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docx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39359645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docx(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七章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第一节心理健康与高职学生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及评价标准(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什么是心理健康?不同的学科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心理学家H. B. English(1958)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

2、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学家WWBoe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国内学者刘艳(1996)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也有学者(张承芬,1997)认为,心理健康乃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稳与协调,并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论述,我们发现一个较好的心理健康定义都认识到并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适应,都

3、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状态。另外,在对心理健康理解时还应注意到:首先,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其次,心理健康是有等级的。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严重病态、轻度失调、常态和很健康四个等级。在这里,从常态到很健康是一种趋向,即正常心态的人如何从一般健康的心理水平向更为健康的心理水平转化。(二)正确理解和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特定社会角色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7条:1.保持对学习较

4、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的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求知欲望强烈,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习成绩稳定,能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从学习中体验满足与快乐。2.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心理健康的学生了解自己,接受自己,自我评价客观,自信乐观,生活目标与理想切合实际,不苛求自己,能扬长避短。3.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情绪会影响人的健康,影响人的工作效率,黝向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虽然也有悲、哀、忧、愁等消极情绪体验,但能主动调节自己,同时能适度

5、表达和控制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4.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5.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学生,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6.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以及处

6、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在环境改变时能面对现实,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使个人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及时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心理健康的人认识、情感、言行、举止都符合他所处的年龄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是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8.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往往被大学生所忽视。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普遍感到一种独立生活的放松和自由,远离了父母的“耳提面命”和中学教师的“面面

7、俱到”,他们变得无拘无束,随之而来的不良生活习惯也正在向他们靠近:无节制地上网和玩电脑游戏,旷课和睡懒觉,还有的甚至抽烟、酗酒。当一个人发现已无法控制自己的某种不良嗜好时,他已经背离了心理健康的正常轨道。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种相对的衡量尺度,而且,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不断产生和变化的。因此,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我们在理解和运用上述标准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一个人偶然出现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其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已患心理疾病。其次,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一种连续状态。在许多情况下,

8、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程度的差异。第三,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健康人的行为并不是时刻都符合心理健康标准,其心理健康与否是相对的、比较而言的,其间并无明确的界限。第四,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每一个人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作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以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无论从横向与同龄其他青年群体相比较,还是从纵向与成人或中学生相比较,大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这个结论看来尚需进一步商榷,但有一

9、点是相当明显的,即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高自尊的群体,他们通常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的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可能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一)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市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此前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还表明,有28. 75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据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2005年15岁以上人群患精神病人数为17.3%。大多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从总体情况来看,具有以下

10、几个特点: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偏低,心理障碍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焦虑、精神病、偏执、抑郁、敌意、恐惧、人际敏感和躯体化;情绪困扰比较普遍,研究表明,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的神经症在大学生心理疾病中所占比例相当高;因心理障碍退、休学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二)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发育的高峰,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1.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 学习是其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学习问题也常常给青年造成很大压力,这种压力如不能及时得以缓解,会影响青年的身心健康,表现在考试焦虑、成绩波动过大、学习缺乏动力、专业不满意、学习负担过

11、重等方面。一项关于学习的调查发现,学生中认为“时时感到一种压力和竞争”的占元,“常常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而担心不安”的占60.3。2.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心理问题 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惧、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及技能、代沟等。如,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能交往,从而陷人孤寂封闭的境地;有的学生虽能主动与人交往,但对他人的态度常持有偏见、误解和过分苛求,对他人缺乏同情、理解和尊重,难以为他人接受;良好的交往愿望和实际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是导致青年心理冲突和失调的主要原因。3.与性有关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随着身体的变化,生殖系统的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对性的好奇与对性知识的

