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课题浚开先河的隋唐制度1. 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2. 教学目标(1) 通过填写表格、阅读图示的、分析解读材料,了解并掌握隋唐选官制度、中央政务制度和赋税制度的确立过程(2) 认识科举制在促进政权开放、社会公平的积极作用,认识三省六部制在制约相权、规范皇权,提高效率等方面的历史意义,认识两税法确立对于促进自由经济的先进性。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之制度为后世所树立的标杆作用(3) 深刻认识到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必是在历史传统上,依据现实环境的要求做出改革和创新。3. 教学重难点重点: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先进选官制度的积极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
2、对后世的影响,两税法的先进性难点: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影响4. 教学方法主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教学法、问题探究法5.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子目一:趋向开放公平的选官制度材料1:次凝之,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所害。晋书王凝之传设问:结合课本P38的历史纵横栏目,说说材料1中的王凝之取得官职的依据是什么?王凝之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羲之的伯父是东晋大将军王导。在家族庇佑下,才华平庸的王凝之承袭为东晋官员。材料2:世胄(世家子弟)蹑高位,英俊(有才能的人)沉下僚。(西晋
3、)左思咏史设问:根据材料1和材料2,说说九品中正制的长期实行有怎样的影响以门第为选官标准,阻断了社会的阶层流动;长期把握选任官员的权力,九品中正制沦为世家大族维持特权的工具;死水潭一样的官场,使得官员“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阅读材料并思考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史料内容,总结九品中正制的影响设计意图:分析史料,学生初步了解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及其影响,认识到在统一的隋唐时期背景下,改革选官制度成为了时代要求。展示隋唐时期科举制发展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填写完成根据课本内容填写表格设计意图: 通过填写表格,学生掌握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情况,了解到科举制的形成经过了长时期的
4、完善和调整材料3:汉至隋唐选官制度演变历程设问:汉至隋唐的选官制度从选官标准、选拔方式、选官基础是如何变化的? 选官标准:从品行世家到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由地方举荐到中央组织考试选拔。 选官基础:社会基础日益扩大材料4: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摘选(宋)汪洙神童诗材料6:缙绅虽极为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卿相”。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百头。”设问:结合上述材料,说说科举制的产生
5、有何影响?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选官特权,将取士大权收归中央,对维护隋唐建立的统一帝国的稳定有着积极作用。以更为客观的标准选用人才,在促进阶层流动和社会公平上的作用也是巨大的。虽然有其流弊,如人才发展方向单一,后来更是僵化为八股取士。但是,在统一的帝国内,尽可能地向民众“开放政权”,这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由此开创了此后以公平开放为特点的选官制度之先河。根据材料3的表格梳理和掌握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情况分析材料并总结科举制的影响及其制度创新之意义设计意图:从选官标准、选拔方式、选官基础三个方面梳理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体现了公
6、平开放的特点。子目二:趋向规范科学的中央政务制度材料7: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唐朝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掌管草拟、审议和执行三权,也就把唐以前采用一个丞相统辖百官的中央政府“首长制”变成了多人共同负责的“委员制”。国家政令一般由中书省草拟定稿,最高政令需呈送皇帝画一朱笔“敕”字,即成为了皇帝的诏书命令。诏令送至门下省加以复核,门下有权对此进行封驳,要求中书省重新拟定。直至门下省副署,中书命令得以送达尚书省执行。但为了省去政令程序的反复,下敕令前,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就叫做“政事堂”,因此政事堂也就成为了中央最高机构。材料8:唐中宗若不经两省径自封拜官职,装置诏书的封袋改用
7、斜封,所书“敕”字改用墨笔,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其私下所封之官,时人称为“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设问:结合材料8,谈谈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有何影响三省六部制分割了丞相的权力,职责上分工明确,工作上相互合作,权力上相互牵制,政事堂的确立提高工作效率高。虽然三省六部制大大加强了皇权,但在客观上也把皇权限制于制度的约束之中。结合三省的职能理解该制度在限制相权、决策合理化等方面起到的作用。分析材料,总结三省六部制的影响设计意图:掌握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学生认识三省六部制的科学性材料9:唐六典是我
8、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行政法典,记载了三省六部制等唐代实际的行政法规,并为唐代政府所真实遵循。设问:唐六典的出现呈现了什么样的趋势? 唐六典作为最早将政治制度以法典形式进行具体而严密的客观记载,体现了政治制度规范化的趋势。听课,思考。了解唐六典的历史意义,认识到规范化是隋唐政治制度的又一趋势。设计意图:讲解三省六部制的分工,学生掌握唐代中央政务制度的基本运作流程,认识三省六部制蕴含的科学性。学生了解唐六典的历史意义,认识规范性是唐代制度的又一创新之处。子目三:趋向自由经济的赋税制度材料9:唐代租庸调税制示意图唐初承袭魏晋时期的均田制,向成年男子授田,以地缚人丁,按田租、力役、贡品三类,实行租庸调税制
9、。设问: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需要什么条件?实行租庸调制,政府要掌握足够的土地,准确掌握人口户籍。材料10:唐代鼎盛时期及后期部分地区人口统计对比材料11:在富足强盛的光明时代,时人觉得账(丁壮册,每岁一造)籍(户口册,三岁一造)小小漏洞无关大体,于是年逾六十者没有销去名字,小孩长大没有添列新丁,新授田的还是顶补旧人名字这些马虎成为租庸调制失败的最大原因。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设问:结合地图和相关史实,说说从“租庸调”到“两税法”,唐朝赋税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唐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直接控制土地减少;贫富差距拉大;依附地方豪强的逃户变多;人口帐籍造册马虎,政府授田难以维存。听课
10、,回顾也有知识,理解租庸调制的基本运作,深化适用租庸调制的社会条件的认识结合材料,分析租庸调制难以维系的原因。设计意图: 通过图示讲解唐初租庸调制的历史渊源和经济基础,学生基本掌握租庸调制的运作和适用条件,从而认识随着唐中后期均田制的崩坏,税制改革势在必行。材料12:建中元年二月,遣黜陟使分行天下,其诏略曰:“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行商者,在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各有不便者,三之。余征赋悉罢,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数为准。征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违者进退长吏。令黜陟使各量风土所宜、人户多少均之,定其赋,尚书度支总统焉。”旧唐书食货
11、志上设问:根据材料填写两税法的内容表格设问:两税法的实行呈现了赋税制度的改革趋势? 两税法的实行打破了一贯的平均地权、还授田亩的做法,在实际上放弃了均田制,承认了土地的自由买卖。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徙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开浚了此后自由经济之先河。分析材料,结合课本填写两税法的内容表格思考并认识两税法的意义在于减轻了国家对人身依附控制,开启了自由经济之先河活动意图说明以图示形式厘清唐朝赋税制度演变的历程,让学生对赋税制度形成过程和社会条件总体认识。分析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理解租庸调制发展到两税法的先进性,两税
12、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课堂总结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在选贤与能上,结束了中华帝国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在中央政务制度上,结束了中华帝国上半段的三公九卿制,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在赋税制度上,结束了上半段分项征收制,开创了下半段单一税收制。这些制度都是在继承前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有所改革和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其成就因而超迈往古。联系本课知识,理解隋唐制度对隋唐社会及后世历史的影响。设计意图:以学者对本阶段政治制度特征的归纳结束本课内容,让学生对本课内容形成整体认识,并升华情感,理解隋唐制度的创新性及其对隋唐盛世出现所起到的作用。6.板书设计7.教学反思 设计内容多,课时紧,学生活动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