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美学散步》读书笔记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美学散步》读书笔记_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美学漫步读书笔记范文美学漫步读书笔记范文1在现代社会中,美或许已经在大众口中成了一种印象和一种肤浅的面相。这就使得今日的美学探讨变得尤为困难,让人们感到困扰。假如我们将范围再缩小到有着数千年审美历史的中国,美学探讨者面临的逆境就更大,诸如数千年的审美传统,相对感性和飞扬生动的审美特点,正在涌入的纷纭繁杂的西方美学理论、通俗文化和大众趣味的日益旺盛等等。这些都使得我们不得不在美学探讨,或者说美学学习中举步维艰,慎之又慎。于是,许多人想到了1957年那场美学大探讨,想到了朱光潜和李泽厚。而我的观念中,对于中国审美实践和中国的审美思想,主观和客观的截然分开是极不合适的。只要看
2、看中国的园林艺术、书法,想想中国美学中“气”、“无”等概念就会明白了。宗先生的美学漫步开头就说:“漫步是逍遥自在,自由自在的行动”,将这句话作为论文的开头,本身就是一个启示,足以让我们想见其人、其文、其思想捧美学漫步以入美学之门。宗先生的美学漫步以生动的语言、精到的分析勾画了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大致脉络,深刻挖掘了中国美学的思想的独到之处和中国美学中对“美”的独特看法。首先,宗先生对于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勾画主要体现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究、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三篇文章中。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究主要梳理了中国美学史早期思想以及由之而来的中国美学思想的苗头。他
3、提出不仅仅从语言成果上,而且“应当结合古代的工艺品、美术品来探讨”。于是,他不仅从文学成果上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且更主要的从画论和图案美上来论证。他指出,先秦,甚至在汉代美学的特点主要是“雕缋满眼”的美,只是其中有了中国美学主要特点的苗头。一方面,他讲解并描述了楚国装饰图案、楚辞、汉赋、雕刻的凝重或古朴;另一方面,也花费了大量的篇幅介绍“鹤莲方壶”的飞扬姿态和考工记中在乐器制造过程中的虚实响应。在宗先生的眼中,先秦和两汉时期是中国美学的打算期,虽然还没有成熟的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但许多方面已经显示了萌芽。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魏晋时期的文化风气和美学实践的特点。最终,宗先生将论
4、述的重点集中在晋人的美上。认为那是“全时代的最高峰”。那对于生命的热忱、风神俱佳的艺术心灵、往来于山水之间的虚灵胸襟自由而解放、待人接物的真诚,都深深的吸引了宗先生,也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灵憧憬,对后世的美学实践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于这一点,从他关于中国美学特点的论述中可略窥一二。无论是讲中国的空间意识时将其最早形成和定型放在中国山水画的成熟上,还是将中国艺术意境说成是“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都是将中国美学的形成和奠基期放在魏晋时代。山水画的成熟正是在魏晋时期,宗先生说:“晋代是中国山水心情起先和发达时代”;而那活跃的、至动的心灵也是在魏晋时代才出现的。魏晋时代可说
5、是中国美学形成和奠基的时代了。正如宗先生自己说的,“魏晋六朝是一转变的关键,划分为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志向。”其实,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只是宗先生举出的一个标示。在这篇文章中,宗先生并没有涉及到详细美学思想的论述,只是论及了唐代的诗歌,并将之作为中国民族诗歌的成熟期。同样,诗歌作为美学实践中的重要方面,在宗先生的眼中,中国美学在魏晋六朝以后就走向了成熟和发展的道路。这一观点在其他的一些零星论述中说的特别清晰。通过详细的论述,宗先生深刻挖掘了中国美学的特点和精神,并且将这种艺术美学精神贯穿在自己的详细论述中。这种特点主要是意境论,这种意
6、境论又深深的植根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深深地和中国的宇宙观和空间感受相结合。意境论主见艺术、美是对自然世界的组织,并且不仅是自然物质世界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生命的丰富和飞扬,人生的超然境界。这是美学漫步的核心所在。他的这些思想表现在一系列的文章中,主要体现在全书的第一部分。在宗先生看来,意境是中国艺术或美学中最代表性的追求与境界,它深深的植根于中国的哲学和空间意识中,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境界的两个相互融通的两面:充溢和空灵。他把意境作为艺术之为艺术的灵境,作为诗人艺术家“游心之所在”,从而将之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上。意境的根基是中国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那么中国的宇宙观又具有哪些特点呢?
