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24317310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5.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历史组一课一练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知识梳理1.夏朝:确立王位世袭制。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3.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相互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国人可通过舆论影响朝政。4.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文书行政管理制度。5.两汉至明清时期中央行政体制地方行政体制西汉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郡、县二级制、郡国并行制东汉尚书台“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郡、县三级制魏晋三省体制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州、县二级制、藩镇割据宋代二府三司制

2、路、州(府)、县三级制元代中书省行省制,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朝废宰相、设内阁废行省设三司清朝雍正设军机处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趋势中枢权力机构随着君权强化不断变化;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拓展】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异分封制郡县制盛行时期商周等早期社会秦以后的各个时代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建立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世袭制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利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有行政权、土地管理权只行使管理权,对土

3、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同(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3)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二)提升训练1.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开始,直到清王朝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A. 以血缘为纽带 B. 以年龄为准则C. 以等级为核心 D. 以德才为标准2.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性的为伯舅、叔舅。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 具有浓厚的宗法色

4、彩C. 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 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3.“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A. 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B. 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 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D. 郡国并行体制终结4.秦始皇帝嬴政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些规定的意图是( )A. 突出皇帝独尊 B. 否定周王权威C. 统一文件格式 D. 整顿王朝礼仪5.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

5、、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A. 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B. 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C. 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D. 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6.西汉时,刺史“以小制大”,监察地方,东汉继承了这一制度。东汉灵帝年间爆发黄巾起义,四方多事,朝廷选派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 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B. 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C. 东汉皇帝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D. 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局面7.武则天时

6、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提升中书门下的办事效率 B. 越级提拔官员以笼络朝官C. 集思广益以避免决策的失误D. 分化宰相事权以集权于皇帝8.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赦;在宋代,宰相向皇帝上劄子(用来上奏或启事的一种文书),先得皇帝统一或批改,再正式拟旨;明代,则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决策权在皇帝。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是( )A. 皇帝可直接章承六部职能 B. 丞相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C.

7、 君相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D. 皇权向高度集权方向发展9.宋初文书写道:“凡制赦所出,必自宰相。”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仁宗朝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 )A. 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B. 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C. 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D. 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10.宋初设立通判,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文件才能生效。至于通判的数目,“大郡置二员,余置一人,州不及万户不置”;至于武臣驻地,则“小郡亦特置矣”。通判的设置体

8、现宋代( )A. 官吏协作行政效率提高 B. 制度僵化导致因循守旧C. 行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 D. 地方官员间的相互牵制11.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 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 B.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 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D.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12.元代行省官员所属政务以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行省军权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粮、财赋也由朝廷指定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干预。这表明( )A. 地方官员掌握很大的权力 B. 行

9、省制是地方制度的变革C. 行省官员受中央严格控制 D. 行省长官无权处理地方事务13.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14.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原因是“主荒臣专,威服下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 设三省,实现相权三分 B. 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C. 分相权,中书门下同相 D. 设内阁,亲理国家大事15.明代巡抚初为朝廷临时派遣以监察地方。

10、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巡抚变成常设机构并统辖地方三司,其名也由“巡抚xx地方”变成“xx地方巡抚”。这种变化( )A. 保证了地方治理的效能 B. 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C. 改变了地方的权力结构 D. 完善了中央决策机制16.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中书省起草诏书后 ,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救后,即为皇帝的命令,

11、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近四十年来普遍有一种误解 ,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栽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摘编自吴晗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并分析秦代从未将太尉一职授予大臣的原因。(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

12、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01-05:ABAAD 06-10:ADDCD 11-15:CCDBC 16. (1)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2)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3)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限制君权的因素:制度设计、儒家思想等。第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