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偶然_看人际交往对徐志摩诗歌气质的影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_偶然_看人际交往对徐志摩诗歌气质的影响.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6 年 4 月 中 州 学 刊Apr , 2016 第 4 期( 总第 232 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 4 【 文学研究】 从 偶然 看人际交往对徐志摩诗歌气质的影响 摘要: 将徐志摩 偶然 一诗中的情感表达视为诗人对于人生际会的感悟是可以理解的, 而诗歌中体现出的自由、 自然、 忧郁等诗歌气质, 也与徐志摩的一段人生际会有着莫大的关联。从应然的视角审视徐志摩与罗素、 泰戈尔和 哈代的交际与交流, 能够找到 偶然 的更深层意蕴。他追随罗素, 追随自由; 亲近自然, 亲近泰戈尔; 翻译哈代, 濡 染忧郁。这些看上去驳杂的诗绪, 构成了徐志摩以
2、偶然 为代表的一系列诗歌的重要气质, 也让他在新诗坛成为 一位具有独特价值的重要诗人。 关键词: 徐志摩 ; 偶然 ; 人际交往; 诗歌气质 中图分类号: I2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0751( 2016) 04 0154 04 由于徐志摩传奇的恋爱经历, 造成读者对他关 注视点的单一, 以至于他的大部分诗歌, 至今仍然被 认为只是有关爱情的浅唱低吟。对于诗歌偶然 的单一解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笔者以为, 不能 仅仅将它单纯地作为情诗来解读, 这首诗含义丰富, 集中体现了徐志摩独特的诗歌气质。 一、 诗歌 偶然 的再解读 1926 年 5 月 27 日 晨报副刊诗镌 上发表
3、了 徐志摩的诗歌 偶然 :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 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 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 的, 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 互放的光亮! 诗歌名为 偶然 , 而“偶然” 的突出特点在于: 第一, 主体与客体的相遇, 第二, 发生的偶然性。在 诗歌中, 主体以一片喜爱自由、 到处云游的“云” 为 对应物。这可以说是作者对于自己性格极为生动的 比喻。徐志摩曾经为了求学于罗素, 不远千里赶到 英国; 为了与泰戈尔同游欧洲, 毅然穿越西伯利亚; 而为了拜访仰慕已久的哈代更是煞费苦心 : “我是 个好动的人”
4、 , 徐志摩在散文自剖 中这样宣告。 如此可见, 以大自然中飘忽不定的“云” 作为诗人追 求自由的象征是最贴切不过的。 在诗歌中, 与主体遇合的客体是一片“海” , 海 总是给人一种广博无垠之感, 而相对于主体“云” 来 说更是显得博大。徐志摩曾说 : “我不讳言我的英 雄崇拜 。山, 我们爱踹高的; 人, 我们为什么不愿 意接近大的呢? ” 的确, 在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 他 以一种超乎常人的热情, 攀登、 瞻仰思想界、 文学界 的 “高峰” 。他与罗素、 泰戈尔、 哈代等举世瞩目的 著名学者、 诗人有过人生交会, 并热情翻译他们的诗 歌和思想。到处飘游的 “云” 偶然遇见博大的“海” ,
5、投影在其中, 这种偶然让人充满讶异, 又充满欢喜。 但这种相遇相知又是极其短暂的, 比如徐志摩与哈 代本人的交往还不到一小时。偶然得见思想广博之 人, 但相聚的时光总不免显得过于匆匆, 仔细回味好 像充满遗憾, 所以诗人写道 :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 忘掉” , 明明不想忘记, 但为了发泄心中的遗憾, 诗 人偏如此写; 诗人提醒自己下一次有如此偶遇之时, 收稿日期: 2016 01 20 作者简介: 司罗红, 男,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郑州450001) 。 451 且也无须讶异, 更无须欢喜, 人生聚散都是如此。因 为诗人明白, 重要的不在于交往的时间的长短, 而是 那彼
