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在阅读中飞扬.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570141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个性在阅读中飞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让个性在阅读中飞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个性在阅读中飞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个性在阅读中飞扬.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让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红花套初级中学 李蓉 读书看报离不开阅读,学习语文更离不开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将伴随着人的一生。但是怎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独立的阅读个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强调了重视学生的阅读个性和个体验,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两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展开了批注式阅读的课改实验,让语文教学呈现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并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学生在这个批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了阅读兴趣,提升了阅读能力,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尝到了阅读的甜头。下面就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和效果谈谈我的做法。一、感想式批注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为了培养学生

2、边读边想的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如学生在读了的第一段后写下这样的批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为他能经受得恶劣的环境的考验。现在正值冬天,这几天所处的环境有点和书中的环境相似,但我有时候却想打退堂鼓,看来只有吃得苦中若,才能方为人上人啊!”还有学生在读到之后,在末段作了如此批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曾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多么旷达的胸怀,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写出那么多闲适清新的田园诗。正如中所“说心远地自偏”。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市俗的尘埃,就一定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惬意。”这些感想式的批注,

3、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这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真可谓是一石二鸟啊!如果坚持这样的读下去,我们想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二、质疑式批注“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如学生在中作出这样的批注:“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这是什么意思?”,还有学生在中作出了如下批注“人类一面为

4、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在这一句话旁边(“我信得过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作出了这样的批注:“我觉得作者说的不对。照他这么说全世界的人价值都一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说实现自己的价值了,反正无论做什么价值都一样。”瞧,他对作者的这句话产生了怀疑!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这个批注,才让我们的课堂辨论有了源头,从而争论得热火朝天。现在我班的学生基本上都会用这种阅读方法,随时随地提出疑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问题越来越深,价值也越来越高。这种批注为我的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三、联想式批注阅

5、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注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如学生在的第一段作出如下批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做得多么准确,其实第一段就是这句唐诗的诠释和改写。还有的同学在中“坐这山,望那山”旁边作了一个批注“得陇望蜀”,多么细致!也有人在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旁边作出这些批注“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由此句诗引发出这么多的联想,一下子想到

6、了这么多悲秋的诗句,他们能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真正的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这种课内牵一发课外动一身的做法又何尝而不为呢?四、赏析式批注这样的阅读方法在诗歌里经常用到。他们往往在品味了诗词以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对部分诗词作出赏析式的的批注。如学生在读了之后,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旁边作出了精彩的赏析批注,他们把这简洁的一句话通过自己的想像扩充成一篇优美的短文放在旁边。在学习李清照的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也一样,学生也能在诗的旁边写下独到的深刻的理解。有的学生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旁边作了这样的批注:好一个“大约”!简简单

7、单的两个字看似漫不经心,竟然把世态的炎凉,孔乙己所受的冷遇暴露无遗,作者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啊,不愧为文学巨匠!这种赏析不仅让他们仔细的理解文字内容,而且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感情去把握作品主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能力大有裨益。四、补充式批注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也可以称得上仿写、续写,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快捷的提高写作能力。如中,有能力强的学生就在写了蝈蝈与蛐蛐的声音之后,又仿照作者写诗的格式,写下了青蛙、知了、小溪的乐声,写的很有诗意。这种批注方法不适合所有学生,它毕竟有一些难度,但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是一个

8、很好的锻炼。批注式阅读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了他们的阅读个性,让学生读书不再处于一种被动,不再成为一种负担,相反读书已经变成了他们的一种精神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批注式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得到了健全的心智,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拥有了自主的精神,因为有了批注式阅读,才让他们的个性得以神采飞扬。试论语文教材的主体性 湖北黄石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 王胜国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后,随着语文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学习方式及教材编写的变化,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语文教材具有主体性,学习教材的过程事实上是与教材主体进

9、行对话的过程,师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重视语文教材的主体性,尊重语文教材的主体性是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前提。【关键词】语文教材 主体性人们在考查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时,注重的往往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于教材,人们重视的是它的凭借功能和示例功能,认为学生通过学习言语和语言的范例教材,来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丰富学生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如此以来,教材几乎成为被教师和学生处置的对象,成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客体。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语文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学习方式及教材编写都有了新的变化。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语文教材是具有主体性的。我国现

