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美学散步》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美学散步》读书笔记.docx(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美学漫步读书笔记当品尝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美学漫步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共享。美学漫步读书笔记1“在我看来,美学就是一种观赏。美学,一方面讲创建,一方面讲观赏。创建和观赏是相通的。”宗白华先生在我和艺术一文中如是说道。那么该如何观赏美学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人建立起完整的美学理论,以理性的眼光来观赏美学;有的人陷入或主观或客观或主客观统一的西方思维里;而宗白华先生却执着于自我的追求,以构建中国美学观念为目的,在中西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的背景下,坚持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的统一,
2、坚持理性思辨和感悟体验的协调,坚守中国美学的诗性的特性,将对美的思索置于诗性的阐发中,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美学观赏形式美学漫步。美学漫步是自由的,宗白华先生并没有为我们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观赏美学,如何建立起一种审美看法。他将被人们渐渐遗忘的中国古典文学作为自己观赏美学的基石,以诗性的语言描述自己对美学的追求和思索。走进美学漫步,就犹如走进了一片古高雅致的园林,在诗意盎然的美景中自由闲逛,享受着四周这一切所带来的安静安详与自我思索的空间。美源于人的心灵,再美的风景,得不到心灵的折射,也是无所谓美的。“假如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觉美的踪迹。”宗白华先生一语道破
3、地说道。而美学漫步,则正是将自己完完全全融入身边的美之中,以一双擅长发觉美的眼睛,去体会,去感悟。在美学漫步中,宗白华先生执着于对艺术的追求,特殊注意对艺术涵蕴的人生情怀的体验和揭示。他以极强的代入感引领读者去体会中国和西方那些宏大艺术家的心灵,在漫步中净化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去思索人生。宗先生创建性地建构着闻名的“艺境”,一方面强调艺境要超脱空灵,另一方面又强调艺境要充溢深情,这与“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告知我们艺术不仅仅须要对生活的一往情深真情实感,也须要超脱生活的灵性与思索。人生的漂亮,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如今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中,我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丰富,
4、精神生活却在渐渐空虚。对物质的追求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难以发觉身边的美,我们失去了对自然的观赏和对人生的思索,只能在无形却又强大的推力下闷头向前。而西方文化的融入更是让我们与中国古典美学渐行渐远,盲目的崇外思想显露着当下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轻视和不自信。而美学漫步则为我们供应了一个休憩的园林,让我们在劳碌的生活中不至于失去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索。书中字里行间都表达着对生命的倾慕赞美,对宇宙的哲理情思。它为我们绽开了一幅幅清爽自然、古朴高雅的画卷,带我们走进了一个诗意盎然、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更捡起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信念。闲暇时,读读这本美学漫步吧,走进宗白华先生的内心世界,在悠
5、久的历史长河中体会古人的才智与情趣,在一片美的意境中感受心灵的律动与精神的洗礼。走进美学漫步,你会发觉,这是一个让人沉醉的世界。美学漫步读书笔记2最近读到一两本关于美学的书籍,我庆幸自己能够想到读它们,因为在此之前对于美学我是个门外汉(现在也不算内行),更不了解究竟什么是美。读易先生的破门而入讲美学,才知道美学不是教你“装房子、买衣服、交女挚友”,而是相当大的一个社会科学,它原本是在各艺术门类学科之上的学科,是个统领。抽象而枯燥其实才是美学探讨的特点,因此西方美学的大家也都是哲学家,比如柏拉图、苏格拉底,还有康德和黑格尔。既然美学也是哲学,她就必定具备哲学求真理的特点,但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美,犹
6、如哲学里其他问题一样,往往是没有统一答案的。虽然易先生讲的深化浅出、幽默风趣,读此书我仍旧费劲,因为它须要一颗极其抽象的哲学的头脑。真正有点感觉的是读宗先生的美学漫步。此书较为详细,犹如书名,仿佛是在美学的境地里做一次心灵的漫步,诗乐书画,悠哉美哉,还可收获良多。正如他在前言里说到的:漫步的时候可以间或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旁捡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爱好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弃,放在桌上可以做漫步后的回念。说这两本书原委与我与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对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来干系的。宗先生在“美从何处寻”这章中,讲到了找寻美的两种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移我
