格、途径、标准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不同,指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和汉朝选官的标准和依据的不同即可。(2)据材料二科举制的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科举考试演变的基本特征。(3)综合上述材料作答。答案 (1)变化: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增加考试环节;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按地区人口比例推选。不同:魏晋时期选官注重血缘门第。(2)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
24、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时代色彩。(3)认识:古代人才选拔根本服务于封建统治;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各有利弊;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14(2018山西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
25、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解析 (1)根据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可知,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故刑法相对秦汉有所减轻,表现出了儒家“仁”的思想核心,表明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2)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对刑法的改革归纳特点;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答案 (1)原因: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儒家“以礼入法”思想的影响。(2)特点:法定刑规范化;行刑方式越来越简洁化;刑罚趋于宽缓。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隋唐以后封建刑法制度的定型奠定了基础。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