10、阶段所使用的教材还是选文式的教材。以语文出版社贯彻新课标精神而编写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下同),六册课本除安排了42次口语交际活动、39次写作训练、7次写字训练、19次综合性学习和13篇附录外,共选录了178篇课文。可以说,选文是构成语文教材的主体。选文的作者在创作此文时,并未考虑到以后它会被人当作教材,因此他在创造时并未受到此种因素的影响,而是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自己的笔写自己的心”。在作品中,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爱情、友情、亲情,自由倾泻内心的欢喜、愤怒、悲哀与快乐,自由抒写自己眼里的社会、人生和世界,自由描绘自己的阅历、生活、工作正如观沧海(第一册第30课)表现的是曹操的豪情壮志

11、,乡愁(第二册第14课)抒发的是余光中的思乡情愫,我有个梦想(第四册第14课)展现的是马丁路德的美好愿望换言之,任何一篇课文的作者都不是为了我们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创作的(那种直接为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写作的课文虽有但毕竟是极少数的),而是为了在自己的情境中向自己所实际面对的或假想的对象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创作的。也就是说,作品即是作者认识世界、体验生活、经历人生、倾诉情感的结果,代表着作者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这个角度讲,它具有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性。师生学习教材的过程事实上是与文本进行主体对话的过程。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成为了

12、教师、学生及文本(主体即语文教材的选文)之间的对话过程。按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的理解,对话的双方都是主体。这表明,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习课文,事实上是师生与作者的精神产品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并不是以口头语言来进行交互,而是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评判来展开。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话主体之间,文本不断的表现自己新的意义,展示出自己无限的开放性;学生面对文本并不是只对它进行解释记忆,重要的是理解。一旦在读者与文本之间建立起理解的关系,那么,读者与作者之间也就形成了对话。这种对话主要是通过体验和感悟进行的信息沟通【1】。师生探究课文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师生与文本进行沟通、交互的

13、过程,是与课文的创作主体进行的灵魂的交流、人格的对视过程。因此,教师与学生是绝对不可以忽视课文的作者来解读课文的,更不能仅凭借个人的好恶来给文章下定论。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填鸭式的、独白式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常常是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这种“理解”的真正主人也并非是教师,而是被视为圣经的语文教学指导用书)直接注入学生的脑海,学生常常是以记忆和解释的方式来处置教材。教师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感受,师生都忽视了教材的主体性。这种学习方式,既不能激发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缺乏对教材的探究,更谈不上与文本进行对话;既没有独特体验,更谈不上触及学生灵魂。认识了语文教材的主体性,明

14、确了学习教材即是与文本进行的主体对话,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不能脱离课文本身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自己希望学生具有的思想和情感,而应该尊重课文作者的主体性。因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既要源于教材,又要新于教材,要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以实现教材思路的主体性和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相结合。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的发挥必须是有限度的,是必须要接受作为作者的创作主体性为他设定的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的发挥,要避免那种脱离文章的作者创作意图,信马由疆的无边际的发挥。教师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学习为主的,更多的应该是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作为一个在认知、理解水平上趋于成熟的教师而言,对任何事物

15、可能是带着审视的目光来辨析的,这种带着审视的目光来理解作者,也不能离开作者最基本的意图进行没有价值的思想艺术上的批判与挑剔。因为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不断地成长的过程,也是给教师提供的一个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过程,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是要建立在对课文创作主体尊重的基础上的,他对教材的把握会影响学生的接受,教师也应该挥之有度。在课堂情境下,学生学习语文,重要的工作是理解课文的创作主体的真实写作意图。这一点做好了,才能使学生在新的思想和情感的空间里,感受和体验到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与创作主体进行由浅及深的对话,掌握表达这样一些新的感受和体验的语言和语言形式。学生不可能一开

16、始就具备这种能力,只有虚心地先以“倾听者”的身份进行,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实现与课文的创作主体进行思想感情的沟通。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感受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内心的愤懑,才会认识到鲁迅的嬉笑怒骂背后所隐藏的沉重尊重语文教材的主体性是我们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我

17、们在课堂学习语文教材,并不是只局限在自己已经存在的思想感情与语言表达形式上,而是通过对别人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接受,来达到开拓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情感感受的深度和广度的目的。实现这一目的,必然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借助于语言形式来感受作品,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二是对此种情感进行思考、感悟、欣赏和评价,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也即是语文教学中常说的钻进去、跳出来。能否深入钻进去、正确跳出来,关键在于准确认识语言形式,正确理解作者情感。而正确理解作者情感,关键在于把握作者的主体情感,这就需要把作者的代言人作品置于与自己对话的一方,

