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清代校勘学述略.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888938 上传时间:2020-11-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85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03 清代校勘学述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003 清代校勘学述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03 清代校勘学述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3 清代校勘学述略.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清代校勘学述略 提 要 : 校勘学乃有清一代之显学 。 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概括了清代 校勘学的主要特 点: ( 一) 对 明代兴盛 的随意 改书之风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 (二)对校勘理论和校勘 条例 , 作了更深入 的探讨 ; (三) 在 利用金 文材料解读传世典 籍方面 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 然后对卢文招 、 戴震 、 钱大听 、 段玉裁 、 王念孙 、 王引之 、 顾广折 、 俞撇等清 代学者在校勘学方面的成就 分别作了概述和评论 。 关健词 : 清代校勘学 学术主流 作者傅杰 , 男 , 196 1 年生 , 文学博士 , 复旦大学 中文系副教授 。 (上海 2X ( 只33 ) 校勘学

2、乃有清一代之显 学 。 清代校勘学有以下 三个 主要特点 : (一)对明代兴盛的随 意改书之风进行了严肃 的批评 。 顾 炎武作为清学 的开山 , 首先将这个 问题提 到 了极端的高度 , 指 出 :“ 万 历 间 , 人多好改窜古书 , 人心之邪 , 风气 之 变 , 自此而始 。 ” 他举例说 : 且如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氏檄 , 本出旧唐 书 , 其 曰 “ 伪临朝武氏 ” 者 , 敬业起兵在光 宅 元年九月 , 武氏但临朝而未革命也 。 近刻古文 , 改作 “ 伪 周武氏 ” , 不察檄中所云 “ 包藏 祸心 , 脾倪 神器 ” , 乃是未墓之时 , 故有是言(越六年 , 天授元年九 月

3、 , 始 改国号 曰周 ) 。 其时废中宗为卢陵 王 , 而立相王 为皇帝 , 故曰 “ 君之爱子 , 幽之于别宫 ” 也 。 不知 其人 , 不论其世 , 而辄改其文 , 缪种 流 传 , 至今未已 ! (日知 录卷十八改书条) 他把 这类 “ 不 考 古 而肆臆之说 ” 的行 径 斥 为 “ 小 人 而无 忌 惮者 ” 。 念 及后来 的统 治 者删 除 有关民族 意 识的 内容 而借纂集四库全 书之 机 而 随心 所 欲删 改古书 的后事 , 不 能不佩 服顾氏的指 斥 实有 先见 之 明 。 他 又 反复 申说 : 凡勘书必用能读 书之人 。 偶 见焦氏易林旧刻 , 有 曰 “ 环 绪

4、倚祖 ” , 乃 “ 环堵 ” 之误 , 注云 “ 绪 疑当作 佩 ; “ 井湮 水刊 ” 乃 “ 木刊 ” 之误 , 注云 “ 刊 疑当作 利 , 失之远矣!幸其出于前 人 , 虽 不读 书而犹 遵守本文 , 不敢辄改 。 苟如 近世之人 , 据臆改之 , 则文益 晦 、 义益外 , 而传之后 日 , 虽有善读者 , 亦茫然 无 可寻求矣 。 然 则今之坊刻不择其人 , 而委之馨勘 , 岂不为大害乎?(日 知 录卷十八勘书) 他最 反 感 的就 是 “ 以无 本 之 人而讲空 虚之 学 ” (亭林文 集卷 三与友人论学 书) 。 这 种议论 , 规定 了清代主 流学 术 的 发 展路向 ,

5、对于 后来 的学者无 疑 起 了警示作用 。 清代校勘 学 者虽然做起来还有尺 度把 握上 的问题 , 但都强 调 不可妄 改古书 , 甚至发展 出 “ 以不 校为 校 ” 的观 点 , 共推古书之坏于不 校 者固 多 , 坏于 校者尤 多 , 坏于不 校者以校治之 , 坏于校者其弊将之不可治为一 时名论 。 川 一 112 一 DOI: 10.16235 /ki . 33 - 1005 /c.1999.03.022 清代校勘学述略 但 “ 以不校为校 ” 是要 遏制对古书的凭臆妄改 , 而 井 不是 不 要判断是非 , 更 不 是要 取消 校勘 以 考 据 为优 长 的清代朴学 在 多方面表

6、 现 出 与前朝不同的特点 , 校学 正是其中一 个重 要 的组 成 部 分 , 出现了一批又一 批兢兢业业 、 眼 勉从事的严肃 的校 勘学 者 , 所校古籍之多之精 , 都是以往的 任何 个朝代所 不能比拟 的 。 为数不少 的前代要籍 , 正是经 过清代学 者 的精校 细勘 , 消灭了历代写 刻 中的 错讹之后 , 才 真 正成为 可信据 的读本 的 。 所以张之洞在书目答 问所 附 的国朝著述诸家 姓 名 略中 声称 : 大抵征实之学 , 今胜于 古 。 即前代经史子集 , 苟其 书 流传 自古 、 确有实用者 , 国朝必为表章 疏释 , 精校精刊 。 这 基 本 上 是符合事实 的

