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0课21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0课21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0课21课_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导学案是老师对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理解的详细表达。下面是WTT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答案10课21课,仅供参考。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答案10课21课(一)课文导引本文是一篇语录体散文,通过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阐释,表达了儒家宗师孔子高屋建瓴的见解。文章篇幅短小,但含蓄隽永,令人回味。学习是积德之基,所以论语开篇阐述了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方法。虚心的学习态度、适宜的学习方法,将成就一个人的品行与学养。阅读论语,要潜心揣测孔子说话的语气,有助于理解论语的思想,有助于领略孔子的精神风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反问有力,达观
2、而洒脱。“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自问泰然,谦逊而自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优良的学风,事实上也是孔子一生的写照。南怀瑾说:“‘诲人不倦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必需要有宗教家的精神,爱人爱世,需要有捐躯饲虎,入海救人的牺牲精神才行。”他不去做官,专心修诗书,订礼乐,从学弟子越来越多,为儒家思想的传播竭尽全力,也使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孔子学礼于老子,孔子学乐于师襄.孔子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深化浅出,弟子们怎能不心有所得,欣然有悟呢?温故知新、学思结合、不耻下问、广求师道,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课文练习1.给以下加点字
3、注音。论语() 不亦说乎() 不愠()必有我师焉()罔() 殆()2.摘出出自论语十那么中如今常用的成语。3.用现代汉语解释以下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4.选出以下“而”的用法不同的一组(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C.学而不思那么罔 D.思而不学那么殆拓展阅读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
4、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释:进:前进,此指不再学习新的曲子。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志:志趣,意旨。穆然:默然,沉静深思的样子。几:通“颀”,颀长。望羊:亦作“望洋”,远视的样子。【比拟赏析】孔子云:听其言,观其行。此文内容和课文有映照、印证的关系,课文阐述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此文那么详尽描写孔子学琴的语言、行动与心理,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学习音乐的典范,反映出孔子自己好学、善学的精神和品质。课文是记言,此文是叙事。两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万世师表-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阅读训练】5.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习:( )(2)师襄子辟席再拜 辟:( )6.用“/”给以下句子划分停顿。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7.用现代汉语解释以下句子。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8.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1.lún yuè yùn yn wng dài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1)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2)孔子说:“只学习而不考虑就会迷惑不解,只考虑而不学习就会神思枯竭,在学业上陷入困境。”4.A(A中
6、“而”表示顺承,其余的三句中的“而”表示转折。) 5.习:熟悉。开拓:同“避”,分开。 6.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 7.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8.印证了“学而不厌”和学思结合的道理,对学业应精益求精,而不能浅尝辄止。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答案10课21课(二)第21课风筝教案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2.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展探究性学习。3.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情感,理解内容。2.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教学设想: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
7、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教学中要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同时这是七年级学生入学首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才能,擅长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考虑。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妙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其实在误解中也有亲情,你遇到过吗?(学生议论)今天我们一起感受鲁迅和他弟弟的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8、。二、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老师通过课件补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_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土、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
9、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用心 爱心 专心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小组长交换检查,老师抽查)丫杈( chà ) 可鄙( b )虐杀( nüâ ) .笑柄( bng )瑟缩( sâ su. )点缀( zhuì )宽恕( shù ) 苦心孤诣( yì )荡漾( yàng ) 憔悴.( qiáo cuì)3.听读。老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或录音)。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难懂句子。4.学生自读,可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并考
10、虑: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读完课文你最大感受(从感情角度)是什么?(用词语表示)5.学习小组合作学习。(1)小组朗读展示,读出感情。(2)学生交流考虑问题:(1)课文回忆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我知道自己错了备向弟弟抱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这件事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2)学生谈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如沉重、懊悔等。三、合作交流:进一步画出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同时记录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下节课班内交流。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的整体内容,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还有许多疑问,那么,本节课继续
11、研读课文,共同质疑进步。二、探究:理解兄弟冲突: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例如:“我”:嫌恶 小兄弟:喜欢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注意此处的描写),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例如:天真、活泼、聪明。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长进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例如:从刚刚同学们的分析p 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非常保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答案10课21课(三)理解作者自省: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
12、?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例如:“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2.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例如:联络“惩罚”一词,就比拟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如今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详细指前文的哪件事?例如:详细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在偷偷做风筝时,气的我把快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例如: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
13、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慨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可以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理解主题(提示:可从手足情、游戏的意义、自省精神等角度考虑,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制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保卫。质疑(要求学生提问题):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