7、他说:“我们宇宙即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所以它根本上是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是流荡的生动气韵”。我们的宇宙是一个节奏化的空间结构,是对山水自然的组织。在这样的空间、宇宙中游心,艺术家用“追光蹑影之笔”写出了按实写虚,由空灵而入充溢的艺术境界,表现了包含艺术家飞扬生命的人生境界。宗白华先生的意境论只是一个框架,是一个艺术的境界,或者说目标。他并没有将它说成一个死板和固定的东西。意境具有相互融通的两个方向:充溢和空灵。在这两个方面的论述中,宗先生还在另一个层面上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在探讨中国的艺术和审美的特点时,它往往会参照西方的美学思想,将它们不自觉的溶化到中国的美学思想中,从而使我们
8、能更加深化明白地相识到中国的艺术特征。在我的问题探讨中,我将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宗先生的美学漫步在什么样的意义上给了我们今日的美学探讨、文艺学探讨以启示?宗先生给我们启示的所在意义本身又有着什么样的问题或者有着怎样的价值?在那个意义上,宗先生的美学漫步和同类的作品相比有着怎样的优点和不足?纵观全书可以发觉,宗先生在紧扣中国艺术、美学的特色的同时,很大程度上融合了西方的近代的美学成果。这就使得宗先生的美学具有了明显的现代性特征,甚至因为宗先生的美学漫步,中国的美学也起先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美学漫步给与我们的启示便是,我们如何才能更加恰当的解决中国美学的现代性转向的问题。这实质上包含了两个问题:一
9、是,如何利用中国美学资源和西方涌入的美学资源;二是,将中国当代的美学导向何方,即我们用这些美学资源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对于第一个问题,在这本书中宗先生很好的汲取了西方的思想,并且最终将之于中国的美学传统相联系,得出了中国美学典型特征的核心范畴:意境。他很好的把握了西方思想在这些方面的建树,使自己的理论具有一种世界性的视角。也就是说,宗先生在对于西方的理论和思想并不是跟着西方的走,以至于丢失了自己的理论立场,丢失了自己的所要解决的问题。假如我们来看中国当代的美学或者文学理论的探讨,就会发觉其中大多数人不是着眼于问题探讨,不是落脚于实际,而是跟着西方的思想跑。其次个问题则更加的重要,因为它涉及到美
10、学探讨或者说它是美学探讨的指导和方向。但是惊奇的是,在这个问题上看到的几乎又是一样的看法:化洋为中,化古为今。尽管许多探讨者始终做的都是用西方的理论来比划、切割中国自己的美学思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立足现实,精确的把握中国审美情趣的核心,用相应的范畴或者理论加以贯穿之。宗先生的美学漫步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一个典范。从宗先生动身,我们能找到中国艺术、美学的特点和发觉中国艺术、美学中的现代性精神,并且还为现代的美学探讨和探究供应了极大的帮助,带给我们有效和明确的启示。美学漫步读书笔记范文2艺术观赏就是对美的发觉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美学漫步读后感。画家诗人创建的美
11、,就是他们的心灵创建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意生理的物质的须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探讨物理,追求才智,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详细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详细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
12、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意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静穆的欣赏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然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化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然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达出了中国艺术的最终志向和最高成就。唐宋的
13、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宏大的艺术品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美学漫步读书笔记范文3美学漫步这部书是由宗白华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踪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头他出版过诗集,他原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深思,始终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观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看法,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
14、华曾在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精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殊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观赏。在他之前,也有许多艺术家也曾发掘过这样的美,但是都无法像他那样灌入一种极其深厚挚厚的人格生命的自觉,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髓的大师以及他漫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现今或许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日益惊慌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向往,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吗?而美学漫步正好能给我以这方面的启迪。宗白华美的看法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溢了亲切感
15、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觉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觉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清澈,是不行能发觉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结合。而他好像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调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美学漫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会
