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_李白与杜甫_萧涤非.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_李白与杜甫_萧涤非.pdf(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 李白与杜甫 一九七二年 , 郭老的大作 李 白与杜甫 发表了 。 差不多在拜读的 同时 , 就想写封 信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向郭老请益 。 可是一直未能如愿 。 只是在一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 即 兴式地国碧了 同学们提出的一 些 间题 。 去年十月 , 我参加了过去我们编写的那部 中国 文学史教科书的修订工作 , 住在中山大学 , 东道主人要求我们每人都得作篇报告 , 我 还被指定要谈谈对 李白与杜甫一书的看法 。 由于事出意外 , 毫无准备 , 连个 “ 急就 章 ” 也没有搞出 , 拿着笔记本便上了讲台 。 后来还被邀在广州语文学会 、 海南岛民族学 院和海南师专分别作了内容大致相 同的发
2、言 。 这都不是我 的 自愿 。 我 之所以不愿谈 , 是因为觉得:一 , 郭老是我们的老前辈 , 他的成就和贡献又是多 方面 的 , 一部著作即使有问题也算不了什么 。“ 明月无瑕岂容易? l ” 二 , 郭老过去也是尊 重杜甫的 , 他这 次的抑杜 , 不过是他 自己在翻他 自己的案 , 而我们的非议 , 也不过是以 前日之郭老反后日之郭老 而已 ; 三 , 杜甫和 他的诗是客观存在 , 谁也 抹杀不 了 。 是非 自 有公论 , 公道自在人心 。 因此 , 总觉得能不谈 , 最好不谈 。 但近来感到这不是办法 。 因 为只要一有机会 , 不谈 , 似乎就过不了关 。 为了避免这种令人厌烦
3、的旧调重弹 , 我决计 趁这次山大校庆科学讨论会的机会索性把它写成书面的东西 。 遗憾的是 , 我再也听不到 郭 老的教训 了 。 谈的如有错误或欠妥之处 , 只有请同志们指正 。 一 、 扬李抑杜 扬李抑杜 , 是 李 白与杜甫一书的基调 。 这一基调 , 贯串全书 , 包括从第一页 的 各章标题直到最后 附录 的李杜年表在内 。 郭老专论杜甫的共有六章 , 这六章的标题是 : 杜甫的阶级意识 , 杜甫的门阀观念 , 杜甫的功名欲望 , 杜甫的地主生活 , 杜甫的宗教信 仰 , 杜甫终身嗜酒 。 几乎没有一个好标题 。 全面贬低杜甫的倾向性是一 目了然的 。 要贬低杜甫 , 首先就得把 “
4、诗圣 牡和“ 人 民诗人 ” 这两顶新 、 旧 “ 桂冠 ” 从杜甫头上摘下 来 。 郭老 正是从这里入手 的 。 郭老说 : “ 以前 的专家们是称杜甫为 诗圣 , 近时的 专 家 们是称为 人民诗人 。 被称为 诗圣 时 , 人民没有过间;被称为 人民诗人 时 , 人民恐 怕就要追间个所以然了 。” ( 李白与杜甫大字本19 6页 . 以下凡引此书 , 只注页码) 关于 “ 诗圣 ” 这 一称号 , 据个人所见 , 从南宋时便已有了 。 郭老 说 “ 人民没有过 问 ”, 不 , 人 民是过 问了 的 , 而 且是批淮了 的 。 陕南流传这样一首民歌 : “ 唐朝诗圣有杜甫 , 能知百姓苦
5、中苦 。 诗 歌作了千万卷 , 不流千年存万古 。” (见中国歌谣第二集) 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了 不仅 得到 人 民的批准 , 而且还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批准 。 一九五 七年三月二 十八日 , 我 DOI: 10.16346 /ki . 37 - 1101 /c.1979.03.008 们敬爱的朱德委员长为成都杜甫草堂书写 了这样一副对联 : “ 草堂留后 世 , 诗圣著千 秋 。” 在旧时代 , 一个 “ 能知百姓苦中苦 ” 的诗人 , 既可称他为 “ 诗圣 ”, 为什么就不可以用 现代 的语言称为 “ 人民诗人 ” ? 我要声明 , 我不是第一个更不是唯一 的一个称杜甫为人民 诗人
