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的故事读后感8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孟子的故事读后感800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读孟子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斗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抱负。以下是我为大家推举的关于一些读孟子的故事读后感800字,盼望能关心到大家! 孟子的故事读后感1 孟子常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渐渐变成了今日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行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化到今日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
2、教学和学习学问犹如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需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肯定要不断地培育义,心中不要遗忘,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关心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健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定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进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坚固,才能汲取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孟子在告知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示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进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
3、:“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进展的速度,方而更简单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似乎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假如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定抱有更多的盼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进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根据事物进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准备,这样,当事情胜利时,我们才
4、不致于过于兴奋,被胜利的喜悦麻痹了糊涂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绝望和难受而丢失了前进的士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行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厉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当怎样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超的,首先喜爱生活,也喜爱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
5、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孟子的故事读后感2 孟子雄心勃勃,预备干一番大事业,可是他四处奔波,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孟子自己害了自己。由于他没有统治阶级那样的野心,更没有他们那样的残忍之心,他的心里装满了仁义,所以他有再大的政治抱负也难实现。 面对这样的结局,孟子无可奈何,但又不甘心失败,不能让自己空有满腹经纶。于是他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寄予于统治阶级。 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气候,这种大气候注定了孟子的命
6、运,他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四处踫壁,或像一只皮球被诸侯们踢来踢去。 孟子所推崇的王道和仁政的终极结果就是专制。虽然他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但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却毒害了世世代代中国人民。他虽然自由了,但世世代代的人民失去了自由。 孟子不愧为王者师,他天衣无缝的.说理让王们深信不疑。例如:在梁惠王(上)篇中,他抓住梁惠王所讲的“利”进行说理,“王曰:何以利我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我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乍看此言,好像没有什么反对的,但在当时那种大气候下,梁惠王考虑“利”不是没有道理的。诸侯争霸,你不考虑利,或许就会成为他人的口中食了。由此我联想到了现实的美国,处处考虑自己的利,
7、假如其利益受到损害,便进行制裁,甚至战斗。正由于考虑利,其国家就强大,其人民就富有,这有什么不好。 实际上孟子的很多说理略微一驳便不堪一击。比如:“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间牛未见羊也。”见牛未见羊未必就是仁术,见了不杀和不见杀之都无法证明他有仁术,说不定见了杀比不见杀的更具有仁术呢!他说:“君子远庖厨也”,君子未必远庖厨也,假如君子远庖厨也,那么君子远吃行不行? 孟子的有些说理偏离现实,这只不过是他仁政抱负而已。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这种推恩抱负在现实中往往难实现。 “仁政”与“民主”无法比拟,“仁”与“自由”无法比拟,我们宁可要“民主”也不愿要“仁政”,宁可要“自由
8、”,也不愿要“仁”。 孟子的故事读后感3 读高校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或许就是由于这特殊的机缘,我始终特殊喜爱孟子。 其实,更深层的缘由,是我喜爱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概。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灵应变的力量,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我经常慨叹,要是孟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肯定是一个精彩的律师。读孟子的文章,我总是因此而想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大律师的“雄辩”或“诡辩”的场景,那些有阅历的律师去质问对方律师的托付人时,只要求回答“yes”or“no”,从而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孟子正是那样,让那些国君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而
9、胜利地宣扬他的政治主见。 近来再读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辩风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国之中的不足,那样会让好大喜功的君王难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奇妙地将话题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接下来,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方让梁惠王明白并承认,自己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还有那次孟子见到齐宣王,为了宣扬他的“仁政”思想,他从
10、“好乐”切入话题,他先是运用转换话题、偷换概念的方式避开简单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奇妙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从而激发了齐王的爱好,他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但孟子并没有就此阐发他的道理,而是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两个问题,让齐王很简单地同意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数人乐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从而诱导出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与民同乐的观点,于是他滔滔不绝地“为王言乐”,引导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意即: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但是我们知道,齐宣王真正关怀的是“霸道”,他一心想着的是以武力制服天下,这与孟子
11、的“王道”主见是完全相对立的,可是孟子凭借着他的口才劝说了齐宣王,胜利地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见。我真的佩服两千多年之前的孟子,也难怪后人要尊他为“亚圣”了。 可是此次再读孟子,我却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结果上: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接受孟子的政治主见。因此,我不得不慨叹这口才的苍白无力的尴尬了。 我还想到我们这些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人,我们虽然不肯定有孟子那么灵敏的思维,那么雄辩的口才,但面对同学,我们一般都能把思想工作做到位,或许同学所持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完全相反,但我们总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去劝说他们,
12、可是我们过后往往会发觉,同学表态挺好的,过后落实在行动中却效果不佳,有时甚至收效甚微,我们所遇到的,不正是孟子所遇到的“口才的尴尬”吗? 当然,同学是成长中的孩子,是孩子,注定他们就会犯错误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的话来劝慰自己,但这不也值得我们全部的老师和家长来反思吗?如何用一种最有效果的方式来训练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去选择,而不是以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去规定、去限制。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是卓有成效,我们才能解决这口才的尴尬问题。 孟子的故事读后感4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熟悉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
13、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刺眼的光线。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将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会,由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行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日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犹如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熟悉,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熟悉
14、,可让孟子如一娴熟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消失多么错综简单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常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闻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索”,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出现的海市蜃楼的追赶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赐予一发挥才能的
15、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决,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概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形势风起云涌,经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终,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的故事读后感5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抱负主义流派。孟子特别重视民
16、心民意,所以才会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的理念,以彰显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有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对于平民百姓的喜爱之心。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的重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盼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争论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
17、其他门人、弟子相互沟通行事为人知道。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劝说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万章上中所提出对于诗理解的方法。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评论诗的人,既不能依据诗的个别字眼就断章取义,曲解诗句,也不能有辞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诗句的真实含义,而因依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究的所思所想。知人论世也便是评论他人作品的原则。 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由于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如同拨开云雾的万丈光线,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刺眼光线。 读孟子的故事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