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基础围绕皖北地区“农副产品加工、轻纺食品、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按照“重点专业对接主导产业,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专业建设思路,在原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的食品方向课程的基础上建设,我院2010年成功申报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并于2012年首次招生。本专业设置食品加工和食品检测检疫两个专业方向,在校学生238人。虽然建设时间较短,但我院近年来紧紧围绕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应用性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果。2013年获安徽省振兴计
2、划食品类专业综合改革及新专业建设项目,2014年食品专业群“产学研合作教育” 服务皖北食品产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获批安徽省振兴计划重大项目,2014年与砀山海升果业有限公司合作申报的“安徽省复合酶工程技术中心”获批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目前食品类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6名,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5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以上学位的13人,通过校级“双能型”教师认定的比例达到45%,同时聘请食品领域知名专家兼职4人。校级教坛新秀1人,4人在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奖。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近年来,专业教师承担及完成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7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多项
3、,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近1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项及一般项目多项,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获宿州青年科技奖1人。积极鼓励本专业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科研立项、国家级省级创新训练项目、各类竞赛等创新训练活动,每年参加人数达到50多人次,参加项目10余个,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硬件设施上,建有基础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生化分离及生物制品、食品工程原理、发酵工程、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加工与综合实训、水处理生产线、大型仪
4、器分析室等14个教学实验室,以及果蔬复合软饮料生产线、啤酒酿造等校内实训室或中心3个。拥有流式细胞仪、质构仪、酶标仪、蛋白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倒置显微镜、红外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荧光定量PCR、食品添加剂检测仪等多台(套)现代分析测试仪器。实验室使用面积达1000 m2以上,仪器设备总值达1200多万元。产学研合作方面,与安徽华洋啤酒有限公司、安徽安特食品有限公司、中粮生物化学(安徽)有限公司、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宿州徽香源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盼盼食品有限公司(滁州)、江苏统一企业有限公司、南京来一口食品有限公司、南京果椰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及单位建
5、立了教学、科研、就业联系,建成稳定的校外食品专业实习实训就业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专业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二、专业建设定位和指导思想(一)专业建设定位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根据皖北农业及资源大区的特点,立足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强化“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产学研合作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面向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及与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教育研究、进出口、卫生监督、安全管理等企业或部门,培养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生产管理、技
6、术开发、工程设计、品质控制、产品销售、检验检疫、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应用型人才。(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握经济新常态的时代特征,加快向应用型深度转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实践条件建设为基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深化教学综合改革,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专业建设目标(一)总体建设目标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以“实基础、
7、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突出工程应用性特点,突显农产品深加工及资源利用、质量控制等应用方向,探索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服务区域建设和发展需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构建一支专业更扎实、素质更全面、结构更合理、队伍更稳定的“双能型”师资团队,使之更能够适应本科层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性人才教育培养的需要,在食品科技开发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及较好社会经济效益的标志性成果;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健全有利于专业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切实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志
8、愿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二)具体建设目标1. 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制定特色鲜明、符合食品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课程的总学分比例,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方式、引进“嵌入式校内模拟生产”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实质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逐步完善产学研合作及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求。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5%以上,就业岗位与专业对口率达80%以上。2. 课程
