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传》里的宋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水浒传》里的宋江.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水浒 传 里的宋江 在水浒传研究中 , 争论最多的是对宋江形象的评价问题 。 “ 四人帮 ” 利用 评论 水浒传 , 大搞篡党夺权的阴谋 , 更制造了许多混乱 。 术文想围绕对宋江形象的评价 , 谈点不成熟的意见 , 向专家和读者请教 。 研究水浒传 回避不了宋江问题 , 而要剖析宋江 的形象 , 又离不开对水浒传 总的思想倾向的把握 。 我以为 , 水浒传虽然用农民起义 的故事为题材 , 其中某些优秀的章节也表现了 被压迫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火热斗争 , 塑造了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形象 。 但是 , 水浒 传的作者并不完全理解农民革命 , 并没有自觉地把( (水浒传写成一部歌颂农民革命斗 争的
2、小说 , 而是把它当作忠奸斗争来表现的 。 因此 , 作为水浒传中心人物的宋江 , 虽然具有农民起义领袖的身份 , 但作者既不想把他作为农民革命领袖来歌颂 , 也无意把 他 作为农民革命的叛徒来鞭挞 , 而是把宋江塑造成具有特殊身份和经历的忠臣义士的形 象 。 通过这个形象 , 宣扬作者的忠义思想 , 和全书的写作意图是一致的 。 “ 洪太尉误走妖魔 ” 不是全书的有机部分 , 而是外加的游离情节 。 这恰恰透露了作 者的写作意图 。 “误走妖魔” 一节放在全书的 卷首 , 说明作者并不理解农民起义 。 他认 为本来天下太平 , 只因奸臣当道 , 上帝派遣妖魔下凡 , 扰乱宋朝江山 。 “社翟
3、从今云球 扰 , 兵戈到处闹坟坟 。 高像奸侯虽堪恨 , 洪信从今酿祸胎 。 ” 这就为全书表现忠奸斗争 定下了调子 。 接着写高像发迹 , 表现 “祸 由奸生 ” , “乱自上作” 。 在 你昔表现忠奸斗争的构思中 , 宋江无 疑占据着核心的地位 。 他是作者在全书中塑 造的理想人物 , 是被奸臣陷害的 “忠 良 ” 。 他 一出场 , 作者就 称颂他是 “及时雨”, 比 作肖何和孟尝君 , 点出明智忠信 , 宽厚爱人的特点 。 宋江上山之前 , 比较重要的事迹是 放晃杀借 , 路迁 武松 ; 投奔清风寨 ; “奔 丧 ” 回郸城; 江州吟反诗等 。 作者为了让宋江 有当梁山泊义军领袖的资格
4、 , 保留并加工提高了民 间传说中宋江私放晃盖和杀借的情节 (这两个故事在大 宋宣 和遗事和元代水浒戏里都提到 , 而宋江是在杀惜之后就上山 的 , 可见民间传说中宋江的性格是 “勇悍狂侠” 的 。 在 水浒传里 , 作者把杀惜和放 晃盖联系在一起 , 是一个很好的改 动 , 把争风吃醋的桃色事件变成 一 J 具有严肃政治斗争 内容的故事) 。 这是宋江一生中最有光彩的事情 , 是不忠朝廷 , 不守法度的行为 , 称为 革命性未尝不 可 。 可是 , 杀借之后作者不让他 上梁山 。 从杀惜之后的 几件事中再看不到 宋江性格中革命的 火花了 。 在请风寨和题反诗事件中 , 都不是因为宋江有多少革
5、命的 行 动而受李才 迫窖; 而是奸按小人的无 端陷害 , 把 他 “逼 上梁山” 。 作者在其间 , 还插入 宋 江送别武松和发配江州 、 路过梁山泊两节 , 用宋江 的几段表 白 , 告诉读者宋江对朝廷 是 忠心耿耿的 , 根本没有严造反 ” _ 的念头 , 切不要把他 上梁山误 解为参加农民革命 。 从客观 上说 , 宋江上山 当染 乙泊头领和方腊起 义是一样的 “造反” 行为 。 可是作者 在忠臣义士 和乱臣贼子之 间划了一 条线 , 那 就是对皇帝的态度 。 如果被奸臣逼迫 , “只 反贪官 , 不反皇帝 ” , 那 么 虽然聚义水泊 , 抗拒官兵 , 攻 城掠 地 , 都是与奸臣作
