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规范.pdf(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14DD2014 0505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4 年年 7 I 目 次 前 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2 4.1 目的.2 4.2 任务.2 4.3 基本要求.3 4.4 工作流程.3 5 设计书编审.3 6 调查内容.3 6.1 调查区地质环境条件调查.3 6.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4 7 调查方法.5 7.1 资料收集与分析.5 7.2 遥感调查.5 7.3 地面调查.6 7.4 山地工程.6 7.5 物探.6 7.6 样品采集与测试.6 8 矿山
2、地质环境影响评价.6 8.1 一般要求.7 8.2 矿山地质灾害评价.7 8.3 含水层破坏评价.8 8.4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评价.8 8.5 土地资源破坏评价.9 9 成果编制.10 9.1 图件编制.10 9.2 数据库建设.11 9.3 成果报告编写.11 9.4 成果验收与提交.12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项目设计书编写提纲.13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表格.16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遥感影像解译标志表.30 附 录 D(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评价标准和严重程度等级划分表.31 附 录 E(资料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参
3、考性评价标准和严重程度等级划分表.33 附 录 F(资料性附录)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污染计算方法.34 附 录 G(资料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编图常用图例.36 XX II 附 录 H(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成果报告编写提纲.43 参考文献.45 III 前 言 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铁锋、徐友宁、张进德、张开军、张茂省、张江华、何芳、乔冈、曹金亮、张德强、
4、柯海玲、陈华清、刘瑞平、白光宇。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XX 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的目的任务、工作内容、技术方法、成果编制等技术要求。本规范适用于150 000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其它比例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19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15618-1995 土壤
5、环境质量标准 DZ/T 0157-1995 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1:50 000)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 000)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0 000)DZ/T 0221-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 0223-20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HJ 493-2009 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NY/T 395-2000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DD 2008-01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DD 2008-02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 000)DD
6、 2011-06 矿产资源开发遥感监测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investigation on mining geo-environment 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野外调查、样品采集与测试、物探、槽探及浅井等方法手段,查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及危害状况。3.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assessment on mining geo-environment 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标准,采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评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程度,分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变化趋势,提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治对策。XX 2 3.
7、3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mining geo-environment problems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产生或加剧的地质环境恶化的现象。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等。3.4 含水层破坏 aquifer breakage 含水层结构改变、地下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水质恶化等现象。3.5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landforms and landscape devastation 矿产资源开采活动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特征,造成山体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等现象。3.6 土地资源破坏 occupation and destruc
