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8853562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2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x(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认识空气一、单元设计意图.本单元主题的提出空气是一种常见的混合物。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它还与水的 循环、天气的变化、地球的保护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空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 可以助燃、可以传播声音、可以改善环境等。日常生活中的空气锤、气垫船、热气球、 风车等产品,让我们感受到空气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的独特作用。三年级的学生一般会直观地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而不会有意识地去研究空气的物 理性质。他们会因为空气看不见而忽视其占据空间的性质,会因为空气摸不着而忽视其 有质量的性质,更不会意识到空气流动与风的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学生对“空气”

2、 的认识存在迷思概念,有必要设计相关主题单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性质。本单元从儿童概念开展的角度出发,遵循概念的形成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 到抽象的过程。在低年段,学生感知到空气的真实存在,会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 态、气味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本单元以“认识空气”为主题,选取了多个简单易行、 生动有趣、螺旋上升的经典活动,以激发学生研究空气的兴趣,学习探究方法,并掌握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热空气上升等科学知识。这里表达了教材“进阶”的特点。 本单元除了探究空气的性质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解释风形成的原因,让学生 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开展到因果性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空气概

3、念的理解水平,开展 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四年级认识“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六年级建构“空气是一 种混合物”等知识做好铺垫。1 .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拟、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 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对象的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拟、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 结论。中年段A观察并描述 空气的颜色、 状态、气味等 特征o ( 一年 级下册空气)一、认识空气认识空气的基 本性质:空气占 据空间,空气可 以被压缩,空气 有质量,空气流 动形成风

4、。ra观察周围的土 壤,知道泥土 是地球上一种 重要物质:)(一 年级下册石 头与泥土)观察并描述 空气的颜色、 状态、气味等 特征(一年 级下册空 气)V观察周围的土 壤,知道泥土 是地球上一种 重要物质)(一 年级下册石 头与泥土) 2观察并描述 石头、沙子、黏 土以及水的特 征;(一年级下 册石头与泥 土水) J观察并描述 水的基本特 征,了解生活 中处处用到 水。(一年级下 册水) J认识人的感 官眼、耳、 鼻、舌、皮肤,以 及它们的功能。 (一年级上册 用感官观察) 一、认识空气一、认识空气二、研究土壤三、固体和液体四、地球上的水资源五、人的呼吸和消化中年段中年段认识空气的基 本性质

5、:空气占 据空间,空气可 以被压缩,空气 有质量,空气流 动形成风。了解土壤的 主要成分和 种类,以及人 类需要保护 土壤。认识并研究 固体与液体 的基本性质3认识地球上 水资源的分 布,以及各种 水体的特征。认识人体的 呼吸和消化 器官,以及食 物营养对人 体健康的重 要性。高年段研究声音在固体和水中的传播。(三年级下册声音的奥秘) 研究固体、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四年级下册冷和热)研究热在固体、液体中的传递。(五年级上册热传递)二、单元教学目标会使用常用的仪器测量固体或液体的质量、体积。能依据证据,运用比拟、推理等方法归纳固体、液体的共同特征。根据某些物质的特征,会选择适当的方法别离混合物

6、。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三、单元活动框架1. 1识别生活中常 见的固体,知道固 体有确定的形状、 体积、质量。序号课题课时1认识固体12认识液体23固体的混合与别离14把盐放到水里2总课时61. 1识别生活中常 见的固体,知道固 体有确定的形状、 体积、质量。1.2 用多种方法比 较固体的体积,知 道不同的固体有不 同的测量方法。1.3 识别形状、大小 变化后的固体,知 道无论如何变化, 固体的特性不变j2.1 寻找生活中的液 体,归纳液体的共 同特征,2.2 观察、比拟不同 液体的性质,学会测 量不同液体的体积 和质量)2.3 观察并归纳水平