6、斗争 , 情有可原 , 不算乱臣贼子 ; 如果南面称王 , 建元改制 , 要夺取天下 , 那就是乱臣贼子 , 大逆不道 。 所以方腊是 “十恶 不赦 ”夕 宋江却是 “一 生忠义” , “并无 半点异心 。 ” 作者把九天玄女授天书 , 安排在宋江 上梁山 当义军头领 的时候 , 是寓有深意的 。 它 给宋江上梁山当头领 , 直到受招安这段历史涂上了神圣的色彩 , 这一切统统是遵循夭意 的 “替天行道” 的 正义 行动 。 宋江上山是因奸臣逼迫 , “权且避 难 ” , 也是因为 “魔心 是看作忠巨义士在不同政治环境中顺理成章的变化,作者并没有把宋江投降看作叛变的 丑行 , 而是看作 忠义之
7、士 的高尚品德 , 是上合天意 , 下得民心 的光荣行为 。 , 当然 , 我们这样分析 , 有的同志会不以为然 。他 们举出梁山义 军的悲剧作为作者批判 投降主 义 的证据 。 但是 , 我觉得如果对梁山义军的结局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 恰恰说明作 者不是乌投降派的悲剧 , 而是继续表现忠奸 斗争 , 表现 “ 自古权奸害忠良 , 不容忠义立 家邦万的嘴奸臣误国论 , 的观点 。 水浒传结尾部分 , 荡漫着悲凉的气氛 。 痛恨奸臣 筷画 。 但文无可奈何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 征辽途中 , 罗真人劝宋江说 :“得 意 浓 味 汀 使当退步 。 切勿久恋富 贵 。 ” 燕青用韩信等功巨被诛的史
8、实 , 劝卢俊义要 隐迹 埋 名、 以终天年 。 但是 , 宋江 、 卢俊义因为要忠心报国 , 不肯 急流 勇退 , 终于被害 。 相 反 , 李俊听从费保等人劝告 , 避难海外;燕青 、 戴宗 、 阮小七 、 柴进 、 李应等都辞却功 名 , 消极退隐 , 结果都得善终 。 李俊等人的命运 和宋江 的结局不是形成鲜明的对照吗? 作者在结尾部分的诗词里 , 谴责奸臣误国 , 总结宋江悲剧的教训 。 “太平 木是将军 舫 定 , 不许将军见太平 ” ; “ 时人苦把功名恋 , 只怕功名不到头 ”;“早知 鸿毒埋黄壤 , 学取鸥夷范盘船 ” 。 这里 , 要表现的是功臣被害的悲 剧;要宣 扬 的是
9、功成名退的 思 想, 要总结的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教训 , 要表达的是对杀戮忠臣的愤慨 , 而 不是表现农民 领袖投降后的悲剧 , 不是要歌颂或批判投降主 义 。 作者一方面清醒地看到 , 奸臣未除 , 忠臣义 士仍然没有前途 , 写 了悲剧结局; 另一 方面 , 又不违背忠君思 想 。 宋江明知被毒害 , 却视死如归 , 忠心不改,而皇帝也不负忠 臣 , 为宋江封侯建祠 。 “生当 鼎食死 封侯 , 男子平 生志已酬 , ” 留下了 一条虚幻的光 明尾巴 。 宋江等人最终还是封侯成神 , 功成果满 , 重登 天界 , 与九天玄女的 “法旨” 相 照应 。 食迅先生说 :“至 于宋江服毒的一
10、层, 乃明初加入 的 , 明太祖统 一天下之 后 , 疑忌功 臣 , 横行杀戮 , 善终的很不多 , 人 民为对于被害之功臣表 同情起见 , 就 加 上宋江服毒成 神之事去 。 这就是事实上 缺陷者 , 小说使他 团 圆的老例 。 ” 虽然 , 我们 已发现的 水浒传各种版本 , 还不能证明宋江服毒成神是 明 初加入 的 , 但鲁迅认为水浒传 的结局反映了作者同情功臣被害的 思 想 , 不失为一个很精辟的 见解 。 把 水浒传当作忠奸斗争来表现 , 把宋江当作忠义之士来塑造 , 这是指作者的主 观意图而言 。 至于我们从宋江受招安中看到领袖人物投降给革命事业带来的损害等等 , 那是作品的客观意
