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梳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本资料归21jy_52455450621世纪教育网ID:10618672所有。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梳理论语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学习本文语言平实而生动的特点。2. 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和生动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态度。3. 领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深入探究孔子对曾皙的人生理想表示赞赏的原因。【文学常识】选自论语先进。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在晚年整理“六经”:修诗书,定礼乐,序周
2、易,作春秋。(六艺:六经;六种科目:礼、乐、射、御、书、数):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文言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3、在孔子近旁陪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轻率急忙地回答说:“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国内)又有饥荒;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懂得礼义。”夫子哂之。孔子对他微笑。“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4、,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冉由,你怎么样?”(冉由)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祭祀祖先的事,或者诸侯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主持赞礼的小司仪管。”“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奏瑟的声音(渐
5、渐)稀疏,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成年人五六个,少年六七个,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啊!”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
6、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笑他。”“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弟子一次十分融洽的谈话,表现了
7、孔子的政治抱负和追求。作者在记述孔子的抱负和理想时,不仅记录了孔子和四弟子各人的言行,更重要的是刻画了一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子路的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冉有的敦厚、谦虚、谨慎,还是公西华的忍让、虚心、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晳的豁达、自得、从容不迫、逍遥洒脱,孔子的循循善诱,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更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理想境界。【内容探究】1.冉有生活理想的魅力: 意境美。春风习习,少长和乐,水中涤尘,临风歌舞,兴尽而归,可谓是人间“桃花源”。 手法巧。言志,不直白,委婉含蓄,借景抒怀。 哲理深。对社会的政治期许蕴含其中:民风淳朴,民德归厚,百姓幸福,天下太平。2.本文的语言特
8、点: 在语录体对话中刻画人物。文章通过简短的对话叙述情节、描写人物,却有传神写照之妙。少量的行动描写,也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孔子的良师风范,子路的坦率自负,冉有、公西华的谦逊,曾皙的洒脱,都跃然纸上,各具风采。特别是曾皙的一段话,描绘出一幅春光烂漫、生机盎然的游春图,在凝练的语言中包孕着深刻的思想,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光彩。 语言简洁,富有个性。“率尔而对”刻画了子路不假思索的神态,也表现了他不甚谦虚的性格;“舍瑟而作”表现了曾皙的从容有礼;孔子的开场白“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表现了他的循循善诱,而到子路回答问题之后,“夫子哂之”,用一个神态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当听到曾皙的志向后
9、,沉默不语的孔子,竟然情不自禁赞叹“吾与点也”,勾勒出孔子亦师亦友的形象。3.孔子为什么对曾晳的人生理想表示赞同呢?观点一:曾晳的观点体现了孔子追求的大同社会。“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士大夫潇洒适意的生活场景,是太平盛世的一个缩影,孔子向往大同之世,终其一生都在极力促成以周礼为代表的小康社会的实现。当其时也,贤能在位,百姓各得其所,上下尊卑,秩序井然,社会和谐,士大夫不必穿梭于各诸侯国之间鼓唇弄舌,他们可以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歌咏弹唱。这是曾晳向往的生活美景,也是孔子追求的理想社会。因此,孔子对曾晳的“志”慨然叹许。 观点二:曾晳描绘了一幅春光
10、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同时也表达了曾晳淡泊宁静的心态。正因如此,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实施。曾晳的这段话,展现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曾晳的回答体现了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思想。【知识梳理】1.重要字音。率(shui)尔 饥馑(jn) 哂(shn)之俟(s) 章甫(f) 铿(kng)尔冠(gun)者 舞雩(y
11、) 喟(ku)然2.通假释义。鼓瑟希(“希”同“稀”,稀疏)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同“暮”)3.古今异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4.一词多义。(1)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名词,道,指是非准则)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名词,计量面积用语)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名词,常规,常法)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副词,将,刚刚)(2)尔: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子路率尔而对曰 (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3)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连词,假如,如果)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介词,至于)宗庙之事,如会同 (连
12、词,或者)(4)以:则何以哉(动词,做)以吾一日长乎尔(连词,因为)加之以师旅 (介词,用)(5)而: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承)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5.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摄乎大国之间 (动词,夹处)加之以师旅 (动词,加到上)比及三年 (介词,及,等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动词,等待)如会同 (动词,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吾与点也 (动词,赞成)其言不让(动词,谦让)6.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如会同,端章甫(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浴乎沂,风乎舞雩 (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三子者出,曾晳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在后面
13、)(2)形容词的活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相)可使足民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3)动词的活用异乎三子者之撰(动词用作名词,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7.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句毋吾以也 (即“毋以吾也”)不吾知也 (即“不知吾也”)则何以哉 (即“则以何哉”)(2)状语后置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即“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异乎三子者之撰 (即“乎三子者之撰异”)浴乎沂,风乎舞雩 (即“乎沂浴,乎舞雩风”)为国以礼 (即“以礼为国”)8.文化知识。(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14、。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2)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3)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4)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5)莫春即暮春,农历三月。(6)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7)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8)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东南。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9.理解性默写。(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冉有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15、:“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3)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春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答案:(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资料链接】(1)子路之志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篇)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指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也,不知其仁也
16、。”(公冶长篇)由此可知,子路所说治理千乘之国,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自我夸耀,而是他力所能及的。孔子之所以批评他,是因为他“率尔而对”“其言不让”。在孔子看来,没有礼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政治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何况当时师生谈话也是有一定的礼仪讲究的。礼记 曲礼下篇说:“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2)冉有之志“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指担任县长或总管)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篇)“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篇)这里证明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和孔子对他们两人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致的。孔子认为冉有二人尽管态度谦逊,不是“率尔而对”,但所谈内容无非是为邦为国一套,这在当时的孔子看来似乎不那么感兴趣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