6、的 。 别的同志根据什么 , 我不知道 , 就我个人来说 , 却也并非闭着眼睛瞎捧 。 已经 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 , 那时我还在清华大学念书 , 我搞过一本 “ 历代 风诗选 ”, 将诗经 以下直到清末凡是反映社会现实 、 人民疾苦的诗作了一番检查 。 事实告诉 我 : 反映得最为 广泛 、 最为深刻 、 最为真挚 , 而且是至老不衰 , 至死不变 , 在历史上 也是最有进步意义 的 , 不能不推杜甫为首屈 一指 。 这就是我称杜甫为人 民诗人的根据 。 (单凭这 一点 , 是 否就够格 , 大家可以讨论 。 ) 我们知道 , 屈原也曾被称为 “ 人民诗人 ”, 郭老并不曾表示 异议 , 为什
7、么对杜甫却大 不 以为然 , 还要代表人民追问个所以然呢坦率地说 , 人民的追 问 , 我一个牺 双有接 到; 为杜甫抱不平的函件我倒是收到不 少 。 值得惊异的是郭老 自己也曾一而再地称杜甫 为 “ 诗圣 ”, 如为草堂撰写的 、 并经我国人民邮政制成图案印布纪念邮票上的那副楹联就 有 “ 诗中圣哲 ” 的话 , 为成都川剧学校的题诗也有 “ 诗圣至今剩草堂 ” 之句 , 现在却来了个 大转弯 , 书既无 “ 前言 ”, 又 无 “ 后 记 ”, 也没有另作任何说明 , 未免令人感到纳闷 。 我 说这些话 , 并没有要为杜甫争取 “ 诗圣 ” 或 “ 人民诗人 ” 的 “ 桂冠 ” 的意图
8、。 我倒是 觉 得取消的好 。 因为这不符合杜甫的原意 , 他写出这些诗并不是为了要猎取这类 “ 桂冠 ”。 给他戴上这类 “ 桂冠 ”, 他将会感到不自在 、 不自然 。 尽管他对 自己的诗很自负 , 但也非常 自谦 。 他推李白为 “ 无敌 ”, 称高适为 “ 独步 ”, 比高适 、 李白为 “ 乘黄 ” 而自居于 “ 凡马 ”。 一直到晚年 , 他还在责怪自己诗写得不好 : “ 病减诗仍拙 ”, 毫无掩饰 。 这就是说 , 杜甫 从不曾以 “ 诗圣 ” 自居 ,“ 诗圣 ” 或 “ 人民诗人 ” 的 “ 桂冠 ” 戴得合不合适 , 这自是后人 的事 情 , 不该讥及诗人本人 。 郭老还说
9、 , 如果要选 “ 人民诗人 ” 的话 , 他宁可投苏涣一票 。 我 看这一票是不能投的 。 这里不作分析 。 郭老曾提到 , 有人批评他说 : “ 你是 偏爱李白 , 在挖空心思扬李抑杜 。” 郭老不承 认 , 我看确是事实 。 我们不妨举出一些例证 。 比如 : 李杜二人都好喝酒 , 但李白喝酒却 有许多好处 : 一是 “ 当他醉了的时候 , 是他最清醒的时候 ; 当他没有醉的时候 , 是他 最 胡涂的时候 ” ; 二是他的许多好诗都是喝醉后 写出来的;三是喝酒使他从 道教的迷信 中 觉醒过来 了;四是使他具有了 “ 平民性 ”, 喝 出了一个 “ 太白世家 ”、“ 太白遗风 ”。 而杜甫
10、 的喝酒 , 却一点好处也没有 , 也没有喝出一个 “ 少陵世家 ” 或 “ 少陵遗风 ”, 最后还死于 酒 。 就这样 , 尽管郭老在行文中也曾说李白是 “ 生 于酒 , 死于酒 ”, 但 “ 终身嗜酒 ” 的帽子 还是落在杜甫头上 。 说到门阀观念 , 唐代文人都很重 , 李杜二人也毫不例外 。 比较起来 , 李 白还更严 重 。 为了拉关系 , 他可以把自己降低几辈子 。 郭老已举出不少例子 , 这里要补充一点的 是李 白还和唐王朝一样在诗中一再称老子为 “ 吾祖 ” 、 “ 先君 ”。 说实在的 , 杜甫还没有荒 唐 、 庸俗到这种地步 。 然而 “ 门阀观念 ” 的帽子却又落在杜甫的