16、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说到建筑和园林,我想前立即会出现出气概雄伟磅礴的紫金城、颐和园;含蓄温婉的苏州园林和风细雨下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观赏中国古代的建筑,假如不懂得中华民族的飞动之美和空间艺术,是不会深刻的。飞动之美不仅体现在绘画、雕刻上,还表现于建筑园林之上。只要看看北京几大宫殿中的装饰:飞腾的龙、生气的猛兽、展翅的鸟雀、扑翼的凤凰、转来转去的蛇、伸着颈项的白鹭、顾影自怜的仙鹤、相互游戏的猴子、还有神仙、玉女飞天的场景和妖魔鬼怪凶恶鬼脸.就能充分感受到我们民族人们内心涌动的生命活力,那典型的“飞檐”,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宗白华还深
17、刻地分析了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他说中国人注意“可游,可行,可望,可居”,而“可望”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游”、“行”、“居”都是为“望”服务的,所以我起先明白了中国的窗、亭、台、楼、阁、廊在园林建筑中的重要角色,它们构成了“望”的途径。窗子使其内外发生了沟通。一扇窗就如一幅画框,窗外的景色构成了框内的图画,并且它总是变动不居的。在窗内任何一个角度看窗外,都会得到不同的景致,这同样也体现在亭台楼阁廊上。中国人喜爱设亭台楼阁,喜爱设窗,是和许久以来的民族审美传统分不开的,独坐窗前、独倚亭边、独行廊中,都会让自己的视觉得到一次很好的旅行和放松,让我们从各个角度在大自然里品尝改变万千的韵致和漂亮。美学
18、漫步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法,伴着笔墨的芳香,细细体会,宗白华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意义,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出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美学漫步读书笔记范文4美学漫步,是一本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的精要篇章的集合。一起先就被这书名吸引,如此诗情画意的名字,但,美学与漫步如何揉合?当我随意翻翻,发觉这与别的美学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晦涩艰深,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漫步的感觉写美学,语言逍遥自
19、在,风格自由自在。书里的文章相当精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殊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这本书的确让我有所收获,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进行艺术的观赏,令这个美学门外汉的我,很形象生动了解关于美学的冰山一角。我便以书中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这章中关于意境境界的部分,来说说我的看法。正如这章的引言所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意境。那首被誉为意境中经典诗篇,元人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前四句完
20、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孤独,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是情,情从景生。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意境,会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出现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在书中提及到,那么意境的境界有什么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意生理的物质的须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才智,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
21、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详细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详细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意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正是中国意境艺术区分于其他民族,才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动人的篇章。而在这部书里其他部分,宗白
22、华用他细腻的笔触与心灵,带领读者与中国及西方那些宏大艺术家一同漫步,等归来,便发觉自己的心灵亦得到了升华与净化。美学漫步读书笔记范文5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尝雕琢的语言,畅游美学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体会一份悠闲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安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宗白华先生美的看法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溢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觉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觉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
