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 (12).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4221691 上传时间:2021-06-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7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与人生 (1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哲学与人生 (1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与人生 (1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与人生 (12).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论语文献学的相关知识关于论语文献学的相关知识 (一) 、 论语书名释义(一) 、 论语书名释义 论语书名之意说法不一,但基本的共识在于它主要是记载孔 门师徒言语行事的对话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 孔子应答弟子、 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 论语 。 “论”在此是“论纂”之意, “语”则为“语言” 。今人赵纪彬考 证诸说,认为“ 论字有整理 撰次等义; 语字谓二人 相等而说 ,有论难 、 答述等义。 ”因此, “论语”就是整理、 撰次的对话, 论语一书即是对话集。西方同时期的苏格拉底、柏 拉图亦有被整理的对话录传于

2、后世, 成为西方文化的渊源。 由此可见, 处于“轴心时代” (BC800BC200) (雅斯贝尔斯语)的中、西方世 界, “哲学的突破”不仅表现在文化内容方面都出现“超越”现实世 界的思想,而且形式方面亦有相同的“对话”体。此种“对话体”既 是当时媒介形塑的结果,纸质媒介的缺乏,口语交流成为主体,又是 古典时代人与人的亲切感、渴望沟通的需要使然,它并未将人视为客 体化的认知对象,而是强调主体之间相互商量以涵咏人生。 (二) 、 论语作者及撰述时间(二) 、 论语作者及撰述时间 论语是经过整理、撰次的对话录,涉及孔子与弟子、弟子与 再传弟子的对话等,故而论语没有统一的作者。我们可以从论 语文本来

3、说明。 论语阅读的初体验是部分章节的重复性,如“巧 言令色鲜矣仁”一节, 学而篇有, 阳货篇又重复出现; “博学 于文”一节, 雍也篇有, 颜渊篇又重复出现,等等。重复性章 节的出现表明, 孔子与不同弟子之间的对话由不同弟子的记载后汇集 成书的。 此种现象在人类文化史上并非个例。以伊斯兰文明的元典古兰 经而言,其是经过 23 年完成,共 114 章,在麦加宣读的共 86 章, 称为 “麦加章” 。 其余都是麦地那宣读的, 称为 “麦地那章” 。 因为 古 兰经历时长,许多圣门弟子是通过背诵相传的,于是大家把背诵的 写在石片或者树叶上,分散未予收集。起先的版本比较多,因为多是 手抄本,故而重复性

4、的章节比较多。直到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时期, 他命令大家把其他私人抄本完全烧毁, 人人都以奥斯曼的抄本为标准, 辗转抄录。于是, 古兰经便以“奥斯曼古兰经本”著称于世。直 到今天,还相延如初 论语中此种对话的主体不仅涉及孔子与弟子之间,而且亦包 括弟子与再传弟子,如泰伯篇就记载“曾子”和“弟子”的问答。 曾子有疾,召弟子曰: 启予足!启予手!诗云, 战战兢兢,如 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 论语泰伯 ) 还有子张篇所记载的子张与子夏学生的对话。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 子夏云何? 对曰: 子夏曰: 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 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 众

5、,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 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如是种种, 论语因部分章节的重复性以及对话主体包括孔子 与弟子、弟子与再传弟子等缘由,作者并非一人,某种意义上可以将 其视为孔门集体之作。 而论语作者不统一导致的后果之一即是,许多人想当然的将 论语中很多的言语归之于孔子的发明,屡屡出现“误读” 。如将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归为“子曰” ,其实这是曾子发挥性阐释孔子“士志于 道” 的思想, 并与乃师之说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关于 “士” 的原始教义。 还有许多人引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之语以此“夫 子自道”来

6、攻击孔子,称其主张为“仕”而“学”的利禄之学。其实, 孔子终其一生,立身处世皆以“道”为标准, “朝闻道,夕死可矣 ( 论语里仁 ) ,为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而不遗余力,其从不念兹 在兹于一己的富贵显达,相反视此种“为私”之举为耻辱,他说: “天 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 焉,耻也 ( 论语泰伯 )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 议也” ( 论语里仁 ) 。 孔子更是明确反对那种为做官而读书求知,他说: 三年学,不至于榖,不易得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 ( 论 语泰伯 ) 孔子在此赞赏那些读书求学三年而没有做官求禄想法的士人, 由 此揭发千载以来对

