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545761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哲学观点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前33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出身于平民家庭,其父亲是个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士。他在继承父亲职业的同时又从事教育活动。他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由盛而衰的时代,他对民主政体的一些极端做法不满,政治观点倾向于奴隶主贵族专制。公元前五世纪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苏格拉底组织了一个小哲学集团,意在建立斯巴达式的专制制度,反对民主制。战争结束后,苏格拉底被人控告犯有蛊惑青年和不信旧神之罪,被判死刑,饮毒酒而死去。他生前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著作,其哲学观点和教育思想主要由他的学生柏拉图等人记载下来并流传后世。苏格拉底人品高洁,

2、他热爱祖国雅典,热爱雅典的民众,眼看着雅典城邦日益衰落,民风日下,他十分悲痛,决心用自己毕生的精力来挽救祖国的命运。为提高雅典人的道德水平和造就治国人才,他潜心研究哲学并积极从事教育工作.苏格拉底在哲学观上与其以前的哲学家不同。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主要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即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形成的基础。”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起源”等。苏格拉底认为,探讨世界的本原并不重要,因为神已安排了客观世界的万物,而且特地为人安排了“灵魂”。神安排万物所根据的原则就是“善”。“善”是苏格拉底哲学的核心。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善,哲学的首要任务不是探讨世界

3、的起源问题,而是研究人;强调研究主观世界的必要性,应把人作为有思想、有理性的动物来看待。人是能动的而非被动的,应本着自己的良心和理智去活动,把追求善和美德作为人生在世的目的。(二)主要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把哲学家的沉思与教育家的责任结合在一起,审视和指导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和教育问题。1论“美德即知识”。在论及美德和知识的关系时;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它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美德和善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美德是善的,针对人来讲,善就是节制、勇敢、正义等。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

4、的过程就是美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不过,他所说的知识并非人类的全部知识,而是指一种理性的普遍的知识,即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各种自然知识是不可靠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有关知识才是最可靠的、最有用的。美德还包括对父母的孝道、兄弟之间的友爱、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等。这些也都靠教育来完成。苏格拉底的命题中也包含了“知识就是美德”这层含义。因此无知的人就是不道德的、可耻的。人们应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获取知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仅拥有美德还不够,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经常锻炼身体。

5、他自己就经常抓住一切机会向年轻人讲述善的知识正义、勇敢、信任、友谊、节俭等,并注意锻炼身体。苏格拉底用谈话法进行教学2创“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他受他母亲为人接生的影响和启发,认为自己是知识的产婆。因为人的头脑中已存有各种知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把这些知识发掘出来。实质上,他是用各种问题去诘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来,便处于尴尬境地,感到自己很无知,从而产生学习和拥有真理的愿望,去思考各种普遍的问题。他在教育学生时,首先摆出一付很无知的样子,向学生请教一个问题

6、,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地发问;当学生有了迷惑时,他并不急于告知答案而是举出一些实例,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自觉地多方面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原则,从而辨证地、具体地看待问题而非绝对地、笼统地对某个问题下结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被形象地称为“产婆术”,他自称是“思想的催产婆”。这种教育观实质上是天赋观念的一种反映,而且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低龄儿童。仅适用于已经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并拥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青年人树

7、立正确的人生观及道德观大有益处。这种方法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科,仅适应于道德教育中。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开端,对后世影响很大。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生平及哲学与社会学的观点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出身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母亲是政治家梭伦的后裔,父亲也出身于显贵家庭。柏拉图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时师从苏格拉底8年时间,在政治上与其老师一样,反对当时盛极而衰的民主政治而拥护贵族专政,曾参加多苏格拉底的哲学小集团。因此,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后,他被迫流亡国外,游说各国,希望能实现其政治理想。愿望得不到实现,又回到雅典,致力于教育。公元前387年,他创

8、办了一个学园,取名阿卡德米学园,变称希腊学园。从此,在这里讲学达四十年,一直到去世。柏拉图的著作较多,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柏拉图不但在政治上与苏格拉底一致,而且哲学观上也继承了老师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现象世界就是现实世界中可感知到的事物,即自然界;理念世界是精神世界。他认为,现象世界是不可靠的、不真实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永恒的。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映像;理念世界中存在着普遍的、一般的、值得认识的东西,是真理的化身,是宇宙精神;而神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主宰一切。人是神所创造的万物中最优者;人

