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传习录读后感800字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传习录读后感800字范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0传习录读后感800字范文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传习录读后感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传习录读后感800字1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充满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慢慢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有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
2、,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传习录 这是特别难以理解的一段,我曾经也有过类似的问题。儒家提倡民胞物与和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是一个意思,那和墨子的兼爱又有何区分?我以前把一体和无差别等同了,但一体不肯定是无差别。一个整体当中也是有重要
3、和不重要的区分的。树最重要的部分是树根,然后是树干,然后是树枝,最终是树叶。爱是全部的爱的统称,它包括对父母的爱,对他人的爱,对事物的爱。儒家为什么凡事都喜爱拿孝做比方?由于我们选择不了我们的父母,这是天注定的。既然是天注定的,那么这个关系就要靠着天理来维持。也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关系,这个关系人人都有,我们不是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高校里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即使是爱也是要有一个动身点的,这个动身点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只有做到对父母的爱才可以向外扩展。墨子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人人都一样,这本身就违反人性。我对公路边老人家的爱,和对我父亲的爱,不行能一样。所以我们的爱是一体
4、的,但由于关系的不同,重要度不同,爱也是有等差的。就像身体里面头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四肢,所以修行就要从对父母的孝开头。 传习录读后感800字2 可否认,我们大多追求物质生活水平高才好,但是因此而过于追求金钱、地位、名利,导致了心灵过于沉重,从而忽视了自己精神生活。而那些要想实现自己人生高度,更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心灵,如此才不浮躁,才能进入全新的人生境界。内心的幸福完全取决于你的心,只有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所以,王阳明的心学具有现实意义。总而言之,心学就是让你内心强大、淡定处世的哲学,其核心就是王阳明的八字箴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观王阳明的一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
5、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正如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宏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但他的一生,坎坷波折,历经贬谪、受诬、辞官、病老等人生中的不幸,身处各种逆境、逆境、险境、绝境而心如止水,从容化解,这些是激励和启发觉代人最好的范本。美国哈佛高校教授杜维明就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是当今.的一剂解药。由于,真正的生活在内心。一切斗争皆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解读王阳明传奇人生,领会心学之精妙,关注自己的心灵,就能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在浮躁的.中独享一份安静,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幸
6、福。一切得丧荣辱,真如飘风之过耳,奚足以动吾一念?今日虽成此事功,亦不过一时良知之应迹,过眼便为浮云,已忘之矣! 他曾对同学说过:做学问的功夫,对于一切声色名利和嗜好,都能摆脱殆尽。但是,假如还有一丝贪生怕死的念头牵挂着,就不能与整个本体融合。人的生死念头,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所以不简单去掉。假如在这里能识得破、看得透,心的全体才是流畅无阻的,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正象古人所说的定能生慧,意思是心灵安定了,灵感才智才能生发出来。由于他看破了这一切,心灵是自由活泼的,所以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才处之淡然,因而也就达到了很高的才智境界。 所以许多人都喜爱在自己的书房挂一幅字安静致远,淡泊明志,以作
7、为自己的座右铭。 安静致远,淡泊明志这句话,源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其原文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认为做学问的关键在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上面,强调心境要淡泊,心绪要安静,去除各种物欲来修养自己的德行,这样才能明确坚决自己的志向,在安静的心灵中,志向才能达到深远宽阔的境界。 把那些高傲、浮躁,盼望走捷径的心理统统丢掉,彻底静下心来,才能达到精益求精的境地。否则就会时间一每天过去,今年过
8、了又待来年,年纪慢慢大了,老了,雄心壮志也随之被消磨殆尽,那时即使懊悔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从头来了。只能怀着一种悲伤的心情,凄凉的坐守在破败的房屋中,在那里成天懊悔啊,我当时怎么就不知道努力一点呢,要是当年努力一点,唯恐现在已经干出一番事业来了,但已经没有法子,一辈子就这样白白地过了。 淡泊、安静是一种有别于常人的思维方式,透出源自于心灵的灵感与妙思,能将一个人的力量与才智提升至极致。 由于内心淡泊,无求于世,也就不为得失荣辱所迷惑,依据自己心灵的洞察,根据事物的原来面貌来行动,而获得符合客观规律的结果。这是一种大才智。 淡泊与安静,又是一种生活心态,一种心灵闲适、逍遥拘束的心态。诸葛亮和王阳明
