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40021173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五首》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五首》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五首》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五首》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诗歌五首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

2、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逐一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

3、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2.朗读诗歌,合作探究 (1)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略。提示: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

4、面描绘。 (2)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3)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4)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

5、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3.体会抒情 (1)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近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近。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2)形成画面: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个人在幽州台上显得那么渺小。 (3)感情朗读。 (4)讲君子之骨 少年之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东林书院 长大没有入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长大之后入仕带兵打仗则精忠报国。宋.岳飞 立于庙堂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

6、仲淹 国家遇到危难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这些立于天地之间的君子们,是国家真正的栋梁,他们不为自己名利,只为天下苍生;把个人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有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陆游临死才会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才会有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用足力气,高喊“过河!过河!过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 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4.课堂小结

7、 这些沉郁苍凉的登高望远悲歌,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结晶。陈子昂是不幸的,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又是幸运的,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篇章,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让我们熟读精思,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的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乘风破浪,扬帆起航,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学习望岳 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

8、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

9、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2.初步感知。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4)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3.合作探究。 (1)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主要写了什么? 两层。前两联为第一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层,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2)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来? 齐鲁青未了泰山地域广阔 造化钟神秀泰山景色秀美 阴阳割昏晓泰山山势之高 (3)

10、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首联“青未了”: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4)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而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

11、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不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4.课堂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登幽州台歌和望岳,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和己亥杂诗(其五)。 二、学习登飞来峰 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

12、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

13、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2.自学交流,解释诗句。 (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划出诗句的节奏。 (2)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3)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合作探究 (1)登飞来峰前、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两句侧重写景

14、充满生机,后两句侧重抒情踌躇满志。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30岁时。这是他出仕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4.诗句赏析。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意思是“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15、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直抒胸臆,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5.小结。 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诗句。 三、学习游山西村 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

16、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

17、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

18、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2.初读古诗,读通读准。 (1)自由读古诗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汇报自读诗句、学习生字的情况。 第一步:出示生字,多方法认读生字:比较法辨析生字的读音,联系上下文识记生字,替换词语理解运用识记生字,在语言运用中理解生字词。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腊酒浑”的含义。并结合诗句语“田舍家家藏家酿,驿路处处飘酒香”称赞绍兴人家的酒。 第二步指名读诗。 3.合作探究。 (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材的所见所闻。 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古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19、 因为这两句诗已超越了自然景色所描写的范围,它丰富的内涵困境中仍蕴含着希望,不仅与人生的各种境遇有惊人的契合之处,而且时时鼓舞着人们,引起人们的共鸣,因崦被广泛引用,显示出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文为流传的名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 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4)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

20、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4.诗句赏析。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

21、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这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衰。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

22、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

23、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

24、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5.小结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四、学习己亥杂诗(其五) 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

25、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

26、一年是己亥年。本诗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2.朗读诗歌。 (1)录音范读 (2)学生自读 (3)教师泛读 (4)划分节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整体感知。 (1)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2)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一二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离去时 的决绝。三四句:抒情。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27、)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4.诗句赏析。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 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5.小结。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