7、情就是改造我们的心情和思想,使之能够发觉美并创建的表达美,以成为艺术。“我们的情感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厉害计较才能发觉深度的美。”移世界就是变更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比如月亮,就经常被用来美化世界。虽然宗先生始终强调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我看来,无论移我情还是移世界,都将是人为的主观的对美的探寻。当代社会机器轰鸣、网络发达,人们早已没了赏月的闲情,更别说这晚无月的中秋。问题是这样的美境就丢失了吗?假如全部的物质我们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么“世界是不是就变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机械的死的过程了?”都市人经常要么困惑生活无趣,要么只顾劳碌焦虑,无法发见身边的美,为什么
8、呢?“我们在自己的心里找不到美,那么就没有地方可以发觉美的踪迹!”假如一个人情感波折、思想冲突,唯恐尝到的是苦闷,而不会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心情的波动、思想起伏,不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心的圈子里,不只是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到广袤天地里去找寻美”,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美。这也许是我这样的都市人去找这样的书来读的缘由吧!美学漫步读书笔记3宗白华一生著述不多,虽与朱光潜先生是同时代的人,年纪相仿,但是他却不像朱光潜一样著述甚多,宗先生极少写作,美学漫步是先生生前唯一一部美学著作。这部著作教给我们如何观赏艺术作品,如何理解观赏美及怎样建立审美看法。“美学漫步”顾名思义,我们应当怀着一种轻松愉悦像漫步
9、一样徜徉肆恣,有感即发。我们可以一边漫步一边享受宗先生在这部书里给我们搭建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1 用美产生的影响来表现美本身宗先生翻译莱辛的拉奥孔里有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凡是荷马不能根据着各部分来描绘的,他让我们在它的影响里来相识。诗人呀,画出那“美”所激起的满足、倾倒、爱、喜悦,你就把美自身画出来了。”举个例子,特洛伊斗争是以争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为起因,当海伦到特洛伊人民的长老集会面前,那些尊贵的长老们瞥见她时,一个对一个耳边说:“怪不得特洛伊人和希腊人为了这个女人这么久忍受苦难呢,她看来活像一个青春永驻的女神。”还有什么能给我们一个比这个更生动的美的概念,当这些冷静的长老们也承
10、认她的美是值得这一场流了很多血,洒了那么多泪的斗争呢?所以,有时候通过“美”四周的人事物衬托出来的美以及“美”自身给四周人事物产生的影响比干脆描述美更有渲染力和表现力。2 诗和画的辩证关系书中在诗和画的分界一章中提到:“诗和画各有它的详细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相互沟通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诗写的好自然而然就在我们心里描绘出一幅画,而一副好的画也是充溢了诗意。2。1 诗中有画的艺术意境在我国古代抒情诗里有不少是纯粹的写景,描绘一个客
11、观世界,不写出主题的行动,甚至于不干脆说出主观的情感但却充溢了诗的气氛和情调,如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初日:“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诗里并没有干脆描绘这金闺少女,然而一切的美是归于这看不见的少女的,这是多么明丽的一幅油画啊,在一个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它从窗门跳进来,跑到闺女的床前接着穿进了罗帐,轻轻摩挲一下榻上的乐器,枕上的如云美发还散开着,杨花随着晨风春日偷进了闺房亲昵的躲上那枕边的美发上。这首诗虽写“无我之境”,而每句每字却反映出自己对物的摩挲,和物的对话,表现出对物的酷爱,像这首
12、诗里,纯粹的景就成了纯粹的情,就是诗。2。2 画中有诗的艺术意境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有这样一幅油画:那画上也是绚丽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房,乳白的光辉浸漫在长垂的纱幕上,随着落上地板又返跳进入穿衣镜,又从镜里跳出来,摩挲着椅背,我们感到晨风凉爽,朝日温煦。室里的主子是在画面上看不见的,她可能在屋角的床上坐着。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画里本可以有诗。但若把画里的每个部分都饱吸进浓情蜜意那就成了画家的抒情作品。虽说诗画相通相容但有相互独立,但个人总觉得诗比画更有意境,虽然诗歌不如油画那样光芒耀眼,直射眼帘,但诗歌的这种看不见的意境更能丰富和加深心情的感受。3 美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擅长发觉
13、美表现美美从何处寻?假如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常常遇到情感的波涛,思想的冲突,当我们身在其中时,唯恐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只有将你自己的心详细的表现在形象里,那是旁人会望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详细地发觉自己的心灵美。同样,你也可以发觉美的对象,这“美”对于你是客观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书中写到你的意志只能指使你的眼睛去看她或不去看她,而不能变更她。这就是美的客观性,我们相识到美的客观性了,就不要试图去变更她,徒劳无功,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化着我们,提高我们生活的境界和情趣。宗先生在书中说只有你把美表现出来别人才会发觉你的美,无论是