11、义 。 我以为 , 在评论古典文学作品 时 , 把作家的主观思想与作品的客观意义 区分开 来 , 是有好处的 。 这是因为 :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指出作者 的 思想立场 。 否则 , 容易用我 , 们的思想 , 甚至是 读作品时 的感想代替作者的思 想 。 水浒传的作者并没有把梁山泊 起义理解为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 的阶级斗争 , 而看作是 “善 与恶 ” , “义 与不义” , “ 忠与奸 ” 的斗争 。 水浒传作 者 “只反贪 官 , 不反皇帝 ” , 是 地主阶级中进步的 知识 分子的 思 想立场而不是站在农民革命的立场 。 正因为如此 , 用 “投降派” 来概括宋江是 不确切 的 。
12、因为我们所谓 的投降派是在阶级投降或民族投降这个意义上使用 的 , 并非指 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 而且用 “ 投降派 ” 来概括宋江形象 , 容易误解为作者有意通过宋 江来宣扬或批判投降主 义 。 把作者的主观思想与作品的客观意义 混淆起来 , 容易使我 们分析古代作品时出现现代化的倾向 。 把宋江看作投降派 , 指责宋江 “搞 修正主义 ” , 杜撰所谓梁山义军内部两条路线斗争等等 , 就是例子 。 本来在农民革命中大谈路线斗争是否妥 当就是一个问 题 。 因为农民革命从根本上说 是不可能制定一条能够彻底推翻封建制度的 正确路线的 , 因此 , 也不可能存在如现代无 产阶级政党内部那样的路
13、线斗争 。 至 于农民革命队伍中存在着投降和反投降的斗争 , 那 倒是事实 , 但这算不算系统的路线斗争也是值得商榷的 。 至于水浒传里所谓的路线 斗争和搞修正 主义 问题 , 我更 是抱怀疑的态度 。 现在让我们考察一下水浒传里 的所 谓 “路线斗争” , 看看究竟是表现路线斗争还是宣扬忠义 思想?作者究竟是把宋江 当成 搞 “修正主义” 的头子 来批判 , 还是把宋江当作忠义之 士来讴歌? 晃盖与宋江 之间果真存在着 “路 线斗争 ” 吗?的确 , 晃盖没有象宋江 那样 , 说 过许多 要求招安的话 , 但是作品 里写的晃盖也并没有提出过夺取政权的要求 。 梁山泊上 的聚义 厅是王伦 时代
14、的 “遗产” , 而且清风山 , 桃花山 都称聚义厅 , 少 个 非晃盖的独创 , 说 助 Jl we e s门 | e s| | 不上是他革命路线的 “标志” 。 宋江对被俘军官 , 总是用 “暂 居水泊” , “专等 招安”之 类的话来劝降 , 徐宁入伙等) ; 晃盖在旁 , 并没有持异议(如5 5 回 宋江 、 彭纪劝凌统投降,5 6回宋江劝 李述提出 “晃盖哥哥做大宋皇帝, 宋江哥哥做小宋皇帝 ” 被戴宗呵斥了 一顿 , 而晃盖也没有丝毫支持李逢的表示 。 晃盖白己说上梁山的目的 , 也只是为了 “逃 灾避难 ” ; 他宣布的政治 主张 , 不过是 “ 以忠义为主 , 全施仁德于 民
15、” , 并没有多少新 鲜之处 。 总之 , 晃盖的路线本 来就含糊不清 , 宋江的篡改和修正又从何谈起呢? 作者并没有有意贬斥晃盖 “智取生辰纲” 是水浒传 。 作者是把晃盖写成有义气 , 有血性的英雄人物之 一 。 最有光彩的章节之一 。 至 于晃盖不在一百O八人之列 , 是 因为史实就是宋江领导梁山泊起义 , 而不是晃盖领导, 民间传说和元代水浒戏中 , 晃盖都 是中途牺牲了的 , 龚开的三三十六人赞虽有晃盖 , 但还是以宋江为首 六人赞 , 大宋宣和遗事虽然三十六人中有晃盖 , 但没有宋江 , , 称为宋江三十 “天书” 明白交代 “以 宋江为帅 ” 来率领这三十 加上宋江才凑足三十六人
