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与应急处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与应急处理.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与应急处理一、药液外渗性损伤(一)发生原因引起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主要有: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I型变态反应有关。最新动物实验病例检查现实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而生理盐水组却无此改变。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与静脉管径及舒缩状态是否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血管因素: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如休克时组织有效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滴入多巴胺后,静脉壁的营养血管发生
2、痉挛,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致药液渗漏。感染因素和静脉炎:微生物侵袭引起的静脉炎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使血管通透性提高。最近有报道认为静点药物的化学刺激仅仅是静脉炎的诱因,而主要原因与神经传导因素有关,其机理尚有待探讨。由于穿刺不当,致穿破血管,而使药液漏出血管外;病人躁动,针头固定不牢,致药液外渗;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针头穿刺很成功,但由于病人长时间休克,组织缺血缺氧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特别是在肢端末梢循环不良部位如手臂、足背、内踝处药液外渗。血管弹性差、穿刺不顺利、血管过小,或在注射过程中,药物推注过快。(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
3、低。 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不同出现不同的症状,临床常用的有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等。此类药物外渗引起毛细血管平滑肌收缩,致药液不能向近心端流入,而逆流至毛细血管,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床强烈收缩,局部表现肿胀、苍白、缺血缺氧。 高渗药液外渗,如20%甘露醇、50%葡萄糖高渗溶液进入皮下间隙后,使细胞膜内外渗透压失去平衡,细胞外渗透压高将细胞内水分吸出,使细胞严重脱水而死亡。 抗肿瘤药物外渗,局部疼痛、肿胀,如氨甲喋呤可使细胞中度而死亡,致组织坏死。 阳离子溶液外渗:如氧化钙、葡萄糖酸钙,外渗后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产生剧痛。(三)预防与处理 1.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认真选择有弹性的
4、血管进行穿刺。 2.选择合适的皮头针,针头无倒钩。 3.在针头传入血管后继续往前推进0.5cm,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妥善固定针头。避免在关节活动处进针。 4.注射时加强观察,加强巡视,尽早发现以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性损伤,特别是坏死性损伤的发生。 5.推注药液不宜过快。一旦发现推药阻力增加,应检查穿刺局部有无肿胀,如发生药液外渗,应中止注射。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 6.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化疗药或对局部有刺激的药物,宜进行局部封闭治疗,加强热敷、理疗,防止皮下组织坏死及静脉炎发生。血管收缩药外渗,可采用肾上腺素能拮抗剂酚妥拉明51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作局部侵
5、润,以扩张血管;更换输液部位,同时给3%醋酸铅局部温热敷。因醋酸铅系金属性收敛药,低浓度时能使上皮细胞吸收水分,皮下组织致密,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通透性减弱,从而减少渗出;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氧,增加组织营养,而促进其恢复。高渗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在该部位输液,并用0.25%普鲁卡因520ml溶解透明质酸酶50250u,注射于渗液局部周围,因透明质酸酶有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作用。药物外渗超过24h多不能恢复,局部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对已产生的局部缺血,不能使用热敷,因局部热敷温度增高,代谢加速,耗氧增加,加速坏死。抗肿瘤药物外渗者,应尽早抬高患肢,局部冰敷,使血管收缩并减少药物吸收