7、。 直 到今天有 不 少古籍 , 仍以清代学者所 勘 定者最 为精善 。 (二)对于校勘 理 论和校 勘 条例 , 清代学 者作了更详尽 更 深 人 的探讨 。 如卢 文 梁 与戴 震 、 顾广折 与段玉裁在 对 校 勘 的某 些 问题 的认识上 产 生分岐 , 甚至发 生激烈 的争执 , 讨论 中虽不免 夹 有 意 气 , 但对学 术问题不马虎敷衍 、 不 随声 附和而 是非 分明 、 一 丝 不苟 的治 学 态 度颇 有可取 , 对于校勘 学 的 发展也是 不无益 处 的 。 而通 过 丰 富 的校勘 实践抽 绎 归纳出的 校勘 条 例 , 也比前人 的总结 有了较 大 的 推进 , 更为

8、深 人 也更 为 细致 , 如王念 孙在读书杂志 、 俞抛 在古书疑义举例中 , 都对古书写 刻 中容 易 发生错讹的原 由与类例作了条分缕 析 的说明 , 深 受后来的学者的 重视 。 (三) 自颜之推首开以金 石资料勘正传世 典籍的先例之 后 , 宋代学 者 中亦有继 起者 。 而 至清尤 其 是清代后期 , 随 着金 石 学和经学 的 发展 , 学 者 们在 利 用 金 文资料解读传世 典 籍方面取 得了更多令人 瞩目的成 就 。 如 庄述 祖据金 文 “ 友 ” 字 写法 指 出逸周 书 商誓的 “ 大 史比 、 小 史昔 ” 为 “ 大 史 友 、 小 史 友 ” 之讹( 见说文古

9、槽 疏证卷二 “ 又 ” 部 “ 友 ” 字下) , 孙 治让 、 王彭 荣 、 吴大 压 等根据 全文 “ 文 ” 字 的写 法 , 指 出尚书中多 次 出现 的 “ 宁王 ” 、 “ 宁武 ” 、 “ 宁考 ” 、 “ 前宁人 ” 等处 的 “ 宁 ” 字 皆 为 “ 文 ” 字之 讹侧 , 都是其中突 出 的例子 。 清代学 人 治 校勘 学者众 多 , 成绩卓著的有以下各位 : 卢文弓 召 论 一生专 力于校 勘 的专家 , 清代 当推 卢文架( 17 17一1 795 ) 和顾 广折 。 卢氏自称 “ 于世 间技 艺一 无所能 , 童 时喜钞 书 , 少 长渐喜校书 ” (群 书拾

10、补 小 引) , 用力精勤 , 至老 不懈 , 所 校 之 书 , 除经典 释文 、 仪礼注疏详校 、 新书 、 春 秋 繁露 、 荀 子 、 白虎通 、 逸 周 书 、 方 言 、 颜氏家训等 刊人抱 经 堂 丛 书外 , 又有五经正义表 、 周 易注疏 、 周 易略 例 、 史 记 、 新 序 、 盐 铁论 、 ( (水 经注 、 史 通 、 资治通鉴 、 文献 通 考 ( 经籍)等 三 十余种 无 力 刻刊 的书的 校语摘录 汇编 , 成 群 书拾 补 , 为校 勘 名 著 。 其余训校 之 书 尚多 。 在抱 经 堂文集及钟山札 记 、 龙城札 记中亦 多 与校勘有关的文字 。 卢 氏

11、重视版本源流 , 强 调古本的作用 , 以为 “ 书 所以贵旧本 者 , 非 谓 其 概 无 一 伪也 。 近世 本有经 校摊者 , 颇贤于旧本 ;然专辄妄 改 者 , 亦 复不少 。 即 如九 经 小 字本 , 吾见南宋 本已不 如 北 宋本 , 明之 锡 山秦氏本又不如南宋本 , 今之 翻秦本者更 不 及焉 , 以斯知旧本之为可贵也 。 ” (抱 经 堂文集卷 十二 书吴葵 里所藏 宋本白虎通后) 。 因此 他 自然希望保存旧本面 貌 , 而不 妄 加更 改 , 要求 “ 凡 传古 人 书 , 当一仍其旧 , 慎勿以私见改作 。 如蔡中郎集) )有 宋天圣元年欧静所辑本 , 虽未 必 尽合

12、于隋唐 之旧 , 然 在今日 已为最古 , 后日重 刻 , 便可悉依旧式 。 或者当补 者 , 可别 附于后 ;当 刊者 , 可著其说于篇下 , 斯 得之矣 ” (钟山札记卷一蔡中郎集) , 而 反 对其他方式 的更 易 , 尽管他也 深知 “ 古书流传 , 讹 谬 自 所难免 , 果有依据 , 自当改 正 ” (同前引) , 校正了多种古籍的讹误而使之成 为最 好 的本 子 , 但 在 对校 勘 性质与方法的认识 _ t , 他与戴震 、 王念孙等人是有分歧的正如顾 广析与段玉裁的分 歧 一 样 。 一 113 一 浙江学刊 19 99 年第3期 他曾谈到王念孙 校正的大 戴 礼 记说 :

13、王 太史所校是者极多 , 而愚 意不敢即据以更 改 此 书者 , 则以校书之与著书不同 。 (抱经堂 文集卷二十与陈立三(以纲)上舍书) 他又直接致 书王念孙 : 读 所校大戴礼记 。 凡与诸书相出入者 , 并折衷之 , 以求其是 , 是以破注家望文生义之陋 。 然旧注之失 , 诚不当依违 ;但全 弃之 , 则又有可惜者 。 若改 定 正文而与 注绝不相应 , 亦似未可 。 不 若且仍正文之旧 , 而作案语系于下 , 使知他书之文 , 固有胜于此之所传者 。 观汉魏以上 书 , 每有 一事至四五 见 , 而传闻互异 , 读者 皆当用此法以治之 , 相形而不相掩 , 斯善矣 。 (抱经堂文集卷