16、 之数 六人 。 后来晃盖中途牺牲 , 聚义 时实际上 只有三十五人 , , 这在情节交代上是个漏 洞 。 由于以上这些情况 , 水浒 传作者不把晃盖算在一 百O八人之中 , 从艺术上说是可取的 , 是作者对成书过程中各 种资料正确取舍的结果 , 弥补了以往传说中的漏洞 , 则 , 在英雄排座次时 , 只有一 百O 一七人, 还有一个是 符合中国小说大 团圆的惯例 。 否 “ 死魂灵 ” , 怎 么办呢? 作者把晃盖作为宋江的陪衬而不是作为宋江的对立面 。 王伦心胸狭窄 , 宋江胸襟宽 阔 , 善于团结内部,晃盖缺少谋略 , 宋江足智多谋 , 善于组织领导 为宋江的登台作铺垫 , 以说明宋江是
17、梁山最理想的领袖人物 。 。 写 王伦 、 晃盖都是 作者强调 的是晃 、 宋之 间义重如山 , 而不是夺权斗争 。 当初 , 宋江 “担着血 海也似 , 劫法场救了宋江 , 他们是生 死不渝的朋友 , 那里有什么矛盾?到了宋江上 山 , 晃 、 宋并存的 时候 , 着 重表现他们互 相敬重 , 亲如手 足 , 那里有什么夺权之争?在晃盖死 后 , 作者对晃 、 宋之间的义气 , 还是非常细心地予以 照顾 , 没有半点马虎和草率 。 如宋江受招安 , 佳备征辽之前 , 特意写宋江要回平 中 白幸 顿晃天王 的灵位 , 祭祀晃盖在天之灵 , 说明末江念念不忘晃盖的 “ 恩义 ” , 晃盖虽 终
18、匕 死 , 但作者写晃盖阴魂 “显灵” , 或救宋江性命 , 或助宋江成功 , 强 调晃盖对宋江 的 “友 爱 ”。 绝没有写晃盖 “显 圣 ”, 谴责宋江背叛 。 一 梁山义军内部的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是怎么 回事呢?我以为作者描写招安与反招竺 的斗 争 , 并不是表现梁山义军内部的两条路线斗争 , 而是着重揭露了奸臣破坏招安的阴 谋 , 这与全书表现忠奸斗争的基调是一致的 。 菊花会是第一次交锋 。 宋江乘着酒兴 , 填 了一首满江 红词 。 提出 “望 天王降 诏 , 早招安 , 心方足 ” 的主 张 , 遭到李连 、 武 讼 、 鲁智深的反对 。 但是 , 反对者并不以 为招安是叛变行
19、为 , 也没有提出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办法 。 鲁智深反对接受招安的 理由 是 : “只 今满朝 文武 , 多是奸邪 , 蒙蔽圣聪 ” , 所以 “招安不济 丰 ” 对 皇帝 , 只是 反对奸巨, 并不反对接受招安 , 只是担心奸臣 当道 , 。 这说 明他并不反 招安不能成功 。 接 监 ,州 次人 济派 二 了 像 第闹 高 。 大 ,抗 ,京 反 刘 蔡 的反 人是军 次等 义 深起 第智 激0 鲁 ,坏 、 汀破述宋臣 李 赦 奸 了 不起是 , 都 激 人因 ,众 原 军 赦 ,义 只 败 辱说失侮意安 意 故招故 , 次 ,书 二 诏坏、 破改 一篡扰 第 干 , 了 中鬼 写 从捣描
20、 ,中 品 尉 从太作又, 陈像 着视高 城 。 在这种情况下 , 宋江 、 昊用等人 , 一方面用武力打败高像 、 童贯 , 给奸臣以必要的 教训 , 迫使他们赞成招安 , 不再干扰破坏 ; 另一 方 面 , 收 买拉拢 “忠 巨 ”宿 元景等人 , 让 他们在朝廷里 .与奸 臣作斗争 ; 走李师师的 “后 门”, 让 皇帝察知真情 , 不受蒙蔽 。 总之 , 梁山义士 , 朝廷忠臣 , 以至歌妓舞女统统动 员起来 , 与奸巨破坏招安的 阴谋作斗争 , 最 终迎来了全伙受招安的 “ 盛大节日 ” 。 这一场招安反招安的 “路线 斗争 ” , 实际 上 只是 反对奸臣的破坏招安 , 争取皇帝招
