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测试03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测试03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测试03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无论是他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但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
2、是这一面,而恰好是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都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苏轼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有多谈,却更感沉重。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
3、,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直到苏轼这里,陶潜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在散文方山子传
4、中,苏轼表达了不要富贵、不合流俗的愿望。在当时的“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吗?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最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了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
5、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高,但他在文艺史上却影响巨大,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最喜爱的对象。B.苏轼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表明了他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等特点,这与后代很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不同。C.苏轼表达的退隐思想,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或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D.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自觉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传达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
6、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闸述了苏轼既忠君爱国又要求彻底解脱这两个方面的思想特征,作者认为苏轼的独特性在于后者而并非前者。B.作者围绕苏轼的美学意义这一核心话题,深人挖掘了苏轼诗文中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的内涵,并指出其对后世的影响。C.作者列举方山子传,是为了说明苏轼在散文中表达的这种不合流俗的愿望与他在诗词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具有一致性。D.作者提到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是为了说明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从而体现其思想的先驱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7、 )A.正是因为苏轼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所以他才会表达出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怀疑。B.苏轼将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结合,在美学上追求朴实平淡,在生活态度上退避社会,具有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意味。C.如果没有苏轼对陶渊明的肯定与褒扬,把陶渊明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位,陶渊明的诗也许会以另外一番面貌流传。D.作者认为苏轼在中国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在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及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材料一: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
8、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
9、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摘编自陈建强、韩寒用书籍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材料二: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
10、,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摘编自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图书馆工作2017年第1期)材料三: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表 年份省级馆市级馆县级馆合计财政拨款(万元)购书专项经费(万元)财政拨款(万元)购书专项经费(万元)财政拨款(万元)购书专项经费(万元)财政拨款(万元)购书专项经费(万元)2010年1 780.1300.02 692.0641.05 253.4453.29 725.51 394.22011年2 004.1500.03 863.7377.05 329.4575.3
11、11 197.21 452.32012年3 102.0500.05 646.6467.07 433.5648.216 182.11 651.22013年4 462.9700.05 656.1544.68 628.7803.918 747.72 048.5【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材料四:在河南许昌市鹿鸣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这座玻璃房便是2017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
12、“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民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摘编自史林静河南许昌:“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2017年