9、由肉体和灵魂构成,人的灵魂先于肉体存在于理念世界中。当灵魂和肉体相结合“投胎”为人时,就暂时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然而在现象世界万物的刺激下,又可以把忘掉的记忆捡回来。因此在认识论上,柏拉图由他的哲学观推理出来,认识不是对万物存在的现象世界的感知,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具体到教育上,他认为学习就是回忆。柏拉图认为人死后,灵魂离开肉体又回到理念世界中,即灵魂不死。柏拉图的这些思想,对后世宗教学影响很大。柏拉图在社会观上很推崇斯巴达的社会制度原始的共产主义,因此,写了专著理想国阐述了自己的主张。理想国是最早的乌托邦思想的集中反映。在柏拉图理想的国家中,将神的最优创造物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

10、、军人和劳动者。其中,哲学家是奴隶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神用金子做成的,拥有智慧和理性。军人是奴隶主国家的保卫者、社会秩序的维持者,是神用银子做成的,拥有勇敢和意志的品质。劳动者包括手工业者和农民,是神用铜铁做成的,具有节制的品质。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奴隶不属于以上三个等级,只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而已。三个等级的人应各司其职,各尽其才,国家才能维护正常的运转。另外,“公道”是这三个等级的人所共有的品质,即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可越级行事,否则社会就会处于混乱不堪的境地。显然,这是为奴隶主贵族专制制造的理论依据。主要教育思想1论国家管理教育。柏拉图的哲学和社会学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

11、家和军人。他从斯巴达和雅典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形成了他的教育理论体系。在教育的组织管理上,他主张国家控制教育,采取公养公育的方法培养人才。2论学前教育。儿童在3岁以前,由女仆专职负责饮食起居;教育则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监督实施。36岁的儿童要集中到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上,由国家选派公民监督教育,饮食起居由女奴负责。教育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等。柏拉图对幼儿教育很重视,认为讲给幼儿的故事要经过挑选,剔除不健康的;应选择那些能激发幼儿勇敢、正义和高尚品德的故事。在组织游戏时,方式和内容要有精心的安排,不要经常变化,否则会影响其成人时对国家和法律的忠诚。3论普通教育。柏拉图提出了强

12、迫儿童受教育的主张,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这些学校的学习内容很丰富: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情感和道德,发展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品德。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是柏拉图的首创,被称之为“后四艺”。这一

13、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4论高等教育。国家对极少数具有金质潜能的奴隶主子弟施以高深的教育,从20岁至30岁这十年内以研究哲学,即辨证法为主,兼学“后四艺”。但这个时期学习后四艺的目的与军人的学习目的不同:军人的学习是为了应用;而现在的学习则是为了锻炼思维,为了使思想接近世界最高的理念神。辨证法是所有内容中的统率学科。柏拉图认为只有精通辨证法,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并非人人都可以研究辨证法,而是只有成年人中那些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才能研究。这个阶段的教育结束后,学生可以担任国家的高级官吏。其中的极少量的天资聪

14、慧的,造诣较深的人可继续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辨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到此为止,柏拉图的培养“哲学王”的教育目标就完成了。柏拉图构造的这个学制体系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学制,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柏拉图把斯巴达和雅典的不同教育实践加以融合,取长补短,在理论上做了升华,并在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而形成了他特有的漫长的学制体系和庞杂的学习内容,对后世也很有影响。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除了在哲学领域外,

15、他在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伦理学、逻辑学、生物学、美学、物理学等诸多领域都具有独到的见解。他在教育方面的代表作是政治学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但他幼年失去双亲,由亲戚抚养成人。17岁时师从柏拉图,在柏拉图学园生活学习20年之久,后来担任马其顿国王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出征波斯前夕,他离开马其顿回到雅典,在郊区的一所名叫吕克昂(Lyceum)的体育馆创办一所学园,在这所学园里度过了他的大半生,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由于他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使得该学园成为古希腊科学文化发展的中心之一。吕克昂后来逐渐演变成某类学校的名称,欧洲的许多学校就以吕克昂来命名。由于

