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级管理第一章(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班级管理第一章(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学班级管理第一章-第 9 页班级管理第一章班级概述学习目标:1.了解班级的结构与特点。2.掌握班级的基本属性。3.理解班级的社会功能。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班级的性质、作用、结构、特点、功能以及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行认真细致地学习探究,为将来做好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一节班级的定义、结构与特点班级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物。随着近代西方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加速,教育普及要求越来愈迫切,传统的学校教育形式个别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要求,班级授课制便应运而生。班级授课形式使学校的教育功能大为加强。班级
2、授课标志着学校教育职能向社会的渗透和扩大,同时也意味着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在学校教育活动方式和组织形态上向班级的凝聚和强化。原先学校层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任务与责任直接下移到了班级。班级由此成为教育领域中最受关注而又最活跃的教育教学组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班级是缩小的学校,学校是放大了的班级。一、班级的定义“班级”对于现代社会里的我们而言并不陌生,以至于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事实并非如此,班级的产生与发展是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的。班级教学最早产生于16世纪的欧洲。班级最初形态不是现在的状态,最早是按年级进行划分的,粗略地将一个年级作为一个授课单元,这恐怕是班级的萌芽。1538
3、年,德国斯特拉斯堡市督学J.斯图谟创立了第一所文科中学,主要培养封建君主国的统治人才,是为贵族、律师、牧师和医师等上层社会子弟所建的学府。起初,学习年限为8年,后增至10年。课程几乎全是拉丁文和希腊文。在管理方面分设九个年级,并进行了班级教学与管理的尝试。耶稣教会办的学校也进行了班级教学改革。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马斯。不过人们较为一致地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是班级的真正提出者。他在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一书中,对班级及其特点、功能等问题,第一次从理论上作了概括性的阐述和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所用的班级概念与今天的班
4、级概念有着很大不同。他所谓的班级是“学校的一切儿童规定在校度过六年,应当分成六个班,如有可能,每班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其他班次。”显然夸美纽斯这里所说的班级是一个年级。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方式不断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改变,社会不断进步,求学的人数不断增加,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一个年级一个班,早已不合时宜,一个年级中设置多个班已成为普遍现象。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的时间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京师同文馆。随后多处兴办新式学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与管理的形式便逐渐普及开来。现代学校里的“班”与“级”已有各自的含义,“班”是学校里学生群体的基本单位;“级”则表示这一群体身心所处的发展阶段
5、。班级连在一起使用就形成现在意义上的班级,即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顺利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将年龄相近、身心发展水平相当、文化水平相同的一定数量的儿童组成一个或多个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二、班级的结构与特点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它的组成结构随着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不同的结构方式会有不同的功能释放,所以,了解班级结构与变化有助于更好地做好班级管理。(一)班级的结构班级是一定数量的成员在固定的场所,依照一定的结构或方式,为了共同的目标所组成的群体。班级的形成需要四种要素,一是要有活动场所。二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成员,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情况不同,组成的成员数量大小不同,发达国