6、。阳离子溶液外渗可用0.25%普鲁卡因510ml作局部侵润注射,可减少药物刺激,减轻疼痛。同时用3%醋酸铅和50%硫酸镁交替局部温热敷。 7.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已发生坏死,则应将坏死组织广泛切除,以免增加感染机会。二、静脉穿刺失败(一)发生原因 静脉穿刺操作技术不熟练:主要表现为一些初到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素质不高,对静脉穿刺的技术操作方法、要领掌握不熟练,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而致穿刺失败。进针角度不当:进针角度的大小与进针穿刺深度要适宜。一般情况下,进针角度应为15-20,如果穿刺深,角度就大;反之,穿刺浅,角度则小,但角度过大或过小都易将血管壁穿破。针头刺入的深度不合适:斜面一半在
7、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回血断断续续,注药时溢出至皮下,皮肤隆起,病人局部疼痛;针头刺入较深,斜面一半穿破对侧血管壁,见有回血,但推药不畅,部分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针头刺入过深,穿透对侧血管壁,药物注入深部组织,有痛感,没有回血,如只推注少量药液,局部不一定隆起。进针时用力速度不当:在穿刺的整个过程中,用力速度大小不同,各个组织的进针力量和进针速度掌握得不当,直接影响穿刺的成败。固定不当,针头向两侧摆动。静脉条件差,因静脉硬化,失去弹性,进针后无回血,落空感不明显,误认为失败,试图退出再进针,而局部已青紫;脆性静脉注射时选择不直不显的血管盲目穿刺或针头过大,加之血管壁脆性增加以致血管破裂,造成失
8、败。特别在注射一些刺激性大、遗漏出血管外引起组织缺血坏死,诸如高渗葡萄糖、钙剂、肿瘤化疗药物等。塌陷静脉患者病情危重、血管弹性差,给穿刺者造成一定的难度,加上操作者心情紧张,成功心切,以致失败;腔小静脉引起失败的原因多因针头与血管腔直径不符,见回血后,未等血管充分扩张就急于继续进针或偏出血管方向进针而穿破血管;水肿患者的静脉,由于患者皮下水肿,组织积液,遮盖了血管,导致静脉穿刺的失败。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因患儿不合作致针头脱出而失败。操作者对深静脉的解剖位置不熟悉,来回穿刺引起血管破裂而失败。有时误穿入动脉造成失败;有的患者血压偏低,即使穿刺针进入血管,因回血较慢也可被误认为没有穿入静脉;也
9、有的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如一次不成功,反复穿刺针头易于被凝血堵塞,以后就是刺入血管也不会有血液流出。使用的止血带是否完好:在选择止血带时要认真检查,对反复使用的止血带的弹性、粗细、长短是否适当,如止血带弹性过低、过细,造成回血不畅;止血带过粗,易压迫止血带下端血管,使官腔变小,针尖达不到血管腔内,易损伤血管壁,导致穿刺失败。天气寒冷或发热寒颤期的患者,四肢冰冷,末梢血管收缩致血管“难找”,有些即使看上去较粗的血管,由于末梢循环不良,针头进入血管后回血很慢或无回血,操作者误认为未进入血管继续进针,使针头穿透血管壁而致穿刺失败。多见于春末秋初,室内无暖气时。再者拔针后护理不当,针眼局部按压方法欠正
10、确或力度不当,造成皮下出血、淤血致皮肤青紫,增加再次穿刺的难度。(二)临床表现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或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管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局部疼痛及肿胀。(三)预防及被处理1.护士要有健康、稳定的情绪。熟悉静脉的解剖位置,提高穿刺技术。2.选择易暴露、较直、弹性好、清晰的浅表静脉。3.适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4.避免盲目进针。进针前用止血带在注射部位上方绷扎。使血管充盈后再采用直刺法,减少血管滑动,提高穿刺成功率。5.轮换穿刺静脉,有计划保护血管,延长血管使用寿命。6.出现血管破损后,立即拔针,局部按压止血。24h后给予热敷,加速淤血吸收。7.静
11、脉条件差的病人要对症处理:静脉硬化、失去弹性型静脉穿刺时应压迫静脉上下端,固定后于静脉上方或30斜角直接进针,回抽见回血后,轻轻松开止血带,不能用力过猛,以免弹力过大针头脱出造成失败。血管脆性大的病人,可选择直接而显、最好是无肌肉附着的血管,必要时选择斜面小的针头进行注射。护理人员对塌陷的血管,应保持镇定,扎止血带后在该血管处拍击数次,或予以热敷使之充盈,采用挑起进针法,针进入皮肤后沿血管由浅入深进行穿刺。给水肿患者行静脉穿刺时,应先行按摩推压局部,使组织内的渗液暂时消退,待静脉显示清楚后再行穿刺。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选择较小的针头,采取二次进针法,见回血后不松止血带,推药少许,使静脉充盈,再
12、稍进0.5cm后松止血带,再固定得当,并努力使患儿合作,必要时可由两位护士互相完成。8.深静脉穿刺方法:肥胖患者应用手摸清血管方向或按解剖方位,沿血管方向穿刺;水肿患者注射前以拇指顺血管方向压迫局部组织,使血管暴露,即按常规穿刺,一般都能成功。对血液呈高凝状态或血液黏稠的患者可以连接有肝素盐水的注射器,试穿刺时注射器应保持负压,一旦刺入血管即可有回血,因针头内充满肝素,不易凝血。9.对四肢末梢循环不良造成的静脉穿刺困难,可通过局部热敷、饮热饮料等保暖措施促进血管扩张。在操作时小心进针,如感觉针头进入血管不见回血时,可折压头皮针近端的输液管,可很快有回血,以防止进针过度刺穿血管壁。三、血肿(一)