16、他经常与学生在学园的林阴道上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此,他的学派又被人称为逍遥学派。灵魂教育论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形式”统一论反映在身上,则体现为肉体和灵魂的关系,二者是和谐统一的。他又把灵魂分成三部分: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智灵魂。前两者表现为人的营养、生长、发育及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是灵魂中的最低级和中级部分。灵魂的高级部分是理智灵魂,表现在思维、理解、判断等方面。三者之间之所以有差别是因为各包含的“质料”和“形式”的分量、比例不一样和出现的次序不同。根据灵魂的三分法,他确立了教育训练的顺序依次为身体的教育、情感的培养和理智的锻炼,即体育、德育、智育及美育。发展人的理智便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17、。教育的阶段论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教育要由国家来办,把教育同国家的政治联系起来,作为实行政治的最重要手段。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对生物学、心理学的研究,根据他对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特点的观察,首次提出按年龄分阶段的教育理论。他把人的受教育时期划分成三个阶段:初生到7岁为幼儿教育阶段;7至14岁为青春发动期的教育;14至21岁为成人教育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固定的任务。幼儿教育阶段主要是顺应自然,以儿童的身体发育成长为主。他重视婴儿的抚养,指出婴儿应以母乳喂养,要使婴儿养成耐寒的习性,至于儿童的啼哭,则不必禁止,啼哭时扩张肺部,有助于身体的发育。5岁前的儿童不宜教任何功课,以免妨碍

18、其身体成长,主要是游戏和听故事。5岁以后才可教适量的功课,但要使其保持充分的活动,以促进其身体发育。第二阶段为初级学校教育阶段,要发展其非理性灵魂,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儿童7岁后应送入学校学习,实施和谐的教育,主要进行智育、体育、德育和音乐教育。智育方面,要学习一些读写算及绘画的知识,为将来的学习作准备。第三阶段重点是发展学生的理智灵魂,以智育教育为主。由于他的这一时期的教育著述均已失传,因此就无法详述了。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古希腊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教育领域,他也是诸多理论的创始人,首次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开创了教育按不同年龄阶段实施的先例,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9、首次将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教育。他重视美育,关心幼儿教育,强调德育,尤其是提出了文雅教育,而其统治欧美教育竟达两千年之久。. 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著。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写得非常精练,非常深刻。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奉为经典,用以指导设学施教,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学记对“学”与“思”的关系,认为既学且思,学思结合。这种学思并重的思想,对于后来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曾发生过深刻的影响。

20、学记从启发诱导和学思结合的指导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有益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关于教学原则有如下几条:()启发诱导原则启发诱导的原则,现在通称启发性原则。可以说它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学记作者说:“君子之教,喻也。”所谓“喻”,在这里可以说是启发诱导的意思。学记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并进一步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可见把启发性原则提到很高的高度。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观而弗语”、“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加以检查指点,启发诱导,但不要灌输,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

21、通地掌握知识。如何启发诱导?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道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二是“强而弗抑。”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三是“开而弗达。”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引,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去走,不应拖着学生,压抑学生,更不要代替学生走路。这就是“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学记还论述了贯彻这个原则的好处:“道而弗牵则和,”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强而弗抑则易,”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生就有勇气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顺利地进行教

22、学。“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力。总之,只有做了“道”、“强”、“开”的工作,才能达到“和”、“易”、“思”的要求。学记在启发教学上不仅发挥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而且还提出,不是等待而是要促进学生思考的主张。这些宝贵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二)教学相长原则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学记作者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可见学记不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而且还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精辟的论述了这个原则:首先,从教师方面讲:“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

23、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这种情况,凡是从事过教学工作的同志几乎都有这种体会。开始时认为自己差不多了,教课没有问题,但一到上课,就感到有些地方讲不清楚,更不能深入浅出的生动传授知识,这时才体会到自己还很不够,需要虚心学习,这就是“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才能“自强”。其次,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和难处。愈学兴趣愈高,眼界愈开阔,也就愈感到自己的贫乏,从