21、安的斗争 , 所要 表现的仍然是忠奸斗争的思想! 在这场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中 , 作者仍然着 重突出宋江忠臣义 士 的品格 。 在酝酿招 安的过程中 , 宋江力排众议 , 矢忠王朝 , 显示他不愧是个 “忠臣”; 到了征方腊 , 众多 兄弟阵亡 , 宋江伤心不巳 , 而被人们誉为反对投降的革命派却反而来劝宋江 , 晓以忠君 报国的大道理 , 以此来表现宋江不愧是个 “义 士 ” 。 阮小二阵亡 , 宋江悲痛欲绝 , 寝食 俱废 , 阮小五 、 阮小七都劝宋江说 :“我哥哥今 日为国家大事 , 折了性命 , 也强似死在 梁山泊 , 埋没了名目 。 先锋主兵不须烦恼 , 且请理 国家大亨 。 ”
22、请 看 , 被称为革命派 的 代表人物不是 表现得比 “投降派” 更投降派 了吗?这说 明作者实在当不起什么表现 “路 线斗争 ” 的现代 “桂冠” , 还是给他 一顶 “忠义” 思想的帽 子比较恰当 。 上面 , 我们对水浒传的写作意图;梁山义 军 的结 局和山梁泊内部斗争这三方面 作了分析 , 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是企图在水浒传里表现忠奸斗争 , 力图把宋江塑造 成忠臣义士的形象的 。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典型 , 应该 是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 水浒 传里的宋江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作者主 观思 想的传声筒 , 而不是象有些 同志所主张的那 样是成功的艺术典型 。 宋江出身地主家
23、庭 , 身居县吏之职 。 作品通过 私放晃盖 , 杀惜等情节 , 展示了他既 有革命性又有动摇性 的性格矛盾 , 写得合情合理 , 有血有肉 , 富有生活气息 。 如果 沿若 这样的线索写下去 , 或写宋江如何克服软弱性 、 动摇性 , 成为农民革命的领袖 , 或写宋 江如何由于地主阶级劣根性的发作 , 逐步成为农民革命的叛徒 , 那 么在艺术上都可能是 成功的 。 但是 , 作者偏 偏 要 把农民起义领袖当作封建阶级 的忠臣义 士来写 , 这样就不能 不违背生活的真实 , 成为作者 “忠孝仁义” 这一套封建伦理 的图解 。 宋江从动摇到上山 和他下山接受招安 , 这是 一生中两大转折 。 我
24、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这 两大转折是写得怎 样不合情理 的! 先从宋江上 山说起吧 。 宋江杀惜之 后 , 根本没有萌生过上梁山 的念头 , 因而流落江 湖 , 四处飘零 , 经过清风寨一场 风 波 , 他表现出上梁山的主 动性 , 向花荣等人建议 , 投 奔梁山泊 。 但是 , 作者没有 忘 记表现宋江 的忠孝 , 忽然节外生枝 , 编造了个石勇传假信 的情节 。 宋江不顾燕顺等人的苦苦哀求 , 抛下他 自己带领的革命队伍 , 回家 “奔 丧 ”。 这 本来是错误的行为 , 但作者却认为是 “于家大孝” 的崇高美德 , 好象只有这样 , 他的 英 雄人物才高大完美 。 宋江回家之后 , 甘愿发配
25、杯州 , 认为 “ 官司见了 , 倒是有幸 ” , “若被江湖上的兄 弟撞见 , 打在网里 , 教人骂做不忠不孝 ” 因此 , , 晃盖等人要救他上山 , 他却以自杀相 威协 , 誓死不上 山 。 作者在这里把宋江 的忠孝观念和盘 托出 , 异常强烈 , 看来宋江是一 辈子不上 山了 。 但 是 , 作者还是要安排宋江上山当领袖 , 掌握义 军 的方向 , 好让宋江带 领全体义军都去做忠义之士 , 所以宋江 又突然 题了反诗 。 宋江题反诗之前 , 作者既没有 表现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宋江性格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 也看不到宋江性格中反抗 因素的增 长 。 题反诗成了莫明其妙 的行动 。 以至时至今
