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发展趋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增长发展趋势.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7页 共7页2006年中国经济发展十大趋势一、现实经济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GDP有望增长8.8%从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看,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潜在增长水平是由自然资源、资本积累、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以及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决定的。从决定潜力经济增长的几个因素看,2006年,我国资本积累的速度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不会慢于改革开放以来平均3%的水平,潜在生产能力在9.5%左右,与改革开放26年的潜在增长水平基本接近。因此,国内支持经济增长的供给能力更加宽松,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从现
2、实经济增长因素看,2006年,国际国内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因素很多。首先,2006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据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与2005年大体持平,增长4.3%左右,世界贸易增长率略高于2005年,达到7.6%。国际金融市场有望保持基本稳定,跨国直接投资还将继续回升,有利于我国保持对外贸易的继续增长和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各国普遍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发展对华关系、加强对华合作的意愿不断增强,有利于我国掌握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主动权。当然,世界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石油价
3、格继续高位徘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但总的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机遇大于挑战。其次,近年来,农村综合改革取得进展,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国有资产和金融监管体制逐步健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平稳,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重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改革和结构升级引导的内生经济增长活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了城镇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企业自主投资能力提升、就业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良性循环。再次,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有较大扩张空间。当然,我国经济发
4、展也出现一些新问题,部分加工工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将明显加剧,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日渐突出,贸易顺差过大,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小幅升值对各行业的影响需要逐步消化;国际石油和其它初级产品价格高涨对部分行业的成本推动影响显现。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2006年中国经济将承接2002年以来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国民经济有望增长8.8%左右,我国的经济增长周期仍处于繁荣阶段。二、社会总供求关系有所改善,物价水平小幅回升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状况变化的反映。社会总供求平衡状况变化通常用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差率来反映。2002年以来,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
5、度与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一致,因此我国没有出现1988-1989年和1992-1993年那样的需求拉动型大幅度通货膨胀。由于我国的生产要素没有在各个部门得到有效均衡的配置,在总体经济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一些部门产能过剩的同时伴随着另外一些部门需求过剩,表现在粮食、矿产资源价格大幅度上升,制造业产品价格下跌,但总的看,2003年以来我国的总体价格上涨比较温和,属于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2006年,我国加工工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呈现出潜在生产能力大于实际经济增长速度的格局,工业消费品价格基本稳定,总体价格水平不会大幅度回升。同时,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的局面。首先,2005年以来粮价走低和农
6、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6年全年粮食产量达到2005年9600亿斤的水平难度较大,当年粮食供求仍会出现缺口,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也会对市场粮价形成支撑,粮食价格走低的状况会有所改变。其次,国家完善促进资源性产品有效利用的价格机制,理顺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会增加其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抬高部分生产资料产品的价格。第三,服务价格仍将是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我国一些重要的服务价格如教育、医疗、药品等属于政府控制价格或政府指导价格,其价格上涨的压力并未充分释放。未来一段时间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将会利用价格上涨压力不大的有利时机,适当调高一些服务价格,化解成本上涨和供给紧
7、张的压力。第四,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会拉动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归根结蒂是货币现象,近几个月来,货币供应量M2保持17%以上的较快增速,根据货币供应量与名义收入和价格的关系,当前货币增速加快,将对未来几个月的价格上涨形成支撑。预计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涨幅比2005年提高1个百分点。三、经济增长对就业带动作用增强,就业压力持续不减2005年12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仍然维持在4.2%,与2004年底持平。2005年,一个百分点GDP拉动就业约120万人,就业弹性明显提高。2006年,下岗人员的数量会有所下降,但就业总量压力持续不减。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
8、200万,其中高校毕业生390万,中职毕业生270万,当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10万,复转军人70余万含裁军20万,农转非人员260万,而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将不断增加,对我国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估计2006年新增就业岗位约为900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约50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总量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4.6%。四、外汇储备增长减缓,人民币升值趋势不会改变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为2005和2006两年人民币
9、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人民币汇率向合理、均衡水平过渡奠定了基础。国际收支理论、资产市场理论与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主要理论。首先,从购买力评价看,自1994年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约为9%,是美国的3倍,通货膨胀率和美国基本一致,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大大高于美国,这意味着和美元相比,人民币的购买力已大大提高,中美之间的相对购买力需要调整,目前的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确被低估。其次,从国际收支看,国内外汇明显供大于求,外汇储备规模过大。2006年货物贸易收支顺差在2005年接近1000亿美元的基础上仍将维持在1000亿美元,直接投资项目仍将保持较大顺差,达到500
10、亿美元左右,到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在将2005年增加约2000亿美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500亿美元左右,达到9500亿美元。第三,从资产市场理论看,美国已进入一轮加息周期之中,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连续第13次以0.25个百分点的幅度上调利率,到2005年12月底联邦基金利率达到了4.25%,为四年来的最高水平,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压力有所缓解。综合以上各方面影响,2006年,人民币既有升值的压力,也有缓解的因素,但人民币升值趋势不会改变。五、消费需求平稳增长,消费结构继续升级积极扩大内需、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基本立足点,是保持经济持
11、续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2006年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首先,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2005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4年增长6%的基础上增长5.8%左右,农民收入连续两年呈现较快增长,对于改变农民收入预期,扩大消费支出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由沿海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其次,城市居民收入继续有较大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呈现增加趋势。2006年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800元到提高1500元,公务员工资结构调整将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有利于扩大中等群体的收入,挖掘他们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潜力。第三,社会