18、尊重作者的主体性,就必须置作品于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认识作品中所记载的作家对自己时代、社会、生活的感受,才能正确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兴衰荣辱,才能从作品中汲取营养来不断地丰富自己。注释:【1】程安新试论对话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增刊诗词天地宽 品读无极限“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开发与利用 湖北省宜昌市第五中学 朱莉萍 从诗经汉赋到魏晋之风,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音,在不大的空间里,“人教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所设置的“课外古诗词背诵”却让学生思接千载,神游八荒,感受到中华优秀经典文化的深邃意韵和字里行间的流光溢彩。每册书10首古诗词,共计60首,虽不算很多,却

19、匠心独运,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了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特别是7-9年级的阶段目标则要求学生背诵80篇优秀古诗文,规定九年内要背诵240篇优秀古诗文(特别是大量的优秀短诗),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的有120篇,还有120篇是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推荐。“课外古诗词背诵”的设置正是对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和有机补充。在三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并没有很好地体会到它的重要性,对“课外古诗词背诵”

20、只是走走过场,背背了事,使这一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最大的开发和利用。为此,我们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结合以往的教学实际,我们充分认识到,标准在附录中提出“优秀诗文背诵建议”,是有其所本的原则的,如果说我们的学生学习语文有问题的话,最大的问题就是积累太少,学好语言,必须有丰厚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和记背,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学习语文的优秀传统。特别是中华古诗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通过对古诗词的背诵积累,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记住了优秀的语言材料。2.积累储存了大量的语言模式。3.调动感官,口心相应,多角度观察生活。4.体验感悟,受到文化和审美的熏陶。我

21、和我校实验小组的成员经过三年的探究,摸索了一些课外古诗词学习和积累的方法,愿抛砖引玉,与同仁交流,以便更有效地搞好语文新教材的课改实验。一、培养兴趣,别出心裁“读”诗词对于“课外古诗词背诵”,我们一般会在开学初制定具体的学习方案,学习时间多安排在早自习,有时结合课内古诗词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时也利用课外时间自我诵读与赏析。古诗词的学习关键在于“读”,如果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读而不讲究方法,学生会感到没有趣味,我们首先就从读的方法入手,别出心裁,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诗情画意。1.设置意境,提高传统朗诵水平在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练习古诗词的朗读背诵。老师可利用一些名家的古诗词朗读磁带

22、或光碟进行示范引导,老师的朗读基本功较好的,更可与学生同读。通过聆听、体会与练习,主要从朗读方法和技巧上得到提高,注意掌握朗读的节奏、音韵、重音等。鼓励大声诵读,鼓励自信。比如,我经常利用早自习让学生听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在张家声、林如、路英、雅坤、瞿弦和等艺术家或激昂、或悲壮、或柔情的朗诵中领略诗词的魅力。我经常自己在家录制朗读磁带,放给同学听,让大家评头论足,并鼓励同学们选择自己喜爱的古诗词,并为之配上恰当的背景音乐,也在家录制成磁带,向老师挑战,评选每周“朗读之星”,形成攻擂制度。我还选择一些醉人的古典音乐在教室播放,让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中品味高雅。班级和年级举行古诗文朗读比赛那更是经

23、常的做法。为了培养和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我们还购置了唐诗宋词600首经典珍藏版光碟,欣赏著名教授黄加灏、刘操南先生的古吴语诗词吟咏,同学们兴味盎然,争相模仿,一时还掀起了吴语吟咏热潮,我又趁机推荐“吴氏在线”网站,让同学们饱尽耳福,同学们感叹:“没想到古诗词吟咏这么有魅力,其感染力简直不亚于经典影片中的经典对白,不亚于一位天王歌星的演唱会。”通过这些学习,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巧妙联姻,以唱助读别有滋味朗读水平有了提高,但背诵对一些同学来说,仍然视为畏途。我观察一名戏曲演员有时要唱几十名甚至上百句的戏词,如果让他背,他可能背不出来,但在熟悉的旋律下演唱却可以一字不差。如果用“唱”的方法