26、日 , 人们还在争论宋江 题 的究竟是不是 “反诗”? 因为题反诗 , 宋江差点成了刀下之鬼 , 不得不 上梁山 了 。 但是宋江思想中的矛盾 没有解决 , 立场 也没 有转变 , 宋江上山缺乏现实的依据 。 从宋江上山的描写来看 , 实在 看不出是 “由 于他性格中这些反抗因素的发展 , 后来才符合逻辑地参加了梁山起义 军 。” 本来宋江 上 山就是参加革命 , 但作者并不这样理解 , 而认为是忠臣义士在逆境中的 “替时避难” , 因而作者并不认为上山需要什么思 想立场 的转变 , 当然也就不可能按翩 现实生 活 的要求去描写宋江性格的发展了 。 再从宋江下山的描写来看 。 恩格斯曾经指出
27、: 文艺作品中的主人 公 “他 们的动机不 是 从琐碎的个人欲 望中 , 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 这正是对现实主义 艺术的要求 。 宋江为什么下山 , 接受招安? 从作者描写来看 , 只是宋江 想当忠臣的欲望 在驱使他罢了 , 而不象某些同志所说 :“是 在典型环境中完成对宋江这个投降派典型性 格的塑造 。 ” 有的同志为了找出促使未江投降的典型 环境 , 也列 举过 几种理由 。 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宋江受招安是爱国主义 的表现 , 是为了对付外族的入侵 。 这 种说法在水浒传里找不到根据 。 作品中虽然写到征辽 , 但作者并 没有 强调是进行反 侵略战争 , 反而在征辽途
28、中 , 插入 了 辽国劝降的一段插曲 。 对辽国的劝降 , 昊用颇为动 心 , 认为欧阳侍郎的说词 “端的有理” , 宋江虽然反对 , 也并不理直气壮 。 如果作者要 强调爱国主 义 , 那决不能让吴用萌生背叛祖 国的念头 , 在宋江身上也可以表现出激 昂慷 慨的爱国热情 。 水浒传在宋江受招安前后 , 反映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忠奸矛盾 , 而 不是民族矛盾 。 征辽实际 上是宋江逃避奸臣陷害的措施 , 并非为了保卫祖国 。 第二种说法是大量统 治阶级 上 层人物加入义 军 , 形成了投降主 义 的组织 基础 , 这是 促使宋江投降的重要原因 。 但是 , 这种看法只是我们的推断 , 并不符合作
29、品的实际 。 请 问 : 作品里写了 那个上 层出身的人物劝宋江投降呢?作品不但没 有这样的描写 , 恰恰相 反 , 倒写了一些 上层出身的人物对接受招安并不感兴趣 。 例如 , 第一次皇帝派太尉陈宗 善来招安时 , 宋江喜出望外 , 充满了幻想 , 但义 军内部 , 包括关胜 、 徐宁等所谓 “上层 出身的人物 ” , 都保持了清醒的认识 。 关胜说 : “诏 书上必然写着些唬吓人的言语来惊我 们 。 ” 徐宁说 :“来的人 必然是高太尉的 门下 ” 。 他们都要求提高警惕 , 早作准备 。 第 二次皇帝下 旨招安 , 宋 江 又 “喜从天 降 , 笑逐颜开 ” , 而卢俊义却劝宋江不要去济
30、州城 接 旨 ; 花荣的神箭则把宣 诏 的使臣射死 。 水浒传不但没有充分 展 示宋江投降的典型 环境 , 也没有剖析他的内心 矛盾和冲 突 。 宋江受招安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升官发财 , 荣宗耀祖 ; 还 是众寡不敌 , 畏惧害 怕?好 象都不是 , 只是为了要做忠臣 。 可是 , 他正 是因为奸臣当道 , 做不成忠臣才 “暂 居水泊 ” 的 。 现在奸臣未除 , 他又有什么条件去当忠臣呢?作者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 召7 皇帝态度的转变 。 皇帝又为什么从不许招安转为同意招安呢?是慑于农民起义军的威力 吗?不是 。 因为宋江二赢童贯 , 三败高像 , 宋徽 宗是被蒙在鼓里 , 根本不知道 。
