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整体设计思路:课魂: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课魂的提出主要基于我阅读赵剑峰、苏峰、何成刚主编的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中国古代史,佟洵、王云松主编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书和观看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和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后,加上自己对课本的理解。 课魂确立后,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一、旧石器时代:文明蒙昧。二、新石器时代:文明曙光。三、夏朝时期:文明起源。四、商周时期:文明兴盛。其中重点为:了解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文明表现及分布特点;理解夏朝是中华文明的起源。难点为:掌握中国早期国家的文明表现和特征。 指导依
2、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2.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是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是整个高中教学的第1课内容,所以是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的过渡,所以知识要从易到难,与初中知识或学生已了解的知识相联系,而且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本单元题目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本单元的四课内容分别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
3、立、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从时间线索来看是:原始社会与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第一课起到开端的作用,为后面三课进行铺垫。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时期时代的文化遗存,主要需要了解其中代表性遗址的时期、位置、分布特点、文明表现、文明程度。2.“从部落到国家”,主要讲述的是夏朝的文明表现:夏朝出现奴隶主和奴隶阶级;夏朝出现国家。(即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所以夏朝是中华文明的起源。3.“商和西周”,这一节讲述了商朝的甲骨文、国家机构和制度,西周的
4、分封制和宗法制。上本课内容存在几个难点:1.本课内容中上到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下到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间跨度非常大,如果找不到好的主线,本课上起来就会像一盘散沙;2.夏朝以前几乎没有文献记载,只有零星的考古遗址、出土文物和传说,如何让学生感受这段历史的真实性、连续性非常关键;3.本课中存在争议性的概念较多,例如:文明内涵、文明起源的标志、文明起源的时间、文明起源的空间、国家形成的标志、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夏商周是否是奴隶社会等等,如何处理需要教师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然后进行取舍;4.本课的知识点非常多,如何取舍,突出重点点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3.学情分析(1)本课内容年代久远,内容庞
5、杂,复杂概念多,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但同时本课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本课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课,学生基本是带着初中以知识为主的思维来上本课,所以本课要在落实知识的基础上,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4.教学理念与目标分析(1)利用史料和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文明的内涵和文明的标志,着重培养学生的 “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2)通过时间轴、历史地图和时间表,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时间、空间和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3)通过对文物、遗址复原图及相关史料的解读,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中华文明不同时期的
6、具体表现,着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4)利用时间轴、文物、遗址复原图、历史地图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丰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重点为:了解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文明表现及分布特点;理解夏朝是中华文明的起源。难点为:掌握中国早期国家的文明表现和特征。5.教学方法分析1.采用“史料解读”的方法,理解文明的内涵和标志,理解各时期的文明表现和程度。2.利用“时间轴”,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时间、空间和过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3.采用“地图分析法”,让学生理解中国早期文化遗存的分布特点。4.采用“情境创设”法,利用各时期
7、的代表文物和文物视频,让学生深入当时情境,更好的理解当时的文明表现。6.教学过程设计步骤1:导入大克鼎教师:(呈现大克鼎的图片),这个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教师:大克鼎。它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西周晚期一个叫克的贵族铸造的青铜器,1890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西周遗址出土。它还上过国家宝藏的,你们知道它的守护人是谁吗?学生:易烊千玺。教师:对,我希望同学们去看一下那一集的国家宝藏,有条件的话去上海博物馆看一下大克鼎的实物。教师:同学们知道鼎最早是做什么用的吗?学生:煮肉用的。教师: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所以鼎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
8、肉。在当时肉食是贵族的特权,所以鼎被附加了等级观念,象征着权力,形成了礼器。大克鼎就是西周文明的象征,今天我们就要走近一些像大克鼎一样的文物,通过它们走进漫长的中华文明。【设计意图】大克鼎在国家宝藏中出现过,而且易烊千玺是它的守护人,以它导入,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对它用途的描述,能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到历史的情境当中。教师:什么是文明?文明的标志有哪些?那同学们听过那些跟文明相关的词?学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农业文明、商业文明、工业文明对于“文明”的界定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文明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第二,文明亦指具有自身特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
9、值观念的文化形态;第三,文明还指拥有特定人口、地域,掌握特定文化,拥有特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具有自身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整合力、动员力的文化实体文明体。孙秋云“文明”:内涵及其变迁教师:根据孙秋云教授给出的定义,文明是人类社会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同时文明主要体现在文化上。所以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到较高程度的一种状态,那高到哪个程度才能称为文明呢?中外历史纲要(下)给出了答案,“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我们可以结合下面这段话来理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部落酋长
