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下《离骚(节选)》(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选修下《离骚(节选)》(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离骚(节选)同步习题一、选择题.以下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诗人后悔自己从政的人生选择,想一切从头开始。B. “制芟荷以为衣分,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对偶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 格。C. “高余冠之岌发兮,长余佩之陆离”,用夸张的服饰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格。1 ).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诗人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比照,表现自己的坚 贞。【答案】C【详解】此题考杳考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 要求”以下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然后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进
2、行 辨析。此题中,A项,“想一切从头开始”不当,应为产生了退隐的思想。B项,“对偶”错误,由于有“兮”字,前后两句的字数不相等。D项,“将自己与般百姓形成比照”有误,没有比照。应选C。2 .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悔相道之不察兮察:观察,了解 B.进不入以离芥兮尤:怨恨,指责C.唯昭质其犹未亏昭:光明纯洁D.芳菲菲其弥孽章:通“彰”,明显【答案】A【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确选择的要求,如此题“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止确的一项为哪一项“,然后把加点词的 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此题中,A
3、项,“察”,应是“看清楚”的意思。应选A。3 .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伏溃自以死直兮B.怨灵修之港落兮C.宁滥死以旗*兮D.长余佩之际考16.屈原至死不离开楚国,司马迁对此是同情和肯定的,但“评议”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 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自令假设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 矛盾的说法?请写一段简短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300字左右。【答案】司马迁的这一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 发,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 是尊重客观史实。而评史那么是从作者
4、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 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详解】此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首先,肯定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其次,分析这种说法的原因:一、与司马迁的身份有关,他 是一个史官,他评价这段历史和他写这段历史是不同的角度,写史是按照实际情况出发,而 评价历史是和司马迁的认识有关,有很大的主观性;二、与司马迁评价的角度不同有关,他 是从整个战国的角度出发,认为屈原的才能可以为其他国家服务,从屈原个人的角度出发, 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园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此题,只要从写史和评 史两个角度来分析,合理即可。【答案】
5、A【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占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 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古义指,;今义:。A项,“清白”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纯洁;没有污点。B项,“浩荡”:古义:荒唐,没有准那么。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C项,“流亡”:古义:随水流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D项,“陆离”:占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应选A。4 .以下对文中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汉武帝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A. “进”即“进身”,到朝中做官;“退”即“隐退”,拒绝或辞去官职。B. “衣”
6、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遮蔽下体的裙为“裳”。C. “四荒”即“四方”,指辽阔大地。“荒”,遥远的地方。【答案】A【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占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中,A项,自秦始皇起,“朕”专用作皇帝 的自称。应选Ao二、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长太息必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余臬好修垮以机鸦兮,寒朝而夕替
7、。既替余以蕙? 今,又申之以搅苣。亦余心之所善兮,堂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工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面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佬郁邑余诧僚兮,吾独穷困生此时也。宁逡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鸯鸟工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正相安?屈心正抑志今,忍尤画 接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5 .以下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骞朝连而夕替B.固时俗之工巧兮C.竞周容以为度D.宁流死以流亡兮津:谏i争工:仔细度:法度,准那么溢:突然,忽然津:谏i争工:仔细度:法度,准那么溢:突然,忽然A.长
8、太息以掩涕兮B.余里好修娉以情羁兮焉用亡郑以陪邻用九死其犹未悔C.忍尤面撰诟D.鹫鸟之不群兮夫孰异道血相安行李之往来6 .以下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以下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体察和关心,表现了诗 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B. “余虽好修跨以鞍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苣”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 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C.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的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那么可言, 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D.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
9、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典范,同时也透露了 诗人精神力景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苣。(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答案】B5. DB6. (1)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2)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占代圣贤所推崇的。【分析】B项,“工”的意思是“善于”。应选B。5. D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目的;B 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应选D。6. B项,“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说法错误,从这四句中,我们可
10、以看出诗人是很注重 修身洁行的。应选B。7. 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替:贬轴:以:因为;申:加上;揽:采集;伏:保持;死:献 身;直:正道;固:本来;厚:推崇。(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九歌河伯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骄螭。登嵬冬兮四望,心飞 扬兮浩荡。日将募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灵何为兮水 中?瓶白建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新纷兮将来下。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来迎,鱼邻邻兮媵于。注良本:山名,黄河的发源地。今作昆仑。寤怀:寤寐怀想,形容思念之极。建 (yuan):大鳖。流浙(si):古代成语,意思就是流水。8.