24、而发奋“自反”,求得长进。所以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根据上述理解,可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书本,师生还要互相学习,特别是教师要注意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共同提高。“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提出的“学学半”的主张也是对“教学相长”思想的高度概括。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原则,具有辩证法思想因素,它发挥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客观规律。(三)循序渐进原则学记对于循序渐进的论述,比我们通常说的系统性原则,含意要广,内容要多。它包括了系统性、量力性、以及因材施教等原则的内容和要求。学记对于如何

25、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了两点要求:首先,“学不躐等也”,教学要有系统性,教学的系统性,是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任何科学知识,都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教材是有一定的连贯顺序的,学生的学习是新知继旧知,以旧引新,循序渐进。俄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论证系统性时曾说过:“当然,只有本着事物自身的合理的知识体系,才能使我们有充分的可能来掌握知识。一个人的头脑如果充满了许多零碎而不联系的知识,就会象杂乱无章地堆着各种东西的仓库,这里连仓库主人也什么都找不到。至于一个人的头脑中只有体系而无知识,就象商店一样,它的每个柜子都贴着东西的标签,但是柜子里是空的。”(转引自苏联达尼洛夫、叶

26、希波夫编著教学论第197页)乌申斯基的这段话非常生动形象的说明,教学不按部就班地系统地进行,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只有掌握加法的概念和判断,才能进而顺次掌握减法和乘法的概念和相应的判断推理过程;只有掌握了力的概念,才能进而顺次理解重力、压力。任何打乱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做法,都是违反教学规律的。其次,“不凌节而施”。这句话汉代郑康成解为“不凌节,谓不教长者才者以小,救幼者钝者以大也。”孔颖达解为“不凌节,谓年才所堪,不越其节,分而教之,所谓孙顺也。”依照他们的解法,要从学生的年龄和才能出发,因材施教。学记说,“当其可之谓时。”这是孟子所说“时雨

27、之化”的“时”,其意义是说,“教育工作必须及时进行,如果失之过早,它就不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需要。相反,如果失之过迟,则学生的要求可能已经消失,也不容易使他们接受。这样不合时机的教育,学记认为,必然是勤苦而难成,达不到教学的预期的效果”。所以学记提出“不凌节而施”的要求。“不凌节”就是教学不要超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教小的、钝的学生太多太深的知识,超越他们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吃不了”;也不要对大的、有才能的学生,教的太浅太少,使他们“吃不饱”。学记要求要在“节”的限度以内,做到“教不凌节”,“学不躐等”,循序量力地进行教学。学记主张“幼者听而弗问”,为的是“学不躐等也”。“良冶之子”之所以“必

28、学为裘,”“良弓之子”之所以“必学为箕”,“始驾马者”之所以要“反之,车在马前”,都是说明要在“节”的限度以内循序渐进而不“凌节”的意思。学记反对“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因为它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凌”了“节”。夸美纽斯曾说过:教材讲解要注意一贯性和连续性。并提出“使先学的东西为后学的东西开辟道路。”梁启超讲得更通俗:“求学譬如登楼,不经初级而欲飞升绝顶,未有不中途挫跌者。”(教育政策私议)孔于亦有“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的评论。(先进)中外学者这些话都说明,教与学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要想“挟泰山以超北海”是做不到的。(孟子梁惠王上)现在,有的学校搞突

29、击、搞竞赛,搞题海战术,片面追求升学率,都是违反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不会取得什么效果的。即使偶而见效,也决不会持之久远,不少学生通过突击升入大学后,功课跟不上,就是例证。殊不知“多则惑”,“欲速则不达”。(四)“藏息相辅”原则“藏息相辅”原则,也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传授正课,“时教必有正业”;课外应有休息、游戏和作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还认为,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少的。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正课的兴趣,加深对正课的理解。如果课外不学“操缦”(杂曲)、“博依”(歌咏)和“杂服”(洒扫)等

30、技艺,课内就学不好“弦”(即乐)“诗”和“礼”。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劳和逸相结合。所以学记指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如果不提倡课外的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因此,善于学的人,学习的时候,就努力学习;休息的时侯,就尽兴地搞课外活动。“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样使学生能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过去学校一般不重视课外活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变,但还是对课外活动没有足够的重视。学记能在两千年前,就强调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现在的教育学,没有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列入教学原则,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