9、建设建立应用型专业及其核心课程标准,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学与科研生产“三个融合”;坚持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建立健全基于知识与能力、与应用型人才职业岗位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课程,构建基于食品生产过程的核心课程5-8门,力争建成2-4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或优质课程,力争1- 2省级精品开放课程;积极探索“互联网+课程设计”、“互联网+生产实习”、“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等教学新模式,建成1-2门MOOC课程。重视应用型教材建设,按照产品导向、工程导向的要求,与企业、兄弟高校合作开发应用型教材、讲义3-5门。 3. 教学团队建设采用
10、多种措施加大食品师资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教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完善师资队伍培养、考核激励、更新等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双能型”团队建设。引进、培养1-2名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及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学术技术骨干1-2人,培养骨干教师3-5人。建设一支由引进人才、专任教师、外聘教师组成,总数达20人以上的“双能型”食品师资队伍。高级职称达到30%,中级职称占40%左右,博士学位达30%以上, “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50%以上教师有企业或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经历。4.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实践实训条件建设,重点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训创业中心建设,积极打造创意、创新、
11、创造、创业的“四创联动”实践平台,满足工程化教育和专业工程认证需求。在现有食品分析及检测实验室的基础上,与政府部门、企业合作建设宿州学院食品安全检测中心1个,新建食品高新加工技术、工程制图及设计等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室2-3个,扩建现有食品加工与工艺等专业实验室2-3个。增设食品类生产线1-2个、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仿真实验室1个。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规模和加强内涵建设,新增校企合作教育基地10-15个。 5. 教学管理及质量保障建设继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形成符合地方应用性的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管理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稳步推进教学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学校、
12、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应用型人才质量评价和考核机制。6.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积极进行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性建设:利用拟建的宿州学院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为区域提供食品安全监测服务;打造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和输送基地;充分利用专业资源、创新培训模式,面向地方和区域相关企业积极开展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同时,将学生消费型实习逐步提升为生产型、效益型实习,有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四、专业建设内容和措施(一)完善产学研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聘请食品企业、食品药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行业部门技术专家参与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将食品行业、企业标准,
13、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制定特色鲜明、符合食品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课程的总学分比例,不断完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工科类专业评估认证工作,深化工程化教育改革;努力打造成省或校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深入开展与安徽华洋啤酒有限公司、安徽安特食品有限公司、中粮生物化学(安徽)有限公司、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宿州徽香源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盼盼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校企合作。积极探索“订单式或冠名班”、“嵌入式校内模拟生产”等多种“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双学位、多证
14、书等教育形式,逐步打造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教学新体系。(二)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基于工程教育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现代工程教育观为指导思想,强化体现工程能力的模块化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拓展。课程体系通过工学结合递进实施,实现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实训与生产实践的良好结合,初步形成较完善的能体现工程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相关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压缩限定课内总学时, 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内总学时压缩限定在2500 学时左右, 基本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压缩总学时的同时,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15、、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如“项目驱动”、“问题探究”、“工程设计案例分析”、“产品导向”等模式,探索“互联网+”网络教育新模式,如“互联网+课程设计”、“互联网+生产实习”,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增加“果蔬软饮料生产、蓝莓组培及综合加工”等实际案例,使传统课程为地方产业服务;引入企业核心技术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标准。以省校两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为示范引领;力争使1门以上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3-4门课程成为校级精品课程或优质课程,积极探索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的建设,带动其它课程的
16、建设和发展;同时严格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加强年度检查与结项验收评估,确保课程建设取得实效;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建成教学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开发2-3门工学特色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力争出版特色教材1-3部,力争实现特色课程与教材建设的重点突破,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三)实践教学改革及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架全过程(从入学到毕业,实践教育不断线)、多层次(基础层、工程认识层、综合层、创新层)、模块化(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综合性实践环节和设计性实践环节的内容,集中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