6、家一般在20人以下,发展中国家的人数有所偏高,我国教育部曾就班级人数有着严格规定,中等以上学校班级人数在45人,小学班级在40人以下。但是我国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多数城镇小学班级均超过60人,多者在120人以上。三是要有共同目标,班级集体有着自身的目标,具体内容随着教育教学任务不同有所变化。四是要有一定结构,这种结构不是单个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综合有机体。班级的结构从其性质而言,可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两种形式。静态结构是指组织本身的建制与制度规范。吴康宁教授从班级成员角色的结构视角把班级中的组织分为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所谓正式结构是指组织中的工具性角色的结构,就班级组织而言就是指为完成工
7、作而服务的角色。我国班级正式结构为班干部、小组长、一般成员三层结构。与其他静态组织结构相同呈金字塔形,是导致学生形成地位差异观念及权威服从观念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非正式结构是指除了正式结构之外的其他结构,是指班级成员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成员间相互选择自然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结构,它们同样是影响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文化资源”,学生自己通过在非正式结构中所处位置进一步体验着“社会地位”差异,接受着群体对其肯定或否定的“社会评价”,形成群体生活中的成功感、平凡感或失败感。动态结构是指组织运行中成员间相互协助、相互制衡的关系结构。一般而言,班级中成员间会存在单干式结构、竞争式结构和合作式结构三种。第一种是
8、单干式结构。它是一种松散型的班级结构模式,其内核是放任主义、个人主义的,最大的特征是个人的独立性,与集体目标无关,动机是任务掌握型,优点是避免个人被强制处于社会比较忧虑之中,但不利于班集体的形成,不利于儿童协作精神的培养。而且个体在中小学时期亦难形成稳定的个人目标,单干式结构易使个体迷失方向,意志松懈,不利于对学生的培育。第二种是竞争式结构。在竞争式结构中,以竞争为主要表现因素,学生间的成就目标及活动会相互排斥,因为个体达到目标的机会因其他有能力的学生的存在而减少。这种情况下学生所追求的目标实际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需要在学习业绩上与他人进行比较,即个人把超过别人作为成就目标,每个人都被迫处于
9、“社会比较”的情境之中。学习成败是能力水平高低的标志,决定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竞争式班级结构重视能力甚于努力,但因为每个人的社会小环境、家庭教育、先天遗传、前期知识累积上的差异,个体并非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种竞争本质上是一种不公平竞争,一部分学生处于不利的境地,一部分学生注定要失败,这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失败,可能会形成心理学上“习得性无助”现象,甚至成为“失败接受者”;另外这种竞争式结构易诱发攻击性行为,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形成,影响优胜者和失败者双方心理健康发展和品德养成。现代研究显示,在决定个人成功的因素中,个人学绩和个人的智商(IQ)仅占小部分比例,而大部分由个人的情商(EQ)来决定,中
10、小学正处于人格成型、行为社会化的关键期,竞争式结构无疑会带来不良影响。这种方式以造就少数优秀,牺牲大多数正常学生为代价。我国目前学校班级结构多数是以这种结构为主,这也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之一。第三种是合作式结构。在合作式结构中,只有取得群体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就,故而个人获得成就的机会,反而因其他人的存在而增加。个人能否达到目标取决于群体目标的实现,成就是互享的。学业成就的高相关导致同伴间的互动更加积极,以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使互助成为一种内在的普遍形式,以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对于违反集体规则者,集体会给以压力和约定俗成的惩罚,这一结构有利于学生业绩的获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
11、性,养成协作精神和技巧,有利于未来社会成就的获取。同时这一形式不排斥竞争,合作式结构中也有竞争,不过这种竞争是群体间竞争,竞争的结果依靠群体内合作和个人的努力,巧妙地将竞争、合作和单干三因子溶于一炉。当然这一结构也有缺点,如它对那些内向型、惯于自我单干式的学生会造成焦虑和不适感,产生“社会减弱效应”,参照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发展从属于生产力发展这一原理,要解决教育中大众化与个别化这一矛盾,使教育适应并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未来的课题。从目前看,按班级教育管理效益最大化的要求,合作式结构无疑是一种最佳选择。(二)班级的特点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小的基层组织实体,这种实体具有同质性、