11、头上 。 谈到物质生活 , 李白比杜甫要优越得多 , 这是用不着举例的 , 翻开他的诗集就可以 看到 。 但郭老却不去说 , 反而斤斤计较 , 拐弯抹角 , 寻章摘句来证实杜甫过的是一种 “ 地主生活 ” , 并写成专章 。 过着地主生活 的诗人谁不讨厌 , 可惜的是这种说法并不符合 杜甫的实际 。 关于杜甫的困穷生活 同样用不着举例 。 这里 只谈一点我对杜甫 “ 无衣思南 州 ” 这句诗的感受 。 去年十月中旬 , 我由上海去广州 , 穿的是两件毛衣和一件毛背心 。 但 到广州时 , 就脱得只 剩下一件衬衫了 。 这时 , 我忽然想起杜甫这句诗 , 并从这句诗里理 解到诗人 的贫困 。“
12、南州 ” 就是现在的广东省一带地区 , 当时士大夫们都怕去 , 如果不是 贫困 , 杜甫就不会有这种想法 。 杜诗中还有不少谈到他晒太阳取暖的情况 , 如在夔州时 写的 “ 杖冀 寻 晚巷 , 炙背近墙暄 。” ( 晚) 又 “ 凛冽倦玄冬 , 负暄嗜飞阁 。” ( 西阁曝日) 举此一端 , 他的贫困也就不难想见 。 但郭 老却放过 李 白 , 反而抓住经常不免挨饿受冻的 杜甫给戴上 “ 地主生活 ” 的帽子 , 这能说是公 平吗? 扬李抑杜的例子 , 书中是很多 的 。 有的偏爱偏恶还非常明显 。 比如同样是用的比喻 手法 , 当李白用 “ 大鹏 ” 或 “ 弯凤 ” 自比时 , 太平无事
13、, 而当杜甫以 “ 老骥 ” 、 “ 饥鹰 ” 自比 矿 却被斥为 : “ 虽然在以鹰骥自拟 , 其实是自比于禽兽 。 (2 44页) 其实要骂杜甫自比于 禽兽 , 不如举 “ 狗 ” 为例 , 杜甫是曾经两次自比于 “ 丧家狗 ” 的 。 然 而这能说是杜甫的罪过 和耻辱吗: “ 酷见冻馁不足耻 t ” 杜甫自己早作了回答 。 又如 , 同样是用的夸张手法 , 但 李白的 “ 白发三千丈 刀 没有间题 , 而曾获得陈毅 同志赞赏的杜甫的名句 “ 青松恨不高千尺 , 恶竹应须斩万竿 ”, 却遭到指责 , 说 “ 松树要高到一千尺 , 是不可能的 ”。 我们要间: 李 白的白发长到三千丈 , 倒
14、是可能的吗 r 我们知道 , 李 、 杜同样是推崇屈原 的 , 但郭老却 硬说杜甫 “ 抑屈 扬宋(玉) ”。 其实杜甫对屈原从无贬词 , 倒是李 白有时加 以非笑 : “ 投泊 笑古人 。” 杜甫走过的地方很多 , 见闻很广 , 对事物能有个比较 。 所以诗中往往用 “ 天下 ” 来突出祖国某一地区的 山川或人物的特点 。 前者如 “ 剑 门天下壮 ” 、“ 西蜀地 形天 下险 ” 等 , 后者如 “ 越女天下白 ”。 江南女子比较白晰 , 这是事实 。 她们 自己也不 否认 , 如南朝民 歌 : “ 跳把丝织履 , 故交白足露 。” 李白诗中也写到 , 如 “ 耶溪女似雪 ”,“ 屐上足如
15、霜 ”, “ 两足 白如霜 ”, 真是不一而足 。 但郭老偏抓住杜甫那句诗大作文章 , 并讥讽说 “ 杜甫也 并不经常是那么道貌岸然的 ”。 这能令人心服吗? 扬李抑杜的一个最突出 的例子 , 是关于李白那首 “ 划却君山好 ” 的绝句的解释 , 原诗 是 : “ 划却君山好 , 平铺湘水流 。 巴陵无限酒 , 醉杀洞庭秋 。” 郭老说李白要划却君山的 动机 目的 , 是因为 “ 他看到农民在湖边屯 垦 , 便想到更加扩大耕地面积 ”,“ 是从农事上 着想 ”,“ 应该说才是真正为 了人民 ”。 (1 85 、 1 8。页 在这里有必要先说明下 , 我在拙作 杜甫研究 中曾不恰当的把李白这句诗
16、和杜甫的 “ 意欲划叠嶂 ” 作了对比 , 当时也确实 有扬杜抑李的偏向 。 但如果一定要说李白的 “ 划却君 山 ” 是 “ 为了人民 ” 、 “ 是从农事上着 想 ”, 却很值得商榷 。 第一 , 李 白这首诗是乾元二年(公元75 9年)秋天写 的 , 而秋天 的 洞庭湖 , 正是所谓 “ 八月湖水平 ” 、 “ 洞庭秋水阔 ” 的 时候 , 根本不可能出现 “ 湖中多种田 ” 的事情 , 李白也不可能看到农民的 屯垦 , 从而产生扩大耕地面积的想法 。 (郭老引杜诗 “ 宿桨依农事 ” 为证 , 是误解 , 详后 。 )第二 , 李 白这首诗的题目是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 后 , 在这种情况