10、和首领们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和压迫形式。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专门从事国家管理的官员,成为最初的官僚。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页教师:农耕畜牧业产生后,随着人类智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力也会不断提高,种植和打猎来的产品
11、就会越来越多,除了吃掉以外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产品。部落酋长和首领们会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的剩余产品据为己有,这样私有制就产生了。同时随着部落的不断壮大,分工越来越细,就会出现一批不需要从事劳动,而是依靠智力来管理部落的人,这样社会就分化成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和压迫形式。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专门从事国家管理的
12、官员,成为最初的官僚。这样阶级、国家、文字就成了文明的基本标志,生产力、私有制属于经济基础,阶级、国家、文字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之一。【设计意图】用史料对文明的含义和标准进行界定,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素养。步骤2: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1万年)文明蒙昧教师: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流传至今的人类文明。那按照文明三大标准:阶级、国家、文字来看,中华文明的起源究竟在哪里?又是如何发展延续的呢?按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件文物来揭示这个秘密。教师:这两个文物同学们认识吗?教师:左边这个是元谋人门齿化石,1965出土于云南省元谋
13、县,所以给它命名为元谋人化石,它应该是我国现在最早的文物了。右边这个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它是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此化石在1941年神秘丢失,现在仍不知所踪,成为人类考古学历史上的“世界奇案”之一。元谋人化石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化石距今约70-20万年。教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文明表现,根据对遗址的挖掘,我们知道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使用石器和火,并利用石器进行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由于当时使用的是打制石器,所以元谋人和北京人应该处于旧石器时代,属于原始人群阶段(原始人群: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10万年,母系氏族公社:距今约10万年-距今约5000年,父
14、系氏族公社:距今约5000年-距今约4000年)。用文明三大标准衡量一下,它们处于文明蒙昧时期,也就是未开化的原始状态。元谋人的遗址中,有与人类化石、石器、动物化石等伴生的炭屑和烧骨。佟洵、王云松国家宝藏第5页1935年的发掘工作由贾兰坡主持,他在第一地点发现了丰富的石制品和人类用火的痕迹。佟洵、王云松国家宝藏第16页 教师:请同学们把相关信息填入学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当中。【设计意图】用考古文物和相关史料来揭示石器时代的文明表现和文明阶段,更有趣味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用时间轴对文物进行定位,让时间更形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步骤3: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约公元
15、前2070年)文明曙光教师:这两个文物同学们认识吗?教师:左边这个是仰韶人头壶,1953年出土于陕西省洛南县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址还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余姚地区的河姆渡文化。右边这个是良渚的玉琮王,1986年出土于浙江杭州地区,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同一时期的遗址还有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和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红山文化。这两个文物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教师:新石器时代早期和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表现有哪些?教师:通过对仰韶、大汶口、河姆渡文化遗址的考察,发现他们已经学会彩绘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北方种粟,南方种稻,并且学会了养蚕缫丝技术。教师:下面
16、我想通过仰韶文化的代表姜寨来进一步了解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明表现。 教师:姜寨遗址中隐含了什么历史信息?主要观察房屋、壕沟、窑场、牲畜栏和墓地。学生:有了固定房屋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定居生活;壕沟说明他们是一整个部落,联系相关信息可知他们已经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公共窑场、公共牲畜栏和公共墓地说明当时属于公有制,当时的墓葬随葬品差别不大,这说明当时尚未贫富分化,未产生阶级。教师:通过对龙山、红山和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察,发现他们已经学会制作黑陶、玉器,并且有祭坛和神庙。教师:下面我想通过良渚遗址复原图来进一步了解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表现。学生:从复原图中我们明显的看到,当时已经有贵族和平民之分,所以这说
17、明但是已经产生阶级了。教师:用文明三大标准衡量一下,新石器石器已经出现了阶级,他们已经离文明不远了,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文明曙光”。 教师:请同学们把相关信息填入学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当中。【设计意图】利用姜寨和良渚遗址复原图,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表现,特别是阶级的产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教师:这是中国史前文化遗址和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把它们的名称填入地图中相应的位置。 教师:从地域分布看,中华文明遗址有何特点?教师: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设计意图】利用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那些遗址的位置,并分析它们的分布特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步骤
18、4:夏朝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文明起源教师:这是什么文物,同学们知道吗?教师:这个叫镶嵌绿松石铜牌饰,1981年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的文物。教师:我想用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来了解夏朝的文明表现。二重证据法就是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结合,彼此印证的方法。材料一:这件铜牌饰出土的墓葬,是迄今为止在二里头遗址内发现的等级最高的墓葬之一。也就是说,这件铜牌饰曾经的拥有者,是一位社会地位高、权力大的贵族。那么,这件铜牌饰是一种用以“明尊卑,别上下”的重要礼器。佟洵、王云松国家宝藏第85页材料二: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19、于是启随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夏后氏百官。 礼记教师: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夏朝的文明表现?学生:1.夏朝出现奴隶主和奴隶阶级;2.夏朝出现国家。即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教师:用文明三大标准衡量一下,夏朝已经具备两个条件,只剩下文字一个条件了。而这也是很多学者否定夏朝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原因。那么夏朝是否有文字呢?有的。 在二里头遗址中,我们发现了陶文。教师:有些学者因为它还不能解读,所以不承认夏朝有文字,不承认夏朝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些学者承认那就是文字,认为夏朝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你们觉得呢?学生:我认为