12、渴求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正常需要。应对青少年及时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生理变化,正确处理好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生理现象以及交友问题。4.与求职择业有关的心理问题 表现为缺乏选择的主动性、不了解与自己的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功利、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等。如有的学生面对人才市场五花八门的招聘单位与条件不知所措,难以抉择;有的学生不知怎样进行适当的自我推荐;有的学生对社会种种现实不能正确分析,产生逃避社会或过于担忧的心理。5.社会适应与发展问题 青年期的自我意识迅猛增长,期望个人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但他们的社会成熟相对发展迟缓,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

13、到各种挫折与人际关系的矛盾,使有些青年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甚至形成环境适应不良与社交障碍,为此而感到苦闷、自卑,以至影响了身心健康。6.其他心理问题 如家庭关系、经济问题、出国留学、余暇生活、个性发展、人生态度等方面出现的困惑或苦恼。第二节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调适方法一、高职学生的情绪困扰及调适方法(一)高职学生常见情绪困扰的表现1.焦虑焦虑(anxiety)是个体主观上预感到不祥和担心时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害怕、担忧的混合情绪体验。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被焦虑困扰的大学生常常会感到紧张不安、思维混乱、惶恐害怕、注意力

14、不能集中,甚至记忆力下降,同时还容易产生失眠、头痛、食欲不振等不良生理反应。但焦虑并不一定全部有害,适度的焦虑能增强警觉,帮助机体应对危险。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焦虑能使学生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有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发挥。但过度焦虑则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大学生在临考前夜因高度焦虑而失眠,有的大学生则因高度焦虑在竞赛中不能发挥正常水平等。我们这里所说的困扰情绪的焦虑主要是指高度的焦虑。大学生常见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上。学习焦虑在学生情绪表现中最为强烈,其中又以考试焦虑最为突出;人际交往的焦虑与大学生的自我形象焦虑关系非常密切,这些学生缺乏自信,常担心自己不够漂亮、没有吸引力,这类

15、焦虑主要与自我认知有关。2.抑郁抑郁(depression)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落消沉的情绪体验。可以说,人人都体验过抑郁情绪,只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且很快会消失,因此属于正常范围。但是,如果抑郁持续存在,则可能转化为病态情绪。一般认为,抑郁情绪多发生在性格内向孤僻、多疑多虑、不爱交际、生活中遭遇意外的挫折、长期努力得不到报偿的大学生身上。处于抑郁状态中的大学生常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同时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他们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闷闷不乐,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兴趣丧失,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不愿参

16、加社交,故意回避熟人,对生活缺乏信心,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并伴有食欲减退、头痛失眠等。持续严重的抑郁对大学生的心身有严重的损害,可导致多种心身疾病,使大学生无法正常有效地学习和生活。被抑郁情绪困扰的大学生需要纠正错误认知,重新评价、接纳自我,积极参加交际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可以帮助自我摆脱抑郁情绪。但是,如果抑郁情绪比较严重,则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帮助。3.易怒愤怒(anger)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主观愿望相违背,或愿望不能实现并一再受挫时产生的激烈的情绪反应。大学生正处在心身急剧发展、热情高涨、激情澎湃的青年时期,容易在外界刺激下激起愤怒情绪,有时候似乎难以控制。例如,有

17、的大学生只是因一句刺耳的话,或一件不顺心的事,就激动得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或挥拳相向,可能铸成大错。待怒气发作过后,又后悔不迭。所谓:“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这种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通常,当人发怒时,会出现心跳加速、心律紊乱、血压升高,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脏停搏甚至碎死。愤怒会导致心悸、高血压、失眠、胃溃疡等躯体疾病,愤怒还会使人丧失理智,阻塞思维,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导致损毁物品、打架斗殴等许多失去理智的不良行为。大学生容易发怒与一些错误的认知有关,比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发怒可以威慑他人,可以维护利益或尊严,可以推卸责任,可以满足愿望,等等。然而事实并非易怒者所