17、并把实践教学体系化,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情境体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符合应用型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整合现有实验室,进一步完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内实验实训条件,逐步形成集教学-科研-创业训练一体的实验实训平台(表1)。表1 实验室、实训室建设计划序号名称具体内容完成时间1食品加工与工艺综合实训中心扩建在原食品加工实验室基础上扩建、整合;20162食品分析与检测中心扩建添加一些大型检测分析仪器,如喷雾干燥器、食品质构仪、超临界流体萃取仪等;2017-20183食品高新加工技术实验室进行新产品开
18、发、地方特色果蔬深加工、功能食品加工等;提取工艺的优化、检测、新产品开发等研究设备选型、安装、调试;2016-20174食品仿真实训室新建工艺流程类教学仿真软件食品安全监测系统软件、啤酒发酵工艺仿真软件、膳食分析与营养评价系统;2018-20195食品类工程制图及设计实训室机械制图与CAD机房、食品机械设备制图、食品工厂设计制图等2018-20196食品类校内生产线实训室增设食品小型酿造类生产线、加工类食品生产线(如膨化食品生产线)等;2017-20187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践平台增建1-2个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平台,如:果蔬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农产品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或天然产物加
19、工及开发工程技术中心等;2018-2020高度重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既是学生实习、就业的基地,又是教师挂职锻炼、技能训练、技术革新、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的场所。在巩固已有的校外实习基地基础上,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0-15个。积极探索和推进 “工学结合”为主的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编写实习实训指导和管理手册,建立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建立校企双重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训期间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业务学习、安全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理与考核,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四)师资队伍建设继续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高职称、高学历比例
20、和工程素质,同时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打造一支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多举措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层次和“双能”素质,加强工程背景训练。 针对专业师资队伍目前的薄弱环节,加大师资引进力度,注重引入高学历或高职称或工程实践背景的人才。鼓励专职教师通过企业挂职、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产学研项目合作、出国学习、工程类课程培训等,在实践中提升工程应用能力。通过校内研究平台建设,与有实力的食品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提升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与开发应用能力。引进具有企业工作背景的优秀科技人员充实教师队伍;认定“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6
21、0%以上;高级职称及博士比例占教师的60%以上,组建1-2个研究方向明确,人员稳定,竞争力强的学术团队;鼓励现有教师转型,特别年轻教师进修,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二是加强骨干教师及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选拔或引进2-3名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作为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3-5名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具有行业企业相关实践经历或行业资格证书的骨干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主持或参与教科研课题,具有社会服务能力,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承担23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指导工作;重点支持上述人才承担省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开展学术交流以及进修提
22、高,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三是注重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制定长远规划和近期培养计划,通过脱产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访学等多种方式,提升其学历及职称层次;坚持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培养责任制度,发扬“以老带新”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坚持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赛、教坛新秀选拔赛、优秀教师公开课、示范观摩教学、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教学活动;坚持利用教学信息反馈、学生评教、同行听课、领导听课等活动,掌握课堂教学动态,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全面提升其教学科研水平与立足行业企业服务能力,持续推进青年教师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应用型大学发
23、展后劲。 四是稳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聘请3-5名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食品质量控制工程师、营养师、食品机械设备类工程师)、客座教授、行业大师等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及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他们生产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促进食品专业及专业群的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大全体教师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大转变,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展开深层次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同时配合学科专业调整工作,深入实施教师转型培训及进修计划,加速传统学科专业师资向应用型学科专业的转型,全面推进素质和能力教育。(五)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依托现有的实验实训资源、实践教育创新平台、校企合作