14、三十与 王怀祖( 念孙)庶常论校正大戴礼记书) 对 多条王校 , 他都提出尖锐的商榷意见 , 对戴 震 的方 言疏证亦 有 异议 。 如方 言卷 一 : “ 延 , 永长也 。 ” 文选 养 生论李善注 及尔 雅 释话邢炳疏所 引 皆作 “ 延 , 年 长也 ” , 戴 氏据以校 改 , 而 卢氏重 校 方言非之 , 并 在致清代另 一位校勘名 家丁杰 的信中申说云 : 大凡昔人援引古书 , 不尽皆如本文 , 故校正群籍 , 自当先从本书相 传旧本为定 ; 况未有雕板 以前 , 一 书而所 传各异者 , 殆不可以遍举 。 今或但据注书 家所 引之文 , 便以为是 , 疑未可也 。 如卷 一内

15、: “ 延 , 长也 。 ” 又 云 : “ 延 , 永长也 。 ” 凡施于年者谓之延 , 施于众 长谓之永 。 按 “ 延 , 长也 ” 已见 于上 , 似可不必复出 , 盖 此自为下文各见其义 , 故 先并举之于上 , 揍之文法 , 断当如是 。 考之宋 本 , 亦无不同 。 今或但据李善注祛康养生论引作 “ 延 , 年长也 ” , 便谓 此 书作 “ 延 , 永长也 ” 为 误 。 夫善此 注 , 特隐括施于年者谓之延意 耳 , 尔雅疏始误以为即方言本文 , 此不可以稚年小 之相比例 。 夫使云 “ 延 , 年长也 ” , 下即当云 “ 永 , 众长也 ” 而后可 , 不然两句 复杳 ,

16、 于文义殊 未 安 。 (抱经 堂 文 集卷二十与丁 小推(杰)进士论校正方言书) “ 昔人援引古书 , 不 尽 皆 如本 文 ” 的意见是正确 的 , 比如 清 人 的援类书以改古籍 , 往 往 造成失 误 ; 但第 一 , “ 不 尽 ” 不等于 “ 尽 不 ” , 异 文之间的 长短 还 是 不 能全 无计较 的 ; 第二 , 卢 氏强调李 注 邢疏 引 文 非确 的理 由是 不合方言原 书文例 , 而对文例的 归纳 是否准确 、 全 面 到足以顺理 成章地 论 定这 里 的 异文 问题 , 仍然值得 怀 疑 。 刘台拱( (方言补 校赞 同戴说 , 以为 “ 方 言中推类备言 而 上无

17、 所 承者多矣 , 未 可以此难戴 ” ; 王念 孙方言疏证补亦 力辨 戴说不误 , 以为 “ 训 延 为 年长者 , 所以别于上 文 之训 延 为 长也 ” , 这都不 是强 词 夺理 。 周祖漠先生 经 过全 面 的审校 , 以为 “ 论学识卢不如戴 , 论详审戴不 如卢 ” , 卢校 自有 胜处 , 但其见识稍逊 , 且亦 不乏 改 字之弊川 。 可知校 勘 的 知易行难 , 任何一个高明 的校勘学 者都很难 企及 十全 十 美的境地 , 卢氏如此 , 其余成 就卓著的清代校 勘名家亦莫不 如此 。 戴展 戴震( 172 3 一1 7 77 ) 对于音韵文字 训 话 、 礼经制度名物以及

18、天文 历算等都作过深 人钻研 , 有 独 到 的心得 , 即渊博如钱 大 听 , 倾谈之下 亦许之 为 “ 天下奇才 ” , 并概 括其治学 特点说 :“ 平 生无他 好 , 惟专 于读书 , 虽 词 义 钩棘难晓者 , 一再读之 , 辄已涣然冰解 , 旁观者惊为宿悟 , 要 由精诚所 致 。 其学 长于考 辨 , 每立一 义 , 初若创获 , 及参互考之 , 果 不可易 ” (戴先生(震)传) 。 确如其言 , 戴震特别擅长 处理 那些 与名 物制 度 有关的难题 , 如考 工 记 图辨 “ 援 ”“ 钎 ” 二字之分别 : 援 、 特篆体易讹 , 说者合为 一 , 恐未然也 。 “ 援 ”

19、 读如丸 , 十一抹二十 五 分抹之十三 ,“ 坑 ” 其假 借字也 。 “ 针 ” 读如刷 , 六两太半两 , “ 率 ” 、 “ 选 ” 、 “ 撰 ” 其假借字也 。 二十五援而成十二两 ; 三舒而 成二十两 。 吕刑之 “ 援 ” 当为 “ 针 ” , 故史记作 “ 率 ” , 汉书作 “ 选 ” , 伏生大传作 “ 撰 ” 弓 人 “ 胶三针 ” 当为 “ 援 ” , 一 弓之胶 , 三十四抹二十五分抹之十四 。 贾遗说 “ 俗儒以舒重六量 ” , 此 俗儒相传讹失 , 不能核 实 , 脱去 “ 太半两 ” 言之 。 说文云 “ 北 方以二十两为锌 ” , 正合三 钎 , 盖脱 一

