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pdf(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部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乡土中国 精读提纲精读提纲 乡土中国精读提纲乡土中国精读提纲全书全书 4250442504 字,字,共共 8080 页。每一章分别从页。每一章分别从 章节阅读指导章节阅读指导、归纳概括段落大意归纳概括段落大意、构建思维导图构建思维导图和和生难词语注释生难词语注释四个四个 方面进行阅读指导方面进行阅读指导。 每一章都包括每一章都包括学生板学生板和和教师版教师版。 乡土中国乡土中国 是逻辑是逻辑 性很强的学术著作,文中涉及很多难懂的概念,所以学生版主要针对每性很强的学术著作,文中涉及很多难懂的概念,所以学生版主要针对每 一章中一章中重点概念重点概念
2、和和逻辑推理关系处逻辑推理关系处留下空白,让学生阅读原书时思考填留下空白,让学生阅读原书时思考填 写,起到一个写,起到一个驱动整本书阅读任务单驱动整本书阅读任务单的作用。教师版是供修改更正填完的作用。教师版是供修改更正填完 的学生版中错误时使用的。下面是本书样书,购买完整的电子版,请加的学生版中错误时使用的。下面是本书样书,购买完整的电子版,请加 微信:微信:jwj6922jwj6922。 2 1第一章乡土本色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08 2第二章文字下乡阅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13 3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18 4第四章差序格局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24
3、5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31 6第六章家族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36 7第七章男女有别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42 8第八章礼治秩序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48 9第九章无讼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53 10第十章无为政治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57 11第十一章长老统治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62 12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69 13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74 14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80 第一章乡土本色精读提纲第一章乡土本色精读提纲 目录 3 一、章节阅读指导一、章节阅读
4、指导 乡土本色作为乡土中国的第一章,对全书内容具有 作用。 “乡土”即家 乡的土地,可借指 。 “本色”即事物的本来面目、性质或品质。 “乡土本色”可以理解 为“家乡的本质” “ ” 。结合首段文字看,这里的“家乡”并非指某人或某类人的故 乡,而是指“ ” 。作者在首段提出了全书的核心观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 即中国社会的本色是 。 作者认为,要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首先要从乡下人与 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起。 中国拥有大量的农业人口, “乡下人” (农民)才是中国社会的根基。农民以种地为生,靠泥土 生活,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 “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农业社会的 结构特
5、点又使农民与土地密不可分。从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而言,乡村人口相对固 定,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中国农民因现实的需要 。 聚村而居的居住方式产生了“地方性”的限制,使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 ,而村 落内的人又彼此熟悉,构成了拥有独特 与生活方式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在 这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因时间而熟悉、 、因规矩而自 由的关系;人对自然物的认识也是从熟悉中获得的一种个别的 的认识。 基于对中国社会乡土性形成原因及影响的分析, 作者在尾段对乡土社会的发展命运进行了反 思。他认为,在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程中,乡土生活中原有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会逐 渐产生弊端,阻碍
6、其自身的发展。 二、段落大意归纳二、段落大意归纳 本章共十七个自然段。各段段意如下: 第一段 :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 的。土头土脑的“ ”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第二段:我们的民族与土地分不开,既在土地上创造过 ,也受土地的束缚。 第三段:“ ”在我们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土地不能流动, 也很少流动。 第五段:农民黏着于土地, 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4 第六段:即使因为繁衍,乡村人口迁移出去后依然会与土地保持 。 第七段:不同聚居社区间是 和 的。 第八段:中国农民大多 的特点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第九段: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 第十段:村落之间
7、相对孤立、隔膜,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 。 第十一段:地方性的限制使村中人彼此熟悉。乡土社会是熟悉的、 的社会。 第十二段:受土地束缚的乡民,彼此之间的关系是 的。 第十三段:在彼此熟悉的社会中,乡民拥有 带来的自由。 第十四段:乡土社会的 源于对行为规矩的熟悉。 第十五段:生活在乡土中的人在漫长的时间中彼此 。 第 十 六 段 : 乡 土 社 会 中 , 人 们 熟 悉 彼 此 及 生 长 环 境 中 的 事 物 , 并 从 中 获 得 。 第十七段: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土社会养成的 产生了流弊。 三、思维导图三、思维导图 四、词语释义四、词语释义 1. 三条大河三条大河:指长江、黄河、珠
