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 授 课 教 案 1—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 授 课 教 案 1—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授课教案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序 号:1教学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正确理解文化遗产、有形文化、无形文化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理解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概念和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学会考察、和查阅相关图文资料,把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重点难点及学习建议: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其他 人类遗产的关系。学习建议:1 .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遵守纪律,保证出勤;2 .课后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从非遗博物馆等网站获取知识。作业和思考题:以实
2、际例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和练习,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保护现状等方面进行说明。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课程导入1 .介绍本课程教学任务、教学安排、考核方法;2 .师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二、讲授新知知识点(ppt讲述)1 .文化遗产、有形文化、无形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概念;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关 系;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性、地域性、活态性、多元性、无形性等特点;4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建设、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立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制度。互动(案例观摩分析,提问)案例1.通过古琴艺术图例及剪纸图例师生互动
3、说明物质遗产与非物质 遗产的关系;案例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解读;案例3.查阅中国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 调民歌四大非遗;案例4.查阅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名录。小结通过学习非遗的概念、特征、和现状,以及资料的查阅收集,了解了中国灿 烂的传统文化。学生整理笔记。布置作业:1 .熟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 .设计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要求表达当地地域文化特点。附录:1.1文化遗产的概念在中国古文化典籍中,“文”“化”最早见于战国末年的易贲卦像传: “关乎天文,以察事变;观乎天下,以化成天下。”现代通行的“文化” 一词 其实来自对外语
4、的意译,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 中作出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 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 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在这里,文化并没有明确拓展到实物层面。而中国学者钟敬文的定义将文化的范畴拓展到实物的层面。其对文化的定义: “凡人类(具体点说,是各民族、各部落乃至于各氏族)在经营社会生活过程中, 为了生存或开展的需要,人为地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东西,大都属于文化范围。 它既有物质的东西(如衣、食、住、工具及一切器物),也有精神的东西(如语 言、文学、艺术、道德、哲学、宗教、风俗等),当然
5、还有那些为取得生活物资 的活动(如打猎、农耕、匠作等)和为延续人种而存在的家族结构以及其他各种 社会组织。”“遗产”作为名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郭)丹出典州郡,入为三分, 而家无遗产。”这里指先人遗留、遗存的物质属性的财产、财物。现代意义上的 “遗产”包含了非艺术、非历史的方面,涉及自然遗产、科学技术遗产以及传统 和民俗方面的遗产。因此,现代意义上的“遗产”指“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 神财富的总和。”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 “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 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
6、以及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 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位或链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 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公约从保护的角度以权威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明确的指向。从定义可知,在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的视野中,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大局部。这样的定 义固然反映了 “文化”概念向实物层面的扩张,但物化的所指那么将“文化”本身 的精神内涵及“遗产”概念的精神属性摒弃在公约之外。1. 2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概念1950年,日本通过了文化财产保护法,这是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
7、方面 的一部重要法典。这部法典把保护对象分为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民俗文化 财、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传统建筑物群、文化财保存技术、埋藏文化财8 类,并扩展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范围,无形文化财也被归为保护之列。(东方国家 吧众多的保护对象称之为“财”,表达在诸如“有形财”、“无形财”、“文化 财”等概念的使用上。)1962年,韩国公布的文化财保护法受到了日本的 影响,把文化财分为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纪念物、民俗文化财。韩国的文 化财保护法规定,无形文化财主要是指历史、艺术、学术等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的演剧、音乐、舞蹈、工艺技术以及其他无形的文化载体,主要强调传统表演艺 术、民间技艺方面。日本的
8、文化财保护法把文化遗产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是 首创性的,拓展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范围,并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约,吸收了日本、韩国的经验,并借鉴了相关的提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 由无形文化遗产开展而来的。1.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该公约使用了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详细界定了
9、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包括的范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 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 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 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 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 化遗产所涵盖的内容包括:“一、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媒介的语言;二、表演
10、艺术;三、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四、有关自 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 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 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 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 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己的特殊 性。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时间、空间、人文、社会以及存续方式的严密 的逻辑分析,现
11、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作一些概括,具体而言,就是传承性、 地域性、活态性、多元性、无形性。1.1 传承性所谓传承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被人类以集体、群体或个体的方式 一代接一代地继承或开展的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由遗产的本质所决 定的。人类遗产的本质是人类的前遗留因被后代认为具有价值而享用或传承,所 以传承性是人类所有遗产的共同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也不例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传承,都是以有形的“物质”为载 体而实现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具体的“人化自然物”“人工创造物”的形态呈现、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通过“人”来呈现和传承。但二者的传承方式仍然是有 区别的
12、。物质文化遗产的“物”,既是其呈现和传承的载体,又是其传承的终极 方式,因而是有形的、具体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物”即“人”,那么仅 是它得以呈现和传承的载体,其传承方式是通过人的精神交流进行的,如口述语 言、身体语言、观念、心理积淀等,因而是抽象的、无形的。人类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传承主要是通过“人”来实现的。承当这种传承责任的“人”必须掌握专 门的知识、观念和技能。而这种知识、观念、技能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 部或其中一局部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然的联系。1. 2地域性地域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区域内流传开展,或者同一种非物质文化 遗产在不同区域有着区域各不相同的演化。很多时
13、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当地 的民风民俗相关,是一种区域性的习惯或生活相关的活动,正是这种地方区域的 环境、文化使得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各时代生活演变,必然与它存在的地域有着千丝万缕 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逐渐演化而来 的。同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的文化下有着不同的面貌,表现在不同地区、 种族、信仰的群体、个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例如,我国的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 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 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
14、念屈 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 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1. 3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性,说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这种“活态性”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头传说和表述及其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以及传统工艺技能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们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 的,通过人的活动传达给受众。这一点与物质文化遗产明显不同。物质文化遗产 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人的研究、挖掘、探索等取得认知,提示出来,而后以不同 形式传递给受众。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物质的因素、物质的载体,但其价值并 非主要通过物质形态表达出来,它属于人类行为活
15、动的范畴,有的需要借助于行 动才能展示出来;有的需要通过某种高超、精湛的技艺才能被呈现和传承下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传承都需要语言和行为,都是动态的过程。对于具体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来说,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类型都是在动态的 表现中完成的;图腾崇拜、巫术、民俗、节庆等仪式的表现也都是动态的过程; 器物、器具的制作技艺也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得以表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还表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传播过程 中的变异、创新。这种变异、创新的内在动力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决定的, 是内在、必然的。外在原因那么是当这种文化遗产进入异时、异域、异族时,不变 异、创新就无法传承
16、和流传,是融入需要而必需的变异、创新。1. 4多元性所谓多元性,主要是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而言的。不同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有不同的存在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多元性,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内容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 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 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表达了不同地区、民族、信仰的群体、个体 的精神继承和开展过程,因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具有不同的形态。1. 5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抽象的文化思维,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且随着人们观念的 变化而变化,如知识、技能、表演技艺、信仰、习俗、仪式等。所以从本质意义 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一方面,它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是有形可感 的物质;另一方面,它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具有稳定性。所以,非物质文化遗 产在传承上就具有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特点,即不通过物本身而是通过人的活 动来进行。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来说,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类 型都是在动态的表现中完成的。图腾崇拜、民俗、节庆等仪式的表现也都是动态 的过程。器物、器具的制作技艺也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得以表现的,一些技能也是 通过长时间的时间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