9、等智者,正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心无所求的境界中,不为名利富贵而活,而能尽享生命的乐趣。可以说,那些好像洞察一切的才智和灵感,就是在这种自由的心境中激发出来的。 其实这种淡泊与安静,更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大境界,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其基础,其中体现了人所存在的最高价值。那些甘于淡泊的人,正是把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参悟透了,达到了心之化境视万物为一体,因此才能进入得失不计、宠辱如一的境界。 这种淡泊、安静的心境,是衡定和充实的。由于这样的心灵,处于中和的状态,也就是对外物不偏不倚,独立而存在,获得一种心与天合的人生欢乐 读完王阳明的一生,你会发觉,一个人能有多大力量,做多大事情,并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
10、只在于你内心的转变。正如我们今日常听到的一句话:假如不能转变世界,那就转变你自己。一切的变化,其实都从我们内心最微小的变化开头。 我们许多人,习惯于满腹牢骚,怨天尤人。假如多读一读王阳明,他们就会懂得:命运就攥在自己手里,只有你自己才是仆人翁,才能打算你将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传习录读后感800字3 一口气把十四集的百家讲坛传奇王阳明(浙江高校董平教授主讲)看完了,觉得还不过瘾,还买来印刷版的传奇王阳明以及王阳明的著作传习录再研读。看着看着,读着读着,被王阳明传奇的一生所吸引住了,更被王阳明的哲学观点所折服了。 一、王阳明传奇的一生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是我国明代最闻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11、和军事家,更是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是中华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立德、立言、立功之人,他的一生布满着传奇。 奇妙少年12岁:立志读书做圣人; 另类青年15岁:独闯边塞,考察军事,上书皇帝; 挺身斗虎34岁:身为朝官,挺身斗虎,勇斗祸害朝廷的号称八虎的太监,结果遭锦衣卫的追杀,几乎丧命; 龙场悟道36岁:被发配到龙场(贵州),身躺在石椁,体验生死,创立了心学。 临危受命46岁,临危受命,深山剿匪,更只身平叛,40天内从手无一兵一卒到平静宁王的10万叛军。 二、王阳明哲学观点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也是王阳明的心学经典。书中,不但涵盖了
12、王阳明的思想,重点诠释了他所创立的心学的三大核心内涵: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擅长明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细阅,虽然书中所论的个别哲理还是比较艰涩难明,但是渐渐咀嚼,回味,无论是教书育人方面,还是讨论治学、修心养性等方面,还是颇有收益的。 1、教书育人之道 郭沫若曾经说过:王阳明对于训练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见,而他的主见与近代进步的训练学说每多全都。(王阳明礼赞) (1)顺应儿童的天性。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服之则条达,催挠之则衰萎。 王阳明以浅显易懂的比方,形象地说明:儿童的情趣是宠爱玩耍而可怕拘束,就像草木刚开头发芽,
13、让它舒服地生长,就能快速发育,以至枝繁听茂;假如摧残压抑它,就会枯萎。儿童的训练要顺应他们的天性,以嬉戏、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条,日就枯槁矣。 训练孩子,肯定要使他们欢欣鼓舞,内心愉悦,那么他们的进步就变成了不由自主、自然而然的了。就似乎春风化雨,滋养花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它们自然就日新月异;而假如是冰盖雪披,花叶零落,自然生气不再,日渐枯萎了。王阳明同样以浅显易懂的比方,形象地说明:儿童的训练要顺应他们的天性,多鼓舞去激发其奇怪心。 (2)因材施教 凡授书不
14、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气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得意之美。 老师讲授功课不在数量多少,贵在精熟与否。依据不同同学的资质,能把握二百字的只应当教给他们一百字,要保持同学的精力有余,这样就不会产生厌恶心情,反而会有收获的愉悦。反观我们现在的中学校教学,同学每天的作业就一大堆,一个高一同学说,刚过去的高考放假,五天假换来11张卷子。有的同学为了应付繁重的作业,每天要忙到十一、二点,睡眠的时间严峻缺失。试问如此疲惫作战,同学哪有精力应付学习呢?当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学习的质量又有何保证呢?! 圣人的心忧不得人人都做圣人,只是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行躐等。中人以下的
15、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渐渐琢磨他起来。 王阳明认为,人的资质是不同的,要留意因材施教,依据个人不同的资质,应教授不同的内容。中等智力以上的,可以给他讲授较难理解,比较浅显的问题;中等智力以下的就只能给他讲授一些比较简洁的学问。 教人为学不行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愿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 教人做学问,不能偏执于一种教法。人在刚开头学习时心猿意马,不能集中精力,其心中所考虑的大多是人欲方面的事。所以,姑且先教他静坐,以安定思绪。久而久之,等到他心能安定的时候,假如还只是教他悬空静处,以
16、至像槁木死灰一般,也就没有什么用了。此时必需教他反省自察克已修身。因此,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时必需据同学学习的不同阶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这样能才收最佳的教学效果。 2、钻研学问之道 (1)知行合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行分作两事。知之真实笃实处即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行离。 知的最终落脚点是行,而行得明白无误处就是知,两者是不行分的。换一句话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做学问,要知、行并举,假如只知不行,就是悬空思考;只行不知,就是盲目冥行。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这一学说对陶行知影响深远,因此,他连自己的名字也改了,更制造了一个字 。
