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检测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检测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据史书记载,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约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约496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A封邦建国B王权至上C王位世袭制 D宗法制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指王畿以内地区,即由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服是商国周围的大小方国,其首领为侯、伯。商朝内外服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认为:“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据此判断,西周与商朝政治制度的不同是()A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B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
2、格局C实现了国家对土地的实际控制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4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谒礼祭黄帝。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5.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刺
3、史6.打破“官有封建”,从而确立起“官无封建”的制度设计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君主专制7.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这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8.古代历史上有监察区向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变化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朝的“道”等,这一现象直接表明( )A.都导致出现地方割据B.监察体制实际无效C.君主专制逐渐加强D.地方权力呈扩大趋势9元世祖末年,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但是终元一代,行省官名义上一直属于中央机构官员,其代表中央分
4、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这说明元代的行省制度()A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平衡B削弱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C实现了地方政府完全自治D具有决策地方事务的最高权力10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A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共同决策B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内阁和司礼监权力扩大削弱了皇权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
5、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1.C大禹之后,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
6、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王位代代相传,在同一家族中绵延接续,这正是材料所体现的内容,故选C项;“封邦建国”指分封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宗法制”是指用父系血缘关系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说的是夏商两朝的共性,没有提及“嫡长子继承制”,排除D项。2.D商周时期未实行皇帝制度,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的有关信息,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周王室将土地与人民分给王族、功臣以及古代帝王的后代,这些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领导,与商朝的方国联盟相比,强化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D
7、项正确。3.D根据材料可知,楚国兼并周边地区,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爵位等级被拒,随后自封为武王,这说明分封制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礼乐制度走向瓦解,但当时这一制度仍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宗法制遭到破坏,但“开始解体”的说法不当,故C项错误。4.C题干中“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等关键信息说明了民间大量存在“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文化现象,这与宗法制有关,故选C项;A项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材料中没有体现;B、D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5.C御史大夫是秦代设立的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丞相是百官
8、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A项错误;秦代太尉掌握军权,B项错误;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由中央派驻到地方各州的监察官,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6.C7.D材料“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说明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分封制不利于统一,D项正确,排除A项。分封制不利于加强王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郡国并行不利于消除内乱,排除C项。8.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州”、唐朝的“道”原来为监察区,具有监察职能,因权力扩大逐渐演化为地方行政单位,体现出地方权力逐渐增大,D项正确。A项不符合“直接表明”这一要求,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对监察体制的评价,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变化,C项中“
9、君主专制”不能体现,排除。9.A根据材料“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但是终元一代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可知行省兼具中央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的两重性,体现了中央与地方势力平衡,故选A项;材料“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说明行省制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地方受到中央的节制,排除B、D两项;材料“代表中央分驭各地”说明代表中央管理,排除C项。10.D最终决策权操控在皇帝手中,排除A项;中央集权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来源于皇权,它们权力的扩大,说明了皇帝权力的强化而非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11.
10、(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了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发展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