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读后感参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中庸读后感参考.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学中庸读后感 篇一:大学中庸读后感 读大学中庸有感 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两篇,后来与论语孟子一起合称四书,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代表著作。诚然,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认真研读过中国传统著作,既可能是因为没特别兴趣,也可能是觉得没必要。但是当读完大学和中庸时,方知古人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大学的核心是修身,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所谓修身,我认为,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充实自己,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进修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眼界。修身的最好境界有三,一是“识事务”;二是“明事理”;三是“兴事业”
2、。“识事务”即识人,进而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生而为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与外界打交道,如何不卑不亢,与人友善相处,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准确识别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事理”就是说要明白自然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要尊重自然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有的时候要顺其自然,不能太强求。“明事理”的前提就是要让自己具备各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所以学习和再是必不可缺的。“兴事业”,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有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抱负,不是说我们在事业上要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人生在世,总需要有些事情来证明自己,让自己活得有成就感,活得有价值,至少让
3、自己过得充实自在。 大学里面还讲人要以身作则,要感恩,要勤学。以身作则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人们总是对别人要求很高,却经常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感恩是一种基本的美德,对于给过你帮助的人,要铭记于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够心怀天下。如果人人都能够记得别人的恩惠,不计较个人得失,那么社会的文明必将更进一步。要勤学,荀子曰“学不止境”,有人云,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每个时间段接收的知识和信息都是有有限的,而且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每时每刻知识都在不断更新,新的事物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停止学习,不努
4、力接收新事物,就会很快被这个社会淘汰。 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不更之谓庸。中庸即中和。我认为,现在很多人将中庸的意思理解偏了,他们认为中庸就是保持中立,就是做和事姥,就是不得罪任何人,其实不然。通读全文以后,我觉得中庸所想表达的思想是公平公正,落地不悔。所谓公平公正就是为人处世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偏重任何一方,对事不对人,以理服人。所谓落地不悔就是不能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一旦做了决定,就照此执行,而不是朝令夕改,前怕狼后怕虎,迟疑不决,以至于最后一事无成。 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则”,则即是标准。这个标准,其实是对己对人统一的标准。“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
5、是说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这是儒家思想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这句话跟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的意思很一致。如果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能按照这两句话的思想为人处世,不将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会避免很多矛盾,处世也会更加简单。 大学和中庸的思想中都讲“诚”,大学讲“诚意”,就是不自欺是一种自然而内在真实的情感、心思甚至包括欲望的统一状态。“惟天下至诚,为能尽物之性”,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的主旨所在。
6、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这句话肯定了“诚”的重要地位。大学和中庸对“诚”虽然表达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其核心是基本一致的,都是讲求人的最初的本心,或者说是本性。 诚然,在当今社会,“诚”也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然而在这个物欲纵流的社会,“诚”又似乎是缺失品,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商人之间在商言商,重利轻义,根本不是以诚为先,于是很多合作关系也不能长久。有的甚至朋友之间也不坦诚,人情凉薄。有时候,人会给自己找借口,说不是因为自己不诚信,是因为别人不诚信在先,那么我们是否就该这样以怨抱怨?如果人人都这样下去,岂不是进入了一个恶性
7、循环?有时候,我们会说,不是自己不愿意去相信别人,实在是被别人欺骗多了,害怕了,所以开始自我保护,我想这又是另外一个借口,只不过这个借口冠冕堂皇,让人一时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其实,“诚”不只是对别人而言的,很多时候是要对得起自己,大学中庸教给我们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祖祖辈辈几千年出来的真理,没有人愿意活在谎言和欺骗当中,我们对别人真诚就是对自己真诚,既是为了与人更好地相处,也是为了让自己心情舒畅。如果我们都能够从自己做起,以诚待人,社会风气一定会有所改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中华盛世也不会只是传说;以诚待人,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本性,才能够珍惜万物,达到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
8、,读完大学中庸,我学到的道理是首先要充实自己,即“修身”;要以身作则,懂得感恩;做人做事要有原则,要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最后,诚心是做人的根本。儒家学说这种极致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穷其一生去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的。篇二:大学、中庸的体会 对中庸、大学 通过罗安宪教授对国学的精彩授课,让我对大学和中庸有了一些认识,更有了一丝的感悟,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填补现代人的内心空白的精神食粮,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培养道德
9、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格物致知则是穷究事理。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庸里面阐述了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它所叙述的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那么何为中庸呢?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悲乐时心中是平淡的,所以是“中”。但若表现出来而有节制的,叫做“和”。中庸的根本即为中和。我想如果人人都做到“中和”,社会则井然有序
10、,处处和谐了。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另外中庸中讲的最多的是“诚”,不管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都要诚实,至诚的人他的人品是诚恳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万物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其实现实也是这样的。诚实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是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也是一个事业开始的奠基。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自己对自己不诚实,就不会做到慎独;对别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 以上是我对大学、中庸的理解。结合自身实际,回顾自己十几年的工作经历,我感觉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
11、来对待我们的职业,以真诚的 ,加强自我修养,依法履行职责。学习和工作都需要一个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借鉴国学思想的精华,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使我们学会做人与处世,从而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所以,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值得当今社会提倡和学习的,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也值得我们深研和弘扬。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大学以人的修身
12、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 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宗旨在
13、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看完这部分后,联系实际确实是有道理的,学习和做学问都需要一个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大学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
