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三) 一、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下面各项中,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中画“”,错误的画“”。1.稳定和熟悉是乡土社会的最大特征。()2.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传统。()3.费孝通先生将社会权力结构分为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和时势权力4种。()4.根据Oswald Spengler对文化模式的诠释,费孝通先生认为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而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5.血缘社会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籍贯是“血缘的空间投影”。()6.差序格局存在于长幼之间,而在长幼之序不起决定作用的官场秩序中,差序格局就没有存在的价值。()7依儒家的政治构建,克己是奉
2、公的前提,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去影响他人,从而实现平天下的政治理想。()8.社会不可能完全处于不变的状态,因而传统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故而人际矛盾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所以“无讼”的社会只是孔子想象的空中楼阁而已。()9.杜甫自称“京兆杜甫”,史书又说他是襄阳杜氏,说明相较血缘而言,籍贯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10.当社会原有的传统文化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望时,人们必然会怀疑传统的正确性而暗地里违背传统;长老权力又会为传统加以新的注释以适应社会变动,这种表面无违的结果必然是名实的分离。() 二、填空(每小题2分,共8分)1. 文字是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
3、了 和 的阻隔的情境里。2.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 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 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3.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4.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 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三、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分,共9分)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
4、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账,意思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但是亲属尽管怎样亲密,究竟是体外之己;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
5、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在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举一个例子来说:云南乡下有一种称上 的钱会,是一种信用互助组织。我调查了参加 的人的关系,看到两种倾向,第一是避免同族的亲属,第二是侧重在没有亲属关系的朋友方面。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找同族亲属入 ?他们的理由是很现实的。同族的亲属理论上有互通有无,相互救济的责任,如果有能力,有好意,不必入 就可以直接给钱帮忙。事实上,这种慷慨的亲属并不多,如果拉了入 ,假若不按期交款时,碍于人情不能逼,结果 也吹了。所以他们干脆不找同族亲属。其他亲属如
6、舅家的人虽有入 的,但是也常发生不交款的事。我调查时就看到一位 首为此发急的情形。他很感慨的说:钱上往来最好不要牵涉亲戚。这句话就是我刚才所谓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的注解。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 “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地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
7、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以馈赠来经营大规模的易货在太平洋岛屿间还可以看得到。Malinowski所描写和分析的Kulu制度就是一个例证。但是这种制度不但复杂,而且很受限制。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我常看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地走上10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地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舍
8、,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种投资方式,朋友和亲属间互欠人情使得彼此的亲密关系得到有效维持。B.“算账”“清算”是人际关系中最伤害彼此感情的行为,等于宣告双方的绝交,不再有往来的可能。C.亲戚也会有私情,若某方背上了过多的人情债,就会打破权利和义务间的平衡,可能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D.碍于人情,关系亲密的双方不便进行经济上的“清算”行为,故而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可能存在的。2.下列对文段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围绕着
9、“人情”二字详细论述了亲密的血缘关系是如何限制着社会活动的,让读者对血缘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B.云南 首的话正说明了不减轻彼此的负担,亲属间的亲密关系就难以维持。C.费孝通先生举出云南 会和Kulu制度的例子证明乡土社会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相互馈赠,有无相通的。D.本文论述语言生动又带有讲故事的随意性,体现了费孝通“杂话体”的特点,不至于让读者感到论述文本的枯燥。3.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费孝通先生的观点看,传统的“礼尚往来”实际上是人们在社交活动中相互兑现人情的行为。B.红楼梦中,精于世故、善于平衡自己与众人之间的人情关系正是王熙凤在贾府左右逢源的重
10、要原因。C.即使一个家族中的某些成员之间因为某些问题产生了严重的矛盾,也不一定会造成矛盾双方的决裂。D.如果亲戚间需要进行借贷或交易行为,就必须搁置双方的亲戚关系,代之以陌生人的关系,避免人情的影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共9分)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
11、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
12、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
13、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
14、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件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
15、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以农业为生的人会安于定居状态,而当人口发展超过了当地土地的负载能力时,没有土地的人就需要外迁出去另辟新地。B.由于农业工作分工比较粗放,所以耕种活动的分工往往在男女间进行,尤其是在某一时间男人忙不过来时。C.在中国农村,安土重迁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是战乱也无法引发大规模
16、的人口流动。D.在乡土社会,每个世代定居的村民从出生到去世都是在其他村民眼里看着的,大家彼此间非常熟悉。2.下列对文段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人口流动性小是本文所论述的中国所有乡村现象产生的前提,由此形成了稳定、熟悉的乡土社会。B.作者引用了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的看法,有理有据地论证了农民与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C.作者将外迁的人生动形象地比喻成“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表现了外出谋生的人在外扎根的随意性和广泛性。D.在提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现象后,作者层层推进,用简要的语言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3.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本文看