7、其“学优则仕,仕优则学”的指控。而就此句的发 明权而言, 其实这是 论语 子张篇 中子夏所说, 并非孔子的言语。 孔子一方面主张士人应该有原则的参政,“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议之与比 ( 论语里仁 ) ,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 于刑戮” ( 论语公冶长篇 )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论语子 路篇 ) ,另一方面则要求为政者当选贤任能, 诵诗三百,授之 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论语子 路篇 ) ,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论语子 路篇 )如此才能使得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结束春秋纷乱 扰攘的现实,实现其变“天下无道”为“

8、天下有道”的愿景。 论语一书因成书于多人之手,而且相隔时间较长,故而成书 时间亦较难断定。一般认为, 论语成书于战国以前。今人杨伯峻 以“夫子”一词为例,从词源考古学的角度指出, “夫子”较早的年 代一般指第三者, “他老人家” ,到战国时代才用来指第二人称, “你 老人家” , 论语中的“夫子”绝大部分是指“他老人家” ,因此, 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以前。最后, 论语出自多人之手,并且编纂 时间尚无确定时间,以致最后的编纂者也殊难裁断。有人认为是曾参 的学生编定的,聊备一说。 (三) 、 论语的版本(三) 、 论语的版本 晚唐诗人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借古讽今,道出秦国灭亡的缘 由来警醒后人。其在

9、精心营构的文学想象图景中,再现了阿房宫昔日 的繁华,所谓“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 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但如斯美景怎奈“戍卒叫,函谷 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的兴衰寄寓着诗人善良的道德劝 谏,希望统治者常怀仁爱之心体恤民情,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 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 也?”无独有偶,晚唐另一诗人章碣反思秦国灭亡的原因,有诗云: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他指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文 化事件,纵使剥夺世人的知识权,采取愚民主义,但是依旧挽救不了 王朝的灭亡。两相比较,焚书坑儒较之焚烧宫室更是沉痛的事件,其

10、关涉千年文脉与永久治平。经此文化事件,先秦许多典籍被毁灭,我 们熟知的论语便是劫后余生的著作。 中国历史上,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后世“焚书”的事件 并不鲜见。南朝梁元帝萧绎 555 年江陵被俘杀害前焚书,史称“江陵 焚书” 。共焚书十四万卷,占当时整个中国藏书的一半,千百年以来 的文化结晶就此在铁血与烈火中被毁于一旦。 梁元帝其人集天才与魔 鬼的素质于一身,虽然眇目读书,但仍是过目不忘,而焚书的原因其 夫子自道: “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书之罪还是人之罪呢? 他作为“有文化的不良之徒” ,真有鲁迅先生所讽刺的“屠戮妇婴的 伟绩” 。其将弟弟萧纪的二子囚禁绝食,以致二人咬臂上的肉

11、吃, 十 三天后才死。 由此, 无论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还是梁元帝江陵焚书, 都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留下耻辱的一页。作为统治者,他们不但诉诸武 力从肉体上力图消灭人民的反抗,或将其关进牢狱,或惩罚其修筑宫 殿,或磨刀霍霍连坐诛杀。但是如斯暴力并未扑灭人民反抗的火种。 于是, 他们更是严禁文化、 思想的传播, 于人民的 “灵魂深处闹革命” , 或焚毁书籍,或坑杀知识分子,或政治洗脑宣传谎言,如是种种,肉 体消灭、精神愚民并未阻挡历史的进步,相反文明的薪火恰是在与野 蛮、暴力斗争的劫灰中潜滋暗长,渐成燎原之势。因此,野蛮的力量 是有力的,但是也是有限的,人类的历史本是文明战胜野蛮的历史。 而经历秦始

12、皇“焚书坑儒”之后,汉代追寻先秦典籍或者通过老 儒生的记忆口授,或者通过断壁残垣的挖掘所得,故而论语传到 汉代,有三个版本: (1) 鲁论语二十篇; (2) 齐论语二十二篇, 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 (3) 古文论语二十一篇,把尧 曰篇中的子张问分出来,另立一章。 鲁论语和齐论语 各有师承,西汉初年的安昌侯张禹出了个升级版论语 ,或者称之 为论语的 2.0 版本,自此论语版本就再没有升级了。张禹先 学习鲁论语 ,后学习齐论语 ,最后他以鲁论语为根据,把 两个本子合二为一。我们现在的所用的论语的版本,就是根据张 禹修订的论语 ,共 20 篇。 (四) 、 论语的注释本(四) 、 论语的注释本 论语

