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DI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pdf(8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声明本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在本学位论文中,除了加以标注和致谢的部分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任何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学位论文做出的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研究生签名:蓥当釜硇妒年;月甲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南京理工大学有权保存本学位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可以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可以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并授权其保存、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对于保密论文,按保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研究生签名:至塾孚沙-垆年多月冲硕士论文F D I 对我国农业全要
2、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摘要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尤其对于像中国这样拥有1 3 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显得格外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利用外资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农业利用外资也逐年上升,且近年来F D I 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其中以“A B C D”著称的A D M、邦吉、嘉吉以及路易达孚四大国际粮商也逐步进入我国粮食领域,并渗透到农业的生产、加工、流动等环节,外资对农业各环节的渗透,加上近几年粮食价格以及粮食供给量的反复波动,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以粮食供给量为切入点,从农业效率角度分析外资的进入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检验F D I 在农业领域是否存在溢出效应,进而分析外
3、资的进入对我国粮食供给总量的影响,这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基于D E A 的M a l m q u i s t 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2 0 0 0 一2 0 1 1 年间天津等1 5个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成技术进步和效率变化,并分析它们的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 0 0 0 2 0 1 1 年间我国1 5 个省(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保持较平稳的增长,年均增长率为3 9,其中技术进步年均增长为3 1,效率变化年均增长为0 8,技术进步是这1 5 个地区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效率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有限。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将F D I 纳入到影响农
4、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框架中,并控制了人力资本水平等其它影响因素,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F D I 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F D I 在农业领域是否存在溢出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在样本区间内,F D I 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技术效率的增长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对农业技术进步增长率具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这说明进入农业的外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溢出效应(n e g a t i v es p i l l o v e r),对技术进步的正溢出效应不显著,接着本文从溢出效应的渠道角度进行了分析,并认为F D I 在农业领域的溢出效应为负是因为F D I 在溢出渠道出
5、现了问题。一方面,相比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资本优势等,因而在同内资企业竞争时它们更具有竞争优势,使得内资企业的规模缩小,对内资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抑制了生产率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技术难以产品化这一特点,外资企业为了保持其竞争优势,会人为阻止溢出效应的发生;此外人力资本流动效应渠道表明,从实际情况来看,外资企业具有较高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吸收了内资企业的优秀员工,造成内资企业优秀员工流失,不利于生产率的提高。关键词:F D I,全要素生产率,溢出效应A b s t r a c tA g r i c u l t u r ei sab a s i ci n d u
6、 s t l Me s p e c i a l l yf I o rC 1 1 i n aw h i c hh a sm o r et 1 1 a n1 3b i l l i o np e o p l e,a g r i c u l t u r ei sp a r t i c u l a r l yi m p o r t a n t W i mt h ed e e p e l l i n gr e f o n na J l do p e m n gu p,f o r e i g ni n V e s t I l l e n ti nC 1 1 i n ai n c r e a s e dy e
7、 a rb yy e a r,a tt h es a m et i m e,t h e士o r e i g ni n V e s t n l e mi na g d c u l t u m la l s oi n c r e a s e da n dF D Ih a Sb e c o m et h em a i l lf o 肋o ff o r e i g nc 印i t a l A D M,B u I l g e,C a 画Ua 1 1 dL o u i sD r e y f u s,加c ha r ek n o w na SA B C D,h a V e 伊a d u a l l ye n
8、 t e r e di m og r a i nf i e l d si nC 1 1 i n a,a n dp e n e 仃a t e di n t o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i o n,p r o c e s s i n g,m o b i l ea I l do t h e rs e c t o r s,I naw o r d,f o r e i g nc a p t i t a lh a Sp e n e t r a t e di n t ov a r i o u sa s p e c t so fa 一c u l t u r er
