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9.2 溶解度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9.2 溶解度 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题2 溶解度教材来源:初中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内容来源: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主 题:溶解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2.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与探究”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分析讨论理解了饱和溶液的两个前提条件,会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引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一个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3.学情分析 学生
2、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的问题。目标1、 通过氯化钠的溶解实验,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 通过氯化钠、硝酸钾溶解实验,举例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3、 通过观看冷却热的硝酸钾溶液演示实验,描述结晶现象; 4、通过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实验探究,建立溶解度的概念;5、 通过小组讨论,说出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得的信息。
3、评价任务 1.检测目标1的评价任务有:观看氯化钠、硝酸钾溶解的实验动画,完成教材实验9-5、9-6的表格。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小组讨论总结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的两种方法。2. 检测目标2,3的评价任务有:观看硝酸钾溶解的演示实验,描述结晶的过程。阅读教材海水晒盐,小组讨论氯化钠如何从海水中结晶出来。总结饱和溶液转化结晶的方法。3. 检测目标4的评价任务有:质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水中氯化钠、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所溶解的溶质质量,用什么表示?讨论归纳溶解度概念和它的四要素。4. 检测目标5的评价任务有:出示溶解度表格和溶解度曲线,小组讨论可以从中获得哪些信息?老师引导,加强理解。教学过
4、程一、 复习导入1、出示所讲课题和学习目标。提问:什么叫溶液,举例说明什么是溶质,溶剂。学生回答,(可以集体回答,也可以指2名同学回答)有不完善之处,老师及时引导。2、引导学生思考: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吗?便于学生理解,举食盐水为例,具体说明:温度不变时,向20毫升水中不断加入食盐,玻璃棒搅拌,食盐会一直溶解吗?通过实验证明。二、讲授新课1、 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探讨饱和溶液的概念,最后观察氯化钠溶解演示实验(或氯化钠溶解的实验图片), 至氯化钠有剩余,没有溶解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一定温度时,一定量水中所能溶解的溶质是有限度的。而这种状态就叫此温度下,
5、一定量水中,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即形成此条件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强调一定温度时,一定量水中)。组织学生总结饱和溶液的概念,并与课本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对比,增进理解。提问如何判断溶液是否达到饱和?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讲解。(检测目标1) 继续播放实验图片:加水,原来剩余的氯化钠固体溶解,引导学生得出:一定温度下,溶剂越多,所能溶解的溶质也越多。而此时就形成了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检测目标1) 提问:饱和溶液向不饱和溶液转化通过什么方法实现?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通过增加溶剂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检测目标2)2、 学生观看老师演示硝酸钾溶解实验,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取一钥匙硝酸钾加
6、入水中,震荡,硝酸钾部分溶解 问:此时得到的是什么溶液?如何判断的?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什么现象,此时又是什么溶液?说明饱和溶液向不饱和溶液转化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继续加入少量硝酸钾,观察现象,此时是什么溶液?组织学生完成以一系列的问答,归纳出溶剂的量一定时,温度越高,溶质溶解的越多。加热可以是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检测目标1和2) 冷却,观察现象思考此时的溶液属于饱和还是不饱和?组织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实验现象和理解描述什么是结晶,并与课本上的阐述对比,加深理解。有硝酸钾固体没有溶解 ,是饱和溶液,从而使学生总结通过冷却(降低温度)可以使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检测目标1、2、3)
7、提问:想得到结晶有什么方法?学生从硝酸钾冷却有晶体析出知道通过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可以结晶。还有什么方法?3、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35海水晒盐,分析得出结晶的另一种方法:蒸发溶剂。此时得到的为何种溶液,由此引导学生得出蒸发溶剂可以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检测目标2、3)4、 回顾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实验,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加深理解。(检测目标2)5、 质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水中氯化钠、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所溶解的溶质质量,用什么表示?组织学生讨论归纳溶解度概念,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此过程中对溶解度的四要素进行强调。然后对照课本,揭开溶解度概念的神秘面纱,通过四道判断增强概念
8、理解。(检测目标4)6、 溶解度曲线。师:用多媒体展示固体溶解度表格。生:说出从表格中得到的信息,进行提问。(即使是老师认为再简单的问题,在学新课时都不要代替学生回答。)师:用多媒体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生讨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规律?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检测目标5)三、课堂小结:有疑问的地方相互探讨或请教老师。四、达标检测:1.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检测目标1)A浓溶液 B不能再溶解任何
9、物质的溶液 C稀溶液 D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2. 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升高温度;加入该温度下相同溶质的饱和溶液;加入该固体物质,其中正确的方法有( )(检测目标2)A BC D3. 判断正误:(检测目标4) 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 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 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 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4. 20时,将m的溶液蒸发10g水后,析出2g晶体,又蒸发30g水后,析出晶体6.6g,则20时,m的溶解度为()(检测目标3、4)A12g B22g C33g D无法计算 5.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检测目标5)A.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大B.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C.乙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温度升降而变化D.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