13、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汉初既已成为学者的必读书。但是 彼时学者论语注释的本子因种种原因而大部遭遇泯灭,残存的有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注释, 其余诸家注释大多保存在三国时代何宴的 论语集解之中。此后,关于论语注释的版本不绝如缕,形成 关于论语注释绵延的效果历史。而在诸家注释的版本之中,影响 较大的有: (1)论语注疏 , 何宴集解, 北宋邢昺疏, 这是十三经注疏之一。 其积极吸收宋代以前关于论语的注疏,荟萃前人的集解。此注疏 既保存 论语 语词的原初本义, 又情境式的再现原初语境, 对于 论 语本义的探寻具有重要意义。 (2) 论语集注 ,南宋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 篇,将其与论语 、 孟子合成儒

14、家的“四书” ,作成四书集注 。 而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注释亦是用力甚勤、多有发明, 以致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经典版本。 明清科举考试不但题目从四 书中选取,纵使注释亦不能违背朱熹的注释。 (3) 论语正义 ,清代刘宝楠父子正义。出于对唐、宋论语 注释的不满,刘宝楠父子依据焦循孟子正义之法,作成论语正 义 。其旁征博引,注释力求“惟务折中” ,成为朱熹四书注释笼 罩性影响之余较有价值的论语注释版本。 (4) 论语集释 ,程树德集释,共四十卷成书于 1942 年。成书 缘起是,自朱子四书集注取得“文化主导权”的八百余年,期间 鸿学硕儒关于论语的注疏多发前人之所未发,但遗憾的是尚无此

15、类荟萃贯穿之书。程树德本孔子“述而不作”之旨,将宋以降诸家之 说予以分类采辑。不囿于门户、宗派之见,广采诸家有益之说,分门 别类予以辑录。此书资料丰赡,所引书目六百八十种,共一百四十万 言,对论语的训诂注释有详细考证,尤其对于孔子的思想深有抉 发,是研究论语的重要参考书目。 (5) 论语疏证 ,今人杨树达疏证,本书出版于 1955 年,是杨氏 收山之作。杨树达被陈寅恪先生称之为“近现代训诂小学第一人” , 其论语疏证突出“以经证经” 、 “以史证经”的特点。所谓“以经 证经”即是“内部互证” ,疏通论语力求以是书前、后之文相互 印证;所谓“以史证经”即是“外部旁证” ,博取群经子集以及四史 为

16、证。历经此种内、外部的贯通疏证,达至对于论语由考据,进 而及义理的深切理解。此书对于论语的研究意义重大,具有开创 性的贡献。 (6) 论语译注 ,今人杨伯峻译注,成书于 1957 年。全书以“原 文译文注释”的方式完成。本书不纠缠于考证,但所得结论都是 由考证而成。 博取诸家研究, 译文是在 论语词典 的基础上完成的, 平实、通达、简洁,既是前人研究的集大成,又有著者自出胸臆的阐 释。无论对于论语的初学者,还是具有学术功底的论语研究 者,此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7) 论语今读 ,李泽厚著,成书于 1994 年。著者认为儒学在建 构、 塑造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方面意义巨大, 而尤以孔子和

17、论语 为重。李泽厚认为儒学、孔子和论语具有“半宗教半哲学”的特 征:儒学并非西方以人格神为皈依的严格意义的宗教,但儒学的包容 性决定其虽不重神秘、 奇迹, 可并不排斥宗教信仰, 尤其是它具有 “终 极关怀” 的宗教品格, 重视对于超道德、 伦理的 “天地境界” 的体认、 追求与启悟,以致使其具有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宗教性品格。在此 意义上, 儒学是没有人格神、 没有魔法奇迹的 “半宗教” 。 另一方面, 儒学不具有西方哲学严格意义上的形而上之意, 即重视思辨体系与逻 辑构造,而更为依靠实用理性,因而使其既具有哲学对于人生意义追 寻的理性品格,又具有诗意的情感内容。在此意义上,儒学是中国实 用理性的哲学,具有“半哲学”的特征。著者以此作为论语及其 儒学研究的关键和起点,力主儒学发展的三期说,提出实用理性、情 本体、 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等深具启发性的观点。 著者译文通达, 简洁,注释多采用程树德论语集释 ,而“记”则是著者的评论、 札记和解说,多自出胸臆,独具慧眼,对于研究论语及其儒学研 究都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总之, 论语自汉代以降注释的版本至少有两千多家,真可谓 汗牛充栋。注释者或采用“我注六经”之法,追寻论语的原初意 义,或采用“六经注我”之法,不断阐发论语的新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