23、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清澈。簇新活泼的心境,是不行能发觉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结合。而宗白华先生好像轻而易举的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调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这种境界是“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意义丰富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层真实。”它不是从无边的空间指向无限,而是从无边回到万物,返回自身,回来“小宇宙”。它属于有限之中,又让人从有限中发觉永恒。可以说,宗先生中的美学思想已然把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儒佛道三合而一了。在阅读中思索,我感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颗珍奇的宝石,它们折射着理性与
24、感性的光线。或论诗画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自然与艺术的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之美的事物。凡宗先生所论及的,他总在直观的把握后,观赏它,赞美它,评判它。他以散文的抒情方法,以诗人灵感出现时的思维方法,表达自己精辟的美学见解。如他在评罗丹的雕刻时这样写到:“我这次看到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一种光明你看那自然何等调和,何等完满,何等神奇不行思议!这大自然的全体不就是一个理性的数学,心情的音乐,意志的波澜么?一言以蔽之,我感到这宇宙的图画是个大美丽精神的表现。”读了这样的语言,谁会以为他是在评价艺术作品?而又有谁能说这不是在评艺术作品呢?清代王船山在论诗时说:“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
25、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好一个“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正是可用来总结美学漫步中所体现的宗先生的美学追求。其篇幅短小,其笔墨简淡,而微言大义昭著。“他是真理的探寻者,他是美学的醉梦者,他是精神和肉体的劳动者。”宗先生对罗丹的评语又可恰如其分的用来评价他自己。艺术的观赏就是对美的发觉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画家诗人创建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建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或是为满意生理的物质的须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探讨物理追求才智而有的
26、学术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详细化,肉身化。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漂亮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一个意韵,我想就应当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化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漫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香泗溢!美学漫步读书笔记范文6宗白华一生著述不多,虽与朱光潜先生是同时代的人,年纪相仿,但是他却不像朱光潜一样著述甚多,宗先生极少写作,美学漫步是先生生前唯一一部美学著作。这部著作教给我们如何观赏艺术作品,如何理解观赏
27、美及怎样建立审美看法。“美学漫步”顾名思义,我们应当怀着一种轻松愉悦像漫步一样徜徉肆恣,有感即发。我们可以一边漫步一边享受宗先生在这部书里给我们搭建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1 用美产生的影响来表现美本身宗先生翻译莱辛的拉奥孔里有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凡是荷马不能根据着各部分来描绘的,他让我们在它的影响里来相识。诗人呀,画出那“美”所激起的满足、倾倒、爱、喜悦,你就把美自身画出来了。”举个例子,特洛伊斗争是以争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为起因,当海伦到特洛伊人民的长老集会面前,那些尊贵的长老们瞥见她时,一个对一个耳边说:“怪不得特洛伊人和希腊人为了这个女人这么久忍受苦难呢,她看来活像一个青春永驻的
28、女神。”还有什么能给我们一个比这个更生动的美的概念,当这些冷静的长老们也承认她的美是值得这一场流了很多血,洒了那么多泪的斗争呢?所以,有时候通过“美”四周的人事物衬托出来的美以及“美”自身给四周人事物产生的影响比干脆描述美更有渲染力和表现力。2 诗和画的辩证关系书中在诗和画的分界一章中提到:“诗和画各有它的详细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相互沟通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诗写的好自然而然就在我们心里描绘出一幅画,而一副好的画也是充溢了诗意。
29、2.1 诗中有画的艺术意境在我国古代抒情诗里有不少是纯粹的写景,描绘一个客观世界,不写出主题的行动,甚至于不干脆说出主观的情感但却充溢了诗的气氛和情调,如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初日:“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诗里并没有干脆描绘这金闺少女,然而一切的美是归于这看不见的少女的,这是多么明丽的一幅油画啊,在一个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它从窗门跳进来,跑到闺女的床前接着穿进了罗帐,轻轻摩挲一下榻上的乐器,枕上的如云美发还散开着,杨花随着晨风春日偷进了闺房亲昵的躲上那枕边的美发上。这首诗虽写“无我之境
30、”,而每句每字却反映出自己对物的摩挲,和物的对话,表现出对物的酷爱,像这首诗里,纯粹的景就成了纯粹的情,就是诗。2.2 画中有诗的艺术意境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有这样一幅油画:那画上也是绚丽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房,乳白的光辉浸漫在长垂的纱幕上,随着落上地板又返跳进入穿衣镜,又从镜里跳出来,摩挲着椅背,我们感到晨风凉爽,朝日温煦。室里的主子是在画面上看不见的,她可能在屋角的床上坐着。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画里本可以有诗。但若把画里的每个部分都饱吸进浓情蜜意那就成了画家的抒情作品。虽说诗画相通相容但有相互独立,但个人总觉得诗比画更有意境,虽然诗歌不如油画那样光芒耀眼,直射眼帘,但诗歌的这