13、11月10日新华网)4.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其中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及人均到馆次数均低于美国。B.在政府的支持下,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均逐年增加。C.2011年到2013年间,江西省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馆的财政拨款均高于市级馆,也高于省级馆。D.虽然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但仍有超半数的居民从来没去过,甚至有人不知道图书馆的位置。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共图书馆应该以丰富多样的文献信
14、息为基础,成为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人类文化的传播地。B.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因为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而在网上迅速“爆红”。C.许昌、天津的公共图书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虽然面孔不同,但都很受欢迎。D.滨海新区图书馆、许昌的智慧阅读空间,都实现了阅读的“零门槛”,成为城市的文化标签。6.你认为,要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做哪些努力?请根据上述材料加以概括。(6分)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桂湖听雨戴馨冬日的跫音已近,天地间便以绵绵雨丝作为它唯一的点缀和旋律。清晨伴着房檐上淌下的雨滴打在雨篷上的嘀嗒声醒来,站在窗前
15、,袭来的是一股清寒的气息,带着一点点薄荷的香味。远方的朋友打电话来,问及天气,我总是说:“这儿在下小雨。”处在西南,湿度很高,除了夏天伴着狂风巨雷闪电,短时间地有过酣畅淋漓的暴雨外,其余的日子几乎就是这样阴雨绵绵。从苍白的天空看去,雨若有若无,只有在深色楼房或浓郁树荫的背景衬托下,才可发现如牛毛般的细丝歪歪斜斜、飘飘洒洒从天而降,地面却全被濡湿。而远山云蒸雾罩,恍如一幅淡泊的水墨图。看够了这清婉细雨的日夜缠绵,嗅完了爽爽新新散发草木和泥土的味道,便来听听这雨声吧。易安居士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听得了一份悲凄与苍凉;远方的游子在“夜船吹笛雨潇潇”的景象中,孤寂的心灵得了一丝慰籍
16、;旅人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中,感受到的是一份悠闲意境中的温暖。这些,于我均无缘领会。至今却记得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片宁静的荷塘边听雨的情形。那是在成都新都区的桂湖。桂湖是明朝文化名人杨慎和女诗人黄峨的私家园林,因夏秋荷桂飘香而得名。虽叫桂湖,园中一半却是荷塘。正值盛夏,桂花未放,荷花正开得好,有淡淡的粉色,也有如玉般的白色,在亭亭如盖的荷叶的衬托下,显得愈加高洁孤傲,出尘不染。沿着湖周漫步,近近赏玩,闻得一阵阵淡淡的荷香。在高高的古城墙上俯视这座古老的园林,只见荷塘掩映在碧树间,亭台楼榭姿态不一,美不胜收。完了舍不得就此离去,便坐在一座八角亭里,静静地对着那片荷塘遐想。相传桂湖是杨慎的
17、老家所在,也是他少年时读书的地方。他二十四岁中状元,三十岁与黄峨新婚后,在桂湖度过了两年幸福恩爱的时光。可不久获罪于圣上,谪守偏远的云南,直至七十二岁病死在滇南的雨季。在云南的日子里,他为那里的文化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著作颇丰。除了短暂的几次偷偷跑回桂湖外,他在异乡度过了漫长的十五年,而黄峨也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整整等待了几十年。从一首她写给杨慎的寄夫诗中不难看出她这一片思君的深情:“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一场蓄积已久的大雨就在此时倾泻而下。初入耳如鼓声重奏响了这场盛夏音乐会的前奏。再听
18、如急湍的瀑布,密集如撒在玉盘上的乱珠。渐渐才听得打在荷叶上的啪啪的脆响,如间歇中升腾起的琴音暗。天色暗下来,天地间挂满无数宽大的珠帘,迷蒙一片。这高明的琴师来了,一瞬间便将朗朗的乾坤奏成了瑶琳仙境。雨敲在每片厚实的荷叶上,众多妙手共同配合,演奏着一首美的协奏曲。风声来了,雨声亦迅即由远及近,哗然一片,轻轻重重又轻轻,竖琴琴弦拨拉中,各种敲走音与滑音密织成网。然后,这敲击乐在慢慢变轻,变细,风不经意在每个角落卷起,远远近近敲过去,柔美的旋律,浅吟低唱,又奏成了一曲小夜曲,韵律清晰可闻。闭上眼睛,视觉上仍残留着荷塘的清幽,读书楼中那些书稿的幻影,与这雨的敲击声共同谱就了一曲意境更为悠远的乐章。点点
19、滴滴,似梦似真。这单调的乐声里,自有一种亲切和婉转,它舒展了每一寸脉搏、每一根神经,谐和着人的心灵节拍,一波一波地漾开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仿佛这雨已从千古一直奏到如今,不曾停歇过,奏响的是浮浮沉沉历史的沧桑,聚聚散散尘世的悲欢,这不休不止的人间的绝唱。这清清凉凉的雨。(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段首句,作者对上文所见之“雨”景、所闻之“味”简要概括,再自然引出有关“听雨”的古代名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B.文中对桂湖荷塘夏景的描写,集中于荷花、荷叶、荷香,由视觉而嗅觉,从现实到历史,将其美景摹写得十分
20、细腻生动。C.作者一方面细腻地摹绘荷塘的清幽之状,一方面着意描写听雨时的灵动之景,二者有序铺展,意境相互辉映,美不胜收。D.文末,作者巧引杨慎临江仙词中名句,抒发了在桂湖“听雨”的现实感慨,有力地回扣了“听雨”的题旨。8.文章题为“桂湖听雨”,但作者在第段中引人杨慎的故事有何用意?(6分)_9.简析第段画波浪线句子在描写“桂湖听雨”时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妙处。(任选两种作答)(6分)_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舒元與,婺州东阳人。地寒,不与士齿。始学,即警悟。去客江夏,节度使郗士美异其秀特,数延誉。元 和 中 进 土 见
21、有 司 钩 校 苛 切 既 试 尚 书 虽 水 炭 脂 炬 餐 具 皆 人 自 将 吏 一 倡 名 乃 得 入 列棘围,席坐庑下,因上书言:“古贡士未有轻于此者,且宰相公卿繇此出,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罗棘遮截疑其奸,又非所以求忠直也。诗赋微艺,断离经传,非所以观人文化成也。臣恐贤者远辱自引去,而不肖者为陛下用也。今贡珠贝金玉,有司承以棐笥皮币,何轻贤者,重金玉邪?”又言:“取士不宜限数,今有司多者三十,少止二十,假令岁有百元凯,而曰吾格取二十,谓求贤可乎?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俄擢高第,调郫尉,有能名。裴度表掌兴元书记,文
22、檄豪健,一时推许。拜监察御史,劾按深害无所纵。再迁刑部员外郎。元與自负才有过人者,锐进取。大和五年,献文阙下,不得报,上书自言:“马周、张嘉贞代人作奏,起逆旅,卒为名臣。今臣备位于朝,自陈文章,凡五晦朔不一报,窃自谓才不后周、嘉贞,而无因入,又不露所缊,是终无振发时也。汉父偃、徐乐、严安以布衣上书,朝奏暮召,而臣所上八万言,其文锻炼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披剔剖抉,有可以辅教化者未始遗,拔犀之角,擢象之齿,岂主父等可比哉?盛时难逢,窃自爱惜。”文宗得书,高其自激印,出示宰相,李宗闵以浮躁诞肆不可用,改著作郎,分司东都。元與为牡丹赋一篇,时称其工。死后,帝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选自新唐书