14、样貌还是心灵都须要表现出来才可以。只有擅长发觉美才能更好的把她表现出来。书中在美从何处寻这一章节里提到一个女子郭六芳为自己家乡长沙作诗的事,她没有发觉成天生活的地方有多么美,而当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后,从远处来看,才发觉家在画图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由此可见,有时候,发觉美须要我们置身其外,就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发觉美表现美在肯定程度上也是培育一种审美意识。4 精神的淡泊对写作的重要性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溢中宗先生谈到,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读到这里的时候,不禁触发了我多愁善感的神经线。现在的很多作
15、家文艺工作者都过于功利化,置身语世俗之中无法自拔,再也不能像东晋陶渊明那样淡泊,现在的大多数人都是同流合污,水纹怎么动,思想就怎么流,独到见解越来越少,使得当今文艺作品的价值倒是淡化了不少。陶渊明的作品我们都爱读都爱看,那是因为他的作品纯粹,他个人精神上的淡泊名利,造就了艺术上的空灵化,因此才挥洒出那么多佳作,流传至今并广为传颂。假如一个人不受现实的束缚,怀着一份难能珍贵的淡泊搞创作那才能扣动我们读者的心弦。产生历久弥新的感受。而不是给我们过眼云烟的感觉,连一点感受都产生不了。5 芙蓉出水自然美才是真的美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究一文中,提到:“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
16、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由此可见,对于错彩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宗白华先生更倾向于后者。对于这两种美做选择,我也会选择后者,因为芙蓉出水的美真实且自然。举个最通俗的例子,若是眼前有两个美女,一个是天生丽质,一个用脂粉堆砌,想必大多数人都会更观赏第一个没吧,因为她更真实更可爱。同样,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方的油画对比,我也更喜爱中国的水墨画,因为它淡雅简洁,给人的美感更自然流畅,不着雕饰。同样,在艺术中,我们更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整
17、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在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里,太多的浮夸雕饰美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的疲乏,而每当我们不安或生活压力大时还是会选择亲近自然来放松心情。欣赏名山大川等漂亮的自然风景来缓解心情上的压抑。可见,芙蓉出水的自然之美相较于错彩镂金的后天之美更能赢得我们心灵的青睐。6 整体感受在读这本书时,给我感动的不仅仅是宗白华先生渊博的美学学问和独到的见解。最关键的还是宗白华先生对待艺术的那种一丝不苟的严谨看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精神不只是适用于艺术审美领域,而是适用于我们的一生,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做事都须要这种看法。白宗华先生把中国美学推向了极至,后人很难再出其右,但我们还
18、应借着漫步者的灵光走进茫茫的天地间不断求索,对于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大师以及他漫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或许再也难以实现了。就像编者说的那样,愿每一个心灵丰沛的人都能读一读她。美学漫步读书笔记4在生活中,我们会问:“什么是美?”目前对于我而言,美是一种抽象性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感受,思想。而触动我最深刻的是,美该从何处寻?书中作者说到“假如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觉美的踪迹。”我们会犯这样的一种错觉,会为着寻美本身而去寻美,却往往忽视近在身边的美。其实,美就在于你的心,你对美的理解那便是在于你的自身
19、感觉、心情与思维。而许多时候,美不仅仅是人的主观意识,还是一种客观的对象和存在。美是随处可寻的。比如人的一句话,就是你的心要详细地表现在形象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想法甚者人可以发觉你的心灵之美;语言就是美的形象化,因为美具有灵性与人性。那么在寻美的过程中,只在自己的心里寻美的踪迹同样是有问题的。寻美须要摆脱自己心的狭隘及目之所见的范围,而是要由大及小地审美,寻美。美的形象化不是形式,而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是动态的过程,对美的线条,点、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价值,意义与情感。简言之,即对美的直观感受便是要在结合人自身的生活体悟与价值观进行动态契合。因而寻美的打算便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
20、熬炼。有人曾在生活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美是不存在的。他们认为现实生活中可以干脆接触到的东西,只不过是简洁的线,点或者一堆东西的堆砌而成的。美是唯心主义的东西,无需探讨。而这种对美的白色的,机械的死的评论,这样价值观下的外部生活便是无趣的,索然无味的。所以,我更加情愿信任这个世界存在着美。它是与真,善一种值得人类社会努力追求的事物,是哲学探讨和建立的对象。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心情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协和是“美”。宗教有着热忱的浇灌,哲学有人生才智与宇宙观念,美的实现载体(即“文学艺术”)则在吸取与融合这两者的基础上,表现着人生,流露出人的情感特性与人格。而空灵与充溢则是艺
21、术的精神二元。常言道:“距离产生美”。即是在说明美感的形成在于对物象造成距离,在于能空。美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但是,最重要的是,美的“静照”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的绝缘也就是所谓的万物静观皆自得。美在于心灵内部的“空”,精神的淡泊。所以,在时下世事纷扰的世界,美更须要我们本着纯挚之心去创作,去品尝。尼采说艺术世界的构成由于两种精神组成:一是“梦”,梦的境界是多数的形象(如雕刻);一是“醉”,醉的境界是无比的豪情(如音乐)。这豪情让我们体验到生命里最深的冲突,广阔的困难的纠纷,这便是“实”。艺术的最高境界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的一切理一切事不无把它的