9、e c e n ty e a r s B e s i d e s,f o o dp r i c e sa I l df o o ds u p p l yn u c t u a t e dr e p e a t e d l yt h e s ey e a r s,w h i c hd r a wm a n yp e o p l e sa t t e n t i o nt of o o ds e c u r i 够i s s u e s T h i sp 印e rm a k e sf o o ds u p p l ya sas t a n i l l gp o i n t,a 1 1 a l y
10、s e st h ei m p a c to ff o r e i g ni n v e s t m e mo na g r i c u l t u m lp r o d u c t i v i 田疗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a g r i c u l t l J r a lp r o d u c t i v i t y,i no r d e rt ot e s tt h es p i l l o v e re a、e c t so fF D Ii nt h ea 西c u l t u r a ls e c t o r,a 1 1 dt h e na n
11、a l y s e st h ei m p a c to ff o r e i g:I li n v e s 缸1 1 e n to nC h i n a I st o 脚f o o ds u p p l y,w 1 1 i c hh a sag r e a tm e 疵n gf o rf o o ds e c u r i t yi nC l l i n a T l l i sp a p e ru s e sD E A-M a l m q u i s tt om e a S u r et h eT F P o fT i a I l j i na n do t h e r15P r o v i
12、n c e sb e t、e e n2 0 0 0a n d2 01l,a n dt 1 1 e nd e c o m p o s e sT F Pi n t ot e c l l I l i c a lp r o g r e s sa n de f n c i e n c yc h a J l g e s,B a s e do nt t l i s,t h e na n a l y s em e i rc h a n g i n gt r e n d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b e t,e e n2 0 0 0a 1 1 d2 01 1,a 鲥c u
13、 l n l r a lT F P 酉o w mo ft h e15p r o v i n c e sr e m a i nr e l a t i v e l ys t a b l e,t h ea v e r a g ea I u l u a lT F P 霞o w t hi s3 9,o fw h i c h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r o g r e s si s3 1,E m c i e n c yC h a n g ei sO 8,t e c l l I l o l o g i c a lp r o 铲e s si st h em a i l ld d v
14、 e ro fa 鲥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i v i t yg r o、矾hot h e15r e g i o n s,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e 街c i e n c yc h a n g et oT F Pg、t hi s1 i m i t e d B a S e do nt 1 1 ec 2 L l c u l a t i o no ft o t a lf-a c t o rp r o d u c t i v i 饥锄sp a p e rr e g a r d sF D Ia so n eo ft h ei n f
15、 l u e n c ef a c t o r S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T F P,a I l dt h ec o n t m l st h el e V e lo fh 啪a J lc a p i t a la n do m e rf 犯t o r s,u s e sp a n e ld a t am o d e lt oa J l a l y s i sm ei m p a c to fF D Io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T F P,s ot h a ti tc a nt e s tm eF D Is p i l l o v e r
16、si n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e c t o r R e 铲e s s i o nr e s u n si n d i c a t e st 1 1 a t,d l l r i n gt h es 锄p l ei I l t e r v a l,F D Ih a Sas i g n i f i c a I l tn e g a t i v ee 虢c to na 西c u l t u r a lT F Pa n dt e c l l I l i c a le 伍c i e n c y,棚l eh a sap o s i t i v ee f r e c t
17、o nt e c m c a lp r o g e r s s,b u tr l o ts i g m f i c 枷I ti n d i c a t st h a tf o r e i g nc a p i t a lh a Sas i 印i f i c a n tn e g a t i V eS p i l l o V e re 虢c t s(n e g a t i V es p i l l o V e r)i na 嘶c u l t W eT F Pa n dt e c l u l i c a le 筒c i e n c y,b u tap o s i t i v es p i l l
18、o v e ri nt e c l l l l i c a lp r o g r e s s,W h i c hi sn o ts i g n i f i c a n t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o fs p i l l o v e rc h a n n e l s,m i sp a p e ri n c l u d e sm a tm e r em a y b es o m ep r o b l e m si nt h es p i l l o v e rc h a I u l e l s O nt h eo n eh a n d,c o m p a r e d
19、w i t hf o r e i g ne n t e 印r i s e sw h i c hh a st h ea d V a J l t a g eo ft e c l l o l o g y,s c a l ea I l dc a p i t a l,t h u st h e ya r em o r ec o m p e t i v et h a nd o m e s t i cc o m p a n i e s,w h i c hm a k et h es c a l eo fd o m e s t i ce n t e 印r i s e ss m a l l e ra I l ds
20、m a l l e ra n dh a V eac r o w d i I l go u te a e c to nd o m e s t i ce n t e 印r i s e ss ot h a th a v ean e g a t i v ee f 诧c to np r o d u c t i v i t yg r o w t l l;0 nt h eo t h e rh a n d,d u et o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a g r i c u l t l J I a lt e c l u l o l o g y,i ti sd i 蚯c
