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321851 上传时间:2021-08-22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干部佟太放在市区玉泉废品收购站看到一件高约40厘米的铜器,见其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感觉这应该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文物,便向馆长吴增昆汇报。吴增昆随即让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去查看,王永光赶至废品收购站后,也断定这是一件珍贵文物,便以收购站当初购入的价格30元将这尊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的铜器买回博物馆。经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浮雕为饕餮纹。这尊铜器成了宝鸡市博物馆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铜尊底部有铭文,铭文中“宅兹中国”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同学们知道这里的“

2、中国”是什么概念吗?它的含义是什么呢?,何尊铭文的“中国”不是国名而是指国之中央。“宅兹中国”就是居住在天下之中,当今,习近平主席提到“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两个中央是一个概念吗?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解读这个问题。,学习目标,1.认识夏、商、西周三代的主要政治制度,从内外服到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加强了对社会的治理,维护了统治。 2.知道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及秦朝加钱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3.理解两汉至明清时期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迁,理解其演变的规律和影响。 4.能够科学解释古代中国不同朝代的地方层级管理制度。,目,录,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壹,材

3、料一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西周时期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周的同姓子弟巩固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在周之前又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呢?,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禹打破了原始民主制

4、下的禅让政治传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国家。,商朝内外服制: 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体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配合,政治权利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周是如何分封的?诸侯有怎样的权利和义务?,分封对象: 分封序列: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地区: 除镐京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之外的其他地方。 诸侯义务: 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如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交纳贡赋等。 诸侯权利:,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等。,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

5、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绣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西周的统治者是如何维持分封制统治的?,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礼乐制: 是统治阶级内部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材料一论语中称耕牛为“犁牛”;史记记载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国语晋语也有“宗庙之牺,为吠亩之勤”的话,说大贵族没落后,原来用来做宗庙牺牲的牛,现在变成了耕田

6、的畜力。 摘编自论语史记国语等 材料二下图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铁器示意图,各地出土铁器数量已超过千件,而且多是成批量地发现,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但以农具、手工业工具为大宗。,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持续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春秋战国时期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1)原因: 经济的发展: 井田制走向瓦解,小农经济产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政治的变动: 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兼并战争频繁,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统一趋势出现。 思想的繁荣: 各种思想流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法家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 (2)表现: 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

7、政治体制开始产生。,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2,贰,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比做“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

8、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秦始皇是如何进行统治的?实行怎样的制度?,皇帝制度: (1)皇帝独尊: 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等。 (2)皇权至上: 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等大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3)皇位世袭: 赢政自称“始皇帝”,死后传位给子孙。,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丞相: 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秉承皇帝,统领百官。 太尉: 执掌军事。 御史大夫: 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九卿: 分掌各类政务。,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体制。

9、,秦的中央官制有什么特点呢?,三公九卿都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主要官职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国家重大事情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材料一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

10、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一中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秦始皇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西周以来因分封导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总结了这一教训,决定在全国废分封、行郡县。,郡县制:地方行政体制,主要内容: 郡: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秦统一后设36邪,后又不断调整增减。 县或道: 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丞、尉。,影响: 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打破了贵族世卿世禄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11、,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秦朝建立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军国事情必须书面请示、汇报,对文书处理时间也有严格规定。 秦朝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两汉至明清行政体制的演变,3,叁,材料三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是一点也不错的。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汉朝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政治制度,汉朝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两汉的中央行政体制 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

12、制仍为三公九卿制,但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府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1)汉武帝时: 设立中朝(内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皇帝领导下的中朝官员决策军国大事,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几构,逐渐变成执行机般只处理日常政务。 (2)西汉晚期以后: 丞相制被三公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取代,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3)东汉: 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材料一在唐代时期,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经过三省的审批,走三省的流程,即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在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

13、“参知政事”的名号,给予一些资格较老的官员“平章事”或“同三品”的名号,以参与宰相事务。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三省: 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与出令机构; 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 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 六部:,三省六部制是如何行使其职能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它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宋朝 三省虽置,但职能废弛瘫痪,另设中书门下省“佐天子,执大政”,其长官

14、“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 元朝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体制。,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汉哀帝说丞相是辅佐皇帝很重要的人,明太祖又是如何对待丞相的呢?,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务。丞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明朝设立内阁,内

15、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材料: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是一点也不错的。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汉高祖实行怎样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1)郡设太守(京师所在地设内史或京兆尹,级别高于一般郡)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

16、、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开府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由太守分别任用。 (2)郡下设县(有少数民族地方设道),县设令或长,之下有丞、尉及分曹属吏。 王国和侯国: (1)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含王国和侯国。 (2)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诸侯国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东汉 到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刺史有了固定的治所及正式的官属,凌驾于郡守之上,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单纯的监察官员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体制 地方行政体制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隋朝 废郡,以州统

17、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 由州、县二级制发展成为道、州(府)、县三级制。 (1)最初沿袭隋朝的州、县二级制,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2)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后发展到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3)唐代把京都和作为陪都的州称为府,还在边疆地区设置都护府以管辖广大边境地区。,宋朝 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路、府、县三级制。,元朝 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省政务,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