6、此交会时所放出的难忘的“光亮” , 而诗歌的情 绪也从遗憾忧郁的表象中微露积极色彩。 偶然 作为徐志摩诗歌代表作之一, 其诗歌的 独特气质也在其中得到了完美地体现: 对于自由的 热爱, 自然意象的贴切使用以及在忧郁诗绪中暗含 的积极, 这三者和谐地出现在偶然 中, 也汇聚成 了徐志摩诗歌永恒的精神之光。当他不远万里去追 随罗素追随现代文明时, 自由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 而他与大自然的亲密也让他自然地亲近了泰戈尔; 当他翻译哈代时, 像是偶然但又实属必然地濡染了 哈代的忧郁。这些看似驳杂的诗绪, 交汇成诗人徐 志摩独特的诗歌气质。 二、 追随罗素与追随自由 徐志摩在一篇追忆性的文字中表示 : “
7、我到英 国是为了要从罗素 。 ” “我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衔的引诱, 买船要过大西洋, 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 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 ” 自由主义是罗素人文思 想的内核; 而对于人的解放, 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恋爱 和婚姻自由。罗素一直认为 : “爱是赋予婚姻以内 在价值的东西” , 旧式的婚姻在“现在所要求的彼此 自由” 的环境中是不应该存在的。 这些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优秀学者们的前沿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徐志 摩, 让他的思想逐渐背离了中国传统, 他的兴趣也从 成为中国的汉密尔顿转向了文学创作 , “是因着他, 我才能进剑桥享受这些快乐的日子, 而我对文学艺 术的兴趣也就这样固定成形了” , “
8、自由” 更成为 他一生的单纯信仰之一。 徐志摩的文学创作是从 1921 年开始的, 至 1931 年, 不过短短十年时间; 但诗人在短暂的创作 生涯中, 却创作了 200 余首诗歌。在这 200 首诗歌 中 , “自由” 是徐志摩诗歌矢志不渝地追求 , “ 爱墙 内的自由” 即对于婚姻恋爱自由的争取和守护更是 在徐志摩诗歌一开始就奠定的立场 : 笑解烦恼忧 ( 送幼仪) 。这首诗写于 1922 年 6 月, 即徐志摩与 原配夫人张幼仪离婚的三个月之后, 最初发表于 1922 年 11 月 8 日新浙江 报副刊新朋友 上, 同 时发表的还有一篇 徐志摩、 张幼仪离婚通告 。不 难理解, 诗歌是以
9、诗人与张幼仪离婚为内容, 但诗歌 中表达的情绪不可谓不超前。可以说, 即使在当今 社会也很少有徐志摩这般洒脱的离婚情绪, 诗歌中 全无丝毫顾虑和不舍, 而是一种为双方解开四千年 封建文明 “从一而终” “烦恼苦结” 的解脱和快乐。 这种与离婚相对应的解脱情绪是中国文学中绝无仅 有的。而徐志摩之所以会有如此超前的眼光和对于 自由毫不犹豫地拥护, 其背后与其和罗素、 狄更生等 著名学者的亲密交往当然密不可分。 笑解烦恼忧 ( 致幼仪) 是徐志摩对自由讴歌 的开篇宣言。这宣言中的态度已属不凡, 是对于封 建婚姻的最畅快淋漓地反驳, 而徐志摩在现代文明 的洗礼和罗素等人思想的濡染下, 对于自由特别是
10、婚恋自由的极度向往, 几乎贯穿了他诗歌创作的始 终。在发表于 1925 年 9 月 5 日现代评论 的起 造一座墙 中, 诗人以一种激烈地口吻表达了对于 恋爱自由的坚定守护。在诗歌中, 诗人以“吹尽满 园的黄叶” 的“秋风“和“蛀烂千年的画壁” 的“白 蚁” 为喻表现出现实环境的恶劣和破坏力; 但是诗 人告诫自己的恋人 : “你我千万不可亵渎那一个字, 别忘了在上帝跟前起的誓。 ” 而为了在如此恶劣的 环境中保存爱的自由, 诗人向自己的爱人提出要求: “我不仅要你最柔软的柔情, 蕉衣似的永远裹着我 的心; 我要你的爱有纯钢似的强, 在这流动的生命里 起造一座墙” , 这与罗素对于一种新式婚姻的