20、114 一 清代校勘学述略 去 三 字 。 通过 “ 援 ”“ 钎 ” 二字的含义的揭示 和假借字 的梳 理 , 厘正 了有关 的经 文 、 注 文及辞 书 中 的讹 失 。 这一 校正 涉 及 制 度 史 与经 济 史 , 无 疑是重要但 也 是不易处理的 问题 , 而戴氏则举重若轻 , 体 现了深 厚 的 功 力 。 戴 震在 校 勘上 最主要的工作是 晚 年 入四库馆负 责 校 订水经注及天算类图书尽 管所 校 水经 注以其袭用赵 一 清水经注 释却不 加说明而自损 声 名 , 为 学者 所 垢病 , 但所校殿 本仍在 赵 本 之上 花 了大量 功夫 , 从而超越赵 本 而 成 为该书

21、的最佳版 本川 。 水 经 注在 流传中 “ 残 网淆紊 , 经多 误人注内 , 而注误为经 , 校 者往 往以意增 改 ” (戴东 原集卷六书 水经 注后) 。 虽博学通人 , 亦不易明辨 , 如 “ 王伯厚通 鉴地理通 释引水经四事 , 惟魏 兴 安 阳一事属经文 , 徐三事咸 哪 注之讹为经者 ” , 而当时以善读古 书著称 的阎若壕 、 顾祖 禹 、 胡 渭等人 “ 其论 述所及 , 犹辄差 违 ” 。 (戴东原集卷六水经 哪道元注序) , 因而 不能 不加以彻 底 的校订 。 校订 方法 , 一是 “ 审 其义 例 ” : 水经立文 , 首云某 水所出 , 已下无庸重举水名 , 而注

22、内详及所纳群川 , 加以采扳故 实 , 彼 此相杂 , 则 一 水之名不得不更端重举 。 经 文叙次所过郡县 , 如云 “ 又东过某县 ” 之类 , 一语实该一 县 , 而注则沿溯县西以终于东 , 详记所逗委曲 ;经据 当时县治 , 至善长作注 时 , 县邑流 移 , 是以多 称故城 , 经 无 言故城者也 。 (水经哪道元注序) 凡 水道所经之地 , 经 则云过 , 注则云逗 ; 经则 统举都会 , 注 则兼及繁碎地名 ;凡一水之名 , 经 则首 句标明 , 后不重举 , 注 则文多旁涉 , 必重举其名以更端 ;凡书内郡 县 , 经则但举当时之名 , 注 则兼考故城之足迹 , 皆寻其义例 ,

23、 一一厘 定 。 ” (殿本 水经注卷 首案语) 二 是 “ 按之 地 望 ” : 至塞外群流 , 江南诸派 , 道元足迹皆所未经 , 故于滦河之正源 、 三藏 水之次序 、 白檀 、 要阳之 建置 , 俱不免附会乖错 , 甚至以浙江妄合姚江 , 尤为传 文失神 。 (同前引) 再是 “ 兼以各本参 差是 书 ” , 而后 “ 所 由致谬 之 由 , 昭然可举而正 之 ” (水经哪 道 元注序) , 所 得 的结 果是 “ 凡补其阅漏者二千 一百 二 十八字 , 删其 妄增者 一 千四百四十八字 ” (水经 注卷 首案语 ) , 其 成 绩是 十分可 观 的 , 当然其 中不 尽 是戴氏的发

24、明 , 而是博采众长以集其大 成 的 , 王国维说 : 盖水经注之有善本 , 非一人之力也 。 更 正错简 , 则 明有朱王孙 , 国朝有孙 潜 夫 、 黄子鸿 、 胡 东樵 ; 厘仃经注 , 明则有冯开之 , 国朝有全谢山 、 赵 东潜 , 裙补遗文 , 则有全 、 赵二氏 ; 考证史事 , 则有朱玉孙 、 何义门 、 沈绎拚 ; 校定 文字 , 则吴 、 朱 、 孙 、 沈 、 全 、 赵诸家 , 皆有不可没之功 二 戴 东原 成书最后 , 遂奄有诸家之胜 , 而其 书又最先出 , 故 谓 邮 书之有善本 自戴氏始可也 。 (观堂集林 卷十二聚珍本戴校水经 注跋) 这是符合实际 的总结 。

25、 除了水经注 , 戴 震还从永乐 大 典中辑录 出九章算 经 , 恢 复了九章算 术的 名称 , 加以校勘 、 补 图 , 以后又曾进行重校 , 用 力不 可谓不勤 , 其中既有颠 扑不破 的校 说 , 亦 有 师 心自用 的臆改5 j 。 在海经算术的辑校以及方言疏证等其他著作中 , 都有不 少 关于校 勘 的 内 容 。 钱大听 在清代群星璀璨的考 据家中 , 钱 大 听( 172 8一180 4 ) 的渊博和精深 是 数一数 二 的 , 段玉裁称 : 先生始以词章鸣一时 , 既乃精研经史 , 因文 见 道 , 于经 文之外误 、 经 义之聚讼而难决者 , 皆 能剖析源流 。 凡文字 、