22、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真力弥满”,则“万象在旁”。美就是如此漂亮!美学漫步读书笔记5美学漫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着作。作者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会来自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待得我漫步归来,我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对于体会中国艺术至境,宗白华原则的是从“错彩镂金”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熔铸出来并标举到了极致。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肯定在于哲学的分析、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他的美学探讨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
23、、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动身,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动身;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探讨,而是凭借自己深厚的心胸去充分领会、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宗白华美的看法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溢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觉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觉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清澈,是不行能发觉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好像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
24、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调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酷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当读这部书美学漫步。美学漫步读书笔记6杨帆,女,1990年诞生于辽宁,在锦州渤海高校就读中文系。喜爱一个人宁静的思索和阅读。书法与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思想。这是从字的结构之美、笔的运用、笔法章法、执笔人心之美四方面来体现的。据说仓颉最初造书,都是依照物象来点画的,之后形声相益,才产生字,由字生文,使字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所以成为美学的对象。中国文字成熟期分为三期:纯画时期、图画佐文字时期、纯文字期。中国的书法和画是分不开的,通过抽象的点、线、甚至
25、是符号等直观物象来表述自己的情感。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曲折、应接、疏密、穿插等规律和结构来表示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书法自从殷代以来风格的改变很显著,所以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风格的特征。尤其是纯文字时期,文字就像是一个有生命的躯体,各个部件像血肉筋骨一样组合在一起,立即使文字有动感有活力起来,使这个生命能够站立和行走,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形式。而中国人所用的笔也是书法中蕴含美不行或缺的要素。自从殷代起就有了笔这种特别的工具。中国人的笔是把兽毛(主要是兔毛)捆缚起来做成的,我们现在称之为“毛笔“。这种笔是欧洲人用的钢笔、铅笔等所不能代替的。它铺毫抽锋,极其松软又富有弹性,再
26、配上一张好纸、一盘好墨、一方好砚,挥放自如、变化无穷。正因为这种笔的独创和运用,才创建了奇妙的书法艺术,才使历代不断有宏大的发展,所以在中国艺术最高峰的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独爱晋人王羲之的兰亭序,临死时还请求其子让他把它带进棺材,可见它是一种怎样独特的艺术,带给人怎样一种美的享受。书艺中的用笔更表现出独道的美学思想。这与执笔人用笔的技术性问题或者说是笔法有亲密的关系。商周的篆文、秦人的小篆、汉人的隶书八分、魏晋的行草、唐人的真书、宋明的行草各有各的姿态和风格。古人曾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后汉大书家蔡邕在论字时也说需“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历朝历代的中国,可以称
27、之为书法家的有晋人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柳公权、颜真卿,还有为人熟知的宋人欧阳询等等。无一例外,他们对文字都会心会意,能够娴熟、奇妙的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和行笔的急缓来表现作者对物象的情感。欧阳询曾留下真书字体结构三十六条,这也流露出他对书法美学范畴的思想。只有明结构之法,方得字体之美。而一篇文字全幅的章法也是贯穿情感的血液。如何起、如何领、如何应、如何接、如何转、如何承、如何回、如何旋。同时运用得当,才能擅长表现作者的基本乐思,从而使文章相互照应、相互联系。一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全篇从第一字“永”到末一字“文”,一气贯注、风神潇洒、起收有力、连接得当、主题贯穿,可谓“绝世好书”,具有美的