8、tion of the land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导致土地原有功能丧失、土壤质量下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矿山地面塌陷(地裂缝)破坏土地、固体废弃物堆排压占土地、露天开采剥离挖损土地、土壤污染等。4 总则 4.1 目的 在掌握调查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查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及危害状况,评价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矿山地质环境变化趋势,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对策建议,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提供依据。4.2 任务 4.2.1 开展地质环境背景补充调查,基本掌握调查区地质环境条件。4.2.2 开展矿山基本概况调查,掌握矿山开发历史、矿体分布、开采方式、生产能力、矿业活动范围等。
9、4.2.3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危害调查,查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及规模等,包括:a)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时间、危害,形成因素及触发因素;b)矿产资源开采对含水层的影响与破坏;c)矿山开发活动对土地资源和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与破坏;d)矿山环境污染:固体废弃物(废石、尾矿、煤矸石等)堆放和废水(矿坑水、选矿废水、洗煤水、淋滤水等)排放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等。4.2.4 评价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程度,分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变化趋势。4.2.5 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区划,分析已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措施及效果,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对策建议。4.2.6 编
10、制调查评价图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XX 3 4.3 基本要求 4.3.1 调查范围应包括矿山采矿登记范围和矿业活动明显影响到的区域。4.3.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比例尺不小于 150000。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集中发育区、危害程度较严重以上的区域,调查比例尺应不小于 110000。4.3.3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调查应以收集资料为主,补充调查为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调查应以实地调查为主。野外调查综合采用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山地工程、样品采集、地球物理勘查等方法手段。4.3.4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宜采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按照影响严重、较严重和一般三个等级进行评价。4.3.5 应按照规定格式,
11、编写成果报告,编制相关图件,建立调查数据库。4.4 工作流程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的工作流程包括设计书编审、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地面调查、数据入库、分析评价、报告编写与图件编制、成果提交等。5 设计书编审 5.1 在设计编写之前,应充分收集调查区相关资料,开展野外踏勘,初步了解地质环境条件、矿业布局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5.2 设计书主要包括项目概况、调查区概况、以往工作程度、区域地质环境概况、技术路线及工作方法、总体工作部署及年度工作安排、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经费预算等内容。设计书编写提纲按附录A 执行。5.3 设计书应由项目来源单位组织审查和审批。设计书经过审批后方可组织实施。6 调查内容
12、 6.1 调查区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6.1.1 气象与水文: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补充调查主要河(湖)及其它地表水体等要素。6.1.2 地形地貌:原生地貌特征,包括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态类型以及微地貌类型特征。6.1.3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地层的层序、地质年代、岩性特征、厚度,矿床类型与赋存特征,地质构造格架、新构造运动和地震等。6.1.4 水文地质:调查区的水文地质单元及其特征,地下水类型,主要含水岩组的分布、富水性、透水性、地下水位、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开采矿体与主要含水层空间等。6.1.5 工程地质:调查区的岩体结构及风化特
13、征、岩体强度及形变特征、岩体抗风化及易溶蚀性特征,土体岩性类型及结构特征等。6.1.6 土地利用: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土地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6.1.7 植被概况:调查区的植被类型、分布、面积、覆盖率等。6.1.8 其他人类工程活动:调查区内除矿业活动以外的其他人类工程活动,如城镇建设、水利电力工程、交通工程、旅游景区等。XX 4 6.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 6.2.1 地质灾害 6.2.1.1 崩塌调查 内容及要求如下:a)矿业活动直接产生或加剧的崩塌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致灾程度,形成原因,处置情况等。b)高陡的矿山工业场地边坡、山区道路边坡、露天采矿场边坡、采空区山体边
14、部等可能产生崩塌的危岩体特征、致灾范围、威胁对象、潜在危害及防治措施等。c)崩塌及其隐患调查参照 DD 2008-02,调查内容见附录 B 中表 B.1。6.2.1.2 滑坡调查 内容及要求如下:a)矿业活动已造成的滑坡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致灾程度、形成原因、处置情况等。b)高陡的矿山工业场地边坡、山区道路边坡、露天采矿场边坡、采空区山体边部、高陡废渣石堆及排土场等,可能产生滑坡的斜坡体特征、致灾范围、威胁对象、潜在危害程度及防治措施等。c)滑坡及其隐患调查参照 DD 2008-02,调查内容见附录 B 中表 B.2。6.2.1.3 泥石流调查 内容及要求如下:a)矿业活动导致的泥石流的发
15、生时间、地点、规模、致灾程度、触发因素、处置情况等。b)潜在泥石流物源的类型、规模、形态特征及占据行洪通道程度等,泥石流沟的沟谷形态特征,可能致灾范围、威胁对象、潜在危害程度及防治措施等。c)泥石流及其隐患调查参照 DD 2008-02,调查内容见附录 B 中表 B.3。6.2.1.4 地面塌陷(地裂缝)调查 内容及要求如下:a)矿山地面塌陷(地裂缝)的发生时间、地点、规模、形态特征、影响范围、危害对象、致灾程度、处置情况等。b)采空区的形成时间、地点、形态、范围、可能的影响范围、威胁对象、防治措施等。c)地面塌陷(地裂缝)调查内容见附录 B 中表 B.4。6.2.2 含水层破坏 6.2.2.