12、可塑性、合作性、社会性和教育性等特点。1.同质性班级的同质性特点表现在班级组成人员在年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情感、经验、价值观、是非观、认知能力、判断力等方面都相同或相似。这一群体的同质性主要体现在共处于同一年龄阶段,其身体与心理发展都处于同一水平上,每个个体的行为表现趋同。正是基于对这一特点的认识,我们才把班级管理与其他群体的管理区别开来。2.可塑性班级的可塑性是指班级群体及班级中的每个个体都有继续培养或改变的可能性与成长空间。可塑性是由赫尔巴特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在他看来,“学生是具有可塑性的”,这是一切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教育将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一命题的提出旨在反对康德
13、伦理学中的先验主义和宿命论。尽管赫尔巴特坚信“学生是具有可塑性的”,但他却并不认为这种可塑性对所有人、在所有方面都是等同的。从学生的年龄上看,其可塑性与年龄成绝对的反向趋势,即言之,年龄越大,其可塑性越差,到其成年之时,则基本上不可塑造了。“成人的定型过程在其内部延续着,而教育者对此是无能为力的。”3.合作性合作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配合一起学习或工作以达到共同目标的行为。班级是由多个个体与各种小团体组织组成的集体,很多活动任务与预设目标是靠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支撑完成的,所以班级具有极强的合作性。合作是需要条件的。成功的合作一般需要:目标一致。任何合作都要有共同的目标,至少是短期
14、目标相同。认识统一。共同的目标指引下,合作者需要达成共识,统一行径,合作方可顺利有效。彼此尊重与信赖。彼此尊重、信赖是合作的基础,没有彼此的尊重与信赖,合作是虚假的、无效的。合理分工。活动大或任务繁杂才需要大家的合作,所以合作是一系列分工运作,协调统一的过程。合理分工是合作有效的前提与条件。基础保障。合作不是空谈,所需资金、实物、工具、设施、设备等都需要落到实处,还包括时间上的占有与安排,空间的使用许可等,没有这些基础保障合作就会落空。班级合作与其他合作相比,虽说任务不太复杂,活动涉及面不广,但它仍具有合作的一般特点。4.教育性群体动力心理学领军人物,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库尔特勒温
15、(KurtLewin,18901947)在其拓扑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生活空间”概念来解释个人与环境间的关系,认为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个人行为或心理事件用B表示,S用来表示人及整个的情景,其公式应为B=f(s)。他认为人的心理环境是开放的,人的行为与环境存在着动力关系,所以常常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很大,几乎到了环境决定着人的行为的地步。班级是学生的一个“生活空间”,学生个体时时刻刻都在接受着来自整个生活空间的种种影响,这些影响改变着学生个体的种种言行与习惯,并使其向着班级教育总体目标趋近。5.社会性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学校中组织与组织,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都存在交互作用的活动
16、关系,这种活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从社会角度来看,班级的各个成员又是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一个个节点,与社会存在着种种联系。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说,班级的社会性都是显而易见的。在班级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班干部,班干部与同学,班干部与班干部等之间的相互交往,构成了班级中的种种“社会关系”网。学生们生活在这层层的“社会关系”中得以历练与成长,逐渐地走向成熟,完成他们的社会化进程。第二节班级的属性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看待,几乎没什么分歧。但是若将其确定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群体或者什么系统,恐怕就很难说服大家获得认可。教育学界曾就这一问题展开过激烈争论,最终也没有达成
17、共识。不过,这场学术争论倒是为我们正确认识班级属性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视角,为进一步探讨班级的属性奠定了基础。之所以要确定班级的属性是因为它关系到在班级中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关系到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学生,以及如何对班级进行管理和班级教育教学功能的实现问题。鉴于此,我们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一、班级作为社会系统塔尔科帕森斯(TalcottParsons,1902-1979)在作为一种社会体系的班级:它在美国社会中的某些功能中将班级看作社会系统。这一社会系统具有如下特征:(1)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人群的交互作用;(2)一个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处于“社会情景”之中;(3)行动者之间与规范及