18、愿,愤怒通常会降低自我控制能力,会破坏人际关系,会恶化自身的心境,所以他们得到)的不是尊严、威信,而是他人的愤怒、厌恶和自己心绪的更加不宁。此外,易怒与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个性基础也有较大的关系,如胆汁质的大学生就更容易冲动、发怒。4.冷漠冷漠是一种对外界刺激冷淡、漠不关心、缺乏相应情感反应的消极情绪体验。大学贪生处在青年时期,正是感情丰富强烈的时期,但有些学生的表现却与此特征一点都不相l符,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对自己的前途、国家的大事等漠然置之,对集体和同学态度冷淡。他们大多把自己游离于社会群体之外,独来独往,对一切都仿佛无动于衷。这种冷漠的情绪状态,多是压抑内心情感情绪的一种消极逃避

19、反应,对大学生的心身危害极大。具有这种情绪的人表面看似冷漠,内心却有强烈的痛苦、孤寂和压抑感。如果大学生长时间地处于这种情绪状态下,巨大的心理能量无法找到适当的宣泄途径,当超过了一定限度时,就会以排山倒海的形式爆发出来,心理平衡会遭到破坏,从而易导致各种疾病和心理障碍。冷漠的形成多数与个体的个性特点、生活经历,及人生重大生活事件或重要丧失有关。大学生应充分意识到冷漠的危害性,分析自己冷漠的原因,积极进行调整。5.嫉妒嫉妒是指他人在某方面胜过自己引起的不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绪体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情绪体验,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嫉妒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情绪。具体表现为看到他人的才华能力、成绩荣

20、誉、外表衣着等超过自己时感到愤愤不平、恼怒痛苦;当看到别人遭遇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恶语低毁、中伤。虽说嫉妒是人类一种通性,但不良的个性因素是产生嫉妒心理的重要原因,比如,那些虚荣心过盛、自尊心过强、自私狭隘、认知偏差、自控能力弱的大学生更易产生嫉妒,而且程度也比一般人更重。严重的嫉妒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嫉妒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造成同学间的隔阂甚至对立,同时嫉妒会造成个人内心的痛苦,甚至陷人苦恼中不能自拔。因此,需要对嫉妒心进行调节,可以从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转化嫉妒情绪及充实生活等几个方面人手。(二)高职学生情绪困扰的调适方法1. 保持乐观态度,寻找快乐乐观的态度能使大学

21、生保持快乐、稳定的情绪,尤其是在他们遭受挫折和经历失败的时候,其作用更为突出。因为积极乐观的态度能让困境中的人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从而有助于他们解决困难。乐观的态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渐培养形成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快乐,但并非每个人都能享受快乐。不少大学生埋怨没有快乐的理由,其实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应该到处充满快乐的源泉,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它们,所以有人说“决乐是自找的”,正是这个道理。那么赶紧行动起来吧,带上一颗快乐的心,保持乐观的态度,你一定能找到快乐的。2.学会宽容待人,悦纳自己自古以来,宽容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较高的修养,也是心胸开阔的表现,宽宏大量的人被视为君子。宽容表现为对

22、他人的宽厚忍让、不斤斤计较,也表现为对自己的包容接受,即悦纳自己。不肯宽容他人的人,也难得到他人的宽容,结果往往使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不肯宽容自己的人,则会常常处于自责、自怨和悔恨的情绪中,使心身受到损害。学会宽容,则不会为一时一事的得失成败大动感情,将有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3.学会合理疏泄,释放压抑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时时如愿,事事称心,免不了会陷人不良情绪之中。这些不良情绪虽然可以用理智暂时约束压抑,但却不能彻底排除,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导致心理状态失去平衡,甚至引起心理疾病。而合理的疏泄可以把不良的情绪释放出来,消除压抑感,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疏泄情绪的方式很多