26、音韵 、 训话之精微 , 地理之沿革 , 历史官制之体例 , 氏族之流 派 , 古人姓字 、 里居 、 官爵 、 事实 、 年龄之纷繁 , 古今石刻画篆隶可订六书故 实 、 可稗史传者 , 以及古九章算术 , 一 115 一 浙江学刊 1 99 9 年第 3 期 自汉迄今 中西历法 , 无不了如指掌 。 至 于累朝人物之贤奸 , 行事之是非疑似难明者 , 大典章制度 昔人不能明断其当否者 , 皆确有定 见 。 (潜研堂文集序) 在钱氏的廿 二 史 考异 、 十 驾斋养 新 录 、 潜研堂 文集等著作中 , 包 含了大量 对 占籍 尤其是史籍 的校 勘 成 果 。 由于对 上举的各 个 方面的知

27、识都已 “ 了如 指 掌 ” , 烂熟于心 , 故 所 发 疑 举正 , 不必 非靠版 本 , 亦 能直凑单微 , 运 用理校而 能 游刃有余 , 若合符契 。 十驾斋养 新 录卷 六 “ 汉 书 景嚎本 ” 条 记 : 予撰汉 书考异 , 谓哀帝纪元寿二年春正月 , “ 元寿 ” 二字衍文 。 景武昭宣元 成功臣表 孝成五人 , “ 成乡 ” 当作 “ 成都 ” , “ 乐成 ” 下衍 “ 龙 ” 字 。 百官公抑表宁平侯张 欧 , “ 宁 ” 当作 “ 宣 ” ; 俞侯乐贪 , “ 乐 ” 当作 “ 染 ” ; 安年侯王章 , “ 年 ” 当作 “ 平 ” ; 平喜侯史中 , “ 喜 ”

28、当作 “ 台 ” ; 广 汉太守 孙实 , “ 实 ” 当作 “ 宝 ” 。 五行志能者养之以福 , “ 之以 ” 当作 “ 以之 ” 。 地理 志逢山长谷诸水 所 出 , “ 诸 ” 当作 “ 诸 ” ; 博水东北 至拒定 , “ 博 ” 当作 “ 时 ” 。 张良传景驹 自立为楚假王 , 在陈 留 , “ 陈 ” 字衍 。 枚乘传凡 可 读者不二十篇 , “ 不 ” 当作 “ 百 ” 。 韩安国传梁城安人 , “ 城 ” 当作 “ 成 ,。 韦贤传画为亚人 ,“ 亚 , 当作 “ 亚 ,。 任 幸传龙雄思侯夫人 , “ 雄 , 当作 “ 额 ,。 绩见北宋 景枯本 , 此十数处皆与予说合

29、。 识力 超卓 , 已不 必赖善本定夺 , 但仍不 忽视善本的作用 。 跋乾道四明图 经说 : 校书之难 , 如扫 落叶 。 予初 读三国志 虞翻 传 , 注有 “ 俐摸候 ” 三字 , 即疑 “ 刻 ” 当为 “ 贸尸 ” 、 “ 膜候 ” 当为 “ 莫候反 ” 。 后 见 内府本校正 , 果如 予 言 。 乃其下又有处士邓卢叙一人 , 邓非会稽属 县 , 亦恐是 “ 铆 ” 之讹 , 而未有它文证之 。 “ 项见乾道四明图经 , 于郑县人物有云 : “ 虞叙 , 弟犯公 宪 , 自杀 乞代 , 见会稽典录 。 ” 乃知 南 宋本果是 “ 抑 ” 字 , 深喜予 言之不妄 。 然后来胡集 、

30、 袁桶修 四明志并无叙名 , 又 知 “ 抑 ” 之讹 “ 邓 ” 亦宋元本已然矣 。 “ 虞 ”“ 卢 ” 字形相似 , 正 史屡经翻刻 , 图经亦系转写之本 , 未敢决其然否 , 侯再考之 。 (潜研堂文 集卷二九) 这 则 短跋颇能见 出钱氏治校勘的特 点 : 先 是 凭藉自己放眼读书而 累积的史 学 、 小 学 功夫 , 对文籍 扦 格难通 处大胆 怀 疑 ; 其次是 向其他刊 本以及 其它 有 关材 料作小心求证 , 对 自己的怀 疑加以核验 ; 再 次 是 全面考 虑 到 “ 正史屡 经 翻刻 , 图 经亦 系转 写之 本 ” , 因而 对 蓄疑的 类似问题宁肯胭疑 , 不肯臆 断

31、 , 等有机会再作探索 。 以最 渊深 的学 识辅以最审慎 的态度 , 此钱氏之 所以不 可及也 。 因此就 理 校 的 准确率而言 , 清代考据学者中的佼佼者若王念孙 、 段玉裁直至孙 治让等各有擅场 , 但仍无可与钱氏 匹敌者 。 和他同 时 的戴震 、 段玉裁 、 卢文架等即群 相推服 , 后继 者 亦奉为楷 模 , 陈垣校 勘学 释例卷 六校例举例说 : 昔钱竹汀先生读后 汉 书 郭太传 , 太至南州过哀奉高一段 , 疑其词句不伦 , 举出四证 , 后 得阂嘉靖 本 , 乃知如七十四字为章怀注引谢承书之文 , 诸本皆谗入正文 , 惟闽本独不失其旧 。 今 廿 二史考异中所谓 “ 某当作