31、 是皇帝权 衡不 嶙 , 改变对农民起义的策略吗?也不是 , 书里没有这样的描写 。 皇帝的转变 , 在于宋 江走李师师的 门路 , 利用 “枕头上 的关节” , 才使皇帝洞察真情 , 允许招安 。 可是 , 用 这样的情节来解决皇帝如何处理农民起义 这样的国家大事不是近于儿戏吗?这个情节 , 思想感情之庸俗 , 艺术趣味之低下 , 情 节构思之离奇 , 部是显而易见 的 。 这完全是脱离 生活真实的拙劣编造 , 那里谈得上是 典型 环境”呢? 总而言之 , 宋江受招安 , 只是作者觉得这是暂时失身的 忠义之 士应该走的道路罢 了 。 所以 , 他并没有写出宋江受招安的典型坏境,也没有开掘宋江
32、性格发展 的必然性 , 只是让宋江又一次充当作者主 观意念的傀垒罢了里 宋江的性格是复杂的 , 但复杂并不等于是典型 。 只有作品充分揭示人物复杂性格形 成的典型环境; 只有这种复杂性格符合生活的真实 , 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时 , 人物 才是典型的 。 不宋江是 “ 理想化 ” 的 。 但脱离真实的 “理想人物” 也不是典型的 。 作者竭力使他 “ 高 大 ” 起来 , 但是脱离现实的 “拔高” , 必然是没有艺术感染力的 。 明明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作品 , 作者却要弹唱忠奸斗争的曲调, 明 明宋江是 具有农民革命领袖的身份 , 作者偏 偏要给他注 入忠臣义士的灵魂 , 本来受招安是
33、可耻的 行径 , 作者却要当作美德来赞扬 。 这样 , 作者怎么能不陷入不可自拔的 矛后 , 他塑造的 主人公又怎 么能不变成作者观念的傀儡呢? 三 水浒传存在着两个重要的矛盾 。一是部分 与整体的矛盾 。 因为 “ 水浒传是集 合许多口传 , 或小木水浒故事而成的 , 所以当然有不能一律处 。” 水浒传中一 些人物小传 , 如林冲 、 鲁智深传 , 武松传 , 一些独立故事如智取生辰纲 、 三打祝 家庄, . 李渔负荆等 , 都是经过民间文学阶段 , 千锤百炼而成功的 。 这些章节表现了 被压迫人民的观点 , 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革命英雄 。 但是 , 从整体说 , 作者在集合这些故 事 , 编
34、写成水浒传这部巨著时 , 又是用忠奸斗争的线索把它贯串起来的 。 因而 , 从部分看 , 有农民革命的 观点 , 从整体看 , 又是力图表现忠奸斗争, 各部分之间 , 思想 艺术水平悬殊也很大 。 与这个矛盾相关的 , 是另一个重要的矛盾现象 , 就是题材与思想 的矛盾 。 水浒传是取材于农民革命斗争 , 其中有的部分也的确是用农民革命的 观点 来描写的 , 但是 , 有的部分则不是 。 在集合许多小本水浒故事 , 写成水浒传这部书 时 , 更不是用农民革命的 观点来描写 的 , 这就使我们在研究水浒传时 , 用 农民起 义说 ” 去解释这部作品碰了壁 , 遇到许多无法解释的矛盾现象 。 一
35、! 正因为以上这两个主要的矛盾 , 使宋江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了 。 因为宋江是贯穿全书 的中心人物 , 以上 两方面的矛盾交织在他的身上 。 因此 , 我们研究宋江形象时 , 要注意 以下三个区别 : 把作者的主 观意图与作品的客观意义区别开来 。 因为水浒传取材 于农民革命故事 , 宋江是农民革命的领袖 , 人们很自然地按农民革命领袖的标准来评价 蝴 他 , 或认为他是杰出的革命领袖 , 或以为是出卖革命的投降派 。 可是 , 作者恰恰不是把 他当作农民革命领袖来理解的 , 而是把他看作忠臣良将 , 赋予他忠义之士的品格 。 这就 造成了作者主观思想和作品客观效果的矛盾 。 把宋江 和其它英雄