24、来背古诗词,是不是效果会更好了,再说,中国的古诗词本来就可以唱,以“唱”助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第一,选读今人谱曲的著名诗词,“唱”读背诵。如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满江红(岳飞满江红)等等,对这些歌曲,同学们大都耳熟能详,在优美的旋律下,记诵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有些歌曲意境上取材于古诗词,或者说是古诗词的诗译作品,如涛声依旧与张继的枫桥夜泊、在水一方与诗经的蒹葭等等。第二,选用现成的曲谱与古诗词巧妙联姻,便捷实用,别有情趣。我在班上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歌曲曲谱为古诗词配曲。印象较深的是一组同学用电视剧还珠格格的插曲你是风儿我是沙,为王维的

25、送元二使安西配曲,唱起来还真是饶有趣味,意境风格比较贴切。还有一组同学将李商隐的无题诗填入化蝶的曲调中,唱起来还珠联璧合,词曲和谐。3.驱遣想象,读出诗中画意真情语文的阅读不能“见槐是槐,见柳是柳”,在古诗苑漫步,含英咀华,就更离不开想象,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可以开展“诗配画”。我国的古诗词一向讲究诗情画意,只要你用心品读,就会发现,每首诗甚至每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可以某册书后的10首诗为内容,自由配画,结集成册。也可选取六册书中同一作者的诗为其配画,成集后取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如李白诗配画,一位同学取名为仙剑明月,另一位同学则取为诗仙豪情。李清照诗词

26、诗配画,有的取名轻舟载愁,有的取名暗香盈袖,有的则取名为豪气与柔情,从中可窥见一斑,在“诗配画”活动中,同学们的品读更深入了。可以进行“诗词素描”。古诗词中的画意真情不仅可以用图画描绘,更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展现。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经典诗作时,我同时也将曾冬的唐诗素描中的几篇打印出来,供同学们借鉴学习,如山居秋暝、静夜思、游子吟等等,同学们读了这些美文,在唇齿留香之际不觉感慨万分:原来,诗词还可以这样来读。同学们便开始学习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词,并尝试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朗读感受。一位同学这样素描西江月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东方的夜空,一轮弯月已撕破夜幕,悄然升起。皎洁

27、的银白无声无息撒向大地。宁静的夜晚,几多清凉,几多素淡。林间的树枝在月光下,影影绰绰,忽隐忽现。憩于枝间的鸟鹊,为月光的明暗交替而惊醒,时而起,时而落,时而长鸣,时而窃语。清淡的夜晚,生机四伏。忽然,一缕清风习习而过,枝叶翩然起舞。顿时,蝉儿清唱,此起彼伏,随风之舞而乐其鸣。温柔的夏夜,美妙的交响,如入人间仙境。还有一位同学准备将诗经中的关雎拍成MTV,他写的一段解说词是这样的:雎鸠关关相对吟唱,油油的草色,清清的河水,又让我心旌摇动。风中摇曳着嫩如黄金的柳条,地上绣满了灼灼欲燃的花朵,那世间第一位风华绝代的美女,那纯洁美丽的好姑娘,让我醒着相思梦里爱。且听,我的情歌,在林中飞绕;且看,她的裙

28、裾,在风里轻飘。二、加强积累,内联外延“品”经典要达到课标中所说的优秀古诗文的阅读量,提升文化品位,每册书后编者向师生们推荐的10首诗词是远远不够的,每位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而且还要不断增强资源开发意识,在此基础上,内联外延,巧妙衔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的积累量一升再升,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不断提高。1.查阅资料,合作学习,开展小组探究课外古诗词背诵积累,光靠老师讲是不行的,特别是到八、九年级后,进行课外古诗词背诵,书上介绍的那点常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渴求,这就需要老师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在更美更大的诗海中泛舟,在更幽更雅的词山中徜徉。为此,我们和学生一同设计

29、了一份“课外古诗词学习探究表”,鼓励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合作互助,力争将自己或小组成员的最新查寻和独特感悟写出来,通过交流,变个人思考为集体智慧,借鉴碰撞,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外古诗词学习探究表(供参考)小组名称诗词内容探究时间走近作者诗词背景风格渊源品味精彩画面再现字词传神同题佳句相关链接探究“悦”读这个表格只是给学生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它告诉学生,古诗词的学习积累方式很多,更主要的是靠自己的主动学习。在这个表格的启发下,各小组的设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创新。比如“同题佳句”这一项,有的就换成了“作者经典”,不好找同题佳句,也可以将本诗词作者的其它经典诗篇或佳句列举出来。至于“相关链接”,内容