32、 某 ” 者 , 后得古本证之 , 往往良是 , 始服先生之精思 为不可及 。 这都是 有善本可据考 的例子 , 而又有 沿误 千 年 、 各本皆误的例子 , 亦赖 钱氏考索精 细 , 始 得释疑如 后 汉书 光 武本 纪载 : 十三年 “ 省并西京 十三国 : 广平属巨鹿 , 真定属常山 , 河 间 属信都 , 城阳属 琅 邪 , 泅 水 属 广 陵 , 淄川属高密 , 胶 东属北 海 , 六安属 虚 江 , 广 平 属上谷 ” 。 所 举 共 九例 , 而前 称 十三 , 矛 盾 是 明显 的 。 章怀 太子 注称 :“ 据此惟有 九 国 , 云十三 , 误也 。 ” 钱氏据续 汉 书 郡

33、国志北 海国下记 省 淄 川 、 高密 、 胶 东三 国以其县属 ; 又另记世祖 省 并 郡国十 , 因而 确认光 武帝 所 省 并 考既 非 十三 国 , 亦 非 九国 , 而 为 十国 , 光 武 本纪该 节文 字 当校 正 为 : “ 省 并西京 十 ( 三 )国 : 广平属 矩鹿 , 真 定属常 山 , 河 间属信都 , 城阳属琅邪 , 泅水属广 陵 , 淄 川(属) 、 高密 、 胶 东属北 海 , 六安 属 卢 江 , 广阳属 上 谷 。 ” 刊落 “ 三 ”“ 属 ” 两 处衍 文 , 即发 千 载之 覆 , 而变误史为信史 矣 。 故 学 者称 “ 一部廿二 史考异处 处皆点石

34、成金 之语川 6, 并非溢 美之言 。 一 116 一 代校勘学述略 段玉裁 如众 周 知 , 段玉裁 ( 173 5 一 18巧 )的卓著声 名是 与 他 的说文解 字 注联 系在 一起 的 。 说文 解 字 注自然 是 一部文字训 话专著 , 但与校勘 有 密 切 的关系 , 这 首先是对说文本文进行了全面的校 勘 , 先 著成汲古阁说文订 , 而说文注的本 文 , 就 是 根据他的 校勘成 果 加以改 订 过的 , 他 本 人 当然 是 力 图还许书 原本之真 , 至于最终 结 果 , 则 既有 足 正 历代传本 之谬误者 , 也 有 自信太 过 、 改而 未当者 ; 其次是他在 注文

35、中博引群书以与说文印证 , 从而对 三百余种古籍中的 文字 进行 校 释 , 其中如毛 诗 、 左传 、 国语 、 庄 子 、 楚辞 、 史记等近 三 十种古籍的校 释 , 每种 达 一百条以上 , 数量 多 于王念 孙 的读书杂志和卢 文梁的群 书 治要 。 此外他还著有诗经 小 学 、 毛诗故训传定 本 小 笺 、 古文 尚书撰 异 、 春秋左传古经 、 周礼汉读考 、 仪礼汉 读考等 。 川 段氏的校 勘 , 在 成果 与 观 点 的两 方 面都是 引人 注目的 。 就成果 而言 , 由于他对 文字 声 韵训话 有 通 盘 的把握和精微 的考索 , 往 往 能够直探 本 源 , 具道是非

36、 , 解决 一 些高难 度 的 问题 , 如论 经 籍 中炮 、 热两字的不同 : 诗言炮者四 : 袍叶 、 闷宫是也 ; 言熟者二 : 六 月 、 韩奕是也 , 多以为偏旁小异 , 而 不知本有二字 。 袍叶 : “ 有觅斯 首 , 炮之烙之 。 ” 传曰 :“ 毛 曰炮 。 ” ( “ 毛 ” 下 当夺 “ 烧 ” 字)说文 曰 :“ 炮 , 毛炙 肉也 。 ” 郑注礼记曰 :“ 裹烧曰炮 。 ” 礼运 : “ 以炮以潘 , 以烹以炙 。 ” 内则 :“ 炮 取豚若 , 剑之制之 , 实枣于其腹中 , 编茬以笠之 (宜即 包也) , 涂之以荃童 。 炮之 , 童皆干 , 掌之 。 ” 盖炮

37、必连 毛 , 故闷宫曰 “ 毛炮 ” , 传 曰 :“ 毛炮豚也 。 ” 今诗 闷宫作 “ 熟 ” , 乃误 字也 。 熟乃蒸 煮之名 , 其异体作惫 。 服虔通俗文曰 :“ 燥煮 曰惫 。 ” 六月 、 韩奕皆言 “ 熟鳖 , 鳖无毛 , 非可 炮者 , 于蒸者宜 。 郑注礼经 大射仪言 “ 烙 鳖脍鲤 ” , 宋严 州本不误 , 宋本单行仪神疏不误 。 内则言 “ 濡鳌 ” , 濡同腼 , 月而 , 烂也 。 鳖 断不可 言炮 。 毛诗 ” 作觅 , 与 炮异体 , 盖古本 相 传 如 此 , 乃惫之古字也 。 (中略) 自说文失去 “ 熟 ” 篆 , 误以炮 、 熟一字 , 而其义晦久矣