28、典型意义。最终要说的是人心之美。一手好字,必包含着主笔人的内心独白。主笔人将其独特的特性与风格敏捷的融入到书法中,这才是真正的书法。世间美景皆由情起,只有“美人”才能用“美字”去抒写“美心”。中国人用笔抒写世间万象,尽笔之势、诠世之美,用的是一种胆识和气度,来丰富色调、视觉、形象和心灵世界。如以草书见长、人称“草圣”的书法家张旭,他见山水鸟兽、花草虫鱼和天地事物之变,有触动心灵的,不论喜怒哀乐,必将赋一草书。他的书法是可喜可愕的,在表现世间生灵的同时也暗含自己的情感,或理性、或感性,构成一幅意境,美不胜收。书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前进,同时扮演着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值得好好品尝和斟酌!美学
29、漫步读书笔记7美学漫步这本书,是宗白华老师一生中为数不多的著述之一,里面汇合了他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据了解,这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作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老师用他细腻的笔锋,联系古今外,向我们讲解并描述了一个不一样的美学境界。当我随意翻翻,发觉这与别的美学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晦涩艰深,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漫步的感觉写美学,文字逍遥自在,风格自由自在。这本书的确让我有所收获,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进行艺术的观赏,令这个美学门外汉的我,很形象生动了解关于美学的冰山一角。读完整本书,感觉就是在美学与文学中,
30、在中外的艺术中渐渐地漫步了一回,品尝着漫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美,并不等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魅力,美是一种抽象。它须要通过艺术的雕琢来体现,却又不仅孕育在艺术的雕琢之中,宗白华老师在书中讲到:“最高的没,应当是本色的美。一切美的光都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在当今社会中,许多人都缺乏一种含蓄,过于直白的表达自己,这在做人处事中,只会让自己在交往中处于劣势,得不到更多的友情,而且过于干脆的表述,在肯定的场合只会让自己变得肤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正是这样吗?在现在日益繁忙与惊慌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成天行色匆忙,忙劳碌碌,扎在自己手上的工作中不行自拔,却忽视了应当给自己的生
31、活留下一点空白,留下一点闲暇,让自己有时间思索一下自己的现在,自己的将来,让自己放慢脚步,观赏一下路途上的风景。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向往,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点点空白,让自己不要丢失对将来的希望与对生命的酷爱,这是生活之道,也是让自己活得更“美”的方法。例如说画家只是纯客观的机械式的呈现景物,一幅画就是一张画起来的照片,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只有在画作中折射出来自作家人格的高尚格调,才是一幅真正的杰作,现在专业的摄影技术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把玩照相机,是因为照片中有来自于摄影者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呈现了他们内心对美的追求与渴望,而这些正体现其对美高格调的追求。自然拥有静态的美感,连绵的山脉是恒久
32、存在而不行动摇的,山不会动,但是却孕育出满山的青翠和多数的飞禽走兽。人们往往是为高山的沉稳与博大所震慑,对它不行屈服的顽固生命力产生一种敬畏感。人们经常会为崖壁间坚韧生长的一颗不知名的小树而引发生命的感叹,对它坚韧的性格引发自身弱点的觉醒。只有当人们感受到树的蓬勃生命力的时候,才能对生命力产生内心的呼应,从而形成一种审美的感受。人的生命是一个短暂而又漫长的过程。经验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有不一样的心灵感受。每一段的生命历程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人们所需做到的就是享受现有生命的这一历程。长者往往会赐予后辈以各种的阅历教训,但是个人对生命的领悟还是要看自己的造化和领悟,领悟人生的过程,须要每个人对生命的
33、真是体验。假如一个人恒久不会去思索自己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只是得过且过的一辈子,那么他就无法领会到生命存在的价值,甚至可以怀疑其存在的必要性。或许顿悟是须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思索的人生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瑀瑀前行,看不到沿途的风景,很有可能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人生的体验者应当是一次美的旅行,能把握在眼前的和即将出现在将来的漂亮“风景”,用探究美的心灵去体悟。美学漫步读书笔记8当我把美学漫步从图书馆给借回来后,发觉它的内容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全是专业术语而且文诌诌的学术著作,而是文辞美丽、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的美学奇葩。阅读这本书的确是一种享受,宗白华先生用他抒情的笔触、透彻的感悟引领读者
34、体会中西艺术的精髓,待我们“漫步”归来,就会惊喜地发觉自己的心灵和灵魂得到了很好的净化和升华。宗白华先生用自己的心灵和灵魂感受着世间万物,并用行云流水般流畅奇妙的文字将其诉诸笔端。在宗先生看来,漫步是自由的,但并不因此就肯定是非逻辑的,亚里士多德在“漫步”中建立了体系性思想,庄子在“漫步”中领悟到了宇宙的玄妙,达芬奇在漫步中捕获到了美的真谛。在各种美学现象和艺术门类之间,“漫步”是梳理美学、艺术学思想、亲近艺术灵动的方法;在中西美学之间,“漫步”是凸显中国传统美学特性精神的方式。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上网搜寻过一些关于宗白华先生的信息,原来宗白华先生与朱光潜、蔡仪、高尔泰、李泽厚并称为中国当代