7、 面的特点,知道水 平仪的工作原理, 学会使用水平仪01.认识固体1 .1做实验研究影响 盐在水中溶解快慢 的因素,初步学习 比照实脸的方法。四、课时建议2认 识 液 体三、固体和液体-3 .固体的混合与别离4 .把盐放到水里3.1 联系生活,举出不 同固体混合的例子。3.2 比拟固体混合 前后质量和体积的 变化,能作出合理 解释.3.3 举出生活中需 要别离混合物的例 子,学会用不同的 方法把一些混合物 别离开来。4.2 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 解多少克盐或糖,根据 实验结果归纳出与“溶 解度”有关的结论。4.3 学习用过滤的方 法别离水中的不溶 物,学会用蒸发的 方法别离溶解物)五、分课教

8、材分析8.认识固体1 .教学内容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分三个局部展开:第一局部,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并了解其性质。这局部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 识别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活动二,判断一些柔软的或细颗粒状的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 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

9、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 影响科学技术开展的关键因素。(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1. 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 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1.3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3. 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3 .本单

10、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本单元由三课组成,分别是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有质量吗热空气和冷空 气。本单元是对空气性质的认识,从具表达象中提出问题,依据已有经验作出猜测, 利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空气的特征及现象,运用分析、比拟、推理、概 括等方法得出结论。前两课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感知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 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有质量的性质。第三课,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认识热 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现象,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本单元各课 是从不同侧面描述空气的性质及受冷受热后的变化,各课之间是并列关系。4 .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物体是否属于固体

11、。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固体,了解固体的一些性质,如有确定 的形状、体积、质量等。第二局部,想方法比拟固体体积的大小。这一局部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比拟 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活动二,比拟哪一堆粉末的体积大;活动三,比拟哪一个玩偶的 体积大。针对不同的固体,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比拟它们的体积大小。第三局部,判断固体形状、大小变化后,性质是否会改变。这一局部由两个活动组 成:活动一,判断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是否属于固体;活动二,思考自然 界的岩石变成细沙后是否还是固体。通过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固体在外力的作 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无论如何变化,固体的特性保持不变。2

12、 .教学目标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性质。能用多种方法比拟固体体积的大小。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3 .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固体的性质。难点:用多种方法比拟固体体积的大小。4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分组材料:纱巾、羽毛、面粉、积木、粉末、尺、量杯、玩偶、盐或沙子、粉 笔、纸、蜡块、铁锤、剪刀、小刀、塑料垫板等。9 .认识液体1 .教学内容本课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液体的性质。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局部:第一局部,寻找生活中的液体,说出它们属于液体的理由,归纳液体的共同性质。 针对学生容易想到的液体

13、“会流动”这个特征,教材特意安排了 “飘动的烟”“流动的 沙”来让学生分辨是否属于液体,让学生意识到“会流动”并非是液体独具的特征。第二局部,通过一系列观察、比拟活动,进一步认识液体的性质。这局部由三个活 动组成:活动一,比拟不同液体的性质,指导学生从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等方 面对不同的液体进行观察比拟;活动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活动 三,比拟液体的质量。通过后两个活动,让学生知道液体虽然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确 定的体积和质量。第三局部,认识水平面,学会使用水平仪。这局部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引导 学生认识液体的外表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为下一个活动做好铺垫;活动二

14、,承接 上一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水平仪并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水平仪来测量课桌、 讲台、窗台等是否水平。2 .教学目标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观察并比拟不同液体的性质,会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认识水平面,知道水平仪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水平仪。3 .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并比拟不同液体的性质,会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难点:学会使用水平仪。4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分组材料:油、水、牛奶、蜂蜜、液体流速板、量筒、烧杯、电子天平、两个 相同的小瓶、水平仪等。10 .固体的混合与别离1 .教学内容本课在认识固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目光和思维聚焦到“固体的混合与别离”这 个问题上。本课教学

15、内容分三个局部:第一局部,教材列举了三种固体混合物,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更多的固体混合物,聚 焦固体混合的现象,渗透“混合物”的概念。第二局部,比拟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是否会变化。一方面,利用天平测 量来比拟固体混合前后质量的大小;另一方面,利用量筒测量来比拟固体混合前后占据 空间的大小。通过测量、比拟、解释,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混合后“占据的空间”会发生 变化,但“物质的量”不变。第三局部,生活中有时需要将固体混合,有时需要将固体别离。如何别离,针对不 同的固体需要找到适当的方法。这局部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交 流生活中有哪些需要别离混合物的例子;活动二,亲自动手,用不同的