24、育人环境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一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引导培养。二是课外的创新创业训练,选择开放课题、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训练、“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三是依托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真实企业环境的顶岗、轮岗实习实训,实际生产中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参与企业工艺革新、产品研发等。(六)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围绕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和行业支柱产业,申报各级各类项目,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以科研促教学,促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积极
25、探索产学研结合的科研之路,引导教师把科学研究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地方经济服务。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以上科研项目6-8项,横向课题研究4-5项;有计划有步骤地整合科研队伍,形成2-3研究方向团队。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实力。打造支撑科技攻关、学科发展和服务地方的科研平台,带动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和稳定科研方向的建立,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研究和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与地方相关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走研发领先、专利驱动
26、、企业中试、产业化跟踪的推进之路,把应用研究与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科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华洋啤酒厂、海升果业等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的原则,联合申报科技计划项目,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实现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化。同时,充分利用本专业现有实习实训平台的作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达到缩短岗位距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在食品行业、区域经济建设中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创新能力。(七)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提高
27、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保障教学的有序进行。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及标准,加强对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毕业设计或论文等)质量的监控,保证课堂教学和工程训练中心实习实训有序地进行。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管理队伍,不断提升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学理论和协调沟通能力。五、资金预算和进度安排(一)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专业建设资金预算本项目预计投入经费1339万元,主要用于专业实验实训及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社会服务等方面建设,资金预算见表2。表2 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建设专业资金预算序号支出科目年度经费(万元)2016201720182
28、0192020小计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构建、论证;课程体系构建与标准研制5555525课程建设(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及MOOC课程等)101010101050实验实训等教学改革2222210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编写5555525教学资源库建设5555525小计27272727271352.专业实验实训等实践条件建设食品分析与检测中心、加工工艺等专业实验室的完善及扩建改造1002001005050500新建食品专业实验室2050404020170新建食品类生产线等校内实训室3065806035270食品教学仿真软件购置及配置建设30301010888
29、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平台建设8815151056小计18835324517512310843.师资队伍培训及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5555525培养骨干教师3333315聘请兼职教师4444420青年教师培训、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等4444420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等3333315小计1919191919954.社会服务产学研、职业技能培训、学生专业素质拓展等5555520合 计2394042962261741339(二)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专业建设进度安排第一阶段 2016年1月2016年08月(1)广泛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确定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广泛论证
30、与构建;(2)制订应用型课程建设计划;(3)制订“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方案;(4)制定食品专业实验室及校内实训室建设计划;(5)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和方案的制订等。第二阶段 2016年09月2016年12月(1)进一步论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完成专业课程体系;(2)并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应用型核心课程标准建设;(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力量水平,增加高级职称和“双能型”教师占有比例,引进人才,提升职称、学历层次,加强教师工程能力背景训练,执行“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方案等;(4)执行食品专业实验室完善和建设计划;(5)积
31、极遴选新的校外实习基地。 第三阶段 2017年1月2017年12月(1)继续加强应用型核心课程建设;(2)继续实施“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3)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论证与构建;(4)进一步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软硬件建设;(5)实施食品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 第四阶段 2018年1月2018年12月(1)应用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2)不断积累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3)新建专业实验实训室,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软硬件建设;(4)实施“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5)继续专业完成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建设等。第五阶段 2019年1月20