21、u l tt ob ep r o d u c t i z e d,i no r d e rt om a i n t a i ni t s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锄t a g e s,t h ef o r e i g ne n t e r p r i s e sw i l lp r e v e n tt h es p i l l o v e re 虢c t s 行o mo c c u r r e n c i n g;I na d d i t i o n,h 啪a 1 1c a p i t a ln o we 虢c t sc h a n n e l sI I IA b
22、 s t r a c t硕士论文i n d i c a t e st h a tf o r e i 四e n t e 印r i s e sh a V eh i g l l e rw a g e sa J l db e n e f i t sa 1 1 di ti sa t t r a c t e dt ot l l eo u t s t a l l d i n ge m p l o y e e so fd o m e s t i ce n t e 印r i s e s,w m c hr e s u l t si nt h eI o s so ft a l e n t e de I n p l
23、o y e e si nd o m e s t i ce n t e 印r i s e s,s oi th i n d e r st h eg r o w ho fp r o d u c t i v i 够K e y、o r d s:F D I,T F P,S p i l l o V e re 虢c tI V硕士论文F D I 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目录摘要IA b s t r a c t。I 目录V1 缉 论1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1 1 研究背景11 1 2 研究意义11 2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21 2 1 研究目标21 2 2 研究主要内容21 3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21
24、 3 1 研究框架21 3 2 技术路线31 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41 4 1 研究方法41 4 2 数据来源41 5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51 5 1 创新之处51 5 2 不足之处62 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72 1 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理论研究72 1 1 经济增长理论72 1 2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及其度量理论82 2 F D I 相关理论研究1 02 2 1 F D I 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1 02 2 2 F D I 溢出效应的渠道“2 2 3 F D I 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1 32 3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1 42 3 1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的研究1 42 3 2 我国农业全要素生
25、产率的增长演变特征研究1 52 3 3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1 52 4 F D I 和农业发展的研究1 63 我国农业利用F D l 分析1 93 1 我国利用F D l 分析1 93 1 1 我国利用F D I 阶段性特征分析2 0V目录硕士论文3 1 2 我国利用F D I 结构性特征分析2 l3 2 农业利用F D I 现状分析2 43 2 1 我国农业利用F D I 总体规模一2 43 2 2 我国农业利用F D I 地区分布2 53 2 3 农业F D I 地区来源2 63 2 4 F D I 进入我国农业的具体领域2 73 3 F D I 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理
26、分析3 44F D I 对农业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3 74 1 研究方法、变量和数据说明3 74 1 1 主要研究方法3 74 1 2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4 04 2 我国农业生产率的变动情况4 24 3F D I 对农业生产率变动的影响4 64 4 本章小结5 25 结论及政策含义5 55 1 全文研究结论5 55 2 政策含义5 6致谢。5 9参考文献。6 1I;f j:表7 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 5V I硕士论文F D I 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1 绪论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 1 研究背景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中国以世界7
27、 的耕地面积养活了近2 0 的人口,对实现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大贡献,但同时也是一项巨大挑战。从需求角度来看,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粮食需求每年将增长1 5 6,预计到2 0 3 0 年,我国粮食总需求量将从目前的5亿吨增长到6 4 7 2 亿吨,2 0 5 0 年将达到8 2 6 亿吨;从生产角度来看,我国耕地资源和水资源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持续下降,今后我们如何以低于世界7 的耕地资源和6 的水资源让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吃饱吃好,是未来实现长期可持续粮食安全必须回答的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利用外资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截止2 0 1 1年年底,我国累计
28、利用实际F D I 已达到1 1 6 4 3 9 2 亿美元,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农业是我国基础性产业,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也是我国最早利用外资的行业之一,2 0 1 1 年我国农业实际利用F D I 额已超过2 0 亿美元,外资已逐步进入到化肥、种子、农药、收储、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领域,同时国际四大粮商也逐步进入我国粮食领域(A D M、邦基、嘉吉以及路易达孚,简称“A B C D”)。此外,近年来世界粮食价格以及粮食供给量经常波动,一些外资的“炒作 也使得一些农产品价格呈波动趋势。另外,从粮食安全的理论研究来看,关于外资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比较丰富,国内学者对外资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从多个方