11、探索 不谋而合。罗素表示婚姻应该是“既要成为本能的 平等的良好工具又要成爱的精神成长平等的帮助的 新形式” , 而诗人正要建造这样“一座墙” , 在这座用 恋人间爱的柔和刚建造起来的墙内 , “就使有一天 霹雳震翻了宇宙, 也震不翻你我爱墙 内的自由! ” 由此, 诗人从对封建婚姻的破坏走向了对于新式婚 姻的建造, 而 “自由” 则是他一直要守护的珍宝。 三、 亲近自然与亲近泰戈尔 徐志摩受罗素等人的影响, 对于现代工业文明 一直持有厌恶的态度。当郭沫若等诗人在诗歌中热 情颂赞着工业文明的内燃机和烟囱时, 徐志摩却在 文章中写道 : “现有的工业主义、 机械主义、 竞争制 度, 与这些现象所造
12、成的迷信心理与习惯, 都是我们 理想社会的仇敌, 合理的人生的障碍。 ” 他甚至将工 业主义称为是自杀的方向。 由此可见, 徐志摩对工 业主义的对立态度之激烈几乎到了反常的地步。他 所倾心的一直是美好、 纯净的大自然。在他的诗歌 中一开始就没有现代文明的痕迹, 展现了一派浪漫 551 从 偶然 看人际交往对徐志摩诗歌气质的影响 的自然田园景象。诗人对于自然的礼赞和青睐让他 与 1924 年 4 月访华的印度诗哲泰戈尔结下了不解 之缘。泰戈尔的 新月集 园丁集 飞鸟集 深受 当时中国文坛诗人、 学者们的喜爱。泰戈尔诗歌中 营造出来的清新隽永、 潇洒平和、 充满爱和生机的氛 围也深深地感染着一大批
13、新诗的创作者。对于自然 的热爱让徐志摩乐于亲近这位印度诗哲, 而泰戈尔 诗歌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独特感悟, 又使徐 志摩受益颇深。 在泰戈尔广博的思想中 , “梵我同一” 的泛神论 思想是非常明显的, 泰戈尔一直遵奉万物有灵而又 和谐共处的生态和谐观。他曾说过 : “人与大自然 的和谐是伟大的事实。人能够思索是因为他的思想 和周围事物是一致的, 人类能够利用自然地力量来 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只是因为他的力量同宇宙的力 量是和谐的, 而且长期以来人类的意图同贯穿在大 自然里的意图永远不能相互冲突。 ” 在泰戈尔心 中, 人与自然、 情与景、 主体与客体、 内根与外境都是 浑然一体。在徐志摩的
14、诗歌中, 自然虽然一直是诗 人灵感的源泉。如在诗人的第一首诗歌草上的露 珠儿 中, 徐志摩热情地写道 : “诗人哟!可不是春 至人间/还不放开你/创造的喷泉! ” 但在诗人早期 的诗作中自然一直是以客体的身份呈现, 主体与客 体之间是明显疏离的, 我们可以先对徐志摩的两首 诗展开比较, 以让这种变化更加明显。这两首诗分 别是写于 1922 年的 康桥再会吧 和 1928 年的再 别康桥 。这两首诗题材相近, 感情类似, 都是写离 英归国时对于康桥的不舍。诗中都描述了康桥美丽 的自然风光, 但是这两首诗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存 在着极大不同。这种不同除形式上以外, 更主要表 现为后者比前者在自然的表
15、现上更加清新隽永, 更 加充满人情味, 也使得两首诗所达到诗歌境界存在 明显的差距。在诗歌一开始, 两首诗渲染离别的愁 绪, 但一个直接抒发, 一个以自然为媒介。在康桥 再会吧 中诗人这样写道 : “康桥, 再会吧; 我心头盛 满了别离的情绪。 ” 而在再别康桥 中诗人则是舒 缓地吟咏出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 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这里以西天的云彩 为媒介, 让离别之情自然倾注, 诗歌也在含蓄之中显 出空灵。两首诗在技艺上一开始就拉开了距离。对 于康桥的自然美景两首诗都有详细地描写, 但是在 具体的展现方式上却是不同的。如康桥再会吧 : “骞士德顿桥下的星磷坝乐/
16、水草间鱼跃虫嗤, 轻佻静寞/满天星环舞幽吟, 款住远近/” “星光 ” “水草 ” “夏虫” 这些在再别康桥 中描写的 自然意象在这诗歌中也有提到, 但这些自然景物都 只是诗人的简单罗列, 主体的情感并未充分融入其 中。而在 再别康桥 中诗人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 体, 所描绘的景物更加动人, 更有魅力 : “在康河的 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 辉斑斓里放歌 。 ”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 康桥! ” 同样的自然意象, 在再别康桥 中却充满着 人情味, 一草一木都将诗人的离愁别绪款款道出。 自然与主体的和谐, 让徐志摩的诗歌充满空灵、 隽永 之感。 由这两首诗
