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本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本科).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代码:1061139009课程名称:现代测试技术/Modern Testing Tecnology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开课学期:学期总学时:32学分:2.0理论学时:32实验/实践学时:适用专业:应用化学适用对象:本科先修课程: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 开课学院: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二、课程简介现代测试技术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食品分析、工业分析以及仪渊分析等 课程的延伸与开展,是研究物质组成、状态和结构的分析测试方法的一门技术含量高、实践 性强的学科。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知道X射线衍射法,透射电镜法,扫描电镜法和电子探 针
2、应用等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样品制备及应用问题;掌握常见现代分析测试技 术所获信息的解释和分析方法;学会根据不同分析内容,准确选择、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手 段,并得出正确的判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能够地进行现代分析测试 和研究T作奠定基础。三、课程教学目标1 .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指标点7.1 了解分析检测、化工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开展前沿,掌握新技术、新产品 和新工艺动态;指标点7.2利用现代技术工具和信息手段,进行分析方法研究、产品(精细品)开发和 化工技术工艺改造,具备开展初步科学研究和技术工程研发能力。2 .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现代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理
3、解X射线、电子能谱、电子显微、粒度 分析等方法在分析应用中的检测原理与试验技术;(2)能够运用现代测试技术知识及技能辨识化工产品及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相关分析问(3) 了解现代测试技术的新开展,能够对特定检测分析问题作实验方案和方法设计。3.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目标1:掌握现代测试 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X射线光谱法、电子能谱法、电子显微分 析、粒度分析法及热分析法的基本概念、1.启发式教学2.案例提供课理解X射线、电子能谱、 电子显微、粒度分析等方 法在分析应用中的检测原 理与试验技术。基本理论及相应分析仪器的结构及工作 原理。3 .翻转课堂与讨论4
4、.动画视频目标2:能够运用现代 测试技术知识及技能辨识 化工产品及化工生产过程 中的相关分析问题。X射线光谱法、电子能谱法、电子显微分 析法、粒度分析法及热分析法检测分析的 影响因素及检测分析条件选择的技术与 方法,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应用实例解析。1 .启发式教学2 .案例提供课3 .翻转课堂与讨论目标3: 了解现代测试 技术的新开展,能够对特 定检测分析问题作实验方 案和方法设计。展示仪器分析技术的开展、变化。解析应 用现代测试技术解决分析问题的一般思 路与方法。1 .启发式教学2 .案例分析和讨论3 .现场参观4 .动画视频4.课程思政元素: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内容,本课程思政元素:实事求是,
5、科学创新, 严谨认真。四、教学内容章绪论(2学时)1 .教学内容现代测试技术的开展和作用,现代测试技术的分类及不同类型测试技术的特点,现代测 试技术的开展趋势。2 .教学现代测试技术方法的分类及特点。3 .教学难点现代测试技术的开展和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4 .思政元素结合现代分析技术的开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章X射线光谱法(8学时)1 .教学内容X射线光谱分析概述:X射线的发射、吸收、散射与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X射线荧光光谱仪,定性、定 量分析方法;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的基本原理,粉末衍射分析,单晶衍射分析。2 .教学X射线的产生、发射及吸收等。3 .
6、教学难点X射线荧光光谱法、X射线衍射分析法的分析原理与方法。4 .翻转课堂:X射线荧光光谱法、X射线衍射分析法两种分析方法的比拟分析。5 .课后作业:P184: 1, 2, 3, 4, 5, 6.章电子能谱法(6学时)1 .教学内容光电子能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的基本原理,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的结构与工作原理,X射线 光电子能谱分析法试样的制备与分析;俄歌电子能谱:俄歇电子能谱法的基本原理,俄歇电子能谱法的仪器结构,俄歌电子能谱法的样品制 备与分析,俄歇电子能谱法的应用。2 .教学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法、俄歇电子能谱法的分析原理,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俄歇 电子能谱法仪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3
7、 .教学难点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法、俄歇电子能谱法的分析原理。4 .课后作业:P216: 2, 4, 5, 6.章电子显微分析技术(6学时)1 .教学内容电子显微分析技术概述;电子光学基础: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磁透镜;透射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概述,透射电镜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透射电镜 的成像衬度原理,电子衍射,试样的制备与分析;扫描电了显微镜:扫描电镜概述,扫描电镜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扫描电镜的成像 衬度原理,试样的制备与分析。2 .教学透射电镜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成像衬度原理,扫描电镜的结构、工作原理与成像衬 度原理。3 .教学难点透射、扫描电镜的结构及工作原