30、非常广泛,比如名家的评论、精妙的赏析、诗词的新译等。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探究悦读”这个栏目,学生在这个栏目的探究过程中,既有深层严肃的思考,也有妙趣横生的玩味。在学习曹操观沧海时,一个小组写下这样的“探究悦读”词:充盈诗中的是苍凉与忧患,但又绝无哀愁与无奈,他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面对困难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其实在曹操之前已经有一个人君临碣石以观沧海了,这个人就是秦始皇。可惜他没能留下诗文。横槊赋诗,以武略文功诠释大海的气魄,曹操为古今第一人。另一组同学在探究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却有了好玩的发现:这首词清新自然自不必说,可你从诗中读出了三个人物的对话吗?你看,下阙中分明就是作者与老翁、老媪之间的对话

31、,声色俱佳,多么生动真切,多么有人情味道的对话啊!看来,辛弃疾词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英雄亦解人情,“醉里挑灯看剑”的大词人,村居时,就是个不起眼的爱唠闲嗑的农村老头儿!怎么样?酷吧!读后着实令人耳目一新。2.整合资料,自主学习,进行专题探究课外古诗词积累背诵,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背过就忘,难以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在进行课外古诗词积累的时候,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诗词的整理归类,有兴趣的还可以进行专题探究,与课内古诗文学习结合,与现代科技文化结合,与时尚流行经典结合,充分发挥新语文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个性化特色,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以内容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古诗词内容广泛,“课外积

32、累背诵”基本是按时代先后选取作品,没有相对集中的专题。学习时,可打通课内外的渠道,加以分门别类,有助于积累与运用。比如:诗中山、诗中水、诗中花、诗中春、诗中秋等等,一位同学就以花魂为题搜集了课内外阅读的关于“花”的诗词佳作,加以品味赏析,还配上了相应的花卉美景图片,真是图文并茂,令人赏心悦目,读之得到极高的艺术享受。以作者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以作者为主线来整合诗词,是很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使学生用好用足用透书中提供的例诗,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成倍的积累,熟悉作者文风,从而更好地把握时代背景和作品情感,更好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我们的教材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

33、、李清照、辛弃疾等的作品是非常多的,他们都是进行专题研究的好目标。比如,一位同学就选择了以李清照为专题,她的探究报告的题目就是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报告从李清照的如梦令入手,分析其早期诗作的俏丽、清新与活泼,进而研究李词“愁”绪之根源,可谓层次分明,颇具看点,展出后还真吸引了不少师生的眼球。另一位同学也独具慧眼,选择了这样一个专题从苏轼诗词看“贬文学”,怎么样?很有点文学研究的味道,且不说探究的价值,至少,写这样一份报告,他得要好好地读一读苏轼的诗词吧,要深入了解一下苏轼的生平吧,还要向大家介绍介绍何为“贬文学”吧,或者还要找找与苏轼有着同样遭贬经历的名人名作名句吧。这就够了,

34、这已经远远不是我们老师所能给他的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他受益匪浅。以与古诗词相关的其它内容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这一内容可以放得更开,只要是有着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对古诗词积累有帮助的都可以。比如古诗词中的科学、宋词的词牌名探趣、古诗词中的雅兴、题好一半诗古诗词标题研究。有一位同学从李白的诗峨眉山月歌中受到启发,感觉地名入诗的妙处,写的一份专题报告地名入诗逞风流受到师生和专家的好评。三、学习模仿,含英咀华“练”语言现代人特别是现代中学生,可以不写诗,但是,不能不读诗,尤其是中华古诗词。诗写了几千年,而我们在课内课外所读、所看的不过几百首,这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是祖国语言中的最璀璨的宝石。要想学

35、好语言,最好就是从背诵积累古诗词开始。学好语文,先读古诗词,这其实是一条捷径,我们的新教材编者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不惜花费精力和版面体现新课标精神,引导中学生注重积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感,课内课外的古诗词背诵积累,是很典范的语言学习的材料,学生受了古诗词的熏陶,不知不觉中已经提高了语言表达和语言鉴赏能力,又何愁阅读和写作不越来越好呢?1.利用古诗词学习修辞方法标准中明确规定,不考修辞、语法的名词术语,但作为美化语言的有效手段,修辞方法是有必要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的。用好“课外古诗词背诵”的资料,对巩固课内学习的相关修辞方法,有极好的作用。比如“对偶”,掌握这一方法,需了解对偶的特点