29、面进行了研究,王春雨(2 0 l O)、王晓明(2 0 1 1)从生产环节来研究外资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蓝海涛(2 0 1 1)从加工角度进行了研究,刘刚(2 0 0 8)从粮食流通领域进行研究;林毅夫(2 0 0 4)、尹成杰(2 0 1 0)等从贸易角度来分析外资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从已有研究来看,少有学者从农业效率角度来分析外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分析外资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粮食供给量为切入点,从农业效率角度分析外资进入是促进还是抑制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分析外资进入对我国农产品供给总量的影响,这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 1 2
30、研究意义农业是我国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进入我国农业l 绪论硕士论文领域的外资逐年上升,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把外商直接投资(F D I)纳入到粮食安全的框架中,在分析外资进入我国农业现状的基础上,尝试分析外资影响农业生产率的机理,以农产品供给量为出发点,从农业效率角度,实证分析外资的进入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回答了农业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到底是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还是抑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这一问题,进而分析外资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这为我国农业利用外资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对实现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 2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1 2
31、1 研究目标本文主要研究F D I 对我国农业生产率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农业利用F D I 的情况,然后分析F D I 是如何影响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F D I 影响生产率的机理,并具体到农业领域,然后测算出我国农业生产率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探索F D I 对我国农业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研究F D I 在我国农业领域的技术溢出效应,为我国农业利用外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最后给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1 2 2 研魅要内容(1)描述性分析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状况,具体包括: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特点、农业利用外资的方式以及外资进入农业的具体领域等。(2)分析F D I 是如何影响我
32、国农业生产率变动的,研究F D I 影响生产率的机理。(3)测算天津等1 5 个地区的农业T F P,并将其分解成技术进步(T C)和效率变化(E C),并分析它们在2 0 0 0 2 0 1 l 间的变动趋势。(4)在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外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分析外资在农业领域的溢出效应。1 3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1 3 1 研究框架农业生产率是农业持续增长的源泉,本文从农业效率角度出发,运用基于D E A 的M a l m q u i s t 生产率指数法测算我国农业T F P,将其分解成T C 和效E C,然后控制了农业人力资本水平、工
33、业化程度等其它影响因素,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F D I 对农业T F P 变动的影响,进而分析F D I 在我国农业领域是否存在技术溢出效应。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文各章节安排硕士论文F D I 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如F:第一章绪论。作为论文的前奏部分,主要给出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介绍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框架及技术路线,并说明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最后说明本文可能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介绍基本理论和研究现状。这部分是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研究现状,二是关于F D I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第三
34、章对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分析F D I 进入我国农业的方式、具体领域等,最后尝试对F D I 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进行分析,这也是本文的可能创新点。第四章实证分析F D I 对农业T F P 的影响。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介绍实证分析所运用的方法、变量以及数据等,然后在测算出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将F D I 纳入到农业全要素的影响因素当中,并控制了工业化水平、农业人力资本水平等其它因素,分析F D I 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第五章结论及政策含义。这是全文的结尾,将全面总结全文各章节的研究结论和主要观点并说明政策含义。1 3 2 技术路线从总体上来看,本
35、文主要包括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主要包括相关理论及文献回顾、主要研究方法和数据的选取;第二板块主要分析外资进入我国农业领域情况,并尝试对F D I 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进行分析;在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的基础上,第三板块实证分析外资对农业T F P 变动的影响,探讨F D I 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检验F D I 在农业领域的溢出效应;第四板块即为论文的主要结论和政策含义。论文的具体逻辑关系见技术路线图:3l 绪论硕士论文提出问题上相关理论及文献回顾和指标选取和方法的探讨1 4 1 研究方法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包括参数法和非参数法。本文基于D E A 的M a l m q u i s t 生产率