8、理。4 .课后作业:P389: 2, 3, 4, 5, 8, 9.章粒度分析(4课时)1 .教学内容粒度分析法概述:基本概念,粒度分析方法,粒度分析制样方法;粒度分析原理方法:激光衍射光谱粒度分析法,激光光散射粒度分析法,激光相关 光谱粒度分析法,激光粒度分析实验方法;纳米材料粒度分析综合案例。2 .教学粒度分析的分析原理与分析方法。3 .教学难点激光粒度分析法。4 .案例教学:纳米材料粒度分析案例。5 .课后作业:P256: 1, 2, 3.章热分析法(6学时)1 .教学内容热分析法概述:热重法:热重法原理及仪济,热重曲线分析及应用,热重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差热分析:差热分析法原理及仪器,差
9、热曲线分析及应用,影响差热分析结果的因素:差示扫描量热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原理及仪器,差示扫描曲线分析及应用,影响差示 扫描量热分析结果的因素。2 .教学热重法原理及仪器,差热分析法原理及仪器,差示扫描量热法原理及仪器。3 .教学难点热分析法的分析原理与分析方法。4 .课后作业:P281: 1, 2, 5, 6, 7.五、教学安排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对应课程教学目标对应毕业要 求指标点1章绪论21、37.12章X射线光谱法81、2、37.17.23章电子能谱法61、2、37.1、7.24章电子显微分析技术61、2、37.1、7.25章粒度分析41、2、37.1、7.26章热分析法61、2、37.1、
10、7.2六、课程考核与评分标准1.课程考核本课程总成绩包括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和结果性评价(期末成绩)两个局部,形成 性评价(平时成绩)占40 %,结果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形成性评价包括分析 方案设计(10%),作业(20%),惯(考勤、课堂表现等,10%),期末考试采用百分制,总分值 100分,折算60 %计入总成绩。2.课程教学目标的考核3.成绩评定标准(为平时成绩的评定方法)平时成绩评定方法序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核内容考核1掌握现代测试技术的基 本理论与方法,理解X 射线、电子能谱、电子 显微、粒度分析等方法 在分析应用中的检测原 理与试验技术。X射线、电子能谱、电子显微、 粒
11、度分析及热分析方法的基本 概念和基础理论,现代测试仪 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课堂提问与研讨、 阶段性形成评价 和作业、考试。2能够运用现代测试技术 知以及技能辨识化工产 品及化工生产过程中的 相关分析问题。X射线、电子能谱、电子显微、 粒度分析及热分析方法的检测 原理、特点,测试条件及影响 检测因素。课堂提问、作业、 阶段性形成评价、 考试。3了解现代测试技术的新 开展,能够对特定检测 分析问题作实验方案和用所学现代测试技术方法正确 识别所面对的分析检测问题, 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分析方案设计,考 试。方法设计。考核环节考核结果及标准评估工程及权 重(90100 分)良好(80-90 分)中等(
12、7080 分)及格(60-70 分)不及格(60 分)惯和课堂表现 (10 分)全勤,上课注意 听讲,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过程 及课堂讨论。缺勤一次或请 假两次以上,课 堂表现较好,积 极参加课堂讨 论。缺勤二次,课堂 表现一般,能够 主动参加课堂 讨论。缺勤三次,课堂 表现较差,能够 参加课堂讨论.缺勤四次以上, 不能参与课堂 教学过程及课 堂讨论。分析方案设计 (10 分)分析方案设计 正确、全面,外 观整洁、清晰。分析方案设计 正确、完整,方 案外观不整洁、 字迹较潦草。分析方案设计 正确,但不全面 或不完整。分析方案设计 存在模糊、不准 确,内容不完整 现象。分析方案设计 错误,或不会设
13、 计分析方案。课下作业 (20 分)作业能够完成, 字迹清晰,布局 合理,能够灵活 运用所学知识 和理论解决问 题,并获得正确 结论。作业能够完成, 字迹较清晰,布 局较合理,能够 运用所学知识 和理论解决问 题,并获得正确 结论作业能够完成, 字迹能够看清。 能够运用所学 知识和理论解 决问题,并获得 结论作业能够完成, 但局部题目解 答存在错误或 缺少局部作业 内容作业不能完成; 字迹看不清,敷 衍了事。结果性评价(60%):期末考试考查范围涉及X射线光谱法、电子能谱法、电子显微分析法、粒度分析法及热分析法等所有章节,考核内容除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外,重视应用能 力考查。考试总分值为100分
14、,按60%折算计入学期总成绩七、教材、参考书目、重要文献以及课程网络资源建议教材:(1)袁存光,祝优珍等主编.现代仪器分析.化学工业.2012年出版(2)刘淑萍,孙彩云等编著.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及应用.质检与标准.2013 年出版参考书:(1)陈培榕,李景虹,邓勃主编.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清华大学(版).2006 年出版(2)祁景玉主编.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同济大学.2006年出版(3)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5版)下册,2007年(4)刘密新,罗国安等编著.仪器分析(第2版).清华大学.2002年(5)刘宇主编.仪器分析.天津大学.2010年(6)刘立行编著.仪器分析(版).石化2010年重要文献:(1)刘栋,康灿.现代热流测试技术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教育现代化.2019,:141-142(2)蒋玲莉,谭鸿创.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案例教学川.教育现代 化.2018,1-2(3)杨富国.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7,44 (22): 201 课程网络资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