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教学实录.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571855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教学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教学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教学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教学实录.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个有趣而令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险境。然后又把同一制青蛙防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至意识到危险来临时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有一句名言就很好的概括了这种情形,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吗? 生1:是孟子。 师:对。你能毫不犹豫地答出,说明你的名言积累做得很好,继续努力。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标题就是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 二、了解作者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过孟子,现在,请一位同学用 概括的语言介绍一下孟子。 生1:孟子,名轲,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称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是孟子,孟子主张“仁政”、“王道”,我们刚刚学过他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师:他说得好不好? 生2:好。 师:确实说得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读读孟子智慧的语言。 三、以读促悟 1、初读,整体感知 (生自由散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断句节奏。)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我们听听他读得怎样? (一生朗读。) 师:你们觉得怎样?想不想也试着读一下? (又一生

3、朗读。) 师:虽然是初读,但两位同学的朗读很流畅,字音很清晰。下面听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把握正确的朗读节奏。 生1:“拂”在文中两次出现,为什么读音不一样? 师:“拂”本来读“f”,扰乱的意思,在“法家拂士”中,是通假字,读“b”,同“弼”。课文中还有通假字吗? 生2:“曾”通“增”;“衡”通“横”。 师:找得很准确。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板书:“拂”通“弼”,辅弼辅佐;“曾”通“增”增加;“衡”通“横”梗塞,不顺。) 像这样的通假字在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有,谁记得? 生3:“亲戚畔之”中的“畔”通“叛”,“背叛”的意思 师:很好,同学们可以将自己学过的通假字归纳整理在积累本上开个专栏

4、,不断积累,方便以后的语文学习。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刚才,我们把握了朗读的节奏,读准了字音,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半。下面请大家分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词句找出,在 组内解决。 (师一边巡视,一边随机个别指导。) 大家讨论得很好。有没有疑难之处提出全班讨论? 生1:“苦其心志”怎样理解? 师:这句话是有点难度,有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2:我认为“心志”是指人的内心思想,“苦其心志”就是使他内心痛苦。 师:理解得很对,你怎么知道的? 生3:我是根据后面“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课文注释去想的。“苦其心志”与“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的句式结构相同,“饿”与“空乏”都是使动用法,那么“苦

5、”也应该是使动用法,可以解释为“使痛苦”。至于“心志”理解为内心思想,我想到岳阳楼记中的一个句子“吾尝求古人仁之心”,句中的“心”字就解释为人的心理活动、思想,还有我觉得后面的“困于心”中的“心”也是同样的意思。 师:说得太好了。根据后面的句子意思来理解前面的句子,很会动脑筋,还能学以致用。使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现象,大家再读一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中还有哪些词属使动用法。 生4:“劳”、“拂乱”、“动”、“忍” 师:同学们说对不对? 生齐:对。 师:短短的几句就有七个词活用为使动用法,请同学们课后把它积累下来。 (板书:“

6、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资财缺乏;“拂乱”使受到阻挠;“忍”使坚韧;“动”使惊动) 师:理解了这些词语,这个句子说的意思就容易明白了,请位同学翻译一下,大家看他翻译得好不好。 生5: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大的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途径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师:翻译得准确吗? 生齐:准确。 师:这个句子是名言,同学们不仅要理解,还要背下来。下面,把它齐读两遍,牢记下来。 (生读) 师:继续提问。 生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中,“困”怎样解? 师:请给“困”组词。 生

7、7:“困难”、“困惑”、“困扰” 师:同学们认为哪一个词可以表示句中意思? 生8:“困惑”、“困扰” 师:怎么说? 生9:“心”是指内心,一般说内心困惑,困难通常是说生活或处事的境况,我们不说心里困难。 师:解析很好。关于词句的理解还有疑难吗? 生10:没有。 师:既然同学们都懂了,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幻灯投影:1、解释加短线的词:发于畎亩,发于声;征于色;而后喻2、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生11:发:被任用;表现。喻:明白。征:表现 生12: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生13: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师:从同学们的答题情形看,