38、 。 (经 韵楼集卷一炮熟异 字说) 他以上述 考 辨 为 基 础 , 接下去解决了经 疏 与字 书 中一系 列 的 问题 。 段 氏通 过 对 字 形 字义的追 根 溯源的分析而 不仅仅是版本 的比较 , 他要纠正的不 只是因失 之 粗心所致 的手民这误 , 而 且 还 有因 昧于字义 所 致的作 者之 误 , 用 他 自己的 话 说 , 是不仅 要 考 订 “ 本 子 之 是 非 ” , 还要 考 订 “ 作 书者 之 是非 ” , 这 就 涉及到 对校勘性 质 与 任 务 的认 识 。 在 他 看来 , 第一 , 定是非是 必须 的 : 凡宋版古书 , 信 其 是 虚则从 之 , 信 其

39、 非处则 改之 , 其疑而 不定者 , 则姑 存以侯之 , 不得勿 论其是非 : 不敢改易一字 , 意欲存其真 , 适 兹 后来之惑也 。 (经韵楼集卷四与黄尧圃论孟 子音义书) 这 是 针 对 顾 广析校 勘 观所 作 的批评当然 反 对 “ 不 敢 改 易 一 字 ” 并 非 提倡 任意 改 字 , 在 同 一 信 中他同 时也 批评了顾氏的 “ 疑 所不当疑 ” 、 擅改易林 “ 子商 ” 为 “ 于商 ” 的错误 。 第二 , 考 订 “ 作书 者的是非 ” 是比考订 “ 本子 的是 非 ” 更高也 更 难 的工作 : 读书有本子之是非 , 有作书者之是非 。 本子之是非 , 可钵校而

40、定之 ; 作书者之是非 , 则未 易定也 。 慎修先生 、 东原 师皆曰从事经学盖有三难 : 淹博难 、 识 断难 、 审定难 。 仆以为 定 本子 之是非 , 存 乎淹博 ;定作书者之是非 , 则存乎识 断 、 审定 。 (经韵楼集卷五与胡孝廉世琦书) 校 勘 的 总观点以及对 某些具体问题看 法 的分歧 , 使段玉裁 与顾 广沂产生了激 烈冲突 , 段 氏再 三 作 书撰文 , 顾氏也屡 有回应 , 就 一 系列 问题展开论辩 。 而 焦 点则 集 中在礼 记 王制中 “ 周 人 养国老 于东胶 , 养庶老于虞序 , 虞库 , 在 国之西 郊 ” 一段文 字 。 孙 志祖读书胜 录续编据北

41、 史 刘 芳传引 作 “ 四郊 ” , 又据祭义 “ 天子设四学 ” , 注云 “ 四学 , 谓周四郊 之虞库也 ” 及正 义引 皇氏云 “ 四郊虞 一 117 一 浙江学刊 1999 年第3期 库 , 以 四郊 皆 有虞库 ” , 认定 “ 西 郊 ” 为 “ 四郊 ” 之误 , “ 四郊 小 学 ” 即东西南 北 的小 学 , 是不应偏置在西 郊 的 。 段玉裁 著四郊小 学疏证以申其说 ;顾 广析著学 制备忘 之 记加以反驳 , 从 此 书信往还 , 反 复 辨 难 , 段氏共致函七 通于顾氏 , 最后写下带有 总 结性 的名文与诸同志 论 校 书之 难 , 开宗明义云 : 校书之难 ,

42、 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 , 定其是非之难 。 是非有二 : 曰底 本之是非 , 曰立说 之是非 。 必先 定其底本之是非 , 而后可 断其立说之是非 。 二者不分谬揭 , 如治丝而芬 , 如算之淆 其法 , 实为普乱 , 乃至不可理 。 (经韵楼集卷六) 这里 的所 谓 “ 底本 ” 也非 一般意义上 的 刊本 , 而被 段 氏定义为 “ 著书者之稿本 ” , 而 “ 立说 ” 则是 指 “ 著 书 者 所 言 之义理 ” 。 在 这 样 的基 础 上 , 提 出 “ 校经 之 法 , 必以贾 还 贾 , 以孔 还孔 , 以陆 还 陆 , 以杜还 杜 , 以郑还郑 , 各得其底本而 后判其

43、义理 之 是 非 , 而后 经之底 本可定 , 而后 经 之 义理可以徐定 ” 。 从这 样一个高 度 看 , 顾氏 “ 校祭义疏改 四郊 为 西郊 , 孔氏之底本 得矣 , 而遂欲改注 之 四郊 为 西 郊 , 且云王制经 注 之 西郊 不误 , 是知 孔氏之 底 本 而不 知郑氏之底 本 也 。 郑氏之 底本 失 , 则 经 之 底本 亦失 , 而周制四郊小学 遂 不传矣 ” !段 氏最 后 强调 : 东原师 云 :“ 凿空之弊有二 : 其一缘辞生训也 , 其一守讹传谬也 。 缘辞生训者 。 所释之义非 其 本义矣 ; 守讹传谬者 , 所据之经并非其本经也 。 ” 如孔 氏 “ 虞痒在国西

44、郊 ” , 所谓 所据之经非其本 经也 , 而缘之立说 , 则所释之义非其本义矣 。 经文之不误者 , 尚惧缘辞生训 , 所释其本义 , 况守讹 传缪之经耳砰? 段说陈义甚高 , 可以说是 揭示 出 了校 勘 的最高境界 , 这 样 的境界作为 深造 有得 的研 究者的 自我 追求目标 是 难 能可 贵 的 , 作为普遍 性 的校 勘法 则恐 不 容易通 行 。 功 力湛 深的学 者可以循 此 获致 非 同 一般的校勘成果 , 但把握 不慎就 会 出现 偏差 , 流于臆 断 。 段氏本 人 的校 勘 就是 现 成 的例子 。 他改 易增 删 通行文说文的篆 字和说解 , 而竟能 与莫友芝所得