23、舒元舆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B.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C.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D.元和中/举进土/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逐渐演变成大臣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
24、的尊称。B.“高第”既指官吏考核成绩优等,也指生员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等。根据语境,可推断文中的“高第”指后者。C.“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沿其制。D.“晦”和“朔”分别指阴历每月初一和最后一天。“晦”“朔”连用,有时指一个月,有时指阴阳交相变化,文中的“晦朔”指前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舒元舆受人赏识。客居江夏时,节度使郗士美多次为他扬名;做鄂县县尉时,裴度上表举荐他;文宗赏识他振奋激昂的精神。B.舒元舆很有文才。他写的檄文很有气魄,受到时人的推重赞许;他写的
25、一篇牡丹赋十分精巧,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C.舒元舆为人自负。他向朝廷递送自己的文章,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只是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机会。D.舒元舆积极建言。到尚书省参加考试时,他向朝廷上奏,既为参加考试的生员讨公道,又表达了自己对朝廷选贤任能方面的看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_(2)窃自谓才不后周、嘉贞,而无因入,又不露所缊,是终无振发时也。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秋日别王长史王勃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野色笼寒雾,山光
26、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注】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C.颈联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D.尾联写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15.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7、)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杜甫登高中,“_”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一开篇,就用“_,_,_”的历史事实,告诫朝廷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有效避免不让这些
28、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到800家。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可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9 000多万吨,是一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实际处理率不足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之下,早已_,为人诟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_,餐厨废弃物去向“成谜”。安装“身份证”( ),同时也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采取措施保障食品安全,作为城市管理者,_。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才能_,为老百姓提供更多
29、实实在在的获得感。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不让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B.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C.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有效避免不让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D.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人黑作坊。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众目昭彰 乘虚而入 义不容辞 推己及人B.众目睽睽 乘其不备 当仁不让 推己及人C.众目昭彰 乘其不备 义不容辞 以已度人D.众目睽睽
30、乘虚而入 当仁不让 以己度人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既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了人们安全的舌尖B.不仅保障了人们舌尖上的安全,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C.既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了人们舌尖上的安全D.不仅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了人们舌尖上的安全20.阅读下面的文段,请你站在员工的角度,使用反问句式,对企业主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鲜明,语句通顺。最近一段时间,“996”成了热点话题。所谓“996”,指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企业主:现在世界经济形势十
31、分复杂,企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最需要的是吃苦耐劳和奋斗精神,所以要通过大规模延长工时来维持发展。试想,哪家企业愿意聘用那些反对“996”、只混日子不奋斗的员工呢?员工:_21.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年终表演、展示体育课手工课围棋剪纸中国结太极拳旗袍国画讲座活动中华文化体验_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模范辈出的激情岁月,标志偶像:雷锋、焦裕禄、革命先烈20世纪60年代从单一走向多元,标志偶像:陈景润、中国女排、朦胧诗人、港台明星20
32、世纪80年代互联网飞速发展,谁都有可能被万人欣赏,做做偶像梦?为什么不呢?21世纪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第三单元测试03答案解析一、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并不高”错,原文第1段说的是“并不算太高”。C项,“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错,原文第2段说的是“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D项,“自觉表达”错,原文第3段说的是“尽管不是那么自觉”。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错,原文第4段说的是“对当时的