8、文意基本疏通了。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3、细读、分析课文内容。 师: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说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虽然只有短短的两段话,却充分论证了一个道理。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把握孟子在文中表达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考虑后可以与同学自由讨论。 (生读课文、思考,师一边巡视,一边与生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很热烈,下面大家来说说。 生1:我觉得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觉得中心论点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有不同答案,谁来评判? 生3:我认

9、为应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只是说担当大任的人必先经历磨难,它是用来论述 “生于忧患”的。 师:我也赞成这种说法。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个句子句式有什么特点? 生4:对比,“生”与“死”、“忧患”与“安乐”对比。 师:回答正确。作者在论述中,是否有侧重点? 生齐:有,侧重“生于忧患”。 师:是的。接下来谈谈论证过程及论证方法。 生5:课文开头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论点。 师:这六个名人有什么共同点? 生

10、6:都出身在下层,有过磨难,最终都地位显赫,有作为。 师:那么他们的经历说明什么? 生7:说明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有所作为,以此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师:说得好。 (板书:举历史上六位圣贤? 摆事实) 谁还能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生8:司马迁收宫刑后写了史记。 生9: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言归正传,除了摆事实,作者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10:讲道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由列举事实过渡到讲道理,人才的造就必须先经过磨练。 师:作者认为要经过哪些磨练? 生1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达到一个什么目的? 生

11、12:“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你说的很好。我们可以理解为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那么,作者认为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13:坚强。 声14:还要有才能。 师:把你们说的概括在一起就是说人才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以及才能。对不对? 生齐:对。 师:好,希望同学们成为这样的人才。 (板书:担负重任须经受磨练 苦、劳、饿、空乏、拂乱? ) 我们说了那么多,还没有离开文章第一段,同学们再读读第二段想想。 生15: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句难理解。 师:有哪位同学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6:“人恒过然后能改”意思是人经常犯错

12、误,然后才能改正,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哦,说说看。 生17:我觉得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比如酒后驾车造成车祸,生丧失。 师:同学们,是这样吗? 生齐:是。 师:说得对。生活中确实有很多错误,一旦酿成,就无法挽回,所以我们要尽量少犯错。对于孟子说的,我们就理解为有机会改正的错误,你们看行么? 生齐:行。 生18:那这一句是在论人在困境中,属于道理论证。 师:(启发)同学们我们一起看他说的对不对。犯过失、心理有不解、想不通是不是处于困境中? 生齐:是。 师:犯了错误要改正,有了不顺要振作,靠的是自己还是别人? 生齐:自己。 师:那么人才的造就除了客观环境的磨难,还要靠什么? 生齐:人自己。 师:由

13、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了人的主观因素。那么刚才同学说的对吗? 生齐:对。 (板书:人处困境奋斗? 改、作、喻? ) 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忘”,这一句说的是亡国的道理,怎样理解? 生19:这句容易理解。 师:你说容易理解,那老师问你:无敌国外患是好事,为什么也会导致亡国?能举例说吗? 生20:因为以为无“敌国外患”,就放松了警惕,就会给人可乘之机。比如吴国打败了越国后,吴王夫差放松了警惕,后来被越国灭了。 师:有理有据,说得好。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14、。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臣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板书:国无外患易灭亡? ) 师:你们认为这是针对论点中的哪一方面说的? 生齐:死于安乐。 师:对。全文就这一句是论述“死于安乐”。同学们,作者由造就人才说到治理国家,这是类比的写法,我们在哪见识过? 生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由战争中的事例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师:对。其他同学也记得吗? 生齐:记得。 (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师(总结):这篇议论文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运用了举例

15、、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四、读课文, 谈启示。 生1:要成才,必须吃苦。 生2:要成才,必须不怕困难。 生3:要成才,必须奋斗。 师:同学们说得好,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老师希望,如果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能勇敢地面对,做生活的强者。最后将课文齐诵一遍。板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举历史上六位圣贤? 摆事实 担负重任须经受磨练 苦、劳、饿、空乏、拂乱? 讲 人处困境奋斗? 改、作、喻? 道 国无外患易灭亡? 理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论?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