17、下写的诗 , 会忽然想到要划却君山来扩大耕地面积 , 也 实 在 有些离 奇 。 足见这不过是李白醉后的豪言壮语 。 郭老说 “ 洞庭湖里的水 , 湘江里的水 , 不能直 接变为酒 ”, 意在表明李 白要划却君山 , 不可能是为了想 多喝酒 。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 汉水也是 “ 不能直接变为酒 ” 的 , 但并没有妨碍李白要把汉水当成酒来喝: “ 遥看汉水鸭 头绿 , 恰似葡萄初酸酷 。 此江若变作春酒 , 垒翔便筑糟丘台 。” ( 襄阳歌) 第三 , 划却 君山 , 不但不能达到扩大耕地面积的 目的 , 反而要缩小耕地面积 。 因为李 白并不是要填 湖造田 , 而是要把君山掩没在湖里 ,
18、 以便 “ 平铺湘 水流 ” 的 。 有君山 , 农民还可以植树造 林 , 搞梯田 ; 现在把它划了 , 还扩大什么耕地面积?而且 , 被唐人 形容为 “ 水晶盘里一 青螺 ” 的小小君山 , 即使划了 , 又能扩大多少耕地面积?这也就是说 , 李白不会有这种 想法 。 面 对着浩瀚的 洞庭湖因而 想到扩大耕地面积 的人也是有的 , 那是 白居易 。 他慨叹 “ 水族窟穴多 , 农人土地窄 ” , 希望把洞庭湖 “ 渗作膏腆田 , 踏平鱼鳖宅 。 龙宫变间里 , 水 府生禾麦 。” ( 自蜀江 至 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意思说得很明白 。 至于李白这首诗 , 我们 却实 在看不出是为农业着想 ,
19、 为人民着想 。 郭老曾说 : “ 翻案何妨傅粉多 。” 郭老对李 、 杜二诗人的抑扬未免过 当 , 似与这种翻 案观点有关 。 二 、 曲解杜诗 作家和作品是分不 开的 。 要贬低杜甫 , 就必然要贬低杜诗 。 因此在李白与杜甫 一书中对杜诗特别是那些历来传诵的名篇警句几乎作了 全盘的否定 。 可以说 , 几乎无一 完篇 。 这集中的表现在打头第一章 杜甫的阶级意识 里 。 但是 , 要否定杜诗却也不那么容易 。 因为千百年来 , 有许多作品深入人心 , 早有公 论 , 即使从今天 的观点来看 , 也不失为富有人民性即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精华 。 硬要 把精华说成糟粕 , 就势必加以歪曲 。
20、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一章中存在着许多令人难 以置信 的曲解的原因 。 第一颠倒源流 。 大家知道 。 社会现实 、 生活实践 , 才是创作的源泉 , 至于过去 的文 艺作品则只能是流而不是源 。 杜甫的名句 “ 朱门酒肉臭 , 路有冻死骨 ” 便是最好的证据 。 因为这两句诗是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 , 即公元7 5 5年1 2 月 , 也就是杜甫困守长 安十年的最后 一年的最后一个月 , 是他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 的产物 。 可是郭老却说这两 句诗 “ 显然是从 府有肥肉 , 厩有肥马 , 民有饥色 , 野有饿李 (孟子 梁惠王)脱 胎而来 。 “ (1 93页)什么是“ 脱胎 ” : 这是
21、北宋时黄山谷等倡导的教人如何向前人作品中作 贼的一种手法 , 所谓 “ 夺胎换骨 ”。 郭老说这两句诗是 由 孟子 脱胎而来 , 无异于说是 从孟子偷袭而来 。 这就不仅抹杀了这两句诗的独创性 , 而且颠倒了创作的源 流 。 千 百年来的诗人 , 谁没有读过 孟子 , 为什么却脱胎不 出来?杜甫 自谓 “ 读书破万 卷 , 下 笔如有神 ”, . 为什么也要等到困守长安的最后一年才脱胎出来?不难设想 , 当杜甫过着 “ 放荡齐赵间 , 裘马颇清狂 ” 的游历生活的时候 , 当他作着左拾遗的官颇以 “ 天颜有喜近 臣知 ” 为得意的时候 , 是决不 可能写 出这样的诗句的 。 由此可见 , 所谓