1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此诗一开头,就以开阔的视野,通过主祭者的眼睛对黄河(河神)的伟大雄壮进行了描 述,大风起兮,波浪翻腾,气势非凡。B.河伯驾驭龙车,溯流而上,一直飞到黄河的发源地昆仑山。来到昆仑,登高一望,面对 浩浩荡荡的黄河,不禁心胸开张,意气昂扬。所遗憾的是天色将晚只能回去。C.河伯乘着白色的灵物大鳖,边上跟随着有斑纹的鲤鱼,在河上畅游,看到的是浩荡的黄 河之水奔流而来,这一-幕场景显得宏大而深沉。D. “美人”在屈赋中多指贤人或所怀念者,在这首诗中指河伯。当河伯欲再往东行时,他 和主祭者握手道别,主祭者一直送他到面南的水边分手处。10.联系诗歌内容,分
12、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答案】B9. “心飞扬兮浩荡,面对浩浩荡荡的黄河,河伯不禁心胸开张,意气昂扬。这里蕴含着 作者对楚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河伯看到故乡后就很悲伤,悲伤之后还是得回到家 里。这里蕴含着作者对楚国、楚君和楚国人民的精诚之爱。波滔滔兮来迎,鱼邻邻兮媵子,河伯巡视黄河下游时,波涛欢迎他,鱼儿跟随他。一 个“予”字,暗示了楚国人民对作者的挚爱之情。【解析】.此题考杳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 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B项中,“只能回去”错,诗中说的是“日将暮兮 怅忘归,即“忘了回去”,而非“只能回去”。应
13、选B.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分析思想感情时,要注意把诗歌内容 和作者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河伯看到黄河浩浩荡荡时、看到故乡时的表现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心飞扬兮浩荡, 面对浩浩荡荡的黄河,河伯不禁心胸开张,意气昂扬。这里蕴含着作者对楚国山河的热爱之 情。口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河伯看到故乡后就很悲伤,悲伤之后还是得回 到家里。这里蕴含着作者对楚国、楚君和楚国人民的精诚之爱。诗歌最后借波涛和鱼儿,又表达了楚国人民对作者的深情。波滔滔兮来迎,鱼邻邻兮媵 子”,河伯巡视黄河下游时,波涛欢迎他,鱼儿跟随他。一个“予”字,暗示了楚国人民对 作者的挚爱之情。【点睛】白话译文:我和
14、你河伯畅游在九河上,大风吹过河面上掀动波浪。随你乘着荷叶作盖的水车,以双龙为驾螭龙套在两旁。登上河源昆仑向四处眺望,心绪随着浩荡的黄河飞扬。但恨天色己晚而忘了归去,惟河水尽处令我寤寐怀想。鱼鳞盖屋顶堂上画着蛟龙,紫贝砌城阙朱红涂满室宫。河伯你为什么住在这水中?乘着大白建鲤鱼追随身旁,随你河伯一起游弋在河上,浩浩河水缓缓地向东流淌。你握手道别将要远行东方,我送你送到这向阳的河旁。波浪滔滔而来迎接我河伯,为我护驾的鱼儿排列成行。三、情景默写.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1)离骚中,表现屈原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叹息流泪的句子是:(2)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为了实现自己
15、心中的目标而九死不悔的句子是:, 。(3)离骚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屈原德行高尚却遭到嫉妒和诽谤的句子是:,(4)离骚中,屈原借古代圣贤能够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5)离骚, ”两句,表达了屈原不怕粉身碎骨、坚守志向的 决心。【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其犹未悔谣深谓余以善淫固前圣之所厚岂余心之可惩虽九死其犹未悔谣深谓余以善淫固前圣之所厚岂余心之可惩(2)亦余心之所善兮(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4)伏清白以死直兮(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详解】 此题主要考杳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 写,二是给出上句写卜.句的直接默写。此类
16、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 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此题属于直接填写上卜句,作答时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比方“掩涕、蛾眉、谣涿、惩”等字。【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 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 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四、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我们后人()给他的东西太多,在中 国古代人物中,没有一个人像屈原那样,被后人随己意或随时代需要而加进去那么多东西。我们固然可以因此说,屈原是一部大书,每个读
17、者都可以从这部大书中读出自己的东西。但屈原也因此(),或千人千面,如同一千个读者的一千个哈姆莱特。屈原的生平留给我们太多的盲点与疑点,为他作传的司马迂情绪激动,心潮起伏,不能()地记录他的身 世行踪,大段的主观抒情议论占据了不长的篇幅。司马迁可能意识到,对于屈原来说,他的 精神远比他的生平事功更重要。这样做事实上也并无不妥。历史的本体本来就是不存在的, 不可复现的, ,更何况疑窦丛生的屈原?韩非曾()地说,孔墨死后,其不同的后 学都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谁能定孔墨之是非?我们也可以说,屈原不可复生,我们 谁又能定屈原之是非?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屈原,屈原的内涵也因为有了这些附着,而越来越丰富
18、,其影响也越来越深巨。所以,我们也可以说, 1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附会面目全非B.附加似是而非C.附会面目全非D.附加似是而非A.附会面目全非B.附加似是而非C.附会面目全非D.附加似是而非心安理得困惑心平气和困惑心平气和疑惑心安理得疑惑.请列举文中的句子,并指出所使用的四种修辞手法。1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 C12 .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一一引用(说明:直接引用)或:孔墨死后,其不同的后学都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谁能定孔墨之是非?一一 引