31、作用。如果安排得当,对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加速培养人才,是大有好处的。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实验的学校里,十分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在仅有六百多学生的学校里,课外活动小组就有一百二十多个。学生每天都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这所学校为苏联培养了不少出色的人才。这个事实,充分说明,“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五)“相观而善”原则学记提倡“相观而善”。认为学友间要互相交往,以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所以视学的时候要考查“论学取友”。在谈到“藏息相辅”原则的作用时说它可以使人“乐其友”,并把“师”、“辅”(友)并称。因为同学、朋友之

32、间可以“相观而善”,相互学习,相互切磋,人人都有优点。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善于“择其善者而从之”,就可以得到长进。相反的情况,便是“独学而无友。”一个人冥思苦想,有问题无处可商量,久而久之,成为“孤陋而寡闻”的井底之蛙。但是,学记并不是简单地认为学友间的任何交往都会是互进有益的,获得“相观而善”的好处的。相反它提醒人们,如果结交的是些酒肉朋友,整天言不及义,那就会使人忘却老师的教训,忘却学习,荒废学业。这就是“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所以,为了自己的长进,应注意结交好朋友,不要交坏朋友。这可以说是孔子“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思想的发展。学记对这个问题的可贵之处,是首先看到交往的

33、有益作用,加以肯定和提倡。而不是一叶障目,因噎废食。这不能不说是学记的又一难能可贵之处。(六)长善救失原则学记对长善救失原则的论述,是积极的辩证的。它认为由于学生“心性”不同,“心之莫同也”,在学习上表现出四种不同类型的缺点:“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学记可贵之处不只是在于概括地指出了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的这四种缺点,更主要的是它进一步揭示了产生四种缺点的原因,提出了积极的辩证的教学方法。学记说:“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段话说明两层意思: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学习的情况也不相同。教师要了解

34、学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另一面,对学生的缺点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坏的方面,也要看到好的因素。学记虽然没有具体说明要发扬的是什么,但古人的注解中有过这样的解释:“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意思是说,“或失则多”,学习中贪多务得是坏事,但也有其好的一面,就是有引向渊博的因素;“或失则寡”,学得过窄,孤陋寡闻是坏事,但也有其好的一面,就是也含有变为专深的可能;“或失则易”,轻率勇为是坏事,但也有其好的一面,就是包含有勇于进取的因素;“或失则止”,畏难而退是坏事,但也有其好的一面,就是有安分守

35、己,导向扎实的可能。学生这些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归纳起来,“不是失之太过,就是失之不及”。就“多”、“寡”、“易”、“止”本身来说,是四种“失”。但就它们所包含的“渊博”、“专深”、“进取”、“扎实”的因素而言,又可以说是优点。好与坏,得与失是辩证的统一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全面的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要有“两点论”。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根据他们“至学”的“难易”,资质的“美恶”,培养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依靠优点,克服缺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这就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对这个原则的阐述,既包含重视正面教育的意义,又包含有因材施教的思想,是极

36、其可贵的。至于学记对教学习方法的论述,不甚具体。一般是结合教学原则来谈的。现归纳为讲解、问答、练习和类比四种方法,分述于后:(一)讲解法教学离不开讲解,讲得好坏,除了正确地掌握内容以外,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严密地组织教材。因此,学记向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约而达”。就是说教师讲课要扼要,将主要意思充分表达出来,不要罗嗦,更不要含糊不清,做到简洁透彻、少而精。第二,“微而臧”。教师讲解要有重点,既要扼要,又要精辟;既要把教材的精华讲出来,又不要平铺直叙,平均使用力量。要做到“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吕氏春秋)第三,“罕譬而喻”。意思是举例不在多,却很能说明问题。教学