22、 “ 脱胎而来 ” 的说 法 , 并不符合杜甫创作的实际 。 只不过是为了贬低杜诗的一种曲解 , 一个借口 。 1962年 , 郭老在为纪念杜甫而作的 诗歌史中的双子 星座一文中 , 曾赞扬这两句诗是 “ 响彻千 古的名句 ”, 并正确地指出不在饥寒交迫 、 和人民打成一片的生活中是不能产生的 。 不知 为何 , 在写这本书时 , 却说什么 “ 是人们所乐于称道的名句 ”, 并从古老 的 孟子 那里 找来了它的娘家 。 我们只能同意郭老前一种看法 。 从杜甫死后四十年白居易第一次从一 千四百多首杜诗中特地提出这两句诗后 , 直到清伟 , 还有人为之流泪 。 如周诚 冻死 囚 : “ 朱门酒肉臭
23、 , 路有冻死骨 。 一歌杜陵诗 , 凄然泪交睫 。” 便是证明 。 第二苛求古人 。 具体说来 , 即苛求杜甫 , 对杜甫提出了不应有的过高要求 。 比如为 了进 一步否定 、 贬低 “ 朱 门 ” 二句 , 郭老追问杜甫 , 你 “ 既认识了这个矛盾 , 应该怎样来 处理这个矛盾?也就是说 : 你究竟是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 , 为谁服务? ” l (9 3页)要求 一千 多年前的杜甫提出解决阶级矛盾的方案 , 要求杜甫完全彻底地背叛他的本阶级站到 人民的立场上 , 为人 民服务 , 这岂不是有点过高?而且奇怪的是 , 独独对杜甫才提出这 种要求 。 这不是存心要贬低以至抹杀杜甫这两句诗的进
24、步性 , 又是什么 。 用阶级观点指 出作家作品的阶级局限性 , 这是可以的 , 也是必要的 , 但不应借口局限性来取消作品的 进步性 。 似乎有这么一种倾向:越是好作品 , 郭老就越要苛求 。 三吏 、 三别 是 杜甫的杰作 , 郭老也是首肯的 , 但又说 : “ 但在今天 , 我们从阶级的观点来加以分析时 , 诗的缺陷便无法掩饰了 。” (2 1。页)因而在谈到无家别 时 , 郭老说 : “ 这首诗可能是六 首 中最好的一首特别是最后一句 : 何以为蒸黎? 作者把问题提出来了 , 但没有写 出答案 。” (2 03页)这样一来 , 还有什么 “ 最好 ”“ 特别 ” 之可言呢?要说杜甫完全
25、没有提出 关于如何解除人民灾难的答案 , 那也不是事实 。 但因为不外是儒家的那一套 , 如 “ 举贤 与能 ” 、 “ 轻刑薄赋 ”、 “ 节用爱民 ” 等 , 不能符合郭老提出的高标准罢了 。 第三脱离历史背景 。 从唐以来 , 杜诗就被称为 “ 诗史 ”。 所以我们对杜诗 , 特别需要 就当时的社会现实作一番周密考查 , 把一定的作品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 , 才能 作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 我们知道 , 三吏 三别 这六首诗 , 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乾元二年 (公元 7 5 9年) 春 , 唐王朝的六十万大军为叛军所击溃 , 形势异常危急 , 这一特定的历史 背景 下写的 , 因此要
26、理解这六首诗 , 就必须密切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 。 但郭老却脱离历史背 景 , 孤立地进行评论 , 这就必然要曲解这六首诗 。 比如郭老在谈新婚别一诗时说 : “ 全诗是新娘子的泣别词 , 把斯娘子写得十分 慷慨 , 很识大体 , 很有丈夫气 。 但这无疑是经过诗人的理想化 。 ” (1 99页 ) 所谓 “ 理想化 ”, 意思是说新娘子这个人物形象是不真实的 , 是杜甫捏造出来的 。 历史告诉我们 : 在杜 甫写此诗的前几个月 , 就已经有了唐四娘 、 侯四娘 、 王二娘等妇女 自动集体参 军的 事 情 , 可惜 , 杜甫由于生活上的局限 , 未能接触到这些女英雄 。 否则 , 他将写 出比