16、1 调查区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特征、空间分布等。6.2.2.2 矿山开采对主要含水层影响的范围、方式、程度等。6.2.2.3 含水层破坏范围内地下水位、泉水流量、水源地供水变化情况等。6.2.2.4 矿坑排水量、疏排水去向及综合利用量等。6.2.2.5 含水层破坏的防治措施及成效。6.2.2.6 含水层破坏调查内容见附录 B 中表 B.5,水质样品采集内容见附录 B 中表 B.8。6.2.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6.2.3.1 调查区地形地貌景观类型及特征,重要的地质遗迹类型及其分布,县级以上的风景旅游区及其范围。XX 5 6.2.3.2 露天开采、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场、地面塌陷等造成矿区地形地貌改
17、变与破坏的位置、方式、范围及程度。6.2.3.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对城市、自然保护区、重要地质遗迹、人文景观及主要交通干线的影响。6.2.3.4 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治理的措施及成效。6.2.3.5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调查内容见附录 B 中表 B.6。6.2.4 土地资源破坏 6.2.4.1 调查区土地类型、分布及利用状况。6.2.4.2 固体废弃物堆场占用、露天采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堆积物破坏的土地类型、位置、面积、时间等。6.2.4.3 调查区废弃土地复垦的面积、范围、措施及成效。6.2.4.4 矿山土地占压与破坏调查内容见附录 B 中表 B.7。6.2.5 水土环境污染 6.
18、2.5.1 地下水中矿业活动特征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污染范围及污染途径等。6.2.5.2 调查区矿业活动特征污染物(重金属、酸性水)造成土壤污染的范围、主要污染物及污染途径等。6.2.5.3 调查区土壤污染的面积、范围、措施及成效。6.2.5.4 水质样品采集内容见附录 B 中表 B.8,矿山土壤污染调查及样品采集内容见附录 B 中表 B.9。7 调查方法 7.1 资料收集与分析 7.1.1 资料收集工作应在野外调查、遥感解译等工作开展之前先期展开,并应贯穿于项目周期内。7.1.2 全面系统地收集调查区内前人矿产地质、水工环调查研究资料,重点收集矿产资源规划、矿山勘查报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19、方案、地质灾害防治区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7.1.3 通过分析前人资料,初步掌握调查区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为部署调查工作奠定基础。7.2 遥感调查 7.2.1 遥感解译工作的范围一般应大于调查区范围。解译内容包括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矿山生产布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重点解译露天采场、选矿厂、冶炼厂、废石渣堆、排土场、煤矸石堆、尾矿库、水体污染区、地貌景观及植被破坏区、矿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7.2.2 遥感数据源应尽可能地选择项目实施期间最新的卫星或航空遥感影像数据,地面分辨率应优于 2.5m;矿山地质环
20、境问题集中发育区、危害较严重区以上程度的区域,地面分辨率宜优于 1m。最好选择植被茂盛时节的遥感数据,便于解译土地与植被破坏的范围。遥感解译应参照DD 2011-06 执行。7.2.3 结合地面调查,对室内初步解译结果及所有的不确定及疑问点进行野外实地验证。a)应按附录 C 逐一填写解译结果及野外实地验证情况。XX 6 b)对于危及矿山设施、城镇、重要建筑物、交通、村庄等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应进行100%的野外验证。其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初步解译结果的野外验证率应不低于60%。7.2.4 对于开采时间较长的大中型矿山、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或矿山地质环境严重且变化显著的矿山,可采用一定年份间隔的