18、和谐的认知期待,因而通常具有某些相互依存的一致行为表现。他认为,班级既是一个由师生组成的正式组织,又是一个学生群体,每个学生成员的个人情意、认同感与归属感都影响着班级正式组织的活动。能否把个体的行为与组织的行动统一起来,取决于教师的指导,而教师的指导又与他的价值取向有关。于是,帕森斯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价值取向的模式类型。他认为,在班级社会中教师指导学生行为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下列五种配对形式的价值取向模式的选择:(1)感情性与感情中立。指师生在互动情景中,须处理好感情因素与理智因素的关系,既要真心诚意地热爱学生,又要保持一定的分寸。(2)扩散性与专一性。指师生在互动情景中,承担义务的范围要适度,
19、既不可能像父母与子女之间那样广泛,也不应该像店员与顾客那样过分专门化。要把全面关心每个学生与不同情境下的个别交往结合起来。(3)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师生在互动情景中对学生做出评价时,要处理好按共同标准统一要求与特殊情况下须区别对待的关系。(4)自致性与先赋性。指师生在互动情景中考察学生行为时,要处理好实际表现与先天条件,如种族、家庭背景、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关系。(5)自我导向与集体导向。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和自己做出行动时,要处理好个人需求与群体需求的关系。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行为体系都具有对外适应、模式维持、目标实现、系统整合四个功能。将班级视为一个社会体系,那么班级同样具有这四个功能,据此就可以发
20、现社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解释班级社会体系中各种行为的社会原因。遵照班级作为社会系统理论,我们对班级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关系及作为班级社会系统的功能问题做进一步探讨。(一)班级社会中的关系分析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其中势必存在各种关系,文化人类学家M.米德(M.Mead1901-1978)曾把社会分为三种,一种是重视竞争的社会,一种是重视协同的社会,还有一种则是两者都不重视的社会。由此可知,社会存在两种关系,一种是竞争性的人际关系,一种是协同性的人际关系。人们往往在这些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找到自己成长的契机。据此,日本社会学家片冈徳雄提出,人际关系是一种成长,是人生大课堂。他把竞争与协同的人际关系看成为一
21、个坐标轴,再把努力目标是功利性的还是自我实现性的看成为另一个坐标轴。正是在这样构成的四个象限中,我们才可以得出这一推论。如图1-1。图1-1成长和人际关系若按照盖哲尔林发姆(Getzels,Lipham)和康培尔(Campbell)的社会系统理论来分析班级中的社会关系似乎更加全面。其社会系统理论见图1-2。图1-2班级社会系统我们仔细研读这一图普后发现该图含有多种复杂关系,通过这些关系生成该理论的基本观点:1.组织是由制度及个人两个部分交互作用而成的制度是由多个角色构成的,而角色则被赋予角色期望。制度、角色和期望三者一起构成组织活动的规范,其目的在于达成组织目标。个人具有人格,而人格则由需要倾
22、向产生。个人、人格和需要倾向三者一起构成组织活动的个人行为层面,其作用在于支撑组织的运行。由此可以看出,组织的行为依赖于制度与个人之间的交互作用。2.组织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组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边环境产生交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所以组织中的各种关系不仅相互交互影响着,同时还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譬如,民风、民俗文化以及价值观等。3.要兼顾个人与组织目标的达成组织制度角色期望组织的行为组织个体个性需要倾向个体的行为这个兼顾个人与组织小单元可以充分说明个人与班级,个人与个人之间一系列矛盾的形成与解决。课堂外的文化价值与课堂内制度期望之间的矛盾,角色期望和个性倾向之间的矛盾,角色矛盾(规定角色的不一致
23、、期望不一致、多角色)个性矛盾,这些矛盾影响着整个班级体系运行方向和质量。从这一小单元的组成还可以解释角色与个性间的矛盾模式:在改变行为方面的班级领导倾向于一般规律的角色期望、个性的社会化与倾向于特殊规律的个性倾向,角色的个性化之间的矛盾问题。4.要注重环境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文化习俗价值一般规律的内容机构角色期望社会组织可观察到的行为个体个性需要倾向特殊规律的内容有机体素质可能性据此可以推出理想型的班级组织建设模式:(1)在这种组织中每一个个体有相同的目标,所以这些目标变成他自己需要的一部分。(2)每一个个体相信,如果目标可以实现的话,他们所持的期望便是合理的。(3)他认为他从属于一个团体,有着
24、相同的情绪联系和理性信仰。盖哲尔这一理论模型说明学生在文化、习俗、价值、有机体、体质、潜能诸因素影响下,学生可依据“人格的社会化”和“角色的人格化”两个途径进行变化。在这一变化进程中,班主任的管理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是不可低估的影响因素。(二)班级作为社会系统的功能分析1.社会化功能。涂尔干(E.Durkheim)认为,班级作为一个微型社会,不同于家庭,而类似于成人社会。班级社会系统的功能,就是把一个“个别存在的人”变为一个“社会存在的人”,即使其社会化。在班级社会系统中,使个体成为具有社会观念、分享社会情感、遵守社会规范的一份子。2.选择功能。韦伯(M.Weber)认为,学校是一个正式的组