32、19年12月(1)完成应用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2)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3)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软硬件建设;(4)基本完成“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5)完成专业完成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建设等。第六阶段 2020年1月2020年12月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各项建设工作的检查与总结,凝炼专业特色,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及推广,迎接项目验收。21表3 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建设进度表任务建设内容主要监测指标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预期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点:完成相关调研及论证;请技术专家及企
33、业工程师参与;完善专业建设委员会;完成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计划;预期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试运行及完善。要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新增实质性校企合作;施行人才培养方案。与相应企业初步校企合作、订单式等培养模式; 预期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及完善。要点:收集师生等反馈信息;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预期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运行和完善; 要点:收集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方案意见、整改。继续进行校企合作、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预期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完善及推广;
34、要点:总结人才培养方案一轮的使用情况;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及经验总结及推广。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建设及专业教学资源建设预期目标:初步构建应用性的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要点:组成专兼职教师组成的调研小组,进行调研和反复论证;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核心培养课程;重组课程体系,初步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 预期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要点:完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一套完整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体现工程能力的课程体系;修订教学大纲和相关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内容改革;完成食品专业所有合格课程建设;建设主要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1-2门校优质课程、精品开放课程。预
35、期目标:加强专业核心、专业方向等课程建设;要点:开发工学结合特色工程课程建设;实践课程内容改革;继续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建设1-2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力争省级1门以上,进行MOOC等互联网+课程建设;编写相应的食品实验实训讲义或指导书1-2部。预期目标: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质量控制与监督体系。要点:在合格课程基础上建成3-4门优质核心课程和1-2门精品课程;1-2门MOOC等互联网+课程建设;重点建设实验实训课程,编写2-3门实验实训讲义或指导书;进一步开发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预期目标:课程体系和共享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完善课程体系质量控制与监督体系。 要点:课程体系总结报告及进一步改进措施;
36、完成校级优质课程2-4门;建成2-3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力争1门及以上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2门MOOC等互联网+课程建设;编写3-5门实验实训讲义或指导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原有食品实验室的完善、改造和大型仪器设备补充 预期目标:现有实验室更新改造与完善。要点:由专兼职教师及教研室组成,对现有基础实验室进行调研和考察,制定改造实施计划;对基础实验室补充完善设备,附购置清单;完成食品分析检测、食品加工工艺等实验实训中心扩建;添置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 预期目标:实验室更新改造、拓建与完善。要点:继续完成食品分析检测、食品加工工艺等实验实训中心扩建;补充检测类、功能加工类、果蔬加工、包装等仪器设备
37、;补充大型检测分析仪器;学生技训安排及运行情况。预期目标:实验室更新改造、拓建与完善。要点:补充更新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安装及调试;优化基础实验整合,实验项目增添,建设相关实验教材的配套;学生技训安排及运行情况。预期目标:实验室更新改造、拓建与完善。要点:仪器设备补充、安装及调试;完成相关实验项目整合,相关实验项目设置;建设相关实验教材的配套;学生技训安排及运行情况。预期目标:实验室更新改造、拓建与完善。要点:优化整合、完成基础实验项目整合,相关实验项目设置;建设相关实验教材的配套;学生技训安排及运行情况。新建2-3个食品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室预期目标:新建食品专业实验室及实训室; 要点:实验室考察
38、论证;完成新建实验室建设规划及分析报告;完成相应实验室水电改造;设备购置参数清单;制定食品高新加工技术实验室建设计划;预期目标:建设及完善食品高新加工技术实验室;要点:主要仪器设备的购置,调试;对教师进行仪器使用培训;开设相关食品高新加工技术实验项目;学生使用及运行情况。预期目标:新建食品类工程制图及设计实训室;要点:完成食品类工程制图及设计实训室改造,包括计算机机房配制、制图室配制;招标购置、调试仪器设备及设计软件;建设并投入正常使用;开设相关实训项目,学生使用及运行情况。预期目标:新建食品仿真实训室计划; 要点:完成实验室建设规划;制定设备购置清单;食品实践教学仿真平台配套的初步建设;主要
39、软件调研购置;进行使用手册、管理等制度建设。 预期目标:新建食品仿真实训室及继续加强食品专业实验室建设; 要点:仿真软件建设,仿真软件安装及调试;教师使用培训;开发实训项目体系;配套相关指导书或讲义、手册;学生使用及运行情况。建设食品类实训生产线1-2个预期目标:完成实训室建设规划。要点:由专兼职教师组成考察组,对主仪器设备考察;写出该实训室建设规划和分析报告;完成设备购置参数。预期目标:完成果蔬饮料等生产线的初步建设与运行。要点:完成实验室水电改造;主要仪器设备的购置,调试;对教师进行仪器使用培训。预期目标:完善果蔬生产线;建设其他生产线;要点:完成果蔬生产线建设并投入使用;优化实训项目,开
40、发软饮料等生产技术的超高温灭菌技术、均质技术等相关工艺实训项目;编写配套相关实训手册或教程;继续其他生产线建设;完成酿造类生产线计划。预期目标:酿造类或加工类生产线的建设与运行; 要点:完成实验室水电改造;主要仪器设备的购置,调试;对教师进行仪器使用培训;开发相关实训项目,嵌入生产,拓宽社会服务功能。预期目标:生产线运行,总结经验,嵌入生产,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要点:优化实训项目,配套相关实训教程、手册。继续开设相关实训项目;推广内部嵌入型生产;继续其他生产线建设;拓宽社会服务功能。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内实践平台建设预期目标:建设实习实训体系;建设校内实践平台;要点: 规范完善校