21、两期遥感影像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变化对比解译。7.3 地面调查 7.3.1 野外调查工作手图应采用 150000 或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集中发育区、危害较严重区以上程度的区域,宜采用不小于 110000 比例尺的地形图。7.3.2 地面调查应采用路线穿越与追踪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重要的调查对象,宜采用路线追踪法调查、圈定其范围。7.3.3 调查路线间距及控制点密度应依据调查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确定。调查路线间距一般为 300500m,控制性调查点数不少于 2 点/km2,不得漏查重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7.3.4 野外调查应进行填表(附录表 B.1表 B.9
22、),并采用野外记录本补充描述。对于同一地点存在多种类型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应围绕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填表,同时做好其它类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记录。7.3.5 野外调查表应按规定格式填写,不得遗漏主要调查要素,并附必要的示意性平面图、剖面图或素描图,标记现场照片和录像编号。7.3.6 野外调查时,工作手图上现场标定调查对象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野外定点采用 GPS 和显著地物标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图面定位误差应小于 1mm。b)在工作手图上标记调查对象的位置,现场勾绘出形态及范围。c)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点的标绘参照 DD 2008-02。7.4 山地工程 7.4.1 对于重要的
23、调查对象和需要深化研究的内容,如泥石流堆积扇特征、滑坡滑动面、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等,宜辅以槽探和浅井为主的山地工程。7.4.2 槽探、浅井揭露的地质现象,应及时进行详细编录、拍照或录像,并绘制比例尺 1:201:200 的平面图或剖面图。完工后应及时回填复原地貌。7.5 物探 7.5.1 依据调查内容的需要,合理选择物探方法及其组合。如需探测 200m 内的采空区,可采用电测深法、瞬变电磁法及其组合。7.5.2 物探成果应包括工作方法、调查对象的地球物理特征、资料解释推断、结论与建议,并附相关图件。7.6 样品采集与测试 7.6.1 采集的样品包括岩(土)体样品、污染源样品、土壤样品及水体样品等
24、。7.6.2 样品采集应点面结合,具有代表性,样品数量应以控制水土环境污染变化特征为要求。取样方法、样品封存、运输应符合 HJ 493-2009 要求。7.6.3 在样品采集过程中,应观察记录采样点及周边环境状况,填写样品采集记录表。见附录B 中相关调查表。8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XX 7 8.1 一般要求 8.1.1 在综合分析整理前人资料和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与分析,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评价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8.1.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含水层破坏评价、地形地貌景观破坏评价、土地资源占用与破坏评价等单项评价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价。8.1.3
25、 对评价结果进行评述,分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在资料充足的情况下,分析预测矿山地质环境的变化趋势,并编制相关图件。8.2 矿山地质灾害评价 8.2.1 矿山崩塌、滑坡评价 8.2.1.1 以崩塌、滑坡堆积体的体积确定其规模等级。其规模等级划分见附录 D 中表 D.1。8.2.1.2 以崩塌、滑坡造成的人员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评价崩塌、滑坡的灾情等级;以崩塌、滑坡隐患威胁的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评价其危害程度的等级。崩塌、滑坡灾情与危害程度评价等级见附录D 中表 D.2。8.2.1.3 依据崩塌、滑坡的危险性及危害等级等,提出崩塌、滑坡预防、治理及监测的对策建议。8.2.2 矿山泥石流评价