23、,例如:可以向知心朋友倾诉心中的烦恼,或用写日记的方式释放自己的不快;也可以放声痛哭一场来释放自己内心的悲伤;还可以参加较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体力活动或伴着节奏强烈的舞曲尽情舞蹈来释放内心愤怒、压抑的情绪。当然,情绪的疏泄要适时适度,必须注意时间、场合以及方式方法,避免影响他人、自己和社会。4.积极与人交往寻求支持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往往更容易快乐和成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需求,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使他们排除孤独、空虚、自卑等不良情绪。在良好的人际交往中,大学生能获得友谊,获得支持和帮助。这些支持和帮助对于陷入情绪困扰的大学生尤为

24、重要。5.学会放松调节,有益健康当一个人心理压力过重,陷入紧张焦虑、烦躁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绪时,采用放松技术进行自我调节能有效地缓解压力和消除不良情绪。放松调节包括动态方式和静态方式两种。动态方式如体育锻炼,静态方式如静坐、冥想等。情绪调节的方法有很多,不可能一一列举,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当然也可以在实践中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另外,如果情绪困扰已经比较严重而且自己难以调节,那么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帮助。二、高职学生的适应困扰及调适方法伴随着高考后的喜悦,新入学的同学在金色的秋天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走进神圣的大学殿堂,当梦中的宿舍区、教学区、实验室、图书馆呈现在面前的

25、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一切都显得耳目一新,有太多的未知领域在吸引着他们,有太多的欢乐和烦恼在等着他们。面对不同的生活环境、学习内容、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绝大部分的同学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扰。(一)高职学生适应困扰的表现1.自豪感与自卑感并存能够挤过高考独木桥考上大学的同学,原来都是学校里的佼佼者,老师的青睐,同学们的羡慕,使他们成为同龄人的中心,无形中可能会产生某种过高的自我评价,同时也在一片赞扬声和羡慕的目光下跨入大学的校门,“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各种荣誉证书在其个人档案上一应俱全。可是进人大学以后,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分子,可以说是群英荟萃,强手如林,原来的学习尖子成了普通的

26、一员,优秀学生干部不再担任任何工作职务,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同时,进人大学以后大家从埋头苦读中抬起头来,有机会看清彼此,才猛然发现自己和其他人之间原来除了学习成绩,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差距,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方面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很多。特别是来自乡村、山区的贫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服饰落伍,或因浓重的乡音、知识面狭窄等方方面面,难免有使人相形见细的感觉,总觉得“见人矮三分”,于是产生自卑而沉默寡言,内向孤僻。在部分学生身上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由于各种迷茫的困扰,大学新生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心理说适,往往会愈陷愈深,导致适应困难。2.放松

27、感与紧张感同在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有很大的差别,许多同学在中学时的学习是在家长、老师的强迫下进行的,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并不高,往往带有一种学得辛苦、学得很累的感觉。另外,有些老生则会给新生谈大学生活心得,这往往会给一些大学新生产生这么一种假象:大学学习很轻松,甚至认为大学学习很容易应付。这样导致新生认为上课结束,课堂作业做完就无所事事了,甚至某些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作业,他们则会认为大学原来真无聊,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学的学习是开放性、主动性、自觉性的学习。大学里有开放的图书馆,开放的老师资源,开放的学术讲座,为你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另外,大学的学习涵义是多方面的

28、。同学可以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但这些都需要同学们主动、自觉。部分同学认为,大学上课真舒服,老师不检查作业,不用上自习,真轻松。于是,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发现大学并不像以前老师家长说的那样可以放松了,而是学业压力同样非常大,甚至更加繁重,听以马上又紧张起来,但是部分同学自我放松以后很难马上再回到紧张的状态,从而导致心理不适。3.孤独感与恋群感交织闭锁性(closure)是青年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个体情感进入青春期后就开始具有文饰、内隐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感,甚至可以是外显的形式和内隐的体验不一致。比如对某个事务明明是厌烦,但由于某种原因,却表现出很好的

