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题 无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321926 上传时间:2021-08-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55.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题 无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_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题 无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题 无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题 无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选择题1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云:“夫恶危乱而欲安全者,庸君常主之能知,至于措置之失,则所谓困天下以养乱也。唐之置兵,既外柄以授人,而末大本小。”鉴于唐朝的上述问题,北宋初年统治者地方赋税交由中央来掌控 实行将兵法,加强军队训练派文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削弱地方的军队,充实禁军ABCD2读图,图1中依次对应的是A军事监察财政B财政监察军事C监察军事财政D财政军事监察3如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北宋四监司A加强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B明确各级职责,提高行政效率C健全完善地方权力组织架构 D实行地方分权,完善决策机制4公元964年春,宋太祖赵匡胤为宰相赵普置副,

2、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兼任参知政事,不宣布诏令、百官朝会不领班、不掌印、不升政事堂。这表明宋初参知政事的设置A改变了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B有利于中枢机构日常政务的处理C形成“二府三司”行政体制D使宰相数量不断增多分散了相权5北宋都城开封处于开阔平原上,极易受到游牧民族的冲击;而且这里经常发生洪水和河道淤塞的问题,北宋统治者曾数次想迁都但最终都未执行。这是由于开封A毗邻洛阳利于理学传播B地处平原便于城市规划C临近运河便于南北沟通D市坊分开利于商业发展6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

3、见,宋代地方制度A基于藩镇体制框架适度优化 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C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 D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7997年,北宋政府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目有所增加),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等“监司”机构。并规定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员兼任,且“三年一替”。北宋政府采取这一系列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树立皇帝绝对权威C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D消除地方割据隐患8考课是古代一种对在职官吏的官箴和功过考核的制度。南宋思想家陈亮针对宋代考课不注重实绩,只重年资,考课流于形式的弊端,在中兴论中提出了以实绩考核职官的主张,该主张A标志循资原则的成熟B利于国家对人才选拔C

4、提高官吏工作积极性D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9据记载,唐代始设枢密使,掌文书,基本没有实际权力。后唐改称枢密院,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五代后期,枢密使兼宰相再领节度使,枢密使权力达到全盛时期。而宋代枢密院只管军事,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枢密使权力的演变说明A军事机关的调整毫无章法B皇权与相权矛盾得到解决C机构调整服务于皇权需要D中央与地方矛盾趋于缓和10宋朝的军队分为三级,最高为禁军、次为厢兵、再次为乡兵。上一级队伍经常吸收下一级的优秀人员而将不合格人员淘汰给下一级。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削弱地方整体实力B整顿全国军队编制C强化中央集权统治D提高军队的战斗力11宋神宗时期,按照唐六典记载重新恢复

5、唐朝三省六部的职官体系,使机构、官员名副其实,皆有定编、定员和固定的职责。这一做法A解决了北宋冗官问题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12宋代帝王不再以注重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等称谓相标榜,而是流行用与“洒家”“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官家”成为宋代帝王的专有称谓。这说明宋代( ) A注重功业的皇帝观流行B世俗化的倾向加强C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淡化D民间行为影响皇权13据学者统计,从晋书到唐书等官修正史,列传中大量记载了家族谱系,而宋史以后历代正史的列传部分,多为高级官僚的履历书,少有家族的叙述。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修史体例的改变 B

6、加强官员考核C重文轻武的风气 D官员的平民化14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廷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A宋代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 B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C宋代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 D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15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 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中央集权得

7、到加强 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16宋朝统治者规定“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A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 B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C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 D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17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各司其职,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官邪,是监督官吏的机构;谏院的主要职责是侍从规谏,为讽谏君主的机构。宋建立以后,虽仍置御史台和谏院,但谏官已有权监督大臣,特别是宰相,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宋代“台谏合一”A适应了传统政治的发展趋势B说明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C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8、激化D表明宰相位尊传统开始改变18宋代的“翻异别勘”制度指的是在诉讼中,犯人推翻原来的口供或涉及重大案情,需要更换主审官或其他司法机关重审的制度,分为官员主动启动和犯人及家属被动启动两种机制。据此可可知,“翻异别勘”A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杜绝了冤假错案发生C有利于维护司法公平正义 D体现了民本主义精神19宋代朝廷对于地方状况的了解,除基层报至主管部门有据可查的账籍及印历外,不少是自监司、台谏、特使等各类官员的巡行见闻中得来的,百姓中的传言、谣谚是经常被搜集的对象。宋代这一做法A增强了监察机关的权威性B推动了地方权力的相互制衡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20据统计,在

9、宋太宗统治的22年中平均每年录取进士近70人,比太祖时增加了5倍,此外,每年还要录取大批特进(宋官,正二品),且进士立即授官,并优等注拟(拟定官职),从而打破了此前进士不经吏部考核不得授官的惯例。这一做法A打破了特权阶层的垄断B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C加速了冗官局面的形成D体现了重文轻武的国策21北宋时期,王安石曾创立了太学三舍法:太学生每人专攻一经,由主讲官定时考试,学生凭学业和德行由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每经成绩优异的前两名可以担任学正、学录、学谕等教导职事,称“职事生员”;上舍生学行优异者,委主判官,中书考察,即可特恩补官。这些做法A节约了政府的开支B贯通了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C培养了