12、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国家财政支出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教育乱收费、看病难、看病贵等出台了较为严厉的制止措施,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在中西部地区推出义务教育免费政策。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人性化设计,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2006年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高油价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汽车和住房消费难以重现旺市。二是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预计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实际增长11%左右,服务性消费回升,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近年来消费和投资增长背离的状况将有所好转。六、投资增速平稳回落,
13、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两年多来,虽然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力度不减,但各地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冲动依然十分强烈。2005年,投资在建规模偏大,新开工项目增多,在建规模相当于当年三年的工作量,新开工项目占施工项目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7%提高为6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惯性依然较强;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会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同时,2006年也是十七大召开的前一年,是各地的换届年,根据历史经验,每到换届年,由于各地新任领导都希望多出政绩,在干部政绩考核惟GDP是论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多出政绩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大投资,政府换届效应、政治周期将对2006年投资
14、产生促进作用。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有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总的看,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呈现快速增长中平稳回落的态势,一是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力度不减,特别是对土地的控制仍然较严,各地在逐步消化了前几年过快征用的农地后,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约束在2006年将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二是2005年以来银行在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约束下,中长期贷款增幅较慢,将影响2006年的投资增速,特别是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三是部分加工工业产能过剩问题2006年将更加突出,企业利润增速减慢,必然降低企业投资意愿,约束部分行业的投资扩张;四是随着贸易摩擦加剧和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加大,外商向我国
15、的产业转移放慢,对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综合多种因素,2006年,全社会投资增长20%,比2005年回落5个百分点。国家将继续合理引导投资方向,巩固和加强农业地位,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七、出口增速回落,贸易顺差仍然较大从出口看,世界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为我国外贸出口提供了较好的国际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此外,近几年投资形成了国内庞大的加工生产能力,国内市场竞争明显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但2005年1000亿美元左右的顺
16、差规模将成为我国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人民币汇率机制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影响2006年出口的增长。限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的措施也会对我国出口产生抑制作用。从进口看,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人民币升值会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综合分析,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加之受“高出低进”基数因素的影响,2006年进出口增速差距明显缩小,全年进、出口增长速度均将达到长20%左右,贸易顺差约1100亿美元,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八、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财政政策的着力
17、点我国经济连续三年出现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维护好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关键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面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等)、农业基础比较脆弱、社会发展问题突出等问题,2006年,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是在大力增收节支的基础上,适当减少财政赤字,缩小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扩大消费需求。首先,加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民消费能力。其次,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的财政投入,减轻居民教育、医疗方面的过重负担,适当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再次,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
18、投向“十一五”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城乡电网、农村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和环保设施项目、农村教育医疗基建项目等。2006年全年财政收入增长14%左右,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可稳定在3000亿元左右,国家长期建设国债发行保持600亿元的规模。九、货币政策适时适度微调,货币信贷稳定增长2006年,货币政策将继续坚持“稳健”的基调,一方面要保持货币信贷投放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维护总量平衡,保持价格稳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达到适度控制投资增长、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的双重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调整货币信贷规模,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将
19、持续稳中趋升的走势,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收缩效应,作为松紧搭配,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在总量上应适度宽松,以保证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要灵活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外汇占款,努力保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基本稳定;通过信贷政策来引导商业银行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贷款需求,保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合理正常的资金需求,及时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继续加大对农村和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成长型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客观看待房地产业的发展与房地产市场变化,防止对房地产企业贷款“一刀切”现象,加大对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不断健全个人信
20、用征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初步预测,2006年全年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将达到17%左右,狭义货币M1增速将达到15%左右,新增贷款规模控制在25000亿元。十、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并强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保障。近两年,由投资膨胀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发的经济波动一再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体制机制不完善造成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必须标本兼治,加大改革力度。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进
21、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切实将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加大国有独资企业和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各个领域,并为其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以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完善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和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稳步推进税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科技创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财税制度。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控机制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合理调整产权结构,提高金融企业素质,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完善市场功能为重点,积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继续稳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加快能源价格改革,健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生产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