17、来,老子心目中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就是以农村社会为基础建立的。B.并非所有离开乡土的年轻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扎根发展的土地,优胜劣汰的社会生存法则可能将他们淘汰。C.农业劳作分工程度很浅,人口没有聚居的必要,但要发展精细分工的现代产业,聚居就成为了必然。D.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会有更多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农村世代定居的常态可能被打破。(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共12分)材料一:当前的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农村与传统的农村相比也出现了很多方面的变化。由于人口的向外流动,传统的世代同居、子孙满堂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大家族已
18、经消失,一种特殊的家庭形式隔代家庭出现了。很多家庭或是儿子进城,或是儿子儿媳一起进城。一个家庭的中坚力量流失,留在农村的只有老人和孩子,这又产生了两类新的社会群体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农村老年“空巢家庭”达1117.9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万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69.79 。农村老人与子女分离生活的已经不在少数,这些老人缺乏关怀和照顾。然而,子女由于要为老人提供生计所需,更需要去城市打工,成了恶性循环。同空巢老人一样,留守儿童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由于城市教育成本较高,儿童无法随同父母进城读书,而留在农村由老人照顾又无
19、法使他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摘选自付立政从乡土中国看当代中国农村变迁,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年11期,有删改)材料二:从2000年开始延续至今,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是各地城郊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并且迅速向周边地区拓展。由于长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积累,这使它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给非本地的劳动力。这就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大量流入提供了可能。而随着大量劳动力流入大城市,那里的家庭显著的变化表现为“留守家庭”的大量出现。留守家庭的一大特点是其部分家庭功能被弱化,甚至缺损。但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在改变了家庭成员的职业结构的同时也使农村
20、家庭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非农业收入构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从而使农村家庭的非农化进程不可逆转。由于打工的收入首先是以个人收入的方式进入家庭的,这样,像发达地区农村一样,家庭的“当家人”的权力就被削弱了,而家庭成员的独立性则增加了。显然,这是对父系父权家庭制度的基础的侵蚀。因此,由于非农化进程的加速,中西部农村地区其实也开始了它家庭制度变迁的过程,这样的变迁与东部发达地区农村有着殊途同归的意味。(摘编自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家庭三十年一个社会学的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有删改)材料三:材料四:家庭化流动一般包括同代流动和二代流动两种形式。同代流动即夫妻二人共同外出,二代流
21、动即夫妻二人携带子女同时外出。从笔者所调查的几个村庄来看,农民工家庭化流动的比例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数。家庭化流动进一步缩减了农村传统家庭人口规模,降低了农村家庭老年人的养老质量和水平,导致老年人养老过程中的贴身照料和情感关怀缺失,对于那些丧偶老人来说更甚。同时,那些同代流动或二代流动,且有留守儿童的家庭,儿童看护和照料,以及房屋照看和家务劳动等任务由青年人向老年人的转移,也极大增加了老年人身体和心理负担。有些老人甚至还承担起外出务工子女留在农村的土地经营和农作物种植任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导致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老龄化,劳动负担从青壮年人口向老年人口转移。这些处于养老年龄的农村老年人,普遍表示
22、压力较大,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了严重考验。同时,部分留守老人还承担了对孙辈的看护和照顾任务。不过,“也正是由于隔代抚养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行为、情感等偏差问题”,外出务工子女与老年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容易出现紧张化与矛盾冲突。摘编自谷玉良农村人口外流与农村养老困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A计算低技能农民工在城镇工作的收入与由此产生的家庭分隔的成本,20岁左右到35岁左右是收益最大的年龄段。B年轻人身强力壮,在城镇工作的收入又明显高于农村收入,于是越年轻的农民向城镇移民的概率越大。C随着年龄的增长,低技能农民工在
23、城镇工作所付出的家庭分隔成本会越来越高,收入却越来越低,所以中年农民工会逐渐回流农村。D若城镇政府能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与生活保障,降低其家庭分隔成本,将有效增强农民工留在城镇工作的意愿。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口外流一方面造成了农村社会隔代家庭的出现,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发达城市的劳动力需求,有利有弊。B如果政府能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切实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隔代家庭的出现。C农村家庭成员在经济上的独立会带来其家庭地位的独立,削弱“当家人”的权力,导致父系父权家庭制度逐渐瓦解。D相比同代流动,二代流动给农村空巢老人带
24、来的负担更小,也规避了隔代抚养问题,更有利于解决农村养老困境。3农村隔代家庭的产生不可避免,如何解决其造成的社会问题,请简述你的看法。(6分) 四、语言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4444。B.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4444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C古有替父从军,今有背母求学,孝顺的美德重蹈覆辙4444,引发人们对传统礼义更深层次的思考。D.缺乏储蓄的农业经济却受不住这种工程的费用,没有足够的剩余,于是
25、怨声载道4444,与汝偕亡地和皇权为难了。2.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B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不断对论语进行创造性的诠释,由此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经学传统。C如果我们承认政治学、经济学有它们特殊的领域,我们也承认了社会科学可以依社会制度加以划分。D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的横线上的文字,最恰当的一组是()。朱光潜先生的“读书在精不在多”的见解希望对大家有所
26、提醒,垃圾信息掌握太多并不是好事。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
27、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路一脚,就成了“消耗战”。“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现在书籍易得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愈易酿成肠胃病A. B. C. D.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
28、、单系的差序格局。 五、写作(40分)从下面的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按要求作文。(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1:2017年3月5日,东莞中堂大桥一辆大众轿车为超越前方货车越实线变道时,旁边的比亚迪轿车故意加速阻拦;在多次尝试变道未果后,大众轿车强行变道,被比亚迪轿车故意加速撞翻。本是一场严肃的交通事故,然而舆论纷纷就此展开。一派认为,比亚迪车主不讲人情,明明看到大众轿车想要超越货车,却两次都阻挡,最终引发悲剧。且悲剧发生后不予救援,更是可恨!更多的群众则认为,大众轿车在没有条件超车的情况下(依道路交通法,实线禁止变道),依旧自我地强插到大货车与比亚迪中间,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活该!