8、江。 2.史禄国史禄国 : 本名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希罗科戈罗夫(18871939) ,俄罗斯人类学莫基者, 现代人类学先驱之一。他 1922 年移居中国,后半生有近二十年方中国度过,绝大部分著作也在 5 中国出版。1933 年收费孝通为弟子,指导他从事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为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为通古斯的社会组织 。 3.一曲难忘一曲难忘:讲述波兰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真实经历的音乐电影。1821 年,波兰惨 遭沙俄侵略,肖邦投身革命,因触怒总督而前往巴黎避难。临行前,他的妹妹抓起一把土包好, 双手捧给肖邦说 : “弗里德里克,这是波兰的,你永远不要忘记!”肖邦接过故乡的
9、泥土,心中 百感交集。 4. TonniesTonnies: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 , 德国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及其 生理、心理和社会本质的实质性科学,并把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和特殊社会学。代表作有共 同体与社会 社会学引论等。 5.DurkheimDurkheim: 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 , 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他与卡尔马克思 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代表作有自杀论 社会分工论等。 6.囿住囿住:此处指被局限、被限制居住在某处。 7.契约契约:指依照法律订立的正式的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8.流弊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第
10、一章乡土本色精读提纲第一章乡土本色精读提纲 一、章节阅读指导一、章节阅读指导 乡土本色作为乡土中国的第一章,对全书内容具有统领性作用。 “乡土”即家乡的 土地,可借指家乡。 “本色”即事物的本来面目、性质或品质。 “乡土本色”可以理解为“家乡的 本质” “家乡的特点” 。结合首段文字看,这里的“家乡”并非指某人或某类人的故乡,而是指 “中国社会” 。作者在首段提出了全书的核心观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 即中国社会的本色 是乡土性的。 作者认为,要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首先要从乡下人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起。中国拥 有大量的农业人口, “乡下人” (农民)才是中国社会的根基。农民以种地为生,
11、靠泥土生活, 6 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 “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农业社会的结构特 点又使农民与土地密不可分。从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而言,乡村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 ; 从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中国农民因现实的需要聚村而居。 聚村而居的居住方式产生了“地方性”的限制,使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而村落 内的人又彼此熟悉,构成了拥有独特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在这种社 会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因时间而熟悉、因熟悉而信任、因规矩而自由的关系 ; 人对自然物的认识也是从熟悉中获得的一种个别的经验性的认识。 基于对中国社会乡土性形成原因及影响
12、的分析, 作者在尾段对乡土社会的发展命运进行了反 思。他认为,在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程中,乡土生活中原有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会逐 渐产生弊端,阻碍其自身的发展。 二、段落大意归纳二、段落大意归纳 本章共十七个自然段。各段段意如下: 第一段: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第二段:我们的民族与土地分不开,既在土地上创造过光荣的历史,也受土地的束缚。 第三段:“土”在我们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土地不能流动,农民也很少流动。 第五段:农民黏着于土地,人口相对固定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第六段:即使因为繁衍,乡村人口迁移出去
13、后依然会与土地保持密切关系。 第七段:不同聚居社区间是孤立和隔膜的。 第八段:中国农民大多聚村而居的特点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第九段: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 第十段:村落之间相对孤立、隔膜,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 第十一段:地方性的限制使村中人彼此熟悉。乡土社会是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第十二段:受土地束缚的乡民,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 第十三段:在彼此熟悉的社会中,乡民拥有规矩带来的自由。 第十四段:乡土社会的信任源于对行为规矩的熟悉。 7 第十五段:生活在乡土中的人在漫长的时间中彼此熟悉。 第十六段:乡土社会中,人们熟悉彼此及生长环境中的事物,并从中获得个别性的
14、认识。 第十七段: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土社会养成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流弊。 三、思维导图三、思维导图 四、词语释义四、词语释义 1. 三条大河:指长江、黄河、珠江。 2.史禄国 : 本名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希罗科戈罗夫(18871939) ,俄罗斯人类学莫基者, 现代人类学先驱之一。他 1922 年移居中国,后半生有近二十年方中国度过,绝大部分著作也在 中国出版。1933 年收费孝通为弟子,指导他从事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为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为通古斯的社会组织 。 3.一曲难忘:讲述波兰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真实经历的音乐电影。1821 年,波兰惨 遭沙俄侵略,肖邦投身