29、态度;对某个异性明明是爱慕,想接近,但是由于自尊心或者客观环境的限制,有时会表现出无动于衷或做出回避的行为;希望与异性进行思想、情感交流,但因为怕对方或别人误解而有意表现出冷淡的情感等等。同时离开了家乡和父母,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面对不同的乡音和不同的背景,没有了生活的依靠、感情的寄托、心灵的慰藉,产生一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绪。自我闭锁和陌生的环境让大学生感到特别的孤独。然而,大学生心理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他们在掩饰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同时,又强烈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希望合群,与同龄人交往的愿望特别强烈。他们希望自己周边有一个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新集体,渴望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所以就产生了

30、孤独与恋群的困扰。4.求知欲与厌学心共融到大学是学习新的知识,完成自己的理想,所以每一位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大学里能够取得非凡的成绩。可是高考留下的后遗症,再加上大学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都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以至于很多同学都不适应,感觉到了学习上的压力,对学习没兴趣,从而产生了厌学的心理,以至于进入大学始终无法进入新的学习状态。5.空虚感与恐惧感共振在小学的时候,目标非常明确,是上好的中学,到了中学以后目标也是非常明确,就是上好的大学。由于有明确的目标,再苦再累也能忍受。可是进入大学以后好比船到码头车到站,多年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了。对于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说,大学梦的实现也就意味着理想和目标的消

31、失,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在起点上给我们一个目标,我们可以如同通过两点来画一条直线,很容易完成,但是如果只给我们一个起点,却没有目标,我们就会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我们就会有一种焦虑的心情,我们就会走得头晕。到了大学不知道干什么,没有目标使他们感觉到非常的空虚,非常的恐惧。6.自立性与依赖性相随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还没有摆脱“摇篮教育”的状况。学生在家庭来受到全方位的保护和照顾,如同在摇篮里的婴儿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吃饭”一样,学生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在整个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少有与父母与社会进行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他们年龄在不断地增长而生活自知、自理能力却

32、没有同步增长,以至于很多同学进人大学以后还不知道如何“做人”。从人的综合发展来看,可以说,这种“摇篮”式的家庭教育是一种“无教育”的家庭教育,而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模式。应试教育充当着办学的指挥棒,整个基础教育的主旋律是教师为升学考试而教,学生为升学考试而学。应试教育的特点是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学生跟着老师转,师生跟着书本转。学校的应试教育与家庭的“摇篮教育”一脉相传、相互依存。学生在学校一切依靠老师,被动地“享用”老师安排好的知识;带着“应试”的任务回到家里,不得不如同落进“摇篮”,一切靠父母,被动地“享用”父母安排好了的饮食起居。从而使得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自然而然形成了

33、依赖性、被动性的思维方式和人格特点,缺乏独立自主进行学习和生活的意识与能力,在生活和学习中依然带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随着身心发展和生活、交往领域的不断扩大,他们的成人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信任,渴望独立,强烈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的成人资格。独立的渴望和现实的依赖让部分同学陷人心理矛盾之中。7.希望与失望相伴大学生朝气蓬勃、富有理想。然而由于他们涉世不深,思想认识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上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处理不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存在着理想和现实的心理冲突。他们的理想常常脱离实际,常有一些幻想成分,理想和现实一致性不高。而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说,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更大。进

34、入大学前他们心中的大学校园是温馨浪漫的,大学教师是侃侃而谈、超凡脱俗的,同学之间的友谊是纯洁无暇的,校园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可是到了大学以后呢,发现校园也不是想象中的那座金壁辉煌的知识殿堂,也没有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学生活,教室似乎并不那么窗明几净,图书馆并不那么雄伟壮观,宿舍也不是想象的那样舒适,跟家还是有一段距离,就感觉到非常失望,觉得大学生活也不过如此。因此,多数学生入学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加之他们对自己的评价缺乏客观性,造成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而差距越大,其内心就越失望。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失落感使得大学生看不清自己的前进方向,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成就感淡化。(二)高职学生适应困扰的