29、材料2: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这一套已经使普通老百姓不明白,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样利用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有删改)人们对这个事件的议论反映出各自什么样的文化态度?你认为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情?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相关内容,以
30、不少于500字的篇幅写一篇短文,对以上问题加以论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智子疑邻)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智子疑邻”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三)答案一、判断(每小题1分,共计10分)1、 2、 3、 4、 5、6、 7、 8、
31、9、 10、二、填空(每小题2分,共8分)1、空间 时间2、乡土 庙堂3、克己复礼4、血缘 地缘三、阅读(共30分)(一)(每小题3分,共9分)1、C 提示:A项,文中说的是“像是一笔投资”。B项,文中说的是“无需往来”。D项,文中是“不能存在”,意即商业行为会打破人情关系,是不能够存在的。2、B提示:不存在这种必然关系。3、D提示:“必须搁置”于文无据。(二)(每小题3分,共9分)1、D提示:A项,文中说的是“过剩的人口”,其中可能包含有土地,但土地或收入不足以支持生活的人。B项强加因果。C项,文中说的是“微乎其微”。2、B提示:B项,文中作者论证的是乡村里的人口流动性不强。C项,“随意性”
32、于文无据。D项,四点原因是以并列式呈现的,而非层层推进。3、C提示:C项缺少条件。文中是“从农业本身看”。(三)(共12分)1、B 提示:低于20岁的农民移民的概率小于已经20岁的农民移民的概率2、D 提示:D项曲解原文意思。3、【答案】答案不限。提示:政府加大对农村老人的养老投入,建设农村养老中心,保证空巢老人得到足够的情感关怀和生活照顾。政府将空巢老人家的土地统一管理 、经营,减少空巢老人的劳动负担。城镇政府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提供政策支持,降低他们的城市教育成本。四、语言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1、C提示:重蹈覆辙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贬义词。此处不合语境。2、D提示:
33、结构混乱,“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改为“采用的是高鹗续作这一说法”或“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3、B提示: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原文,大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层次;然后根据上下文确定空缺处应该补充的“意思”;再结合上下文给可选语句排序。4、 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提示:句位于句中,同时是首句的结尾,故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句前后文可判断,句应该包含“家”“事业” “大小” 三个元素,分析这三个元素的逻辑联系,可得到的结果为“家的大小依事业大小决定”。根据文本内容和标点“;”判断,句和前文“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意思相对,故
34、而可轻松判断句应为“ 超过夫妇两人所能负担时”。句为最后一句开头,故在最后一句中起领起后文的作用;根据前文内容和后文中转折连词“却”的出现,可判断应该存在一个转折连 词,同时这个连词领起的内容应该衔接“大小变异”这个概念,而“大小变异”后有程度副词“很甚”;由此可判断,中应包含“但”“不论”“大小差异”“程度”四个元素。最后可得出的结果:“但不论大小差异到什么程度 ”。五、写作(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按要求作文。(一)提示:从立意上,可以重点关注“法律”“人情” “权利”“道义”等关键词;提炼出的“观点”要正确,语言表述要简洁;写作中,可以将“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分论点”,逐层展开;分析问题要用好这两则材料,合理引述,扣住观点分析材料,证明观点。(二)提示:立意时,重点分析“感情的亲疏远近”与“对事物的认知”的关系,感情的“亲疏远近”可能造成对事物的认知存在“正误深浅”,要客观、理智地看待和认识“事物”,必须尽力避开“感情”的融入,但事实上又难以回避,这是我们作文立意必须关注的核心。写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一“话题”具体化,可以具体到识人、选人、用人的问题上去展开,也可以具体到追求真理、发现真理、遵从真理的问题上去展开。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