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李国文专题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李国文专题练.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李国文专题练博士买驴 李国文“邱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这段话,源自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古代的博士,系对文化人的敬称。博士,学问广博之士;另有茶倌、堂倌的别称,如茶博士者。古之所谓博士,与现代学位级别的博士,根本不是一回事。文化人,读书多,有学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学问的人,未必“世事洞明皆学问”,也有因其学问太多而疏于应对世事的书呆子,“邺下谚云”所说的,正是这样一位博士。这位博士先生,赶到牲口市上买一头毛驴,银货两讫,也就拉倒,牵走就是了,他偏不,要立一字契,无非免得悔约而已。这位博士,为显示其学问深厚,洋洋洒洒,写上三大篇纸,密密麻麻地写满以后,硬是没有接触到这
2、篇契约的主人公,也就是正在牲口市里嚼着刍豆的毛驴。颜之推,字介,祖籍琅琊临沂,南渡后,迁湖北江陵,他本人曾为南粱湘东王萧绎部属,官至散骑侍郎。后因战乱,遂居北国,先仕周,后仕隋,史称其“博览群书,无不该洽”“善于文字,监校缮写,处事勤敏,号为称职”。颜氏家训这部典籍,因其内容丰富,超出一般家庭的伦理范围,涉及社会、风俗、礼仪、道德、文化、教育、知识与修养等方面,对于了解南北朝的人文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且篇幅短小,平白如话,遂成为古今学子的必读书。南北朝对峙的一个半世纪,既有杀得天昏地暗的拉锯战争,也有相安无事的短暂和平。在此期间,南北两地都同样地风花雪月,歌舞升平,吟诗唱和,欢宴不断,既忘记国
3、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灾难,也忘记铁蹄所至、血肉横飞的痛苦,而好了疮疤忘了疼的江南诸朝,斯风犹盛。君主带头,豪族助兴,文人凑趣,马屁轰鸣。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还大力提倡写淫艳的“宫体诗”,缠绵悱恻,无病呻吟;颜之推对这种颓废浮艳的文风,深恶痛绝,颜氏家训就是他一生愤怒的厚积薄发。他的老上司萧绎,最后失败时,竟奇怪地总结经验,归咎自己读书太多,才丢了江山。一气之下,把历年收集的数十万卷书籍简册,付之一炬。这些人,只要战火不烧到屋檐下,利刃不架在脖子上,都是玩文学的好手。上述“博士买驴”式的浮浪空洞文字,是南北朝轻浮艳丽、好逸恶劳的社会习气产物。社会风气反映其上层建筑,世风正常,邪不压正,社会风
4、气不良,小人得志,好人就要倒霉。颜之推引用了南梁的一个例子:“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当时的整个社会,从统治阶层,到豪门贵族,竞相侈靡,淫奢豪华,从文人士子,到小康人家,贪图安逸,物欲嚣张。在这种风气下,指望文学能写出有质量、有分量、有力量的东西,是不大可能的。那位当过大使的庾信,后来由于
5、战乱阻隔,逗留北方,不得回归,在怀念故国和感伤身世的悲情中,才形成苍劲悲凉的独特诗风。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指的是他晚年离散时期的作品。当他尚未奉命出使北朝,与另一位“青春偶像派”诗人徐陵,擅写绮丽诗文,领南朝诗坛之风骚,风起云涌,群起仿效,号曰“徐庾体”,在文学史上也是有记载的。革命奋斗年代,文学如同战鼓,震撼人心;物质消费年代,文学提倡消费,钞票第一。一纸买驴契约,值得写上三大张纸,来炫示自己吗?这使人不由得琢磨,太美满丰足,太安逸享受,太快活自在,太优哉游哉,对作家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曹雪芹为什么在喝“莲叶羹”时不写红楼梦,偏要饿到只有稀粥咸菜可吃时才写?饿,不一定就产生文学,但
6、饿与饱,前者更可能靠近文学一点。因为,吃得太饱,血液都跑到胃肠中去帮着消化,脑子便会缺血,便会犯困,便会下笔无神,不知所云。饱,尤其太饱,大概是会产生出一种文学上的催眠素,有可能使得作家浑浑噩噩,行尸走肉。这大概就是“诗穷而后工”的道理。南北朝文学,比之他朝,相对来讲,较少巨匠力作的主要原因,与那个时代养尊处优的日子,太甜美、太甘醇、太轻松、太舒服了以后,作家文人的惰性也随之产生有关。文人太快活了,写东西就玩形式,就耍技巧,就讲性灵,就要搞一些翻新的花样。自然,精致的把戏,散淡的笔墨,隽永的余韵,这也是需要的,甚至是不可少的。若全是清一色的黄钟大吕,也是会令读者头疼的。文学,既不能全都沉甸甸的
7、,也不能全是轻飘飘的。文学,还是要给读者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即使玩文学,也应该玩出一点真名堂来。有趣的是,写了三大张纸,硬是不见驴,读者难免就要骂街了。(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介绍颜之推与颜氏家训,既交代“博士买驴”故事的出处,也树立了一个不同于颓废浮艳文风的正面叙写的对象。B.文章写萧绎失败后将书籍简册付之一炬,用辛辣的笔触讽刺了这些迂腐文人倡导的颓废浮艳的文风,表明文学误国的观点。C.“颜氏家训就是他一生愤怒的厚积薄发”与司马迁的“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表意相近,能发人深思。D.文章批判了南北朝文学的文风,指出与其他朝代相比,南北朝
8、文学缺少巨匠力作的原因是时代风气奢靡,文人养尊处优。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故事开头,在一本正经的叙说中,风趣地揭示了浮浪空洞文风的荒谬,渲染气氛,设置了悬念。B.文章列举了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事例,用“饿”“饱”与文学的关系论述了“诗穷而后工”的观点。C.“文学,既不能全都沉甸甸的,也不能全是轻飘飘的”等话语客观、准确,使文章具有辩证色彩。D.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大量使用“风花雪月”“歌舞升平”等四字短语,且文白夹杂,富有感染力。8.本文叙写庾信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9.文章为什么以“博士买驴”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山 永 远