13、发生原因 部分患者(如老年、肥胖、烧伤、水肿、消瘦、血管硬化、末梢循环不良患者)血管弹性差,肌肉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进针后无落空感,有时针头已进入血管而不见回血,误认为穿刺失败,待针头退出血管时局部已青紫。凝血功能差或者不及时按压即可引起血肿。 固定不当、针头移位、患者心情过于紧张不合作,特别是儿童好动或者贴胶布、松压脉带时不注意、固定不好,致使针头脱出血管外而不及时拔针按压。 老年、消瘦患者皮下组织疏松,针头滑出血管后仍可滴入而造成假象。 静脉腔小、针头过大与血管腔直径不符,进针后速度过快,一见回血未等血管充盈就急于继续向前推进或偏离血管方向过深、过浅而穿破血管。 对于长期输液患者,没有
14、注意保护好血管,经常在同一血管、同一部位进针。有的护士临床实践少,血管解剖位置不熟悉,操作部当误伤动脉。 拔针后按压部位不当或者压力、按压时间不够。 凝血机制不良的患者。(二)临床表现 血管破损,出现皮下肿胀、疼痛。23天后皮肤变青紫。12周后血肿开始吸收。(三)预防及处理 1.适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2.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 3.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稳。 4.要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拔针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口用拇指按压,因按压面积大,不会因部位不对或移位引起血肿。一般按压时间为35min,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按压时间延长,以不出现青紫为宜。 5.早期予以冷
15、敷,以减少出血。24h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以加速血肿的吸收。 6.若血肿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开取血块。四、静脉炎(一)发生原因长期注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二)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全身有畏寒、发热。(三)预防及治疗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
16、、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或用超短波理疗,每日一次,每次1520min;中药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可清热、除湿、疏通气血、止痛、消肿,使用后病人感到清凉、舒适的作用。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五、过敏反应(一)发生原因患者有过敏史而操作者在注射前未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注射的药物对病人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二)临床表现面色苍白,胸闷,心慌,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口唇发绀,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严重者心跳骤停。(三)预防及处理1.注射前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此次用药的目的、药物作用、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嘱咐患
17、者及时把不适感受说出来,但要讲究方式,以免造成其心理紧张而出现假想不适。对本药有不良反应、过敏体质者、首次使用本药者,都要备好急救药物(0.1%去甲肾上腺素注射剂、地塞米松注射剂)、吸氧装置等。2.药物配置和注射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定操作,首次静脉注射时应放慢速度,对过敏体质者加倍小心,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表情、皮肤色泽、温度、血压、呼吸,触摸周围动脉搏动,询问患者有无寒颤、皮肤瘙痒、心悸、胸闷、关节疼痛等不适反应。轻微不适者,可放慢推注速度。不能耐受者,立即暂停注射,但治疗巾、止血带不撤,先接别的液体,保留静脉通道。用注射器抽吸好急救药品,装上吸氧装置。休息半小时后继续缓慢静脉注射,若仍不能耐受,则停止使用此药,观察不适反应消失后方可离开。在推注过程中,发现休克前兆或突然休克,立即停止注药,结扎止血带,不使药物扩散,静脉滴注抗过敏药物,针对症状进行抢救。过敏性休克者,去枕平卧,及时就地抢救、吸氧,首选0.1%去甲肾上腺素1mg、地塞米松5mg皮下、肌肉或血管内注射;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提高血压等。必要时可用糖皮质激素、气管切开或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