36、指数法来测算天津等1 5 个地区的农业T F P。在分析F D I 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影响时,将F D I 纳入到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当中,由于生产率的测算结果以及其它因素都是面板数据,本文在进行单位根和H u a S m a n 检验后,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来分析F D I 对农业T F P的影响,进而分析F D I 对农产品供给量的影响。1 4 2 数据来源在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时,我们选择了5 个农业投入指标和1 个农业产出指标:产出指标:天津等1 5 个省(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及各自的指数(2 0 0 0 一2 0 1 1),来源于2 0 0 0 2 0 1 2 年中国统计
37、年鉴;4硕士论文F D I 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投入指标:天津等1 5 个地区农用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使用量、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2 0 0 0 2 0 1 1),来源于2 0 0 0 一2 0 1 2 年中国统计年鉴。1 5 个地区的农业利用F D I 数据(2 0 0 0 2 0 1 1)主要来源于2 0 0 0 2 0 1 2 年各省份统计年鉴,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了天津等1 5 个省(市)的农业实际利用F D I 数据,这些省份农业实际利用F D I 额占全国农业利用F D I 额的9 0 以上,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F D I 是以
38、美元计量,本文也进行了处理,人民币汇率均价和价格指数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此外,在分析F D I 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时,我们也控制了农业人力资本水平等其他因素,这些变量的数据来源如下:人力资本水平:本文用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对数值表示,数据来源于2 0 0 1 2 0 1 2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农业装备化水平:本文运用人均农用机械动力来表示,数据来源与2 0 0 1 2 0 1 2年中国统计年鉴;自然灾害:我们用各地区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值来衡量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数据来源于2 0 0 1 2 0 1 2 中国统计年鉴;经济发展水平:用各地区人均G D P 来表
39、示,数据来源于2 0 0 1 2 0 1 2 中国统计年鉴;工业化程度:用各个地区非农G D P 占总G D P 的比值来表示,数据来源于2 0 0 1 2 0 1 2 中国统计年鉴。1 5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1 5 1 创新之处本文以农产品供给量为出发点,从农业效率角度分析F D I 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有:(1)关于外资对农业影响的研究较为丰富,但从检索的文献来看,少有文献从农业效率角度来分析外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本文在测算天津等1 5 个地区农业生产率的基础上,将F D I 作为可能影响农业生产率变动的因素之一,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来分析F D I 在农业领域的溢出
40、效应,这可能是本文的创新之处。(2)目前关于F D I 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F D I 溢出效应的检验以及影响F D I溢出效应因素的这两个层次上,但从检索的文献来看,尚未发现文献对农业领域F D I 对生产率的影响机理进行系统的分析,因此,本文尝试进行了分析。(3)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目前关于F D I 在农业领域溢出效应的研究较少,5l 绪论硕士论文关于F D I 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本文在这方面做一个补充。1 5 2 不足之处(1)本文的基本结论都是基于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因此对数据有较大的依赖性,尽管在具体处理时,尽量减少误差,但由于数据的缺失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在数据处理上
41、还有不足,有待改进。(2)由于农业F D I 的数据缺失,只有中东部地区的F D I 数据,西部数据很少,没有能够对东西部地区F D I 溢出效应的差异进行分析,这可能也是以后进一步研究方向。硕士论文F D I 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2 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本文研究主要涉及到F D I 以及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本章主要对全要素生产率和F D I 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本章节主要分为两大块: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理论研究和F D I 相关理论研究。2 1 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理论研究2 1 1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经历了古典、新古典以及内
42、生增长三个阶段,下面主要从发展的顺序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回顾和综述。(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亚当斯密(A d 锄S m i t h)是古典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减少工作转换,有利于对现有生产技术进行改进,从而会促进经济增长。此外,斯密还注重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认为资本存量随着资本积累而扩大,从而劳动数量增加,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资本积累和分工之间可以相互促进从而也会借助于分工促进经济增长。至此,斯密突破了重农和重商主义的束缚,建立了系统的经济增长体系,为经济增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位古典经济理论的代表者则是李嘉图(D a v i dm
43、c 莉o),他从收入分配角度对经济增长进行分析。他认为国民收入和财富的增加就是经济增长,经济活动中存在资本和劳动以及土地三种要素。李嘉图认为,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决定了土地产品的有限性。与斯密不同的是,李嘉图认为由于土地是有限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最为关键因素;李嘉图之后的马尔萨斯(1 1 1 0 m a sR o b e r tM a l t h u s)开创了对积累和增长之间关系的分析。他认为固定生产要素和劳动在有限土地上的边际产量递减,因此,食物的供给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而在某一限度内人口能够持续增长,其增长率会随着生活资料的增长而进一步加速,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但是由于食物的供给与人口的增