26、 8.2.2.1 以一次泥石流堆积扇的体积判定泥石流规模。其规模等级划分见附录 D 中表 D.1。8.2.2.2 以一次泥石流造成的死亡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评价泥石流灾情等级;以泥石流隐患威胁的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评价泥石流的危害程度等级。泥石流灾情与危害程度评价等级见附录 D 中表 D.2。8.2.2.3 评价泥石流隐患沟危险性的大小,采用指标加权法计算。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及等级见附录 E 中表 E.1。计算公式:=n1iiixwF(1)式中:F 泥石流沟危险性;n 评价指标数;iw 指标权重;ix 评价指标。8.2.2.4 依据泥石流隐患发生的危险性及危害对象等,提出泥石流预防
27、、治理及监测的对策建议。8.2.3 矿山地面塌陷(地裂缝)评价 8.2.3.1 依据地面塌陷面积或地裂缝的长度或影响宽度,评价地面塌陷、地裂缝的规模。地面塌陷地裂缝规模等级划分见附录 D 中表 D.1。矿区地面塌陷率(%)=塌陷面积/矿区面积(2)8.2.3.2 依据地面塌陷(地裂缝)造成的人员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评价地面塌陷(地裂缝)的灾情等级;以采空区(潜在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威胁的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预测评价地面塌陷(地裂缝)危害程度等级。其灾情与危害程度评价等级见附录 D 中表 D.2。XX 8 8.2.3.3 在掌握开采的矿种、矿体厚度、产状及开采方式、空间顺序、开采深度、保安矿柱、
28、矿体上覆岩体性质、顶底板管理方式、采空区处理方式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类比法或有关计算公式,分析预测潜在的地面塌陷范围及危害程度等。8.2.3.4 依据地面塌陷(地裂缝)现状评价及预测结果,提出地面塌陷(地裂缝)预防、治理及监测的对策建议。8.3 含水层破坏评价 8.3.1 含水层结构破坏评价 8.3.1.1 依据调查区主要含水层的疏干程度、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变化、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对水源地供水的影响,综合评价含水层破坏的程度。其影响破坏程度分级见附录 D 中表 D.3。8.3.1.2 依据采矿方式、矿区含水层分布特征,分析采矿对含水层结构的破坏范围,预测含水层破坏的影响程度。8.3.1.3
29、依据评价结果,提出含水层结构破坏的预防、治理及监测的对策与建议。8.3.2 地下水污染评价 8.3.2.1 依据矿业活动的特征污染物,结合矿区地下水功能分区,依据 GB/T14848-1993 相应的污染物限值标准(表 1),评价矿业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污染程度;或以矿业开发前或对照区地下水相应污染物的平均值,对比评价矿业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单位:mg/L 项目 类 类 类 类 类 pH 6.58.5 5.56.5,8.59 5.5,9 Hg 0.00005 0.0005 0.001 0.001 0.001 Pb 0.005 0.01 0.05 0.1 0.1 Cd
30、 0.0001 0.001 0.01 0.01 0.01 Cr6 0.005 0.01 0.05 0.1 0.1 As 0.005 0.01 0.05 0.05 0.05 Cu 0.01 O.05 1.0 1.5 1.5 Zn 0.05 0.5 1.0 5.0 5.0 Ni 0.005 0.05 0.05 0.1 0.1 注:引自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8.3.2.2 地下水污染评价包括污染物检出率、超标率、单项污染指数、单项超标倍数、综合污染指数、污染物分担率。8.3.2.3 采用单项污染因子及综合污染评价方法,评价地下水污染的种类、范围及程度。评价方法参照 DD 20
31、08-01。8.3.2.4 依据矿区地表水功能区划,按照GB 3838-2002中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相关项目的标准限值(表2),评价其断面污染等级(见附录 D 中表 D.4)。地表水污染评价方法参照 NY/T 395-2000 中 8.3.1计算执行,见附录 F。8.3.2.5 根据地下水含水层系统及补、经、排条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预测地下水污染的变化趋势。8.3.2.6 依据地下水污染及发展趋势,提出地下水污染预防、治理及监测的对策建议。8.4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评价 XX 9 8.4.1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评价等级分为严重、较严重和较轻三级。严重等级: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率大于 40;较严重级:
