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随笔 物理教学随笔感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学随笔 物理教学随笔感言.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物理教学随笔_物理教学随笔感言物理教学很辛苦,所以写一篇随笔,将你所有的感言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吧,接下来WTT为大家整理了物理教学随笔感言,!物理教学随笔感言篇一本人任教初二物理,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无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的注重。自使用新教材后,我们普遍感到压力,必须不断进步自身的素质,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精神就是把老师和学生从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大的个人开展空间。新课程的要求老师可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展调整和创新。以前教材中偏难,偏旧,没用的东西不少,而如今有用的有价值,有用的内容多了,并且在教
2、学中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展。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1、让学生自信快乐地学习:初中学生年龄在十三四岁,稚气未脱,活泼好动,感性认识占主要地位,课堂上应多用实验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物理。因此本节课设计以学生提问为起点,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才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消费、生活实际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活泼,能提出许多问题。学生能独立完成许多老师意想
3、不到的问题,特别是探究开场,老师备课时原方案通过步步提示让学生表达出设计实验的方案,没想到课堂上学生却是争先恐后地想表述,使整个45分钟的课堂学生情绪高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2、给老师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对平面镜提出了许多老师想不到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小镜子能照出很大的像?摩托车旁的镜是不是平面镜?课堂上说实话老师有些紧张,总担忧学生提出怪异的问题,老师的智慧和灵敏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以为学生只能描绘如何探究自己的猜测,没想到有一名学生并不满足于口头表述,说:“老师我想边做边表述,行吗?”我赶紧让他上台表述,全班同学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之后还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先将两
4、只手电筒放在等间隔 的地方,看看像是否在我猜测的那个位置。”(逆向思维!太好了!)场面令我感动。实验结论的描绘时,也有同学大胆质疑:我找到像的位置了,可是为什么像总会更高或更低些?我动一动玻璃板后,有时又能用不亮的手电筒接到像呢?这位同学对实验的评估,我在自制教具时并没有考虑垂直问题(因为玻璃板事先有要求做成垂直支架),这一来倒在课堂上让学生给解决了,这让我坚信:学生的细致可以超出老师!3、思教学之过: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有些问题没有直接答复,如:(1)为什么小镜子能照很大的人的像?(2)摩托车旁的镜子是不是平面镜?在问题罗列后又立即出示演示,虽演示能吸引学生,但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也许学生能想
5、出比老师更好的方法,课后的学情调查中,一位同学和我交谈说:“老师你演示之前,我就猜到用蜡烛可找到像,因为在家我玩过镜子接火炬游戏。”看来我低估了学生。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在“二平面镜成虚像原理、三平面镜的应用”不敢放得开,约只用了15分钟,特别对“虚像”这一难点没有板书,只用多媒体显示,且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对简单,对学生作图才能的培养可能不利。对“潜望镜”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也因时间仓促而未能完全分解展示给学生。4、想教法之变: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老师教育教学观念要更新,应认识到: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才能,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
6、同等重要的。要从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中转变过来,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改变教学法手段,充分认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从一堂灌中退出,课堂应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像平面镜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让学生历经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辩证地对待问题。一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学法的指导应贯穿全程如何让某一种才能的培养突显,在课堂中对教材的处理应是有所舍弃、有所加强,假设要面面俱到,必将面面不到。物理教学随笔感言篇二一、反思教学内容老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授课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地分配。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要
7、防止师生互动交流不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反思,就可以防止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如我在讲授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透镜”一章的内容时,按照由浅人深的原那么,根据以往授课时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把教材的编排顺序给予调整。先认识光的折射,再学习透镜,使学生学得轻松。事实上,教材再舨时也是这样调整的。因此,有益的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二、反思教学方式授课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包含课堂气氛是否让学消费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老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热烈等。同时,还包含内容如何处理,顺序如何安排,语言如何运用,
8、手段如何优化,构造如何布局,学生兴趣如何激发,师生交流如何构建等。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才能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课后辅导。其次,要进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注重学法指导,初中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根底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如温度的概念;二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根底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如能量的概念。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经历观察、分析p 、推理、综合等过程后,才能完好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本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
9、能得到真正的锻炼,表达其学习的主体角色。三、反思教学过程古语说“有的放矢”,教学反思应是一种具有指向性、针对陛的行为,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老师的表达才能,包括口头语言表达才能、书面语言表达才能、体态语言表达才能是老师必备的根本功之一。如是否口齿明晰、是否富有兴趣性和感染力、体态语言是否亲切自然等等。因此,物理老师应尽可能地反思自己的课堂陈述,合理掌握授课语调,形成亲切得体的教姿教态,提升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四、反思教学行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是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过程。教学活动中师生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
10、全过程,并升华为自己的精神享受是至关重要的,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先设计了几个猜测问题,如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从细管向乒乓球吹气等,让学生从平时的经历中做出猜测,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将反思的结果及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采用游戏法、竞赛法、活动法,逐步开放课堂。游戏的参加与活动的增多,非但不会使教学进度滞后,反而因学生参与程度的进步而进步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物理教学随笔感言篇三物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程,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就滔滔不绝的给学生罗列了一大堆生活现象,让他们来解释这些现象。经过同学们热情的讨论后
11、,我告诉了学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物理,以及这些生活现象会用物理来解释。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声学和光学时候,可以问为什么打雷和闪电明明是同事发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打雷的声音?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重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根底。老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改下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12、。所以老师要相信学生的才能,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局部。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p 、描绘、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络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时机。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
13、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根底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才能。总之,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都能使使学生真正理解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