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ppt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前三件事(随机挑选进行),评价学生作业 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历史教材、历史配套练习、学案以及其他学习用具准备好的同学举手) 抽查学生背书情况,课前预习,在教材38-39页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抽人回答),1、科举制实行之前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这一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影响有哪些? 2.为什么要实行科举制?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被提出来的? 3.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1.九品中正制 ,主要标准是家世门第。影响:有利于人才的网罗,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增加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
2、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科举制提出的背景或原因:九品中正制制衰微,士族地主日益腐朽。南北朝时期,庶族地主力量增强,要求政治权力。加强中央集权需要,将官吏任免收归中央。,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什么?科举制的实行具有什么样的影响?,(1)积极: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促进社会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2)消极: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不利于科技发展;是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的
3、文化因素之一。,标准:才学,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习重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租庸调与两税法,选官制度的变化,九品中正,科举制,察举征辟,军功爵制,世卿世禄,西周,战国,两汉,魏晋,隋唐清1905年,从下而上,从上而下,标准:血缘、出身,标准:军功,标准:品行、德行,标准:家世门第,标准:才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从以上官吏的选拔制度、标准、方式三个方面,归纳出官吏任用的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 2、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 3、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
4、和公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设立尚书台,尚书令的地位再次提高。,中外朝制,东汉光武帝时期,汉朝汉武帝时期,中央官制从秦到唐的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秦朝,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从秦到唐的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枢决策机构:隋唐三省六部制,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西汉公卿稍以失职矣。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
5、书令,尚书典事。文帝受禅,改秘书为中书,有监有令,而亦不废尚书,然是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来,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朝,大体皆循此制。 马端临文献通考,皇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负责审核诏令,负责执行,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特点:相权三分,相互牵制,加强皇权。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提高办公效率。一定程度弥补了君主才干不足。 评价 当时:分割相权,皇权加强;官僚体系完善,加强中央统治。 后世:标志中国古代官僚体制成熟,以后历朝基本沿用。,政事堂中书门下,中枢决策机构的变化趋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更加完备。,决策机构,
6、执行机构,运作过程:,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三、赋税制度的变与不变,租:粮食(粟),调:帛或布,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实行均田制(北魏到唐前期)。 实行租调制。(魏晋时期) 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唐初:租庸调制。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如果朝廷因故加派徭役,就必须免除调、租的一部分乃至全部。,租庸调制的影响,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两税法推行的背景,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取办,无复
7、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唐代中后期,一方面户籍制度的荒废,另一方面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瓦解,贫富两级分化加剧,又爆发了安史之乱,各种因素相互叠加,加剧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租庸调制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一种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应运而生。,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财政收入紧张,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少于实际人口,两税法的推行唐德宗
8、;杨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资治通鉴,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扩大收税对象,增加财政收入,变人丁为主为以财产税为主征收赋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与农民的负担。,简化收税名目,明确纳税时间,,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
9、定的徭役,征税标准,人身控制,(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税收种类,征税内容,(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转变为以财产为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税收种类简化,征税内容变化,由实物为主转变为以货币为主,作业: 1、记忆重点内容(发的A4纸上的内容),可用问答的方式记忆。 2、完成历史作业本第7课。,均田制与租调制,政府所分给百姓的田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无主荒地,不是全国的土地。,有田则有租, 有家则有调, 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