32、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率 2040;较轻级: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率小于20。具体见附录 D 表 D.5。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率可依据下列公式计算: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率(%)=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面积/矿权面积(3)8.4.2 依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现有的防治措施及成效,预测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趋势。8.4.3 依据评价结果,提出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的保护、治理恢复及监测的对策建议。表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 单位:mg/L 项目 类 类 类 类 类 PH 69 Hg 0.00005 0.00005 0.0001 0.001 0.001 Pb 0.01 0.01 0.05 0.05 0.
33、1 Cd 0.001 0.005 0.005 0.005 0.01 Cr6 0.01 0.05 0.05 0.05 0.1 As 0.05 0.05 0.05 0.1 0.1 Cu 0.01 1.0 1.0 1.0 1.0 Zn 0.05 1.0 1.0 2.0 2.0 注:引自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8.5 土地资源破坏评价 8.5.1 土地资源破坏评价 8.5.1.1 土地资源破坏表现为露天开采剥离挖损土地、矿山固体废弃物占压土地、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破坏土地、崩塌滑坡泥石流堆积区毁损土地的类型、数量,将其划分为严重、较严重和较轻三级,见附录 D 中表 D.6。调查
34、区总的土地资源破坏率(%)=土地资源破坏面积/矿权面积(4)调查区总的耕地破坏率(%)=耕地破坏面积/矿权面积(5)调查区总的林地草地破坏率(%)=林地草地破坏面积/矿权面积(6)8.5.1.2 根据露天采矿场面积变化、固体废弃物年实际堆排量、地面塌陷(地裂缝)发展变化情况等,以及矿山各类废弃地的综合治理情况,预测土地破坏的趋势。8.5.2 土壤污染评价 XX 10 8.5.2.1 土壤污染评价包括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土壤累积影响评价。8.5.2.2 依据调查区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结合土壤pH值、水旱地及农作物种植种类,采用GB15618-1995中汞、铅、镉、砷、铬、铜、锌、镍的限值(表 3),
35、评价矿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采用地质条件相似的邻区土壤重金属平均值评价矿业活动土壤重金属的累积程度。依据调查矿区的特征污染物种类,可增减评价的重金属元素。8.5.2.3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有单项污染指数、单项污染超标倍数、土壤综合污染指数、污染物分担率和样本超标率等。评价方法参照 NY/T 395-2000 中的 8.3.1 计算执行,见附录 F。土壤污染等级划分见附录 E 表 E.2、附录 D 中表 D.4。8.5.2.4 利用调查区前人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资料及本次调查数据,分析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趋势。8.5.2.5 依据评价结果,提出土地复垦、土壤污染修复的对策及监测建议。表3 土壤环境质
36、量标准值 单位:mg/kg 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土壤 pH 值 自然背景 50 滑面及滑带特征 形态 埋深(m)倾向()倾角()厚度(m)滑带土名称 滑带土性状 线形 弧形 阶形 起伏 粘土 粉质粘土 含砾粘土 土地利用 耕地 草地 园地 林地 建筑 其它 变形活动特征 现今变形迹象 名 称 部 位 特 征 初现时间 拉张裂缝 剥、坠落 剪切裂缝 树木歪斜 地面隆起 建筑变形 地面沉降 渗冒浑水 变形活动阶段 初始蠕变阶段 加速变形阶段 剧烈变形阶段 破坏阶段 休止阶段 目前稳定状况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发展趋势分析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滑坡危害 已造成 危 害 死亡人数 损坏房屋 毁