45、的唐写 本说文 木 部残卷 甚至 甲骨文 、 金文 字 形合 ; 他改 易今本尚书中的若干 文字 , 断定 系唐卫 包 错改 , 而竟能 与敦煌唐写本即卫包 未 改字 前的 真 隶古定本尚书合闭 ;他 指 出毛诗 陈风 墓 门 “ 歌以讯 之 ” 中的 “ 讯 ” 字 为 “ 淬 ” 字之误 , 而 竟 能 与阜阳双古 堆一号汉墓 出土的诗经残简合川 , 都体现出他 的过人之识 , 令 人赏叹不置 ; 但也 不乏误改之处 , 为 时人 及后 人 所垢病 。 但比较而言 , 他 的成就 无疑是主要 的 。 王念孙王引之 以 “ 高邮王氏父子 ” 名世 的王念孙( 174 4 一 1832 ) 与

46、王引之( 176 6 一18 34 ) 著 述甚 丰 , 而流布尤 广 的 是广 雅 疏证 、 读 书 杂志 、 经义述闻和经传释词 。 被 合称 为 “ 高邮土 氏四种 ” 的这四部著作的 前三 种 既 是 训话名著 , 也 包 含了大量 的校 勘成 果 。 其中广 雅 疏 证在一无 依傍 的情 况下 , 将千余年 间 一 向少 人 留心的魏 张揖 的广 雅加以全面整理 , 勘正讹文五百七十 八处 , 脱文四百九十 一 处 , 衍 文 三 十九 处 , 先 后错乱 者 一百 二三处 , 正 文误 人音 内十 九处 , 音 内字 误 人正文者五1 七处 , 这才使 传 流 中讹误 累 累的 张

47、 书恢复本来面目 , 然 后 加以疏通 证 明 , 使之 成 为 训话 学 的经 典 。 在 校 勘 学 史上享 有 更高声 誉的是王氏继广雅 疏证之后汇录读书札记而成 的读书 杂 志 。 该 书 充分显不了王念 孙 深 厚 的学养与过 人 的识力 , 他充分运用 内证 、 外证 , 来订正读书文句的讹误 , 论 证 周 密 , 发 明极 多 。 如 校汉书 贾谊传 “ 输 之 司寇 , 编 之徒官 , 司寇 小吏 譬 骂而榜答之 ” 句云 : 两 “ 司寇 ” 皆当作 “ 司空 ” 。 司空掌役使罪人之事 。 故曰 “ 输之司空 , 编之徒官 ” , 徒谓 役徒也 周官 大司寇曰 : “ 枉

48、桔而坐诸嘉石 , 役诸司空 。 ” 史记 儒 林 传 :“ 安得司空城旦书乎? ” 徐 广曰 :“ 司空主刑徒之官也 ” 皆其证 。 “ 司空小吏誉骂而榜 苔之 ” 者 , 谓力作不中程 , 则小吏从而 答辱之 。 陈咸传曰 : “ 咸为南阳太守 , 豪猾吏及大姓犯法 , 辄论输府 , 以律程作司空 , 为 地臼木 杆 , 春不中程 , 辄加罪苔 ” 事与此 相类也 。 后人不解 “ 输之司 空 ” 之语 , 故 改两 “ 司空 ” 为 “ 司寇 ” , 一 1 18 一 清代校勘学述略 不知役使罪人 , 非 司寇所掌 , 且司寇 定其 罪而后输之司空 , 则不得更言 “ 输之司寇 ” 也 。

49、 师古曰 : “ 司寇主刑罚之官 。 ” 则所见本已误作司寇 。 贾子 阶级篇作司寇 , 亦后人以误本汉 书改 之 。 百官表宗正 属官有都司空令垂 。 如 淳曰 : “ 律司空主 水及罪人 。 ” 引此 文 “ 输之司 空 , 编之 徒官 ” , 是其明证矣 。 在贾子 、 汉书及其 师古注 皆无 异词 、 并作 “ 司寇 ” 的情 况 下 , 王氏根 据周礼六官的 职掌 , 根 据汉朝的政 治 、 法律制度 , 独 持己见 , 断 定 两司寇 皆当作 司空 , 而 司 寇乃出于后人妄改 , 并以百官 表如淳注所保留 的司空原 文 为证 。 类似这样通 过一个字的校勘 , 揭示 了当时 的史实真相 的精采例 子 , 在王书中所 在 多有t l 0 。 另 一 个更著名 的例子 是战国策 赵策中 的 “ 左 师 触警愿 见太 后 ” , 吴 师 道战 国策 补正曰 : “ 触警 , 姚云一本 无 言 字 。 史亦作 龙 , 案说苑(警慎篇) : 鲁 哀 公 问 孔子 , 复 柴 之臣 , 有左 师 触龙 者 , 馅诀不 正 。 人 名或 有 同者 , 此 当从 龙 以别之 。 ” 王驳议云 : 吴说非也 。 如策及赵世家皆作 “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 。 今本 “ 龙 ”“ 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