36、,即要做到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对,严对还要讲究平仄。光讲是不行的,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感悟中才能逐步熟悉并运用。古诗词是学习“对偶”的极好资源。仅举七年级(下)和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中的对偶句便可窥见一二: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

37、商隐无题)通过这样的积累与提炼,学生对“对偶”这种方法势必印象深刻,也从中体会到它的妙处,写作中就会学习模仿,注重语言的锤炼,在简洁的语言中力求生动传神,意蕴丰富。2.利用诗词前赏析语言,提高品味能力“课外古诗词背诵”的每首诗词前都有一段短小的赏析语言,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不重视它,其实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每一则赏析语言虽篇幅不长,50-100字左右,却是学生学习诗词鉴赏方法,积累文学词汇的大好素材。可学习诗词鉴赏方法。以七年级(下)竹里馆一诗的赏析语言为例,这则赏析可分为三部分:“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第一部分是从诗的内容方面做总体概述。“前两句写诗人“

38、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两句写夜深人静,明月相伴。第二部分虽进一步分析诗的内容,却从具体的诗的语言方面进行了品析。“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第三部分是对全诗的意境情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通过老师的分析与指导,同学们就会逐步明白,赏析一首诗,是有方法和的,大多可以从诗的内容、语言、意境等方面去进行,有法可循,自然能学以致用。可积累文学词汇,写好赏析文字。翻开那些大部头的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你会发现,那每一篇鉴赏文字本身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佳作。要写好赏析文字,除了要有审美品味能力以外,还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学习课外古诗词的时候,不要忽视诗前的短

39、小赏析,尤其是一些好的赏析语言表达模式,如:“构成了”“传达出”“可谓”“虽但却”等等。还有很多四字雅词,如“率兴而成”“淳厚隽永”“尽寓其中”“狂涛漫卷”“天马行空”等等。有了这些深厚的积累,不愁再写不出好的赏析文字,自己对古诗词的真切体会也会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一篇文章曾说,许多流行歌曲受到人们喜爱,是因为其中流淌着中华古典诗词不达意的血液。我们是中国人,中国是诗之王国,如果说黄皮肤黑头发是中国人血统的特征,那么古诗词就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特征。感谢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优秀的诗篇,读古诗词,我们的生命就会跨越时空,得到永恒。来吧!走进古诗词,品读无极限。三“问”语文新课堂 浙江温州二中黄龙

40、校区 程永超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明显感觉到语文课堂正悄悄地发生变化,这也正应了“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那句话。但是,当前依然有不少教师对新课改本质在认识上存有困惑,继而在课堂之上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鉴于此,笔者窃以为,撇开一些理念纷争,语文“新课堂”亟需解决的应是三个问题-“为何教”(why),“教什么”(what)和“怎么教”(how)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浙江省“南湖论剑”语文活动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一问:“为何这样教”(why)当前,新课改在试验区实践过程中碰到了不少问题,于是就有不少人群起而攻之,认为新课标理想化了,在现实中行不通!其实想想也奇怪,为何我们

41、宁愿花更多时间盯着那“理念”不放,而不愿在实践中去探索验证真理呢?试问,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语文课已不再被学生喜欢,甚至是厌恶的时候,就是没有所谓的“新课改”,我们还能厚颜麻木多久?我想,只要是有理想有觉悟的语文教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反省自我,或者说,都会想想“我为什么要这样”站在三尺讲台之上?其实,这是一个关于“我为何这样教”的问题,而能否想到或怎么去想“我为何这样教”,却是困扰教师“如何理解、实施新课程”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某种角度上讲,“为何这样教”的问题,体现了教师自身对语文新课程理念的个性化的理解,或者说是体现了教师当下个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从现