37、路(m)毁渠(m)其它危害 直接损失(万元)间接损失(万元)户 间 灾情等级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危害对象 县城 村镇 居民点 学校 矿山 工厂 水库 电站 农田 饮灌渠道 森林 公路 河流 铁路 输电线路 通讯设施 国防设施 其它:潜 在 危 害 威胁人数 威胁财产(万元)险情等级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威胁对象 县城 村镇 居民点 学校 矿山 工厂 水库 电站 农田 饮灌渠道 森林 公路 河流 铁路 输电线路 通讯设施 国防设施 其它:与矿业活动关系 监测建议 定期目视检查 安装简易监测设施 地面位移监测 深部位移监测 防治建议 群测群防 专业监测 搬迁避让 工程治理 应急排危除
38、险 立警示牌 照片编号及镜像 XX 20 滑坡及其隐患描述 示意图 平面图 剖面图 调查人:记录人:审核人:项目负责:填表日期:XX 21 表 B.3 矿山泥石流及其隐患调查表 矿山名称:图幅编号:编 号 发生时间 已发生(年 月 日);潜在泥石流 沟口位置 N:E:高 程 m 水动力类型 暴雨 冰川 溃决 地下水 沟口巨石大小(m)a b c 诱发降水量 24h mm,12h mm,1h mm,10min mm 补给途径 面蚀 沟岸崩滑 沟底再搬运 补给区位置 上游 中游 下游 沟口扇形地 特征 扇形地完整性(%)扇面冲淤变幅 发展趋势 下切 淤高 扇长(m)扇宽(m)扩散角()挤压大河 河
39、形弯曲主流偏移 主流偏移 主流只在高水位偏移 主流不偏 地质构造 顶沟断层 过沟断层 抬升区 沉降区 褶皱 单斜 地震烈度(度)不良地质体 情况 滑 坡 活动程度 严重 中等 轻微 一般 规模 大 中 小 人工弃渣 活动程度 严重 中等 轻微 一般 规模 大 中 小 自然堆积 活动程度 严重 中等 轻微 一般 规模 大 中 小 土地利用(%)林地 园地 草地 缓坡耕地 陡坡耕地 建筑用地 其它:防治措施 有 无 类型 稳拦 排导 避绕 生物工程 监测措施 有 无 类型 雨情 泥位 专人值守 危害对象 县城 村镇 居民点 学校 矿山 工厂 水库 电站 农田 饮灌渠道 森林 公路 河流 铁路 输电
40、线路 通讯设施 国防设施 其它:造成危害 死亡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灾情等级 特大型 大型中型小型 泥石流特征 暴发频率(次/年)泥石流类型 泥流 泥石流 水石流 沟谷型 山坡型 冲出方量(m3)规模等级 巨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泥位(m)泥石流综合评判 1.不良地质现象 严重 中等 轻微 一般 2.补给段长度比(%)3.沟口扇形地 大 中 小 无 4.主沟纵坡()5.新构造影响 强烈上升区 上升区 相对稳定区 沉降区 6.植被覆盖率(%)7.冲淤变幅(m)8.岩性因素 土及软岩 软硬相间 风化和节理发育的硬岩 硬岩 9.松散物储量(104m3/km2)10.山坡坡度()11.沟槽横断
41、面 V 型谷(谷中谷、U 型谷)拓宽 U 型谷 复式断面 平坦型 12.松散物平均厚(m)13.流域面积(km2)14.相对高差(m)15.堵塞程度 严重 中等 轻微 无 评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总分 易发程度 高易发 中易发 低易发 不易发 发展阶段 发育期 旺盛期 衰退期 停歇或终止期 潜在危害 威胁人数(人)威胁财产(万元)险情等级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威胁对象 县城 村镇 居民点 学校 矿山 工厂 水库 电站 农田 饮灌渠道 森林 公路 河流 铁路 输电线路 通讯设施 国防设施 其它:监测建议 雨情 泥位 专人值守 防治建议
42、 群测群防 专业监测 搬迁避让 工程治理 应急排危除险 立警示牌 照片记录 XX 22 泥石流其隐患描述 示意图 平面图 剖面图 调查人:记录人:审核人:项目负责:填表日期:年 月 日 XX 23 表 B.4 矿山地面塌陷、地裂缝调查表 矿山名称:图幅编号:编 号 坐标 N:E:H:m 塌 陷 坑 单 坑 1 长轴 m;短轴 m;深度 m;面积 m2 圆形 方形 长方形 其它:2 长轴 m;短轴 m;深度 m;面积 m2 圆形 方形 长方形 其它:3 长轴 m;短轴 m;深度 m;面积 m2 圆形 方形 长方形 其它:陷坑群体 坑数 分布、发育及发生发展情况 分布面积(km2)排列 形式 长列
43、 方向 坑口口径(m)坑的深度(m)群集式 长列式 最小 最大 最小 最大 始发时间 盛发开始时间 盛发截止时间 停止时间 发展变化 停止 趋增强 趋减弱 地 裂 缝 单缝特征 缝号 形态 延伸 方向 倾向()倾角()长度(m)宽度(m)深度(m)性质 1 直线 折线 弧线 拉张 平移 下错 2 群缝特征 分布、发育及发生发展情况 缝数 分布面 积(km2)间距(m)排列 形式 产状 阶步 指向 缝的规模 长(m)宽(m)深(m)平行 斜列 环围 杂乱无章 最小 最大 地貌 特征 地貌区 丘陵区 黄土塬区 平原区 山地区 戈壁沙漠区 其它:土层时代 土性 厚度(m)岩层时代 岩性 厚度(m)塌