16、方法将一些固体 混合物别离开来。这既考查学生对所学固体知识的实际运用,也可以进一步认识一些物 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2 .教学目标能联系生活,举出不同固体混合和别离的例子。能比拟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并作出合理解释。能用不同的方法把生活中的一些混合物别离开来。3 .重点与难点重点:比拟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解释比拟结果。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把固体混合物别离开来。4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分组材料:黄豆、玉米粉、绿豆、电子天平、小托盘假设干个、量筒、木屑、铁 屑、红糖、沙子、磁铁、网筛、烧杯等。11.把盐放到水里1 .教学内容本课是低年级学习溶解现象的延续,分三个局部引

17、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探究。第一局部,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这局部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 把沙子、盐放入水中,观察现象,这个活动既回顾溶解与不溶解的概念,又为下一个活 动做铺垫;活动二,探究盐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并通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 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初步学习比照实验的方法。第二局部,探究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这局部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 一,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指导学生做溶解实验的方法,并让学生知道物 质能溶于水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活动二,测量100毫升水中是否能溶解与盐同样多的 糖,这个活动既是对溶解实验方法的巩固,同时也引导学生发现不

18、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 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活动三,设法让沉在杯底的盐或糖继续溶解,这个活动是对前 两个活动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对物质的溶解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第三局部,别离水中的不溶物和溶解物。这局部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用过滤 的方法别离水中的不溶物;活动二,用蒸发的方法别离水中的溶解物。这两个活动紧密 结合生活中的“自来水过滤”和“海水晒盐”两个现象,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去体验 “固体与水的混合与别离”。2 .教学目标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比照实验的方法。能测量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能用过滤的方法别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别离水中的溶解物。3 .重点

19、与难点重点: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难点:知道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4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分组材料:沙子、盐、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定量勺、糖、泥水、矿泉水 瓶、石子、脱脂棉、黑纸等。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一、单元设计意图.本单元主题的提出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重要物质之一,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局部,又是能量流动和 物质循环的介质。地球水圈由介于大气层和岩石圈之间的海洋、湖泊、江河、沼泽、地 下水和冰川等液态水和固态水组成。人们的衣食住行、绿化保洁、发电、畜牧业和工农 业生产都离不开水的帮助。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海洋是21世纪人类的资源宝库, 它们是水资

20、源的重要组成局部,正在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和经济迅猛开展, 人类的用水需求不断增长,水污染更是加剧了可利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象。如今缺水 对个人生活、地区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显著影响,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三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生活用水,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工业用水、水 产养殖、农业用水、水循环等与水有关的知识;他们不清楚自来水究竟来自哪里,感觉 自来水是“用之不竭”的;他们以为水都在海洋、江河和湖泊,很少能列举冰川、地下 水和沼泽等水体,也难以理解地下水的形成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对水的价值、重要性 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本单元以认识水体为明线,借助语言描述、建立模型和体验游戏等

21、 方式有效提升学生已有经验的科学性,以及对水及其价值的认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活 动中增强研究水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问题分析能力,树立节约用水、可持续开展的意识 及社会责任感,为建设创新型、节约型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站在核心素养的维度,本 单元还激发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制作模型,尝试运 用模型作解释。1 .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1)本单元通过观察、制作、实验、阅读、交流等学习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 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地球上水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 能源。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

22、的条件、过程、原 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 特征及现象。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 兴趣。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 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 段要求。14. 2地球外表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知道地球外表海陆分布的情况。知道地球陆地外表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15.1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

23、资源。举例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淡水,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了解地球上的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3 .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本单元由河流与湖泊地下水海洋珍惜水资源四课组成。第一课河 流与湖泊,重点是认识陆地外表不同的淡水水体类型和淡水生物,初步学会区分这些 水体类型,借助建立模型初步理解陆地水体形成的条件。第二课地下水,首先认识 两种典型的地下水体,在猜测的基础上制作简易水井模型,认识地下水的成因、用途和 补充方法。第三课海洋围绕“海水为什么不能直接饮用”和“海洋资源”两个主题 展开,重点是通过盐水蒸发和盐水淡化两个探究实验,帮助学生认识海水又苦又涩的原 因,并简单介