25、织,它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阶层和结构关系,并为之服务。班级社会体系是学校完成这种使命所进行的选择人才使其认同现存社会、并获得现存社会法定资格的必经过程。当今世界各国各级各类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对象、所提供的教材、所设计的课程、所进行的教学、所奉行的考试、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都不相同,他们各自目的也不相同,均按照各自国家的利益,为各自社会选择和认定适当的人才。因此,班级社会系统的功能在于“选择”。3.社会化和选择的双重功能。帕森斯(T.Parsons)分析和研究了美国中小学班级,认为班级社会系统具有社会化和选择的双重功能。他认为,班级系统的社会化功能就是要使个体从属于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尽其在社会结
26、构中的角色义务,并培养“技术能力”和“社会能力”。班级系统的选择功能在于本着学生的成就表现,根据社会的职业结构分配人力资源。4.社会角色的社会化功能。德里班(R.Dreeben)认为,班级系统结构有别于家庭,班级成员较多,组成的系统较复杂,接触时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学生群体的出身背景各不相同。在这样的群体中,学生学到了扮演成人的社会角色所必须具备的四种特质:独立意识、高度的社会主体性,即为了共同的目标,有着共同的集体意识而相互作用的人的共同体。苏联的班级集体理论带明显的社会主义特色,对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把班级看成一个集体,强调班级共同价值的形成和共同的任务目标,对形成班级高度的荣誉
27、感和集体的凝聚力十分有利,也有利于引导班级成员之间形成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成员的集体归属感与主人翁意识,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积极性。但是,我们不能把班级看成一个过于狭隘的共同体,而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开放的、充满活力的集体。七、班级是学习集体片冈德雄在班级社会学中提出作为学习集体的班级观点,他认为,要想说清这一问题,首先要把班级和教室两个概念弄明白。教室是指用来供学习用的一种物理环境和场所。为了和它区别开来,人们倾向于把利用这种物理场所来进行学习的人的群体组织成为班级。课堂则可看成是人的群体在教室这个物理场所里开展的学习。鉴于以上概念确立之后,我们再给班级更明确的定义。片
28、冈德雄认为班级必须具备五种条件:(1)起码有一个学习成长目标;(2)有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聚集在一起;(3)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有指导和学习这两种角色分配;(4)这种集体起码要保证持续一定的时间;(5)一般来说应有一定的物理环境场所。最后一个条件前面加了一个“一般来说”限定词,也就是说第五个不是决定条件。环境场所是流动性的抽象性的概念,重要的是第一至第四。可以看出这四个条件归纳起来说的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其结论是班级乃是一种学习集体。简而言之,班级是以学习为目的的集体。八、班级是一种教育性学习集体班级与社会中的其它组织和群体相比,既有很多共性,又有许多特殊性,但是班级绝对不是真正的社会
29、组织,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群体。班级更不能以“系统”作为有别于其它系统的属性标识。班级具有多种属性,与其他社会学中的研究对象极具类似性,以至于使人们不易看清其真实面目,从而导致学者们对此争论不休。譬如,吴康宁的特殊社会组织论,谢维和的特殊初级群体伦,毛景焕的活动共同体伦等。我们不能以社会学的理论来认定班级的属性,我们也不能用其它学科理论来判定其属性,我们只能借鉴多学科理论,拨开重重现象,揭示班级的本质属性。要弄清班级的本质需从班级产生的原初分析。第一,众所周知,班级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人类由农耕时代进入机器生产时代,人们对知识的需求猛增,个别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单位时间
30、内以最快捷的方式将较多的知识传授给较多的人的班级便应运而生。由此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班级是组织形式变迁的结果,是人们追求教育教学效率的副产品。第二,我们所讨论的班级是学校教育中的班级,而不是社会其他组织的班级,学校教育中的班级是由一群未成年人组成的,旨在将它们培养成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的准公民,所以班级的主要任务是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人,班级这种组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教育性。第三,班级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一集体的任务很具体,目标很明确,具备集体所具备的条件。综上分析,我们认为班级是一种具有教育性的学习集体。案例选读1:班级频发的失窃事件(三)其实,我已经找这个反复拿人家东西的同学谈过了。是的