35、心理调适措施大学生适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之一,因此大学生要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就必须适应大学生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大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发挥潜力,抓住学习的最佳时机,制订合乎实际的计划并付诸行动;有助于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避免自视过高导致的自负自满,或者估价过低产生自卑沮丧的消极情绪;有助于形成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大学生在外部环境和自我身心不断变化过程中,保持满意和偷快的心理体验和心境,表现乐观而自信的生活态度,克服内心波动,培养积极参与和协作精神;有助于更好地完善小我,改造大我,不断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完善自我,进而达

36、到自我成才。2.主动熟悉生活环境,寻找新环境带给你的愉快 人的一生不同阶段会经历不同的新的生活环境,大学新生面临的校园环境是人生中适应新环境的第一阶段。新的生活环境中必有许多新的特点,会带给你新的体验和新的愉快。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必将有所收获。在主动挖掘新的生活环境给你带来愉快的同时,也要尽快地处理新环境给你带来的不便之处。这样,你才能更好地享受大学生活,安心地学习。3.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做好大学学习生涯设计 中学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即考大学。而大学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有的同学是考研,有的同学是想找一份好的工作,有的同学只要能混张大学文凭就知足等。无论你的目标是其中的哪一种,你都要根据自己的

37、实际情况,认真地给自己定位,同时制订一份详细的大学学习生涯设计,要将大而不具体的目标划分成各个阶段小而精确、详细的目标。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大学生活和学习中的成就感和充实感。4.学会与人沟通,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离不开良好的人际沟通,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开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之门,是化解误会和冲突的宝剑,是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润滑油。人与人相处过程中,你尊重别人,别人也同样会尊重你,这样就会彼此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只有建立在理解和信任他人的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才能纯洁、长久而有活力。5.努力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集

38、体生活既能锻炼同学的生活自理能力,更能够锻炼同学的团队合作精神。集体生活可以给你提供生活自理的榜样,同样也给你提供自理能力增长与否的参照物。适应集体生活的人际关系、不同个体的生活习惯会为你将来走上社会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适应不同的人际关系和不同的生活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三、高职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及调适方法(一)自负心理及其调适自负的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一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地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这种过分的行为,反

39、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1. 自负的一般表现1.1 自视过高,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这种人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顾及别人,不求于人时,对人没有丝毫的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他服务,结果落量得个门庭冷落。1.2 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这种人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总是将自贬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总贬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1.3 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这种人有很强的自尊心,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其嫉妒之心油然而生,极力去打击别人、排斥被人。当别人失败时,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的帮助

40、。同时,在别人成功时,这种人常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2. 克服自负的负面影响人不能没有自负。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在适当的范围内,自负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帮助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他们能勇往直前。但是,自负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人们,反而会影响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2.1 接受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接受批评即是针对这一特点提出的方法。它并不是让自负者完全服从于他人,只是要求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别人的批评,改变过去固执己见、惟

41、我独尊的形象。2.2 与人平等相处。自负者视自己为上帝,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无理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平等相处就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2.3 提高自我认识。要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放,失之偏颇。对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2.4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负,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辉煌的过去可能标志着你过去是个英雄

42、,但它并不代表现在,也不预示着将来。(二)嫉妒心理及其调适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是对他人的成就、名望、品德、优越地位及既得利益的一种不友好的、敌视与憎恨的情感,它把强于自己的人看作是对自己的威胁,是自己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因而对他感到不悦,甚至产生怨恨、愤怒的烦躁情绪。嫉妒心理是一种积极地想排除别人超越地位的心理状态,具有破坏和憎恨的感情色彩,是妨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卑劣的情感。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交往中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并很快地导致诸如中伤、怨恨、低毁等妒忌行为的发生。而更强烈的嫉妒心理还具有报复性,他把嫉妒对象作为发泄的目标,使其蒙受巨大的精神损伤。嫉妒心理的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最早