37、少不了举例,“举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要是例子典型,有代表性,用得恰到好处,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开导阻塞,启发思维。“例不在多而在精”。“例子多了,就会喧宾夺主,淹没论点,学生只注意事例,不注意理论了”,就不能起到“喻”的作用。有的教师只管抽象说教,不“举事以类义”;有的教师举例不当,事例不能说明问题;有的教师用例太多,淹没了论点;有的教师举例过滥,使人眼花缭乱。这种种不良作法,都可以从“罕譬而喻”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二)问答法这个问题,学记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首先,如何提问。学记认为提问应由易到难,从容易的问题入手,易的决解了,难的也就容易解决。它认为一个善问的人应当像匠人攻

38、伐坚木那样,“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当然,也不排斥在某种情况下,有时是需要单刀直入,提问难点的。但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为宜。其次,如何回答问题。学记指出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回答学生提的问题,要大小得当。如果学生问的问题小而浅,教师就不要小题大作,旁征博引。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大而深,教师就要深入地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回答。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一样,大小适宜。做到“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二是要求从容问答。提问题要从容,回答问题也要从容,这样才能把道理说透。好象撞钟一样,只有从容地撞,才能“尽其声”。“待儿从容,然后尽其声”。这个生动形象而贴切的例子,对教学工作

39、有深刻的意义。(三)练习法什么是练习法?学记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和阐述,只是举了“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三个例子,作出结论说:“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这段话的意思是:“优秀的冶金工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皮子镶嵌成衣(知道怎么成“形”);优秀的弓匠的儿个,一定先学会用柳条编织成箕(知道竹木之“性”);小马学驾车与我们习见的情况相反,它是跟在车子后面的(知其所由)。人们懂得这三层道理,就懂得怎样治学了。从上述的三个比方中,可以分析出两层意思:一是在练习法中,范例是很重要的。“良冶”、“良弓”、“大马”就是起耳濡目染的示范作用。二是练习应循序渐进,从

40、易到难,从基础入手,养成习惯。所以良冶之子先学为裘,良弓之子先学为箕,小马先学跟车,就是这个道理。正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四)类比法学记还主张教学中多运用“比物丑类”,用同类事物相比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不仅由此及彼,因理推论,巩固消化运用已学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扩展知识,猎取知识,发展能力。学记对教学方法的论述,不仅体现了上述教学原则的精神,而且处处都贯彻了启发诱导的指导思想,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作法,这是非常可贵的,我们应该善于吸取并付诸实践。学记主要是从正面论述了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除此之外,还结合实际,从反面批评了当时教学的缺点及其不良后果,

41、增强了正面论述的说服力。这里引用学记批评当时教学弊端的一段原文,其见解是十分精辟而中肯的。“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这段话,很生动地指出了当时教学的五大弊端及其不良后果。一曰“呻其占毕”。教师只顾朗读课文,不求学生理解其意义。二曰“多其讯言”。教师一味注入灌输,不考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三曰“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就是教学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和消化理解。四曰“使人不由其诚”。教学不从学生的志趣出发,没有激发学生内在的

42、学习动机。五曰“教人不尽其材”。教师没有因材施教,就不能发展学生各人的才能,埋没人才。由于这五大弊端,所以教学的效果与人的愿望相反,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使学生厌恶学习;怨恨教师;苦于学习的困难,“苦其难”;不了解学习的目的和作用,“不知其益”。这样学生即使毕了业,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学了等于没有学,“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由此可见,教学方法是多么重要啊!学记批判了当时教学上存在的只注意背诵、灌输、赶进度,而忽视启发诱导,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注意因材施教等不良的现象,“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领先的。”(中国古代教育史第156页)学记这些深刻的见解,虽然是针对两千年前的情况而谈的,但联系今天的教

43、学情况来看,还是很值得借鉴的。如有的老师总想多教些知识给学生,认为“多讲多得,少讲少得。”在教学中往往只顾抓时间,赶进度,满堂灌,而忽视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领会叫材,学生并没有因教师的“多讲”而“多得”,反而阻塞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些老师主观上是想为四化建设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但客观效果是否符合主观愿望呢?我们从学记的论述中,不是能得到足以移情益智的启发吗?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学记作者受了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学记的思想也有封建性的糟粕。我们一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今天的教育实践,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教育服务。中庸的教育思想古代教育理论专著-中庸中庸原是小

44、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

45、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