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 把握内容,理清作者论述逻辑。3. 重点分析,理解本文论证方法。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春秋战国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诸侯纷争,战事不断,局势跌宕,然而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此时却达到了一个高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让当时的天空星光璀璨。这些巨擘大多都有代表作品道德经墨子论语庄子荀子。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开篇就是大家熟悉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那么,这样安排有何用意呢?论语的首篇是学而,表示儒家对
2、“学”十分重视。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劝”是鼓励的意思。“劝学”这个古老的命题,自孔子及其弟子,到荀子之时经过几代人的阐述。荀子作为儒家的重要人物,也延续这一传统。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后天的教化,对天性加以人为的改造,才能使人性向善。荀子的第一篇是劝学,就是为了突出“学”的重要性。唐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二)任务一:疏通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点。朗读读文,然后自我梳理,整理出如下文言现象:(一)古今异义1. 博学古义 :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 :知识、学识的渊博。2. 爪牙 古义 :爪子和牙齿。今义 :坏人的党羽
3、、帮凶。(二)词类活用1. 而字的用法:(1)并列连词:蟹六跪而二螯(2)承接连词:登高而招。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递进连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转折连词: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而见者远。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4)修饰连词: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顺风而呼。2. 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 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三)特殊句式(固定格式)1. 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 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4、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 被动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4. 固定用法。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三)任务二:把握内容,理清作者论述逻辑【提问】“学不可以已”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已”是停止的意思,即学习要坚持不懈,不能停止。俗语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学习”理念也就是这个意思。【提问】默读课文,请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明确】第一段: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第二段:学习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为什么要学习)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可以弥补不足。(为什么要学习)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 坚持、专心。(如何学习)
5、【小结】全文围绕“劝学”的问题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道理:“为什么”要学和“怎样”去学。为什么要学呢?因为学可以改变品行(第一段),因为学可以增长才干(第2段)。怎么学习呢?一要“积累”,二要“坚持”,三要“专一”(第3段)。(四)任务三:重点分析,理解本文论证方法【提问】为什么要学习?作者又是如何论述的呢?【明确】理由一:因为学习有意义,可以实现自我超越(第二段)(比喻论证)【提问】.“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明确】:“青”“蓝”与“冰”“水”都是喻体,且每句喻体之间有一种特殊关系,关键是找出本体。“青”与“冰”的本体都是指学习之后的知识状态或水平,“蓝”与“水”的
6、本体都是指学习之前的知识状态或水平, 意在强调人经过学习就可以使知识水平得到提高。“青于蓝”是萃取是,提纯;“寒于水”是改变形态、状态,即从无形到有形。二者都是强调学习这种后天行为可以改变固有、天生的属性。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理解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错误的。后者作为成语是从前者脱胎而出的,意为学生是跟老师学习的,但超过了老师。这种理解主体不一致,违背荀子的原意。这样理解,“冰,水为之”一句就没有对应了。【提问】“輮”与学习有什么相似点?【明确】“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设喻,表面上是说“直木”非器,变成“中 规”的车轮成器 ,这种成器的过程在于“輮”用火烤使之弯曲;隐含的论断
7、是无学之人经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成为有学之人。“木”经过“輮”这种加工工艺,与人的学习也就是后天加工上有相似点。“虽有槁暴”一句进一步阐明获得了本质改变以后,很难回到无学、无用的原始状态。这都是为了阐明后天学习对人有重要的意义。【提问】“木受绳则直”一句比喻论证的重点是什么?【明确】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是说“不直”的“木”经过墨绳的取直然后经过加工就会像墨绳画的那样直了(即成材了),金属制成(没有开刃)的刀剑在砺石上磨砺就会变得比没开刃时锋利;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过“博学而日参省”才能增长知识,培养 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两个加一起是比喻的
8、喻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是这个比喻的本体。喻体,即直观的生活现象:木受绳则直(成材)金就砺则利(成器)本体,即抽象的道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成人)荀子抛弃了传统“读书做官”的狭隘观念,因为人性本恶,礼仪道德和知识智慧,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就要像木材一样“受绳”而变得通直,像刀剑一样就砺而变得锋利,性恶之人只有“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方可成为“智明而行无过”的君子。所以,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而实现人的超越。这是从宏观层面的论述为什么要学习。理由二:因为学习有作用,可以弥补不足(第三段)(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提问】“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
9、须臾之所学也”一句是反对“思”吗?这一观点是如何论证的?【明确】“思不如学”是这一段的观点,但并非否定“思”的作用,只是强调在“学”与“思”两者中,“学”更重要,这与全文的中心论点一致。从微观层面来看,荀子认为只有学习的作用犹如生活中的“假于外物”,都是可以弥补自身某一方面的不足。所以荀子说“终日的学习”比不上“须臾的学习”,就如同“跂而望”比不上“登高博见”“顺见而呼”。所以,学习是人增强自我才干和力量的凭借,犹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这是比喻论证。另外,还运用了对比论证:“终日思”与“须臾学”“跂而望”与“登高博见”两组事例的正反对比,凸显“善假于物”的重要性,即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又
10、以“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四个事例,从正面雄辩地论证了“善假于物”的重要性。至此,荀子也就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了自己的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即说优秀的人、成功的人,生性与一般人是没有区别的,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人中之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善于利用外在之力,帮助自己走向成功。而学习就是这个可以借助的“外物”。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 坚持、专心。【提问】荀子认为如何学习呢?是如何论证的?【明确】需要积累、 坚持、专心。1学习需要积累(比喻论证)比喻论证:“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两个事例,通过类比得出“积善成德,而
11、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论,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2学习需要坚持(对比与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骐骥”与“驽马”,“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对比,突出坚持的重要性。3学习需要专心致志(对比与比喻论证)“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不能心浮气躁。(五)延伸总结,形成完整的学习观【提问】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习?【明确】1. 人的学习首先是一种责任。人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就用手去抓、摸周围的事物,去感知事物的硬度、温度。2.学习,能得到我想要的结果。学习就是掌握一种生存技能!用知识武装自己,就是给自己增加必要的装备。学习最大的体会是,你遇到的所有问题,别人早就遇过;你遇到的所有问题,答案一
12、定在某本书里。所以,学习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这种需要就像吃饭、穿衣、喝水一样,是人的一种生存的必需。3. 见识到更大的世界,重新改变我们的世界观。通过学习,让我们认识到世界如此之大,人与人的差异这么明显。而且当你见识过,什么是好东西后,你就不想用坏的了,找到更高更明确的人生目标。4. 学习能改变你的思维、习惯和做事行为。很多人一生勤俭节约,努力工作,却还是一贫如洗。我们要意识到努力工作勤俭本身,并不能带来多少经济收益。所以要过上好的生活,光靠埋头努力还不够,一要努力学习,在思维上有所突破。有一句话叫“你永远挣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总之,学习使人明理,学习使人强大,学习使人充实,学习使人发展。【提问】如何才能学习好?到达学习成功彼岸有哪些条件?【明确】请大家写一篇小作文,300字左右,只谈一点,论述清楚即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