33、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且第5段说“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因果倒置,原文第2段说“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都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从材料三可知,“均逐年增加”错,比如2011年市级馆的购书经费少于2010年。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强加因果,材料一有说明“爆红”
34、的直接原因。C项,“历史悠久、庄严肃穆”错,两处图书馆均没有悠久的历史。D项,“都实现了阅读的零门槛,成为城市的文化标签”错,材料四只是说“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6.【答案】政府方面:一方面加大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及购书专项经费的投入,提高硬件标准;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力度,改善服务态度,降低阅读的门槛,提升软件实力。民众方面:充分认识读书的价值,逐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共同营造“书香社会”的良好氛围。(每点3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
35、关信息,再进行分点概括。本题可从政府和民众两方面来分析。从政府方面来看:由材料二“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可概括出要加大宣传力度;由材料三中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各级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财政拨款及专项经费的投入并不多,据此可提出要加大公共图书馆经费的投入,提高硬件标准;材料四列举河南许昌市图书馆“融智慧图书馆、便民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成功例子,据此可总结出要改善服务态度,并且由“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可概括出要降低阅读的门槛。从民众
36、的角度来看:材料二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接近40%的城镇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再结合现实中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这一现象,可概括出民众没有认识到读书的价值,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这一情况,可提出要充分认识读书价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等。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集中于荷花、荷叶、荷香”错,文中集中描写的是荷花。8.【答案】点出桂湖当年的主人明代状元、文学家杨慎的传奇故事,扣住题目中的“桂湖”。回望历史的遗迹,追叙杨慎病死滇南雨季、黄峨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等待,巧妙地照应了“听雨”。聚焦杨慎这位与桂湖相系的历史名人,进而营
37、造文化氛围,突出历史厚重感。(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考虑段落所处的位置(中间段落一般有承上启下、照应前文、引出下文等作用),又要考虑引用本身的作用。一般来讲,分析散文中引用诗句、穿插故事等的作用,可从以下角度着眼:在本段中的具体、针对性作用突出特点;在全文中的作用深化文章中心(深化主旨);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化意蕴。9.【答案】比喻:如“如间歇中升腾起的琴音”,生动地摹写出雨声的清脆悦耳。拟人:如“这高明的琴师来了,一瞬间便将朗朗的乾坤奏成了瑶琳仙境”,将雨拟写成“高明的琴师”,“奏成了瑶琳仙境”不仅有听觉的传达,还有视觉的再现,寓情于景,曼妙无穷。
38、叠词:如“啪啪”的脆响,“轻轻重重又轻轻”的雨声,“慢慢”变轻的敲击乐,“远远近近”敲过去的风,把雨来临时“听”得的各种虚实情景与审美愉悦感受融合在一起,同时使语言具有音韵美。(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语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语句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本段中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叠词等修辞手法。如比喻句:“初入耳如鼓声重擂,奏响了这场盛夏音乐会的前奏。再听如急湍的瀑布,密集如微在玉盘上的乱珠。渐渐才听得打在荷叶上的啪啪的脆响,如间歇中升腾起的琴音。天色暗下来,天地间挂满无数宽大的珠帘,迷蒙一片。”又如拟人句:“这高明的琴师
39、瑶琳仙境。”再如“啪啪的脆响”“轻轻重重又轻轻”“慢慢变轻”“远远近近敲过去”中叠词的使用,极具音韵美。二、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然后依据上下文推断本部分的意思。“元和中”是表时间的固定词组,“举进士”意为去考进士,语意完整,故二者之间应断开,排除B、C两项。“有司”是“钩校”的主语,二者之间不宜断开,排除D项。故选A。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朔”指阴历每月初一,“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1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
40、错。原文“死后,帝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说的是皇帝睹物思人,因怀念舒元舆而流泪,并非被文章感动。13.【答案】(1)假如一年中德才兼备的只有几个人,却说一定要选取够二十人,那么被错误选拔的人就超过了一半,说这才合乎标准可以吗?(译出大意给2分;“才”“令格”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我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却没人引荐,又不能显露才华,因此始终没有奋起的时候。(译出大意给2分;“窃”“因”“缊”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才德:形容词作名词,指德才兼备的人。乃:连词,就,便。令格:国家的法令或规章,此处指选拔人才的标准。(2)窃:私自,私下。因:机会。缊:包含,收藏。“所缊”引申为才华。【参考译文】舒元舆,婺州东阳县人。(他)地位卑贱,不与士人为伍。(他)开始学习时,就机敏聪明。后到江夏客居,节度使郗士美对他的突出才能感到惊异,多次为他扬名。元和年间,他去考进士,看见有关部门检查苛刻,到尚书省应试时,即使水、木炭、脂浊和餐具,都是个人自带,官吏点到名字才能进去,用荆棘围住,应试者铺席子坐在廊下,于是上奏说:“自古以来的贡生没有比这更受轻视的,况且宰相公卿都是从这些贡士中选拔出来的,那些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但有关部门却用对待奴仆的方式对待他们,这实在不是用来礼贤下士的做法。用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