20、虽然二里头陶文还不能解读,但它能证明夏朝是有文字,所以夏朝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材料三:尽管学者们从考古学上探索夏文化已经取得不少成就,但是考古发掘尚未找到有关夏代的文字,这也是夏文化探索的“瓶颈”。因此,要彻底揭开夏王朝的神秘面纱,尚需时日。赵剑峰等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中国古代史第13页材料四:在考古工作中对中原地区夏代初期的文字、青铜礼器与城市的发现以及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确凿地说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是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的中原夏人地区首先起源的。李先登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若干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填一下学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夏朝那一行,按照文明三标准:阶级(奴隶主与奴隶)、国家(王、
21、中央机构与职官)、文字(二里头陶文),文明阶段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设计意图】采用二重证据法解读夏朝文明的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同时给学生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根据已有史料进行解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步骤5: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文明兴盛教师:同学们认识这两件文物吗?学生:左边这个是甲骨文,右边这个是大克鼎。教师:左边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右边就是本节课开始时大家看到的大克鼎,甲骨文代表了商代文明,大克鼎代表了西周文明。下面由我带领大家深入了解这两件文物,了解它们代表的商周文明。教师:结合所学,材料一二反映的商朝政治特征是
22、?材料一:材料二: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学生:神权与王权结合。教师:除此之外商朝还实行内外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教师:同学们把学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商朝那一行填一下,按照文明三标准:阶级(奴隶主与奴隶)、国家(内外服制度)、文字(甲骨文)。教师:结合视频、铭文及所学,概括西周朝的文明表现?大克鼎铭文克曰:端庄美善的我的文采斐然的祖父师华父,常念伟大的导师我祖师华父(因为他的庇荫),克得以提拔为王官,接受和宣召王的命令,多次地蒙受王的恩赐。如是王曰:克,赐给你红色的祭服,赐给你野地的田,赐给你耕种的田,还有土地上的
23、奴隶。早晚尽职尽守的工作,不要荒废了朕的法令。学生:1.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2.礼仪制度完善;3.青铜器制造水平高;4.铭文书法水平高。教师:同学们把学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西周那一行填一下,按照文明三标准:阶级(奴隶主与奴隶)、国家(分封制与宗法制)、文字(铭文),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兴盛时期。【设计意图】利用文物、史料、视频,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商周的文明表现,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教师:关于分封制和宗法制,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对象、特点、影响?2.宗法制的含义、核心、影响?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教师:合作探究:夏商周
24、时期是中华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时期,结合所学思考: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是什么?教师:这尊鼎叫什么名字,同学们认识吗?教师:世纪宝鼎,这是1995年10月21日,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合国赠送的纪念品。教师:我国为什么要送鼎给联合国?教师:鼎虽是商周时期的物品,但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象征,把它送给联合国,寄托了把中华文明推向全世界的期望。教师: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文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
25、讲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辉煌,维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让我们一起走近文物,走进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明!【设计意图】利用“世纪宝鼎”让历史联系现实,同时与文物一脉相承,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与博大精深,同时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现实意义以及它的世界影响力,有利于增强“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教师:这是本课的参考文献,希望对本课有更深了解的同学,可以挑选部分看一看,肯定对大家有帮助。1.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3.佟洵、王松云: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四川人民出版。7.
26、学案一、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二、本课重难点重点:了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文明表现及分布特点;认识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难点:掌握中国早期国家的文明表现和特征。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注:文明标准:阶级、国家、文字)四、填填看,想一想1.把地图右边的遗址填入地图相应的位置。2.从地域分布看,中华文明遗址有何特点?五、合作探究: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8.教学反思本课特色:(1)课魂:中华文明的起源
27、与发展。(2)整体设计思路:一、旧石器时代:文明蒙昧;二、新石器时代:文明曙光;三、夏朝时期:文明起源;四、商周时期:文明兴盛。(3)以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物为线索,贯穿整课,既让整课内容清晰,又有很强的趣味性。(4)问题链的设置:1.什么是文明?文明的标准是什么?2.中华文明的起源究竟在哪里?3.商周文明的表现有哪些?4.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有哪些?(5)教学中大量的环节渗透了历史核心素养。(6)“史料解读”“时间轴”“多功能表格”“地图分析法”“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学案”等多重方法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存在问题:(1)关于文明含义和标志的处理应该还有更好的处理。(2)本课容量还是太大,还要进行适当取舍。(3)问题链的设计应该可以更加简单明了。(4)夏商周的文明表现和特征可以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