19、用(说明:间接引用)屈原是一部大书一一比喻(或暗喻”);每个读者都可以从这部大书中读出自己的东西一一借代:文中的问句都是反问(每处1分,只有原句和修辞都答对才给分).存在的只是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屈原是一个滚雪球式的人物【分析】12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 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区分。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 的细微差异。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 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附会”,把没有关系的事物说成有关系,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说成有某种意义;“附 加”,附
20、带加上,额外加上或附带的,额外的。根据后文“被后人随己意或随时代需要而加 进去那么多东西”,结合语境,选择“附会”。“面目全非”,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似是而非”,好像是对的,实际 上不对。“似是而非”不合语境,应填“面目全非” .“心平气和”,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 心里很坦然。根据前文“为他作传的司马迁情绪激动,心潮起伏”结合语境,应填“心平气 和”。“困惑”,感到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疑惑”,迷惑,疑惑不解或怀疑,不相信。根据 后文”谁能定孔墨之是非? ”的反问句,结合语境,选择“疑惑”。应选C。13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
21、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 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 反问、引用、比照、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 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使用引用(直接引用)的修辞手法。“孔 墨死后,其不同的后学都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谁能定孔墨之是非? ”也是引用“韩 非”的话。“屈原是一部大书”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屈原是本体,“大书”是喻体。“每个读者都可以从这部大书中读出自己的东西”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这部书”借代 屈原。“更何
22、况疑窦从生的屈原? ”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何况(呢)? ”是典型 的反问句式。文中的问句都是使用反问修辞手法。14 .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 段,了解文段内容,把握话题中心;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 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再次结合语段的表达方式,看到底是议论性 的文字还是说明性的文字,还是记叙描写类的。根据上文“历史的本体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不可复现的”,得知这句话讲的是“历史是不存 在的,结合语境分析“存在的只是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o此处是对整段文字的总结,根据前文“屈原的内涵也因为有了这些附着
23、,而越来越丰富,其 影响也越来越深巨”,可以将屈原比作“一个滚雪球式的人物”。15 .下面文段中有多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找出另外两处加以说明。某地召开屈原研究年会,一个街头艺术家前去助兴,在广场中心画起了屈原像。在他即 将完工的时候,几位学者围了过来。一个说:“因为我做了三十余年的独立研究,所以我发 现屈原是韩国人,那么他的服饰应该有韩风。”艺术家马上作了修正。旁边一个不同意,说: “屈原是中国第一个有天下观的世界公民,他的服装怎么能这样具体呢?因此这样搭配不准 确!”又有一个说:“你呀,这个屈原太坚毅了,根据史书和屈原的作品,他喜欢花瓣做成 的外衣,碧叶做成的下裙,说明屈原具有女人
24、的气质,我在很大程度可以判定,屈原是个女 巫。”艺术家从善如流,加上了各种鲜花杳草。学者们喋喋不休,街头艺术家只好把他的作 品改成了山鬼。把“三十余年的独立研究”当作“屈原是韩国人”的理由不充分,所以“服饰应该有 韩风”不成立。00【答案】 把“屈原是中国第一个有天下观的世界公民”当作“他的服装怎么能这样具 体”的理由不充分,所以“这样搭配不准确”不成立。 把“屈原喜欢花瓣做成的外衣, 碧叶做成的下裙”当作“屈原具有女人的气质”的理由不充分,所以“屈原是个女巫”不成 立。【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杳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其中逻辑判断能力。答题前看清题目的 要求,仔细阅读材料及例句的修改方式。然后细
25、读材料,另找出两处有同样逻辑错误的语句, 并加以修改。例句的错误主要是,“三十余年的独立研究”和“屈原是韩国人”“服饰应该 有韩风”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前者并不能必然得出后者结论,所以推理不成立。依据此 例,可找出另两外同样的不合逻辑的句子。第一处,“屈原是中国第一个有天下观的世界公 民,他的服装怎么能这样具体呢?因此这样搭配不准确”,“屈原是中国第一个有天下观的 世界公民”这一前提并不能推理出“他的服装怎么能这样具体呢”及“因此这样搭配不准 确”这样的结论。第二处,“他喜欢花瓣做成的外衣,碧叶做成的下裙,说明屈原具有女人 的气质,我在很大程度可以判定,屈原是个女巫”,由“他喜欢花瓣做成的外衣,碧叶做成 的卜.裙”并不能必然得出“屈原具有女人的气质”和“屈原是个女巫”这样的结论。五、微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