24、绍“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第四课珍惜水资源作为本单元总结课, 先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尽可能列举出水的各种用途,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离不开水、 生产生活离不开水;再通过两个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淡水资源有限、可供使用的 淡水资源极其有限,让节约用水思想植根于学生的意识深处,并在生活中做一个节约用 水的人。本单元按照先局部后整体的逻辑顺序展开,前三课构成并列关系,逐一认识三 类典型水体的显著特点,最后一课以珍惜水资源为话题做单元总结。4 .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中年段观察并描述 空气的颜色、 状态、气味等 特征_( 一年 级下册空 气)(J观察周围的土 壤,知道泥土 是地球上一种 重

25、要物质(一 年级下册石 头与泥土)观察并描述 石头、沙子、黏 土以及水的特 征O ( 一年级下 册石头与泥 土水)观察并描述 水的基本特 征,了解生活 中处处用到 水(一年级下 册水)J认识人的感 官眼、耳、 鼻、舌、皮肤,以 及它们的功能。 (一年级上册 用感官观察)五、人的呼吸 和消化研究水的三态变化。(四年级下册(冷和热)高年段了解水的不同形态,认识水循环。(五年级上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了解地球上丰富的水资源。(六年级下册自然资源)进一步认识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以及洁净的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六年 级下册理想的家园)二、单元教学目标能描述与识别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等水体类型。用实证的方

26、法发现海水比淡水含有更多杂质。知道水是重要资源,能举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淡水。乐于了解节约用水的原因和做法,提出节约用水建议。三、单元活动框架L 1交流已有认 识,了解地表常见 水体类型与区别。1.2在模型上造出 河流或湖泊,形成 更多关于河流和湖 泊的感性认知。1 .3仔细观察图 片,认识生活在河 流和湖泊各处的淡 水生物。2.1对泉水和井 水展开观察与讨 论,初步认识到 地下有水。1.河流与湖泊3.1展开关于海洋和海 水的交流,丰富学生 的感性认知2.2做一 口“水井二 初步了解降雨是地 下水的主要来源。2地 下 水四、地球上的水资源3.2做两个模拟活 动,发现海水蒸 发后有杂质,海水 可

27、以被淡化。2.3阅读课文,认识 地下水的成因、储 量、使用与补给,4.珍惜水资源3.3阅读图片和文 字,初步了解海洋是 人类的资源宝库24.1 围绕教材话题展开交 流,丰富关于水的用途的 认识,意识到水的重要。4.2 做两个模拟活动,体 脸淡水资源有限,可利 用淡水资源供不应求。4.3 阅读教材,认识一 些节水方法,尝试运用 于家庭节水中。四、课时建议五、分课教材分析序号课题课时1河流与湖泊12地下水13海洋14珍惜水资源1总课时412.河流与湖泊1.教学内容本课是认识地球上的水资源的第一课,帮助学生认识身边常见的水体及其特征。除 了河流、湖泊,常见水体还包括江河、池塘、水库等。本课教学内容分

28、三个局部:第一局部,认识常见水体类型。首先让学生回忆和描述自己在生活中所见过的各种 水体,如河流、小溪、池塘、湖泊等,调动他们的已有认识,再阅读课文,进一步概括 和了解常见水体类型和主要特征。第二局部,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先使用油泥塑造不平整的地形,然后借助模拟 降雨来进行模型的适当调整,直至模拟出“河流”“湖泊”,这个模拟活动能帮助学生 形成更多关于河流和湖泊的感性认识。第三局部,认识河流与湖泊是生物的家园。教材图片中包含了大量的淡水生物信息, 有学生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所选取的动植物表达了淡水生物的分布结构:淡水植物 生长区域分为水面、岸边和水底,淡水动物生活范围分为上层、下层、近底层和岸边。 2.教学目标通过研讨、阅读和建立模型,能识别出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类型。乐于参与、分工协作完成河流(或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知道河水(湖水)的来源 和河流(湖泊)的地形特点。借助研讨、阅读,能说出生活在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3 .重点与难点重点:识别出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类型。难点:完成河流(或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说出生活在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 名称。4 .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