14、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因为愤怒、恐惧、偏好、忧虑,心思不能端正。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大三下学期刘明祥老师给我们放的翟鸿燊的国学经典讲解视频,当中提到做人要有正经见,正思维。原来与大学中的正心是有相同之处的。 大学的过程中让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来只是听说过而已,不知道其中的内在涵义,现在读完之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深刻的把握。“格物”即明辨穷究事物的道理,从而扩充知识,增长智慧。“格”是格除的意思,即格除自己的思想杂志,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诱-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恶行的玷污,而污
15、染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行为高尚,使自己的心灵美好,使自己的而修养提高。所谓“致知”就是想获得知识就必须研究事物,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道理,两词合起来,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理。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以上说的是读大学中最重要的收获,下面说一下对中庸的理解。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之道的关键,中庸的内容比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内容。跟人认为中庸比较适合个人修身所借鉴,像大知,大德,素隐,素位,行远,诚明等章节以及后面跟的实例,都特 别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研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在第二章时中中“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
16、指时机,既不要超越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现实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认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与“时中”的概念是一致的。而中庸的精确理解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认识。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朱熹对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17、,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 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篇三:大学中庸 读大学中庸有感 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两篇,后来与论语孟子一起合称四书,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代表著作。诚然,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认真研读过中国传统著作,既可能是因为没特别兴趣,也可能是觉得没必要。但是当读完大学和中庸时,方知古人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大学的核心是修身,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所谓修身,我认为,
18、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充实自己,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进修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眼界。修身的最好境界有三,一是“识事务”;二是“明事理”;三是“兴事业”。“识事务”即识人,进而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生而为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与外界打交道,如何不卑不亢,与人友善相处,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准确识别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事理”就是说要明白自然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要尊重自然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有的时候要顺其自然,不能太强求。“明事理”的前提就是要让自己具备各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所以学习和再教育是必不可缺的。“兴事业
19、”,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有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抱负,不是说我们在事业上要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人生在世,总需要有些事情来证明自己,让自己活得有成就感,活得有价值,至少让自己过得充实自在。 大学里面还讲人要以身作则,要感恩,要勤学。以身作则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人们总是对别人要求很高,却经常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感恩是一种基本的美德,对于给过你帮助的人,要铭记于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够心怀天下。如果人人都能够记得别人的恩惠,不计较个人得失,那么社会的文明必将更进一步。要勤学,荀子曰“学不止境”,有人云
20、,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每个时间段接收的知识和信息都是有有限的,而且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每时每刻知识都在不断更新,新的事物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停止学习,不努力接收新事物,就会很快被这个社会淘汰。 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不更之谓庸。中庸即中和。我认为,现在很多人将中庸的意思理解偏了,他们认为中庸就是保持中立,就是做和事姥,就是不得罪任何人,其实不然。通读全文以后,我觉得中庸所想表达的思想是公平公正,落地不悔。所谓公平公正就是为人处世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偏重任何一方,对事不对人,以理服人。所谓落地不悔就是不能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一旦做了决定,就照此执行,而不是朝令夕改
21、,前怕狼后怕虎,迟疑不决,以至于最后一事无成。 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则”,则即是标准。这个标准,其实是对己对人统一的标准。“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说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这是儒家思想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这句话跟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的意思很一致。如果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能按照这两句话的思想为人处世,不将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会避免很多矛盾,处世也会更加简单。 大学和中庸的思
22、想中都讲“诚”,大学讲“诚意”,就是不自欺是一种自然而内在真实的情感、心思甚至包括欲望的统一状态。“惟天下至诚,为能尽物之性”,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的主旨所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这句话肯定了“诚”的重要地位。大学和中庸对“诚”虽然表达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其核心是基本一致的,都是讲求人的最初的本心,或者说是本性。诚然,在当今社会,“诚”也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然而在这个物欲纵流的社会,“诚”又似乎是缺失品,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商人之间在商言商,重利轻义,根本不是以诚为先,于是很多合作关系也不能长久。有的甚至朋友之间也不
23、坦诚,人情凉薄。有时候,人会给自己找借口,说不是因为自己不诚信,是因为别人不诚信在先,那么我们是否就该这样以怨抱怨?如果人人都这样下去,岂不是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有时候,我们会说,不是自己不愿意去相信别人,实在是被别人欺骗多了,害怕了,所以开始自我保护,我想这又是另外一个借口,只不过这个借口冠冕堂皇,让人一时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其实,“诚”不只是对别人而言的,很多时候是要对得起自己,大学中庸教给我们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祖祖辈辈几千年总结出来的真理,没有人愿意活在谎言和欺骗当中,我们对别人真诚就是对自己真诚,既是为了与人更好地相处,也是为了让自己心情舒畅。如果我们都能够从自己做起,以诚待人,
24、社会风气一定会有所改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中华盛世也不会只是传说;以诚待人,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本性,才能够珍惜万物,达到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大学中庸,我学到的道理是首先要充实自己,即“修身”;要以身作则,懂得感恩;做人做事要有原则,要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最后,诚心是做人的根本。儒家学说这种极致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穷其一生去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的。 【相关文章】大学中庸读后感 篇一:大学中庸读后感 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
25、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
26、才能成就梦想。这本书真是上上下下都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着,比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这句话,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中国的主席“习近平”,他不仅有知识,有修养,他的家庭也是十分和睦的,他孝母爱妻,首先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才去管理好国家大事,治理好国家,铲除贪官污吏,为百姓谋幸福,发展国家。因为有了这些政府官员,中国才会富强!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 篇二:大学中庸读后感 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
27、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