35、五大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治学特点是不建体系,而是注意对艺术的干脆感悟。就正如刘小枫对宗白华先生的评价那样:“作为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建,在宗白华先生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使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生成和发展于中国面临军事和学术危机的特别的历史时期,古老的祖国既面临政治、军事的压力,又面临学术的危机。在移山倒海的“西化”风潮中,他并不同流合污,坚持以中国传统的美学为根基,以西方思辨的成果为参照,凸显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梳理和阐发。他在用他自己的看法引导我们去观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他曾坐在蒙娜丽莎
36、的微笑前静默领会了一小时,我不禁为宗先生对艺术对美近乎痴狂的看法而惭愧,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繁华社会中,已经很少有人可以有着这么安静的心态去观赏艺术。我不但要吸取宗白华先生的美学学问,也要学习宗白华先生对待艺术的那种看法。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究一文中,提到:“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但是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由此可见,对于芙蓉出水的美和错采缕金的美,宗白华先生更加偏向于前者。假如要我在这两种美中做选择,我也会选择前者,因为芙蓉出水的美真实而且自然。正如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方的油画相比,我更喜爱中国的水墨画的淡雅和
37、简洁,其实诗词画都类似,有时候太满了反而不妙,要懂得适当的留白才是高手。宗白华先生在发觉美的时候,看法既是超脱的,又是入世的,他为我们读者展示了一个极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溢了亲切感和家园感,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宗白华先生从一丘一壑中发觉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觉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正是这种景致的精确描绘。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闲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清以观道的空明清澈。宗白华先生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灵光的高僧,中国美学遇到他真可谓幸运,他学贯中西,中国美学特色被熔炼出并标举,最终被贯入了一种
38、深厚挚厚的生命意识。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看完这本199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的美学漫步,感觉正如编者在重版说明中讲到的:“我们怀念那拄着手杖,徜徉在未名湖畔的身影;我们品尝着漫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愿每个心灵丰沛的人都能读一读她。”我们要从宗先生胜利的学术探讨中吸取养分,在主动吸纳西方文化有益成果的同时,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力凸显民族文化的特性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因其独特的特性魅力在世界文化之林彰显出夺目的光彩。美学漫步读书笔记9美学漫步,是一本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的精要篇章的集合。一起先就被这书名吸引,如此诗情画意的名字,但,美学与漫步如何
39、揉合?当我随意翻翻,发觉这与别的美学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晦涩艰深,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漫步的感觉写美学,文字逍遥自在,风格自由自在。书里的文章相当精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殊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这本书的确让我有所收获,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进行艺术的观赏,令这个美学门外汉的我,很形象生动了解关于美学的冰山一角。我便以书中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这章中关于意境境界的部分,来说说我的看法。正如这章的引言所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就中国艺术方面
40、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意境。那首被誉为意境中经典诗篇,元人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孤独,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是情,情从景生。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意境,会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出现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在书中提及到,那么意境的境界有什么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