18、机构,行省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明清的地方行政体制 (1)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2)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二者同为地方重臣,总督偏重军事,巡抚偏于民政,原则上巡抚要受总督节制。 (3)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相对较为稳定,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深化探究,探究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演变规律,(1)中央集权的强化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

19、方行政体制是中央行政体制的延伸,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大多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 (2)在沿袭中变革是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流,后代对前代地方行政体制大多采取沿袭态度,并辅以一定的变革措施。 (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县作为基层行政机构,长期保持稳定。而居于县之上的郡、州、道、府、路等则变化较大,直到行省制确立后才趋于稳定。,1.封建政治体制的演变始终围绕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一核心展开。 (1)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事、行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主要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缺

20、乏独立性,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在很多方面受制于中央政 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封建政治体制的演变中有着深刻反映。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自秦朝三公九卿制度确立以来,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就作为一对主要矛盾在后代凸显,丞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皇权的随意性,但随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其总体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以丞相制度被废除而告终。 (2)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是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同步的,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中央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逐渐增强,呈现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深化探究,探究二:封建政治体制演变的基本特征,随堂

21、训练,1.周初受封的几个大诸侯国,如齐、鲁、晋、燕等,在夏商时期皆为蛮、夷、戎、狄各族所居,长期徘徊于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阶段,分封制推行后,这些封国所在地区无例外地建立起奴隶制政权。由此可见分封制( ) A.使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B.初创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C.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解析:“分封制推行后,这些封国所在地区元例外地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可以看出中原文化逐渐推广到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与被中原文化所整合,故选D项;“封国所在地区元例外地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建立了有序的社会规则,有利于简化矛盾,排除A项;“周初受封的几个大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分封的

22、诸侯有很大的自主权,不属于中央集权,排除B项;“周初受封的几个大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属于地方管理体系,他们延用的世亲世禄制,不是官僚政治,排除C项。,D,随堂训练,2.春秋战国时兼并日趋剧烈。楚、晋、秦国已在边地重镇设“县”,尽管其长官最初多为世袭,但往往由国君直辖,与卿大夫的采邑不相同了。战国的“郡”最初是诸侯国的一种军区,所以其长官称“守”,即镇守者。上述材料说明(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热衷建立郡县制 B.郡县制源于诸侯国加强对地方军政控制 C.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承担军事任务 D.大多诸侯国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根据两则材料可知当时县与郡的出现都是服务于诸侯国的军事控制,故

23、A正确。材料中无法得知是否“普遍”存在,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知“郡”是否是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事实上春秋已出现“郡”这种组织,但刚出现时尚未承担军事作用,排除C。因为国家没有统一,故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故D错误。故选A。,A,随堂训练,3.秦汉的历史经历了由统一、分裂到重新统一的过程,国家结构形式选择也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郡县制因秦统治者的急功近利而一度崩溃,其后分封制重蹈覆辙,如楚霸王项羽,同样为历史所否定。因而在迈向单一郡县制的过程中,有一种过渡性中间形态的结构形式。材料旨在论证( ) A.郡县制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B.汉初实施郡国并行的合理性 C.

24、秦汉由分裂到统一的必然性D.分封制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解析:本题考查汉代郡国并行制的实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秦单一的郡县制易“崩溃”,项羽分封同样“为历史所否定”,郡国并行体制就是在迈向单一郡县制过程中“过渡性中间形态的结构形式”,故选B项;A、D两项均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A、D两项;材料强调的重点是“过渡性中间形态的结构形式”的合理性,而非从分裂到统一的必然性,故排除C项。,B,随堂训练,4.唐代地方乡族势力较为关注地方官员的去留,有时会“诣阙”请求官员留任,或带领民众截道拦留官员,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而中央也重视向以耆老为代表的地方民众核实该官员的治绩

25、是否属实。这些举措( ) A.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B.保障了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 C.强化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D.反映了“家天下”观念的弱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地方乡族势力利用舆论影响地方政治运作,或直接参与地方政治,显示了唐朝基层制度设计的某些合理性,因为它给基层社会提供了一定的民意表达渠道和理性的政治诉求机会,这些都有助于化解地方矛盾,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A项正确;B,C两项只是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不够全面,排除;“家天下”观念是指政权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A,随堂训练,5.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

26、,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解析:解读材料可知,针对地方监察官司职不力的情况,宋太祖划分上中下,“厉行赏罚”,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项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的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绝对,A、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

27、督”,排除B项。,D,随堂训练,6.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是清代前期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制度,遵循“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的原则,参与的人皆是太祖、太宗子孙,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由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 ) A.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征 B.表明清初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 C.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 D.是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解析:本题考查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根据材料“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参与的人皆是太祖、太宗子孙”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征,故A项正确;清初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带有明显的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的色彩,并非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排除B项;西周宗法体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议政王大臣会议有较大区别,排除C项;根据材料“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排除D项。,A,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