36、人物区别开来 。 宋江 是一贯到底的人物 , 所以部分与整体的矛盾 , 在他身上很突出 。 某些部分的宋江是写得 好的 , 如私 放晃盖 , 宋江杀惜 , (这些都有民间故事或戏曲作基 础 , 现在已发现的成 书材料可以证明) , 但是就整体说 , 写得不好 。 而水浒传中有些人物 , 如鲁智深 、 林冲 、 武松 、 石秀 、 杨志等 , 虽然也与全书相始终 , 但他们的故事集中在一些章节里 , 他们的性格在他们各自的人物小传里巳经完成了 , 因此 , 他们是性格完整 , 塑造 成功 的 。 塑造了一批农民革命英雄的形象是水浒 传的最大成就 。 我们既要指出宋江是忠 臣义士的形象 , 又要承
37、认水浒传的确塑造了一批农民革命英雄的典型 。 把宋江与 水浒传全书的评价区分开来 。 宋江与水浒传全书是相关连而又有区别的 。 水 浒传作者表现忠好斗争的企图 , 集中暴露在宋江身上 , 但是 , 水浒传有一些部分 (特别是前半部) 歌颂了人民如火如茶的反抗斗争 。 这部分 与构成水浒传的小本 故事的原有基础有关 , 也反映了水浒传作者的进步思思 。 他虽然是 “只反贪官, 不 反皇帝 ” , 但他认为 “官逼民反” , 在 “不反皇 帝 ” 的前提下 , 对农民革命是同情的 , 因而才有可能保留和加工这些歌颂农民革命的章节 。 我们批评水浒传作者在塑造宋 江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 并不等于否
38、定全书 。 我们既要 指出从宋江身上暴阵出作者用忠 奸斗争的线索贯穿全书的企图 , 又要肯定水浒传的巨大思想 、 艺术成就, 既要指出 宋江是个忠臣义士的形象 , 作者是 “奸臣误 国论 ” 的观点 , 而不是农民革命的 思想 , 又 要看到作者这种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也是进步的 。 它使水浒传能比较深刻地基露 社会矛盾 , 揭露社会黑暗 , 表现出 “官逼 民反” , “逼上 梁山 ” 的历史内容 。 我们前面只是针对宋江形象作了些分析 , 并非全面地评价水浒传 , 没有着重阐 明它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性的贡献 。 我想 , 应当不会引起误解吧石 注释 : : 香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
39、变迁 . 。 : 件树声 : 水 浒好在投降 , 及其砚实主义艺术成祝卜 , 见嘴社会抖孕战线卜 1幼78年第4期 - : 恩格斯心致 装 拉 萨尔 , 见嗯 马尧思 、 恩格斯选集 第4卷343344 百 - : 在水讲成书过程 中 , 忠奸斗争的忍想是不断加强的 。 这种思想在民间丈学作品中本 来鱿有 . 峭醉有谈录 小说开井里描写当时说书的情况时就说: “ 说国 喊 怀奸 从 怪 . 透愚夫等攀生峨 。 说态巨负及街冤 , 铁心 肠也须下泪 ”。 把小本水浒故亨集成 亏水许传时 , 作者(姑且还葬足燕衬庵吧)用态奸斗争的线索把它贯辛起来 . 心水玲 传成书之后 . 版本的不 断 修改 . 进一步加强了忠奸斗争忍怒 . 这一点 , 我在 心略谈的 成书过棍(见心兰州大李学报(社会版)1勺79丰苹 t翻)一文中 , 作了绮 终竹论述, 这里不再童复了 . 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