15、革命,因触怒总督而前往巴黎避难。临行前,他的妹妹抓起一把土包好, 双手捧给肖邦说 : “弗里德里克,这是波兰的,你永远不要忘记!”肖邦接过故乡的泥土,心中 百感交集。 4. Tonnies: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 , 德国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及其 生理、心理和社会本质的实质性科学,并把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和特殊社会学。代表作有共 同体与社会 社会学引论等。 8 5.Durkheim: 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 , 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他与卡尔马克思 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代表作有自杀论 社会分工论等。 6.囿住:此处指被局限、被限制居住在某处。
16、7.契约:指依照法律订立的正式的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8.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精读提纲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精读提纲 一、章节阅读指导一、章节阅读指导 本章深入细致地阐释了“欲望”和“需要”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从欲望到需要 的过程,是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进一步厘清了 与长老权力的差别。 文章开头,作者明确指出乡土社会中人们依靠 行事,而现代社会中人们依据 计划自己的行为。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的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人类的行为是有动机和目的的, 人类能控制 , 也会根据 进行取舍。 纵观人类生存的历史事实, 总能与人类的生存条件
17、和社会的完整、 发展相合, 这是一种不自觉的、非计划的印合,就像冥冥中有一只手安排好了这一切。 这种相合的情况一般只发生在乡土社会, 因为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欲望并不由遗传等生物因素 决定,而是取决于 的影响。人们从小浸润其中,社会文化就会影响并决定个人 本性里 , 或者说是人类从之前试错的行为中积累出的经验决定了人类行为, 即先 有人类的行为,再有 ,从而形成了社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又是 影响了文化的形成。不论哪种说法,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人类的欲望与社会文化那些符 合人类生存条件的文化息息相关。 然而,一旦社会环境发生剧烈变化, 就不能有效地满足人类的生活。如 果仍然依着欲望行事,不去主动
18、地、有计划地适应社会变化,则必将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危机。这 时, 人们就要客观理性地分析自己的需要自觉的生存条件, 依据需要来计划自己的行为和生 9 活。所以,现代社会中,人们常根据需要 。对此,具有知识的人能做得更好,容易 成为“ ” ,掌握时势权力。 二、段落大意归纳二、段落大意归纳 本章共十四个自然段。各段段意如下: 第一段: ,是从乡土社会转变到现代社会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段:人类的行为都有动机和目的, 只是实现动机的手段。 第三段:阐释了人类行为动机的内涵:一是 ,一是欲望。 “欲望紧张动 作满足愉快”是人类行为的过程。 第四段 : 探讨人类依着 是否必然有利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和社会的完
19、整、持 续。 第五段 : 进一步用具体事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人们食用各种含有营养元素的食品,的确 符合维持生命的动机,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当下 。 第六段 : 人类本性的欲望总与 和社会的完整、发展相符合。就好像冥冥中 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将这一切都安排好,让社会形成一个 。 第七段:阐释了乡土社会中 常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原因。乡土社会中个人 欲望的形成并不由遗传等生物属性决定,而是由从小所处环境的 决定。 第八段:深入探讨 的关系,指出 是符合人类生存条件的文化事 实。那些不合于生存条件的文化和接受这种文化的人会被淘汰。 第九段 : 提出不同于上述观点的另一种说法,即行为先于思想,
20、欲望影响文化。决定人类行 为的是从之前行为中积累出的经验, 而 只起到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 人类的欲望 影响了 。 第十段:乡土社会符合上段提出的观点,即通过经验积累,将不符合生存条件的行为淘汰, 留下 。 第十一段:实际上,在乡土社会,很多行为并不能满足 ,行为和目的间并无 实在的关联。以驱鬼为例,这个行为并没有真正驱除鬼,驱除的只是人内心的恐惧,所以这个行 为并没有实现满足自觉的欲望这个目的。 10 第十二段:当乡土社会的环境发生变化后,依着 与人类的生存条件相 印合的情况将不复存在,如果人们不做主动的、有计划的适应,就只能在不断的试错中寻找新的 方法来适应。乡土社会变迁速率慢,可以从容试
21、错;而在变化速率快的复杂社会环境中, 将会引起大的混乱。 第十三段 : 现代社会中,当欲望不能有效满足生活时,人们就要重新推求行为和目的间的关 系。客观地看待行为对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的作用,即 ;自觉地分析个人的生存条 件,即 。根据需要去计划自己的行为,使之更为 。 第十四段:现代社会,依据需要去 ;乡土社会,依着欲望去 。现代 社会, 能造就时势权力。 三、思维导图三、思维导图 四、词语释义四、词语释义 1.亚当斯密(亚当斯密(AdamAdam SmithSmith,172317231790)1790): 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同时也是现代 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