17、的简要对照, 不难看出诗人徐志摩 在表现自然风光时的变化以及诗歌技艺的日趋娴 熟。在诗歌创作中他更注意自然与主体的交融, 也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特色, 空灵、 唯美、 清新, 更成 为他诗歌的重要标签。 四、 翻译哈代, 濡染忧郁 在阅读徐志摩诗歌时, 我们会意外地发现, 在他 的诗歌中还有着与他一贯风格极不协调的忧郁。如 这首写于 1928 年的 生活 : “阴沉, 黑暗, 毒蛇似的 蜿蜒/生活逼成一道甬道/一度陷入, 你只可向前/手 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如此阴郁的诗句出现在 “浪漫派” 诗人徐志摩的笔下, 简直不可思议。胡适 之是比较早注意到徐志摩诗歌中忧郁的评论家之 一, 他曾经将这首
18、诗中惊人的忧郁归结为徐志摩生 活中的失败 , “志摩最近几年的生活, 他承认是失 败。他有一首 生活 的诗暗惨的可怕” 。 无法否认, 徐志摩后期生活的窘迫对于他诗歌 创作风格的确存在着影响。但仔细阅读就会发现, 早在 1924 年前后, 在徐志摩的部分诗作中, 就已经 流露出比较明显的忧郁诗绪, 但此时他的生活正处 于上升阶段, 泰戈尔在同一年来华讲学, 徐志摩出任 翻译并陪伴泰戈尔到处游览, 一时风头无两, 如果将 这一时期诗歌创作中的流露出来的忧郁归因为生 活, 显然是不成立的。那么徐志摩诗歌中的忧郁究 竟从何而来呢?一个常为人所忽视的原因浮上水 面: 就在同一时期, 徐志摩与另一位国际
19、诗人的交往 悄然发生着, 其诗歌中的独特诗绪深深地吸引了我 们的诗人徐志摩。这位诗人就是英国的哈代, 在他 651 中州学刊 2016 年第 4 期 的诗歌中遍布的正是忧郁和悲观。 1923 年 11 月 10 日出版的小说月报 上刊登 了两首哈代的译诗 : 她的名字 窥镜 , 翻译者正 是徐志摩。在中国文坛上, 徐志摩不仅是哈代诗歌 的最早译者, 也是“哈代” 这一译名的创造者, 并且 还是唯一见过哈代的人。尽管徐志摩与哈代有如此 深的渊源, 但不像与前文提到的罗素、 泰戈尔和狄更 生等诗人的交往。徐志摩与哈代只有过一面之缘, 但在徐志摩看来 , “虽则会面不及一小时” , 但“已算 是莫大
20、的荣幸” 。 徐志摩一生共翻译了近 70 首欧美诗人的诗歌, 其中哈代一人的就占了近 20 首 。在火车上的一 次心软 两位太太 一个悲观人坟上刻的字 一 个厌世人的墓志铭 八十六岁诞日自述 对月 等 都是徐志摩首先译介到中国文坛的。这些诗歌普遍 都充满着一股令人心惊的忧郁。由此可以看出, 徐 志摩虽然与哈代只有过一面之缘, 但是哈代独特的 诗歌魅力, 让徐志摩神往不已。悲观厌世的哈代能 让徐志摩如此着迷, 实在是一件充满悖论的事, 就像 哈代自己的书架上竟然摆放着雪莱的画像和大本诗 集一样让人难得其所以, 但徐志摩对于哈代诗歌中 忧郁的喜爱, 却充满着与一般批评家不一样的思考。 徐志摩曾不止
21、一次地表示在哈代的“悲观” “厌 世” 的姿态背后隐藏着一股积极力量 。“哈代不是 一个武断的悲观论着, 虽然他有时表现上不能制止 他的愤慨与抑郁他的所谓悲观正是他在思想上 的忠实与勇敢。 ” 瑏瑡胡适之曾经对徐志摩有过这样的 评价 : “然而我们志摩 , 在这恐怖的压迫下 , 从不 叫一声我投降了 他从不曾完全绝望。 ” 瑏瑢由 此可见, 徐志摩在翻译哈代诗歌过程中也濡染了与 哈代相似的忧郁。但这忧郁的背后并不是绝望; 忧 郁的背后隐藏的是对光明的憧憬, 是一股积极的力 量。也许这才是哈代的忧郁对于徐志摩最大的吸引 力所在。 徐志摩与罗素、 泰戈尔、 哈代等举世瞩目的学者 和诗人的交往在其一