10、务实的官员D解决了科举取士的种种弊端22据史料记载,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大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非常生气,责怪大臣,却被该大臣反驳,太祖生气的用斧柄敲掉其两颗牙齿,该大臣说:“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太祖赐金帛慰劳之。此事反映了A君主专制呈加强的趋势B君主与大臣存在尖锐矛盾C重史传统影响君主行为D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23据统计,在新唐书、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而在宋史有传的北宋1533人中,布衣(平民)入仕者占比55.12%;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且自宋初后逐渐上升,至北宋末已达

11、64.44%。上述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制度的变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C中外贸易的频繁 D造纸印刷的普及24与内地武人节度使不同,边将权力极大。如宋太祖派遣上兵前往郭进(某边将)驻地时,总不忘警告他们:“汝辈当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这反映了宋初A崇文抑武并未施行B中央集权严重削弱C武将尚有政治空间D武人干政目无法纪25据史料记载,隋唐以后科举由朝廷直接掌握,授予举子功名官职。由于在功名仕宦方面荟萃于京师庙堂而与家族门第相对分离,官僚政治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读书人及其家族能否保持显贵人家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这可以佐证,隋唐以后A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平等性日

12、益突出C血缘贵族特权已被取缔 D士人的政治沉浮比较普遍26表1北宋科举考试内容表据此可知,北宋A科举考试程序日渐规范B实用性学说逐渐受到重视C理学成为科考主要内容D法家思想取得了统治地位27欧阳修在论逐路取人札子中写到:“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这一做法A杜绝了考试过程舞弊行为 B实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C有利于防止考试舞弊行为 D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28恩荫制度是古代政府依官员职阶高低授给其家族子弟或宗

13、族以官衔官职的制度,是独立于科举制度之外的选官制度。从秦朝恩荫制度萌芽开始直到北宋时期,恩荫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增加。恩荫制度之所以一直保留并不断发展,是因为这一制度A适应了宗法制度不断强化的需要B维护了王朝的统治基础C消除了威胁皇权统治的潜在因素D有利于官僚队伍的管理29锁院制度是宋代贡举考试过程中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宋人赵异曰“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同时宋神宗也规定“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这反映出,当时A实现了考试公平公正B杜绝了考官的徇私舞弊C科举制的日益严密化D理学成为考试主要标准30宋代王朝基本不筑城,内地州县亦普

14、遍不筑城,只在边地城市和部分重要城市,才兴筑或注意维护城垣,宋初甚至强令地方州县毁废城垣,许多府州县治所城市长期没有城郭,或虽有旧城而长年不加修理,使其自然废弃。宋代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放弃对地方州县的管控B增强城市的经济职能C削弱地方防卫加强集权D抑制城市商业的发展31北宋中期以前,历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各国并未形成清晰的国界线,只是把两国自然形成的交界地域作为两属地带而放任不管。北宋中期,政府与周边政权商定划界,明确了双方的疆界线,并建立了相应的疆界纠纷处理机制和疆界文案保存制度。这反映了北宋A对外策略向妥协退让转变B纲常观念影响边疆政策C正视周边政权的政治地位D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32唐末

15、五代时期,朝廷在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设置军镇,军镇的工商税一般由驻军在市场和关卡征收。北宋建立后,工商税入转归朝廷,朝廷在军镇的桥梁附近设立税务、酒务,以便于就近征收商税与酒课。这A导致了国家财政的根本好转 B说明了政府坚持奉行重农抑商政策C促进了军镇经济职能的增强 D反映了边境长期安宁推动商业发展二、材料解析题33(15分)材料:北宋时期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调动和指挥大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掌军权及军令;禁军是宋代的中央军。南宋初期,在对内对外的战争中,南宋各将领通过招募和改编各军事集团以及农民起义武装,扩大了自己的武装,地位提高。防制武将成为宋高宗心目中的重要问题。建炎时期,设置御营军

16、,由宰相和执政分别任御营使和御营副使,掌管御营军,改变了北宋宰相不掌兵、政权与军权分立的成例,开创了南宋宰相兼最高军事长官的先例。绍兴时期,朝廷以奖赏的名义,招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入朝担任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再加以解职或将其迫害致死。南宋时期,州郡禁军执行维持地方治安的职能,但常常为各类官员所役使,事实上已成为无用之兵。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统治者集中军事权的主要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南宋与北宋集中军事权采取措施的异同点。(9分)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王安石积极倡导科举以经义取士,并把孟子列为考试科目之一,以改变“闭

17、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的状况。他把改革科举看成是“一道德”,即统一思想,造就改革派人才的主要途径。照宁四年二月,王安石在所拟改革科举的中书礼子中,认为:“古之取士,皆本学校,道德一子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于世。”因此他提出“宜先除去声病偶对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又”。“贡举新制”规定,应举人不再考试诗赋、帖经、墨义之类,而以诗书易周礼礼记为本经:论语孟子为兼经。第一场选考本经中的一经,第二场考兼经,都要“务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第三场考论,第四场考时务策。同时废罢明经诸科,另设明法科,凡是原先应试明经诸科,而又“不能改试进士”科的,考明法科,“试以律令刑统大义断象,中格即取。新的明法科,时称新科明法。摘编自白寿彝著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意义。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