9、在 李 国 文一群人穿着鲜艳的登山服,在皑皑积雪的安第斯山间艰难地行进着。很少见到这样大规模的探险队伍,后来听解说,知道是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希望实现登山的梦想,正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攀登。那真是一次悲壮之旅,走出每一步路,度过每一分钟,完全以生命为代价。任何人看到这个画面,都不由得肃然起敬。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从来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于是,就有了这次行程。盲人们每三个人结成一组,一个仍残存些许视力的盲人走在前面,两个全盲的在后边,他们三人通过手里握着的长木棒,联结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脚和手,实实在在地感觉这座大山。安第斯山脉平
10、均海拔为3000米,最高峰海拔近7000米,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虽然有很多志愿者做后援,即使在可以使用驴子驮物的山路上,盲人们也是步履维艰,行进缓慢。那么,他们要想攀上最高峰,谊是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了据电视台报道,这支盲人登山队在短短的行程中,已经有好几位上了岁数的盲人,在风雪迷漫的夜间宿营,一觉睡去,再也醒不过来,不幸将生命留在了安第斯山。于是,组织者便决定后撒,将登山计划放置到未来更合适的机会,做更充分的准备以后再进行。一些走得兴起的盲人登山队员,不免有些失望,最后,他们还是想开了。无论如何,他们开始了行程,尽管离峰巅还远,但是,终究迈出了第一步,是结结实实在安
11、第斯山上的一步,是纸面上的计划化为现实的一步。他们对记者说:“山永远在,我们还会来的。”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对于未来,有目标和没有目标,是艮不一样的。有一个奋斗方向,努力追求的结果,也许离那个目标尚远,但稍稍接近了一点的事实,使有了落到实处的心理回馈。“山永远在!”这句话很重要。有这句话,意味着还有登攀;没有这句话,也就等于说放弃、终止,也就不会再有奋斗、争取了。在人的全部生命途程中,除先知先觉的大智慧者外,都类似这些盲人在安第斯山的登攀,目标虽然明确,是那天穹里晶莹剔透的积雪笼罩着的最高峰,像琼楼玉宇一样,茫茫然,杳杳然,吸引着你的目光。但是,一步一步走到那里的途程,是平坦,还是崎岖;是幸
12、运,还是灾难;是障碍重重,还是一路顺风;是迷失方向,还是峰回路转。所有这些突如其来、措手不及、随时发生、无法预防的事故、变化,都有很大的不可知性。因为,这个世界上能够完全把握自己未来的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仅仅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人,需要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古人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所以,燕雀只能在后院的草堆里,蹦蹦跳跳,叽叽喳喳,觅食一些籽粒。而鸿鹄,朝发苍梧,夕达北海,振长翮,一鸣而天下闻。有大志向,立大雄心,如果不能伴之以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山,当然永远在,那也恐怕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了。于是,想起了苏轼东坡志
13、林里的一段儋耳夜书:已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辰,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东坡先生的悟道,倒也给我们一个启发。老是抱着一个宏伟的志愿,要到远处去钓一条大鱼而未必得,真还不如把眼皮子底下可以做到的事、做好的事,从纸上的计划,落实到具体的哪怕是最初步的行动上。先切实可行地做起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抑或只是钓到一条小尾巴鱼,而不空钓,也比想抱一个金娃娃的奢望,而得不着,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要有实效得多。如果委内瑞拉
14、的盲人们就抱着“山永远在”的期望,坐在那里干等,而不行动,我想,他们与安第斯山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16.作者说“山永远在!这句话很重要”,请结合文意,理解“山永远在”的含义。(6分)17.文中引用了苏轼东坡志林里的一段儋耳夜书,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怎样的道理。(4分)18.作者认为,仅仅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结合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盲人们攀登安第斯山脉最终失败的事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攀登安第斯山,是因为他们希望实现自己的梦想,能够接触和感受这座对他们来说充满神圣意义的大山。B.
15、作者认为,委内瑞拉的盲人们之所以登山失败,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合适的机会,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更缺乏起码的条件。C.委内瑞拉盲人们的登山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与价值,因为他们毕竟迈出了最为重要的第一步,有了这一步,理想就有可能转变为现实。D.作者说:“这个世界能够完全把握自己未来的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说明人无法主宰自己未来的命运,明智的做法是顺应命运的安排。E.文章从委内瑞拉的盲人们登山的事例出发,紧紧围绕“山永远在”展开阐述,见解新颖独特,富有哲理,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参考答案16.(6分)(1)“山”,是一种信念,是一个目标,是一个奋斗方向。(2)“永远在”,就意味着要不断地登攀追求,不轻言放弃。(3)人,需要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更需要不断地奋斗争取。(意思对即可)17.(4分)空有宏伟的志愿而不付诸实施,是无效的:制定切实叮亍的目标,做好眼前可以做到的事,非常重要。(意思对即可)18.(6分)(1)不仅要有信念,还需要寻找合适的机会,做好充分的准备。(2)需要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3)需要把信念付诸行动,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切实可行地从眼前事做起。(意思对即可)19.(4分)B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