43、的程度较浅的嫉妒,往往深藏于不易察觉的潜意识中,如自己与某同学相处很好,对于其优势名誉、地位等并不想施以攻击,不过每念及此,心中总会感到有一些淡淡的酸涩味;程度较深的嫉妒,是由强度较浅的嫉妒发展而来的,其标志是当事人的嫉妒心理不再完全潜藏,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显露出来,如对被嫉妒者作间接或直接的挑剔、造谣、诬陷等;非常强烈的嫉妒,嫉妒者已丧失了理智,向对方作正面的直接攻击,希望置别人于死地而后快,这往往会导致毁容、伤人、杀人等极端行为。1. 嫉妒心理的特点1.1 普遍性。嫉妒在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也不管是低年级同学还是高年级同学,每个同学心中或多或少有嫉妒心理,只不过有的人

44、嫉妒心理强,有的人嫉妒心理弱罢了。1.2 潜隐性。大学生中的嫉妒心理一般不表现在表面上,而是深藏于内心之中。因为他们担心别人知道若自己有嫉妒心会疏远他们,但又不服气别人的成就。1.3 临近性。大学生嫉妒的对象往往是其身边的同学,甚至是十分要好的朋友。1.4 社会性。大学校园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嫉妒心是在这个特殊的小社会中逐步形成和表现出来的。1.5 嫉妒者会有一种无法摆脱、充满压抑和矛盾的挫折感,这种人不愿承认和面对现实,但他们又不甘落后,对方的任何进步对于这种人来说都是挑战,为此他们终日闷闷不乐,精神萎靡。2. 嫉妒心理的克服嫉妒这种“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常导致害人害己的不良后果

45、,大学生应学会理智地处理嫉妒心理。2.1 正确地看待人生的价值。这样,你就能摆脱一切私心杂念,心胸开阔,不计较眼前得失,更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嫉妒他人的成功了。一个埋头于自己的事业追求的人是无暇顾及别人的事的。俗语“无事生非”,正出于此。一个人没有理想,胸无大志,无所事事,就会挑别人的刺,寻别人的短,自己不进取,却去阻碍他人前进,唯愿众人都平庸度过一生。2.2 发挥自我优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各人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追求万事超人前既无必要,也不可能。要全方位地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正视自己的差距,扬长避短,发现并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力求改善现状,开创新局面。2.3 培养达观的

46、人生态度。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自得其所,各有归宿;要有勇气承认对方比自己更高明更优越的地方,从而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自己。这样就能从病态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中解放出来,从嫉妒的泥潭中自拔出来。2.4 密切交往,加深理解。许多嫉妒心理是由误解产生的。嫉妒者误认为对方的优势会造成对自己的损害,从而耿耿于怀。所以要打开心扉主动接近别人,加强心理沟通,避免发生误会,即使发生了也要及时妥善地解决。(三)多疑心理及其调适多疑是人际交往中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

47、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焦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1. 猜疑心理的表现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如果看见两个同学在窃窃私语,就以为在说自己的坏话;别人无意之中看自己一眼,以为别人不怀好意,别有用心;每当自己做错了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也怀疑别人早就知道,好像正盯着自己似的;别人无意之中说了一句笑话也以为在讥讽自己;怀疑别人对自己的真诚,认为这些都是虚假的,整个世界都是罪恶

48、的,自己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经常地感到孤独、寂寞、心慌、焦虑;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或给自己使坏。喜欢猜疑的人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这种人心有疑惑却不愿公开,也少交心,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个体与外界的联系,妨碍感情交流,这种人将会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2. 猜疑心理的克服猜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对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灵气,有创造力,但如果过于敏感,特别是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了。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2.1 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如“疑人偷斧”中的那个农夫,如果失斧后冷静想一想,斧头会不会是自己砍柴时忘了带回家,或者挑柴时掉在路上,那么,这个险些影响他同邻人关系的猜疑,或许根本就不会产生。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这种猜疑显得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企业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