41、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和运行机制;包括实验实训相关的操作规程、规章制度、指导手册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加强与地区食品相关企业实习实训合作联系;加大实验室或实训室的开放程度。建设校级实践平台1个(如食品实验实训示范中心)预期目标:加强实习实训内涵建设;建设校内实践平台;要点:加强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使校内软饮料生产、啤酒生产等实训室力争建设成生产型实训基地;加大实验室开放程度;新增1-2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果蔬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等实践平台1-2个。预期目标: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校内实践平台;要点:建设成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1-2个;加大实验室或实训室的开放程度;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
42、3个;考虑增建农产品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工程技术中心。预期目标:形成一定规模的教学、实习实训等一体化实习实训基地;要点:继续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引进嵌入式生产或实训单元;加大实验室或实训室的开放程度;继续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农产品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工程技术中心。预期目标:形成一定规模的教学、实习实训等一体化实习实训基地;要点:继续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引进嵌入式生产或实训单元;加大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建成校外实训基地3-4个;建成实践平台2-3个。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历、职称,骨干教师及专业带头人培养预期目标:高学历、高职称、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要点:从现有师资中选拔1-2名副
43、高职称以上的优秀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进行培养,主持专业建设,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新增1-2位专业食品教师;新晋副高1-2名;加强青年教师指导工作。 预期目标:初步构建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学历结构与层次符合专业建设的师资队伍;要点:继续新增1-2位专业教师;硕士以上学位达80%;校内专业带头人继续培养;新晋副高1-2名;帮带24名骨干教师;加强青年教师指导工作。 预期目标:进一步提升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构建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师资队伍;要点:新增1-2位教师,引进食品专业高水平博士,硕士以上达90%;带动培养骨干教师,计划新晋副高1-2名;继续对校内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形成1-2食品研究方向团
44、队。预期目标:提升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培养骨干教师;引进相关专业的高水平博士;要点:继续校内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新增1-2位教师,学历及职称层次上升;完成专业带头培养;形成2-3个研究方向明确。预期目标:提升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完成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培养骨干教师;要点:继续校内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新增1-2位教师,教师队伍达25人以上;新晋高级1名,学历及职称层次上升;完成3-4名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人员稳定的方向明确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 “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预期目标:初步“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要点:建立和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校内实训基地、访问进修等系列制度及计划安排;
45、确定2-3名教师进行培养,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双能”教师1-3人。预期目标: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要点:自助2-3名教师获职业资格证书;选派1-2名教师企业锻炼、进修等;继续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50%;年度培养培养计划、方案。预期目标:“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成效; 要点:选派1-2名教师企业锻炼、进修、访学等;教师开展对外技术开发、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生产加工等技术服务。预期目标: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队伍。 要点:选派1-2名教师企业锻炼、进修、访学等,对教师进行培养;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55%。预期目标:形成专兼结合、结构
46、合理的“双师”队伍。要点:继续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60%以上;双师培养计划、方案。兼职教师队伍预期目标:初步建立的专业兼职教师培养计划;要点:兼职教师选拔培养管理制度及方案计划;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参与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实习等环节。预期目标:增聘兼职教师,加大对兼职教师人才库建立的力度。要点:增添1-2名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举办讲座、参与新技术新工艺、课题开发等;指导学生完成岗位技能训练。预期目标:增聘兼职教师,加大对兼职教师人才库建立的力度,确保实训实习与培训指导的需要。要点:增添1-2名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举办讲座、参与新技术新工艺、课题开发等资料;参与指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
47、预期目标:完成数名兼职教师的聘任及培育工作,确保实训实习与培训指导的需要。要点:增添1-2名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年度培养方案、计划;兼职教师作为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预期目标:完成数名兼职教师的聘任及培育工作,基本形成一支稳定兼职教师队伍。要点:兼职教师达6-8人;兼职教师年度培养方案、计划;兼职教师作为专业实习联络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监控及评价建设预期目标:建设应用型教学质量管理监控及评价体系。要点:建立符合工程化教育、“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计划;初步建立符合相应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对教学运行相关文件补充修订;加强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环节的指导管理。预期目标: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及评价体系要点:修订教学计划,并严格执行;完善教学运行管理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及数据信息化处理,及时获取教学过程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