22、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 与世界大师级诗人们的交往中, 自由、 自然、 忧郁这 三股驳杂不同的气质, 逐渐内化为作为诗人的徐志 摩的独特诗歌气质。在他最为人称道的诗歌偶 然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 等诗歌中都有明显地体 现, 这也是他的诗歌充满魅力的原因之所在。 注释 徐志摩 : 偶然 , 韩石山编 : 徐志摩全集 第 4 卷, 天津人民出社, 2005 年, 第 308 页。徐志摩 : 自剖 , 韩石山编 : 徐志摩全集 第 2 卷,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第 407 页。徐志摩 : 谒见哈代的 一个下午 , 韩石山编 : 徐志摩全集 第 3 卷,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23、 第 210 页。徐志摩 : 我所知道的康桥 , 韩石山编 : 徐志摩全 集 第 2 卷,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第 334 页。英伯特兰 罗素 : 婚姻和人口问题 , 自由之路 , 李国山等译, 西苑出版社, 2003 年, 第 153 页。徐志摩 : 致傅来义 , 韩石山编 : 徐志摩全 集 第 6 卷,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第 421 页。徐志摩 : 笑解 烦恼忧 , 韩石山编 : 徐志摩全集 第 4 卷,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第 8182 页。徐志摩 : 罗素又来说话了 , 韩石山编 : 徐志 摩全集 第 1 卷,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24、, 第 374 页。印泰戈 尔 : 个人和宇宙的关系 , 人生的亲证 , 宫静译, 商务印书馆, 1992 年, 第 45 页。胡适之 : 追悼志摩 , 邵华强编 : 徐志摩研究资 料 ,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年, 第 238 页。瑏瑡徐志摩 : 汤麦士哈 代 , 韩石山编 : 徐志摩全集 第 3 卷,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第 206 页。瑏瑢胡适之 : 悼徐志摩 , 邵华强编 : 徐志摩研究资料 , 知 识产权出版社, 2011 年, 第 239 页。 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o
25、the Disposition Formation of Xu Zhimo s Poetry from the Poem Accidental Si luohong Abstract: It is acceptable that sentiment in Accidental by Xu Zhimo is regarded as his inspiration on his life experience Mean- while,his poetry gives expression to the disposition of freedom,nature,depression and etc
26、,which results from his life experience He followed ussell for enjoying freedom;he was close to nature for approaching Tagore;he translated Hardy and is immersed in depres- sion All of these heterogeneous features made up the disposition of Xu Zhimo s poems,which turned him to be a unique and signifi- cant poet in the new poetic circle Key words: Xu Zhimo;Accidental;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poetry disposition 751 从 偶然 看人际交往对徐志摩诗歌气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