22、和劳动分工。他认为,人类的利己行为可以通过 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给人类带来福利。他的代表作有国富论 道德情操论 。 11 2.孙末楠(孙末楠(WilliamWilliam GrahamGraham SumnerSumner,184018401910)1910):今译为萨姆纳,美国社会学家、经济学 家、民俗学家。代表作有社会的科学 民俗论 。 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精读提纲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精读提纲 一、章节阅读指导一、章节阅读指导 本章深入细致地阐释了“欲望”和“需要”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从欲望到需要 的过程,是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进一步厘清了时势
23、权力与长老权力的差别。 文章开头, 作者明确指出乡土社会中人们依靠欲望行事, 而现代社会中人们依据需要计划自 己的行为。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的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人类的行为是有动机和目的的,人类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会根据欲望进行取舍。纵观人类 生存的历史事实,个人的欲望总能与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的完整、发展相合,这是一种不自觉 的、非计划的印合,就像冥冥中有一只手安排好了这一切。 这种相合的情况一般只发生在乡土社会, 因为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欲望并不由遗传等生物因素 决定,而是取决于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从小浸润其中,社会文化就会影响并决定个人本性 里欲望的内容, 或者说是人类从之前试错的
24、行为中积累出的经验决定了人类行为, 即先有人类的 行为,再有经验的积累,从而形成了社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又是人类的欲望影响了文化的 形成。不论哪种说法,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人类的欲望与社会文化那些符合人类生存条 件的文化息息相关。 然而,一旦社会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原来的文化就不能有效地满足人类的生活。如果仍然依 着欲望行事,不去主动地、有计划地适应社会变化,则必将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危机。这时,人们 就要客观理性地分析自己的需要自觉的生存条件, 依据需要来计划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所以,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根据需要制定计划。对此,具有知识的人能做得更好,容易成为“文化英 雄” ,掌握时势权力。
25、二、段落大意归纳二、段落大意归纳 本章共十四个自然段。各段段意如下: 12 第一段:从欲望到需要,是从乡土社会转变到现代社会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段:人类的行为都有动机和目的,行为或活动只是实现动机的手段。 第三段:阐释了人类行为动机的内涵:一是意志,一是欲望。 “欲望紧张动作 满足愉快”是人类行为的过程。 第四段:探讨人类依着欲望的行为是否必然有利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和社会的完整、持续。 第五段 : 进一步用具体事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人们食用各种含有营养元素的食品,的确 符合维持生命的动机,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当下本性的欲望。 第六段 : 人类本性的欲望总与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的完整
26、、发展相符合。就好像冥冥中有 一只看不见的手将这一切都安排好,让社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 第七段 : 阐释了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原因。乡土社会中个人欲望的 形成并不由遗传等生物属性决定,而是由从小所处环境的社会文化决定。 第八段 : 深入探讨欲望与文化的关系,指出欲望是符合人类生存条件的文化事实。那些不合 于生存条件的文化和接受这种文化的人会被淘汰。 第九段 : 提出不同于上述观点的另一种说法,即行为先于思想,欲望影响文化。决定人类行 为的是从之前行为中积累出的经验, 而思想只起到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 人类的欲望影响了文化 的形成。 第十段:乡土社会符合上段提出的观
27、点,即通过经验积累,将不符合生存条件的行为淘汰, 留下符合生存条件的经验。 第十一段 : 实际上,在乡土社会,很多行为并不能满足欲望的需求,行为和目的间并无实在 的关联。以驱鬼为例,这个行为并没有真正驱除鬼,驱除的只是人内心的恐惧,所以这个行为并 没有实现满足自觉的欲望这个目的。 第十二段 : 当乡土社会的环境发生变化后,依着欲望的行为与人类的生存条件相印合的情况 将不复存在, 如果人们不做主动的、 有计划的适应, 就只能在不断的试错中寻找新的方法来适应。 乡土社会变迁速率慢,可以从容试错 ; 而在变化速率快的复杂社会环境中,试错将会引起大的混 乱。 第十三段 : 现代社会中,当欲望不能有效满
28、足生活时,人们就要重新推求行为和目的间的关 13 系。客观地看待行为对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的作用,即功能 ; 自觉地分析个人的生存条件,即需 要。根据需要去计划自己的行为,使之更为理性、科学。 第十四段:现代社会,依据需要去计划;乡土社会,依着欲望去活动。现代社会,知识能造 就时势权力。 三、思维导图三、思维导图 四、词语释义四、词语释义 1.亚当斯密(亚当斯密(AdamAdam SmithSmith,172317231790)1790): 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同时也是现 代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和劳动分工。他认为,人类的利己行为可以通 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给人类带来福利。他的代表作有国富论 道德情操论 。 2.孙末楠(孙末楠(WilliamWilliam GrahamGraham SumnerSumner,184018401910)1910):今译为萨姆纳,美国社会学家、经济 学家、民俗学家。代表作有社会的科学 民俗论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