17、(2)重基础 为学须有本原,须从三原用力,慢慢盈科而进。如种树然。初种根时,只管栽培浇灌,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王阳明以种树作喻,做学问如种树,刚种上树根时,只管培土浇灌,不要想着生枝、长叶、开花、结果,只要.了培土浇灌,何愁没有枝叶和花果?因此,做学问必需有基础,必需从基础上下工夫,循序渐进,才能有进步。 (3)专心体会 看书不能明如何?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做学问,总会遇到看不明,弄不懂的东西,王阳明认为,主要缘由是只局限在字的表面意思上下工夫。要想学明白,必需得
18、从自己的内心去用功,凡是不明白的、解释不通的,就要换位思索,从自己内心去体会,就肯定能学明白,解释得通畅。 3、修心养性之道 (1)主宰常定 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埋怨,忙!有事也忙,无事也忙。对于这个问题,王阳明是这样认为的: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忌。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拘束。 意思就是说,忙并不是事多而繁忙,乃因无主宰,导致意气用事,秩序无存,有事无事皆忙皆乱。假如主宰常定,那么全部的变化的先后急缓秩序就确定了,人事秩序也随之而确定,有事无事故得从容拘束。那么这个主宰是什么呢?从阅
19、读上下文得知,是指一片纯然的天理,一个昭明的良知。 (2)委曲谦下 大凡伴侣须箴zhn规指摘处少,诱掖yegrave;奖劝意多,方是。与伴侣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大凡伴侣间相处,彼此之间应当批判指责少,开导鼓舞多。和伴侣一起探讨学问,应当虚心谨慎,宽艰待人。虚心是一种极犯难得的美德,它能够驱使人不断进步,能主动去做应当做的事。不论从事何种职业,担当什么职务,只有委曲谦下,才能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增长更多的学问和才能。 (3)格物致知,良知学说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它的内涵,南宋朱熹学说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讨论事物而获得学问、道理。这一解释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
20、是王阳明则另辟蹊径,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 格物就是慎独,就是戒惧。 王阳明认为:格物就是要人订正意念的不正,克服内心的非道德意识,从而恢复其本体的至善或良知。 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内心都会推断对和错,但是出于私欲会压制内心的推断,致良知就是让我们坚持内心的推断,持之以恒就会让良知做主。 王阳明的传习录涉及的内容丰富,所蕴含的哲理不易解读,自己以上的理解,只是特别皮毛,要真正理解传习录,还必需深化阅读,深刻思索,有全新的感悟与收获必会有所得。 传习录读后感800字4 古之教者,教以人
21、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超,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服之则利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狻赸,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咆哮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
22、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廘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训蒙摨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慧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愿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洈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吩咐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妀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
23、功矣,念之念之!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挼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气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得意之美。讽諵之际;务令用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愿,久则义礼浃洽,聪慧日开矣。 教约 传习录读后感800字5 十年前就有机会读传习录翻了几页,实在读不下去。本周(2022年3月底)最终看(听)完了。感谢当当引入的讯飞语音,没这个估量不行能完成本书阅读可读性好差。 说下我对王阴明的熟悉,此公提倡心学意思是修心哈;对儒学和佛教都有讨论,似乎还练过瑜伽之类闭气的功夫,有次叫门人把自己埋起来几天,后来挖出来还是活的。他格物致知整竹子这事儿,您抽空可以百度自己查下。 说下本书给我的几个印象: 所谓心学四要就是出于本书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王所说的性,所谓性本周全,人人都有啥的。怎么看怎么像佛教第八识,就是阿赖耶识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做主翁,这个人空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让我最没想明白的是王认为佛教不毕竟,呃到于书里提到他对朱熹观点的不同看法,简直就不算什么了。 传习录里几个因才施教的案例,我看着还是很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