41、意生理的物质的须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才智,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详细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详细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所以中国艺术家
42、不满意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正是中国意境艺术区分于其他民族,才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动人的篇章。而在这部书里其他部分,宗白华用他细腻的笔触与心灵,带领读者与中国及西方那些宏大艺术家一同漫步,等归来,便发觉自己的心灵亦得到了升华与净化。美学漫步读书笔记10艺术观赏就是对美的发觉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美学漫步读后感。画家诗人创建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建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意生理的物质的须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
43、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探讨物理,追求才智,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详细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详细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意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
44、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静穆的欣赏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然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化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然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达出了中国艺术的最终志向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宏大的艺术品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美学漫步读书笔记11在现代社会中,美或许已经在大众口中成了一种印象和一种肤浅的面相。这就使得今日的美
45、学探讨变得尤为困难,让人们感到困扰。假如我们将范围再缩小到有着数千年审美历史的中国,美学探讨者面临的逆境就更大,诸如数千年的审美传统,相对感性和飞扬生动的审美特点,正在涌入的纷纭繁杂的西方美学理论、通俗文化和大众趣味的日益旺盛等等。这些都使得我们不得不在美学探讨,或者说美学学习中举步维艰,慎之又慎。于是,许多人想到了1957年那场美学大探讨,想到了朱光潜和李泽厚。而我的观念中,对于中国审美实践和中国的审美思想,主观和客观的截然分开是极不合适的。只要看看中国的园林艺术、书法,想想中国美学中“气”、“无”等概念就会明白了。宗先生的美学漫步开头就说:“漫步是逍遥自在,自由自在的行动”,将这句话作为论
46、文的开头,本身就是一个启示,足以让我们想见其人、其文、其思想捧美学漫步以入美学之门。宗先生的美学漫步以生动的语言、精到的分析勾画了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大致脉络,深刻挖掘了中国美学的思想的独到之处和中国美学中对“美”的独特看法。首先,宗先生对于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勾画主要体现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究、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三篇文章中。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究主要梳理了中国美学史早期思想以及由之而来的中国美学思想的苗头。他提出不仅仅从语言成果上,而且“应当结合古代的工艺品、美术品来探讨”。于是,他不仅从文学成果上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且更主要的从画论和图案美上来论证。
47、他指出,先秦,甚至在汉代美学的特点主要是“雕缋满眼”的美,只是其中有了中国美学主要特点的苗头。一方面,他讲解并描述了楚国装饰图案、楚辞、汉赋、雕刻的凝重或古朴;另一方面,也花费了大量的篇幅介绍“鹤莲方壶”的飞扬姿态和考工记中在乐器制造过程中的虚实响应。在宗先生的眼中,先秦和两汉时期是中国美学的打算期,虽然还没有成熟的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但许多方面已经显示了萌芽。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魏晋时期的文化风气和美学实践的特点。最终,宗先生将论述的重点集中在晋人的美上。认为那是“全时代的最高峰”。那对于生命的热忱、风神俱佳的艺术心灵、往来于山水之间的虚灵胸襟自由而解放、待人接物的真诚,都深深的吸引了宗先生,也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灵憧憬,对后世的美学实践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于这一点,从他关于中国美学特点的论述中可略窥一二。无论是讲中国的空间意识时将其最早形成和定型放在中国山水画的成熟上,还是将中国艺术意境说成是“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都是将中国美学的形成和奠基期放在魏晋时代。山水画的成熟正是在魏晋时期,宗先生说:“晋代是中国山水心情起先和发达时代”;而那活跃的、至动的心灵也是在魏晋时代才出现的。魏晋时代可说是中国美学形成和奠基的时代了。正如宗先生自己说的,“魏晋六朝是一转变的关键,划分为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