44、陷危害 破坏农田 亩;毁损房 间;人员伤亡:人 直接经 济损失 万元 破坏铁路 公路 通讯设施 高压线路 河 流 m3/S 现 流 量 m3/S 减少 断流 干枯 泉现流量 m3/S 泉流量变化 变化不明显 减少 干枯 井水水位 下降 m;干枯时间:变化不明显 主要植物 生长状况 良好 少量枯死 部分枯死 大部分枯死 潜在威胁 威胁人数 人 威胁财产 万元 田地 亩 房屋 间 威胁对象 县城 村镇 居民点 学校 矿山 工厂 水库 电站 农田 饮灌渠道 森林 公路 河流 铁路 输电线路 通讯设施 国防设施 其它:已采取治理措施 投入及成效 费用(万元),来源:治理面积(公顷)防治工作建议 措施:
45、投入:治理面积:照片编号 XX 24 地面塌陷、地裂缝描 述 示意图 平面图 剖面图 调查人:记录人:审核人:项目负责:填表日期:年 月 日XX 2表 B.5 矿山地下含水层影响破坏调查表 矿山名称:图幅编号:矿床水文地质类型 孔隙充水矿床 裂隙充水矿床 岩溶充水矿床 采矿活动影响的含水层类型 孔隙含水层 裂隙含水层 岩溶含水层 受影响的主要含水岩组水文地质特征 采矿活动对含水岩组的影响 名称 岩性 厚度 埋深 富水性 渗透系数 矿化度 水化学类型 影响方式 结构 水位 水质 抽排 污染 串漏 其它 揭穿压实 其它 下降 m 疏干其它 改变 不改变 抽排 污染 串漏 其它 揭穿压实 其它 下降
46、 m 疏干其它 改变 不改变 抽排 污染 串漏 其它 揭穿压实 其它 下降 m 疏干其它 改变 不改变 抽排 污染 串漏 其它 揭穿压实 其它 下降 m 疏干其它 改变 不改变 矿坑排水量(万t/年)矿坑最低排水点高程 m 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区面积(hm2)矿坑水来源 地下水 大气降水 地表水 老窑或废弃矿井积水 矿坑充水途径 断裂构造 岩溶塌陷 底板突破 顶板破坏 采空裂缝 其它 周边井泉水位变化 井水位下降幅度:m;泉流量减少幅度:m3/s;变化不明显;地下水影响的危害 影响人居饮水方式集成度:对农业生产影响方式及程度 地下水监测 监测井(点)数量 监测内容 监测层位 监测频率 监测结果 水
47、位 水质 水量 水温 调查人:记录人:审核人:项目负责:调查日期:年 月 日XX 26 表 B.6 地形地貌及土地破坏野外调查表 矿山名称:图幅编号:地形地貌景观类型 平原;山脚;斜坡;河谷;阶地;冲沟;洪积扇;残丘;洼地;其它;经纬度坐标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方式 露天采场;工业广场;废石(土、渣)堆场;尾矿库;煤矸石堆;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其它 地形地貌破坏影响对象 影响程度 破坏的地质遗迹类型 典型地层剖面;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点;地质公园 严重 较严重 轻微 各种自然保护区 在核心区;在保护区;在缓冲区;不在范围内 严重 较严重 轻微 城市周边 景观破坏明显,距离城市周边 k
48、m;不明显 严重 较严重 轻微 主要交通干线两侧 景观破坏明显,距离交通干线 km;不明显 严重 较严重 轻微 其它 地形地貌景观防治措施及成效 土 地 破 坏 类 型 及 面 积 露天采场 耕地 hm2;林地 hm2;草地 hm2;园地 hm2;建筑 hm2;其它 hm2 工业广场 耕地 hm2;林地 hm2;草地 hm2;园地 hm2;建筑 hm2;其它 hm2 废石(土、渣)堆场 耕地 hm2;林地 hm2;草地 hm2;园地 hm2;建筑 hm2;其它 hm2 尾矿库 耕地 hm2;林地 hm2;草地 hm2;园地 hm2;建筑 hm2;其它 hm2 煤矸石堆 耕地 hm2;林地 hm
49、2;草地 hm2;园地 hm2;建筑 hm2;其它 hm2 地面塌陷 耕地 hm2;林地 hm2;草地 hm2;园地 hm2;建筑 hm2;其它 hm2 地裂缝 耕地 hm2;林地 hm2;草地 hm2;园地 hm2;建筑 hm2;其它 hm2 崩塌 耕地 hm2;林地 hm2;草地 hm2;园地 hm2;建筑 hm2;其它 hm2 滑坡 耕地 hm2;林地 hm2;草地 hm2;园地 hm2;建筑 hm2;其它 hm2 泥石流 耕地 hm2;林地 hm2;草地 hm2;园地 hm2;建筑 hm2;其它 hm2 其 它 耕地 hm2;林地 hm2;草地 hm2;园地 hm2;建筑 hm2;其它
50、 hm2 土地复垦措施及效果 防治建议 照片编号及镜像 文 字 描 述 及平、剖面图 调查人:记录人:审核人:项目负责:调查日期:年 月 日 27 表 B.7 矿山土地压占与破坏调查表 矿山名称:图幅编号:点 号 地理位置 省 县 镇(乡)图幅编号 坐标 N:E:高程:m 矿山名称 矿山性质 开采时间 开采方式 地下 露采 地下+露采 开采时间 采矿规模 104m3 矿山规模 大型 中型 小型 选矿规模 104m3 选矿场规模 大型 中型 小型 土地压占破坏方式 土地类型及数量 面积(km2)体积(m3)露天采场挖损土地 基本农田 km2,耕地 km2,林地 km2 草地 km2,荒地 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