44、长不能保持同步增长,人均收入具有一种下降趋势,这就意味着人口增长率与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均衡,这种均衡就是“马尔萨斯陷阱”。(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古典增长理论的原形是用自然语言表达的,并没有以任何数学模型来表达自己的增长理论,所以他们的理论也被称为“非模型化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源于2 0 世纪中期的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修正。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本身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是,它假定劳动力增长率、储蓄率以及资本。产出率和是分别由独立的因素72 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硕士论文决定,模型中很难出现长期的均衡增长,这就是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中的均衡增长所具有的“刀刃”性质。索洛1 9 5 6 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开
45、创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索洛一般的生产函数表示为:y=F(K 三)在这生产函数中,最符合新古典经济学要求的是劳动与资本可以互相替代的C D 生产函数:y:K 4 Z a考虑到技术水平变化时,索洛使用的是具有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彳(f)F(K 三)这种函数如果采取C D 生产函数的形式,就是】,:K“一a给定储蓄率不变,在这种生产数下最终产品与资本存量的稳定增长率都为玎+圭,其中的玎为劳动力的增长率。1 一U由于斯旺(S w a l l)也于1 9 5 6 年独立提出了具有新古典生产函数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所以上述模型称为索洛斯旺模型。(3)内生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也有其缺
46、陷,正如后来的批评指出,新古典增长理论事实上是通过假设增长而解释增长。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新古典增长理论假定增长是外生的,因此没有为经济增长提供任何余地。保罗罗默(P a u lM R o m e r)、卢卡斯(R o b e r r tE L u c a s)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保罗罗默(P a u lM R o m e r)在其1 9 8 6 年论文中,以各种投入(包括无形资本)的增长率并不足以充分解释产出的增长率为由,来支撑关于经济增长中存在规模效应的观点,内生化的增长模型就根据此观点建立的,从而开创了新的增长理论研究。I 沁b e r r tE L u c a s(1 9 8
47、8)将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率增长内生化,他特别强调在分析经济增长因素时生产率所带来的困难,力图通过人力资本内生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2 1 2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及其度量理论生产率通常包括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这两种生产率都是从投入和产出角度来衡量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就是单一的要素投入和产出的比值,比如劳动生产率等,但它只能反映从这种生产要素视角下的生产率。为此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文中所提的生产率是指全要素生产率),这样可以全面系统衡量我国生产率的变动情况。硕士论文F D I 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全要素生产率(T o t a lF a c t o rP r o d u c
48、 t i v 时,简称T F P),它是指整个要素投入中除去劳动力和资本这两大物质要素之外,其它生产投入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增长率,它可以用来解释不能由物质投入要素增长来解释的部分。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包括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参数法是以生产函数为基础的,而非参数法相对简单,不需要建立具体的生产函数模型以及设定具体的变量等,而且也不需要对随机变量的分布问题进行假设。(1)索洛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索洛在生产函数中考虑到技术进步,并假定技术进步中性以及规模报酬不变,定量的确定了全要素生产率、产出增长率以及投入要素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产出增长率扣除增长积累增长后的,剩下未被解释的部分称为技术进步
49、,后来被称为“索洛余值”。(2)丹尼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丹尼森模型仍然沿用了索洛余值的办法,认为T F P 增长率等于产出增长率减去各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的,其核心思想是在对生产投入要素进行详细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投入要素的不同,对各个投入要素进行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赋予其不同的权重,最后再对投入要素进行加权分析,由此可以计算出总的要素投入。(3)乔根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上,戴尔乔根森(D a l eW J o 玛e n s o n)则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进行计算,并且从部门和总量两个角度对生产率的度量进行了阐述。该方法提高了对投入要素测量的准确度,特别是对资本投入的测
50、量。J o r g e n s o n 在T F P 研究问题上有两大贡献:一是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形式,在部门和总量2 个层次上对T F P 进行了测算:二是为J o 瑶e n s o n 把总量产出、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进行了分解。J o r g e n s o n 的研究使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深化,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4)7 0 年代以后的生产率理论和测算方法上述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属于参数法的范畴,随着生产率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生产率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测算生产率的方法也有了新的突破。数据包络分析(D a t aE n V e l o p m e n tA n a l y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