31、种看不见的意境更能丰富和加深心情的感受。3 美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擅长发觉美表现美美从何处寻?假如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常常遇到情感的波涛,思想的冲突,当我们身在其中时,唯恐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只有将你自己的心详细的表现在形象里,那是旁人会望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详细地发觉自己的心灵美。同样,你也可以发觉美的对象,这“美”对于你是客观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书中写到你的意志只能指使你的眼睛去看她或不去看她,而不能变更她。这就是美的客观性,我们相识到美的客观性了,就不要试图去变更她,徒劳无功,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化着我们,提高我们生
32、活的境界和情趣。宗先生在书中说只有你把美表现出来别人才会发觉你的美,无论是样貌还是心灵都须要表现出来才可以。只有擅长发觉美才能更好的把她表现出来。书中在美从何处寻这一章节里提到一个女子郭六芳为自己家乡长沙作诗的事,她没有发觉成天生活的地方有多么美,而当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后,从远处来看,才发觉家在画图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由此可见,有时候,发觉美须要我们置身其外,就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发觉美表现美在肯定程度上也是培育一种审美意识。4 精神的淡泊对写作的重要性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溢中宗先生谈到,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
33、灵化的基本条件。读到这里的时候,不禁触发了我多愁善感的神经线。现在的很多作家文艺工作者都过于功利化,置身语世俗之中无法自拔,再也不能像东晋陶渊明那样淡泊,现在的大多数人都是同流合污,水纹怎么动,思想就怎么流,独到见解越来越少,使得当今文艺作品的价值倒是淡化了不少。陶渊明的作品我们都爱读都爱看,那是因为他的作品纯粹,他个人精神上的淡泊名利,造就了艺术上的空灵化,因此才挥洒出那么多佳作,流传至今并广为传颂。假如一个人不受现实的束缚,怀着一份难能珍贵的淡泊搞创作那才能扣动我们读者的心弦。产生历久弥新的感受。而不是给我们过眼云烟的感觉,连一点感受都产生不了。5 芙蓉出水自然美才是真的美在中国美学史中重
34、要问题的初步探究一文中,提到:“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由此可见,对于错彩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宗白华先生更倾向于后者。对于这两种美做选择,我也会选择后者,因为芙蓉出水的美真实且自然。举个最通俗的例子,若是眼前有两个美女,一个是天生丽质,一个用脂粉堆砌,想必大多数人都会更观赏第一个没吧,因为她更真实更可爱。同样,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方的油画对比,我也更喜爱中国的水墨画,因为它淡雅简洁,给人的美感更自然流畅,不着雕饰。同样,在艺术中,我们更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
35、语言的雕琢。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在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里,太多的浮夸雕饰美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的疲乏,而每当我们不安或生活压力大时还是会选择亲近自然来放松心情。欣赏名山大川等漂亮的自然风景来缓解心情上的压抑。可见,芙蓉出水的自然之美相较于错彩镂金的后天之美更能赢得我们心灵的青睐。6 整体感受在读这本书时,给我感动的不仅仅是宗白华先生渊博的美学学问和独到的见解。最关键的还是宗白华先生对待艺术的那种一丝不苟的严谨看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精神不只是适用于艺术审美领域,而是适用于我们的一生,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做事
36、都须要这种看法。白宗华先生把中国美学推向了极至,后人很难再出其右,但我们还应借着漫步者的灵光走进茫茫的天地间不断求索,对于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大师以及他漫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或许再也难以实现了。就像编者说的那样,愿每一个心灵丰沛的人都能读一读她。美学漫步读书笔记范文7美学漫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著作,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作者是宗白华先生,因为作者是个诗人,所以整本书的主要风格是诗意深厚,闲适舒缓,令人读起来特别好玩味,不会失于泛泛而谈,但又不至于过于深邃难懂。当你翻开这书时,便会想一心一意一挥而就地看完,不希望中间
37、会有任何间断,因为在看的过程中常常会遇见令人拍案叫绝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读有助于对这本书里的全部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其中东西方文化碰撞有更为深化的把握。当我真的如饥似渴地将这本书狼吞虎咽般读完之后,还是手不释卷。于是我又想重新仔细致细地将其中全部的思想品尝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采纳了通读和精读两种方法。通读只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全书风格上讲,文笔美丽,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闲适。从其内容来说,交融中西,有很深厚的哲学蕴于其中,不会艰涩难通,但是你也不能立刻获得其中真意,要如漫步般,逢到一处好景致时,便要驻足细赏。美学漫步这部书就是这样的,行到思想灵光出现处,要静下心来思索,比照
38、自身,有何感悟。这一功夫是后来在细读的过程中才渐渐体会出来的。今还记得里面有引用李丽对宗白华美学漫步的评论,她是这样说的:“漫步当中有古老周易演绎我们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直观、感知和体验;有禅宗以净的心去体悟观照万物的境界;有老庄、玄学追求的灵气飞扬的思辨才智;有亚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逻辑的理性色调;有休姆阅历主义哲学中对感官体验的重视;有康德把时空作为人类感知方法,把心灵作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法的真知灼见;有黑格尔否定的思索的辩证思维;还有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中为人们普遍运用的比较中见同异,同异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特别同意李丽精警的评价,而且她表达的是那样的紧凑。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6页 共26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