31、,我知道她是谁。班级群体丢失苹果的那次事件后,我偶然地路过我的班级。那个时候是课间广播操时间,大家都下去做操了,班级里面只有三个同学,分别坐在三个位置。我把班级的七次失物事件联系在一起,发现,这些所有的事件基本上都是发生在某一个同学的周围。而恰好在春言(化名)的100元钱丢失后,我的办公桌上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我错了,我一天心里都不好受,请原谅我。100元还回去了。”知学生者老师也,字迹我一眼就认出了,果然是她。而不久之后,我收到一张明信片,是通过邮局寄过来的,上面只有一句英文:“Sorry,myteacher.”没有署名,但是她的字迹我认出来了。我没有点透,只是找到她随便谈谈,说最近
32、班级丢了很多东西,你怎么看。也许这个人你认识,也许就在你的身边。我没有盛气凌人的说就是你,我始终在强调,你也许认识这个人,希望你把我说的话转达给她。我给她留足了台阶。我问她:“你觉得以后还会发生吗?”她的回答让我心疼。我暗示她有的人一个月内频繁拿人家那么多次东西,心里难道舒服吗?她说,会不会有的人,她有两个自己,一个自己控制不住的时候,行为不受思想控制,管不住自己。我们没有深究,我不想听她再说人格分裂的说法。我暗示她,首先,我在班级里面已经加强了管理;再次,同学很愤怒,已经自发组织起来侦探小组;最后,人都是会改变的,希望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堕落。再有,现在城市化已经带给青少年很多压力,而心理
33、不舒服的问题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问题,有问题求助老师、家人。我说:“你猜,我们班级以后还会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她说,她也不知道。她眼睛红红的。我结束了谈话。案例选读2:精致的笔盒不见了一天,高一班小华告诉我,她的笔盒和钢笔放在教室里突然不见了。我到班里查找都没有结果,心里不安。第二天我向全班讲了中学生守则第十条“诚实谦虚,有错就改”。联系到丢笔盒,我说可能有人看到这样精致的笔盒很喜欢,拿去玩玩,过几天会找到的。两周后,我在办公室发现一张纸条,里面裹着一支笔,纸条上写着:“请把笔还给小华,那个笔盒我太喜欢,就留下了。”我看出像小华同桌小丽的笔迹。我反复思考,她是共青团员,平时表现好,怎么能干这
34、种事呢?放学后,我找小丽问道:“这纸条是谁写的?”她摇摇头,“你帮我调查一下好吗?”我观察着她的表情继续说:“一个人怎么能为自己喜欢而损害别人的利益呢?”又过了两天,外班的一位女生送来了笔盒,是在宿舍院墙下拾到的。同学们都议论这件事。独有小丽见人总是躲躲闪闪,我把她找来严肃地说:“我认出那张纸条是你写的,也了解到是你最先发现院墙下有笔盒的。”她愕然、并低下了头。我接着说:“你动了不少脑筋,使物归原主。有错就该,是进步表现。但拿人家的东西,是不道德的,今后你怎样和全班同学共同学习、生活呀?”她痛哭起来,无保留地向我说出了全部事实经过。这时,我校正在开展“乘时代列车前进”的象征性竞赛活动。班里发生
35、了这件不愉快的事,还能争当先进吗?班委会上,干部们热烈讨论着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并制定了帮助小丽进步的具体措施。同学们主动接近她。她脸上又出现了笑容,振作起来了,和同学们一道办报、唱歌“乘时代列车前进”的主题班会开始了。歌声、掌声中我颁发了“乘车证”。同学们还朗诵了热情洋溢的诗句:“列车开动了,风驰电掣,带上理想,带上远大志向,前进!前进!奔向四化锦绣前程!”同学们个个心潮澎湃,谈理想,表决心,交流经验。小丽再也坐不住了,站起来声泪俱下地说道:“我犯这样的错误是第一次,请大家相信,这也是最后一次,我没有拿到乘车证,但我有信心拿到这次列车的补票证,和同学们一道前进!”她的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爆发了热
36、烈掌声。小华也拿着笔盒激动地站起来说:“为了使我和小丽建立新的友谊,我把这个笔盒送给她。”两个抱在一起哭了,同学们热烈地鼓起掌来。本章小结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有着自身的结构与特点。班级的结构随着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不同的结构方式会有不同的功能释放。班级的结构从其性质而言,可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两种形式。静态结构是指组织本身的建制与制度规范。动态结构是指组织运行中成员间相互协助、相互制衡的关系结构。动态结构一般包括:单干式结构、竞争式结构和合作式结构三种。班级具有同质性、可塑性、教育性和社会性等特点班级的属性,有多种理论观点,
37、如,班级作为社会系统、班级是初级群体、班级是社会性组织、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班级是一种活动共同体、班级是一种集体、班级是一种学习集体、班级是一种教育性学习集体等。确定班级的属性有助于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建立正确的学生观,有助于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班级?班级的特点是什么?2.班级作为社会系统的功能是怎样的?3.怎么理解班级的属性?4.试分析班级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参考文献: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李伟胜.班级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张作岭.班级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片冈德雄.班级社会学M.贺晓星译.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7.美珍妮巴兰坦.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M.朱志勇、范晓慧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