42、实观之,并不是太多的语文教师都在教之前就能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教”问题的,有也多是放在课后反思或评他人课时说说-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事后诸葛亮”呢?然而,现实中的我们似乎更愿意研究“用什么形式教”、“教什么内容”等,似乎这样更容易靠拢“新课程”。于是乎,不少教师以为自己用“新形式”教了就是新课程,教了“新内容”就是新课程。但这样做了之后又引来不少批判!其实,不论是“新形式”还是“旧内容”,从本质上说其本身是没问题的,问题是教师你事先是不是真的将“教”之目的,建立在“如何用语文来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之上;或者说,我们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不是关心使学生作为“人”去更好更快地发展。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就

43、曾说过,“语文,是很本色、很清醇、很生活、很自然、很人性的;语文,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态的”可以说,语文教育,就应该流淌着生命快乐的灵动,就应该架设着精神丰韵的崇高。如果说语文教师心中有了这一点,至于如何去做,那就是目标具体化的问题了。其实,古人早已说过“教书育人”这句话,就是要告诉人们别忘了“育人”才是“教书”的终极关怀,只是很多人没从本质上去理解罢了!这次“南湖论剑”活动所展示的几堂精品课,异地借班上课,毋庸置疑,教师的素质和课堂的精彩都得到了尽情演绎。可是,作为教研活动,我们似乎更想知道执教者“为什么要那样教”,但遗憾的是从教师课后自评来看,执教者似乎更多的是在说“我教了什么”、“我怎样

44、教的”,真正评说自己“为何这样教”的并不多。鉴于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在教后反思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教之前就去想想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教”?如果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可以上升到一个更加理性的层次呢?二问:“教什么”(what)也许有人说,“一个教师上课为何教可能不会去细想,但教什么不可能不知道吧!”宁波大学王荣生教授就曾指出,“我们的许多语文课,任课老师还真的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常常连教参这么规定、考试这么出题这种极为勉强的理据都找不到、对不上。”(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课)的确如此,君不见从当前语文界“语文是什么”、“语文课什么”、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等等有关语文本体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就不难发现

45、语文课教的是什么内容了。事实也正因为至今没能给“语文”下一个终极定性,“语文课”就被“编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发现什么人都可以对“语文课”指手画脚,品头论足!其实,我们无奈之中又能说什么,因为自己连自己是什么都没弄清楚,又能拿什么去驳斥别人的指责?所以,今天才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大声疾呼“语文应找回自己的家园”,“语文教育应有自己的专业理性”等等。譬如这次“南湖论剑”展示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小说教学)和音乐之声(戏剧教学)。这两篇课文可谓是“语文味”极浓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执教者都将“电影片段”引入了课堂,这有错吗?没有-关键是教师引入“电影”的目的何在?引入后产生的客观

46、效果是什么?尽管执教者都清楚地明白“电影”在此只不过是用来解剖作品的手段,是凸现文本的参照物,可是课上下来后给学生及听课老师的感觉是“电影似乎比文章本身更好看”,这当然也合乎情理,但给人启示是: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就不能通过语言本身来让学生体验作品呢?又如两堂作文教学课:阅读歌词:让我去追让我去飞和短信生花。作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这里不再赘述,但比较这两堂都是指导写作技法的作文课,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思维启发上前者是教师先提出规律(五种鉴赏歌词方法),然后再让学生选择练习;后者则是教师引导学生从若干语言现象中总结出规律(短信特点等),然后再让学生练习。从两堂课效果来看,明显后者好于前者

47、,有人说是前者在选材上没有贴近学生(都是老歌曲),或许是个原因,但从更深层次挖掘,两者其实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即“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的不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指出过,中国人一贯讲究的是“演绎思维”,即先拿出规律,然后再按规律去验证现象;西方人更重于“归纳思维”,即他们喜欢在现象中去寻找,然后从中归纳出共性的东西。两种看似都是“思维方法”,孰优孰劣,不分上下。但是,就是这两种简单的“思维方法”,一旦在生活中被演化为习惯、态度,则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尽管能够短时见效,立竿见影,却不能给人灵动的空间;后者看似费时耗力,但若习惯使然则会开拓出创新的天地。如此看来,语文课堂之上教师思维方法启发的不同,也同样会影响着学生对世界认识态度习惯的各异,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且是一辈子的影响。三问:“怎么教”(how)如果说语文教育是一门“艺术”,那么有人认为“怎么教”就是在研究这门“艺术”。其实,严格来讲,现实教学中的“怎么教”还没有真正触摸到“教育艺术”,它只是被一些人异化为“方法、技巧、手段”的东西,而“艺术”却是站在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