27、这位 新 娘子 还要 “ 慷慨 ”, 还要更 “ 有丈夫气 ” 的诗篇 。 由此可见 , 对于 当时的社会现实 , 杜甫并 不是写得过 了头 , 而是还反映得不够全面 。 由于脱离历史背景 , 郭老对这六首诗中的人民形象和基本精神 , 也作了全面 的歪 曲 。 他说 : “ 这六首诗中所描绘的人民形象 , 无论男女老少 , 都是经过严密的阶级滤器 所滤选出来的驯良老百姓 , 驯善得和绵羊一样 , 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情绪 。” 郭老还援 引杜甫晚年写 的甘林诗中的 “ 劝其死王命 ” 这一句 , 说 “ 这就是杜甫的基本态 度 , 也 就是这 三吏和三别 的基本精神 。” ( 21 1觅 , 这
28、些说法 , 很值得商榷 。 似乎有必要 先明确一 下由安史叛乱而引起的战争的性质问题 。 我始终认为安史之乱不是一般的统 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 而是带有民族矛盾这 一特殊性的叛乱 。 而这一民族矛盾 , 由于 忘恩 负义 、 目不识丁的异族野心家安禄山的大搞分裂 , 肆行民族歧视和压迫 , 到 处 烧杀 淫 掠 ,“ 所过残灭 , 又益形严重 ”。 这就使得唐王朝为维护其封建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平叛战 争具有维护统一 , 制止分裂 , 反击异族野蛮侵略(尽管是来自内地)的正义性质 。 因而 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 当时大河南北 , 人 民纷起抗击叛 军 , 大或几 万 , 小亦数千 。 他们 根本
29、就不需要唐王 朝的什么 “ 王命 ”, 更 用不着谁来劝勉 , 而是 自动地组织起来 , 走上战 场 。 当时不 少少数民族如回绝等也表示 “ 助顺 ”, 为国 “ 讨贼 ”。 这些 都是史有明文的 。 查 一查全唐诗 , 我 们还可以了解到 当时有不少知识分子也投笔从戎 , 有名的诗人畅当 就是一个 , 见韦应物 赠畅当 诗 。 杜甫的从弟杜亚 也是一个 , 所谓 “ 令弟草中来 ”, 见 杜甫 送从弟亚 赴河西判官 诗b李 白也有 送张秀才从 军和送外甥郑灌从军的 诗 , 就是 李自本人也应该算是一个 , 虽然他的愿望 因病未能实现 。 明隙当时大心所向 , 大势所趋的情况 , 我们对于这
30、六首诗中的人民形象才能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 。 才能理 解当时人民为什么能忍受痛苦承担着根本不应由他们来承担的兵役而终于走上战场的原 因 。 这正是一种深刻的爱国主 义精神的表现 。 郭老不顾历史条件 , 简单地把这些人民形 象一概视之为 “ 驯善 ” 的 “ 绵羊 ”, 是值得商讨的 。 由于战争性质的不同 , 杜甫对待战争 的 态度也是不伺的 。 郭老说 “ 劝其死王命 ” 是 三吏和三别的基本精神 , 我们要间: 为什么杜甫在 兵车行里却没有 “ 劝 ”, 不但没有劝 , 而且是大骂 “ 边庭流血成海水 , 武 皇开边意未已 ”, 和 “ 王命 ” 大唱反调 , 这又将作何解释了 第四抹
31、杀杜诗的艺术特点 。 杜甫写了比他的前辈和同时代 的任何诗人都要多的叙 事诗 。 这 些反映现实的叙事诗的一个主要特点 , 就是 : 尽 量避免主观色彩 。 不 空发 议 论 , 不帮腔 , 甚 至不让自己的激情明显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 而是把它融化在 客 观事实 中 , 让事实说话 , 让事实去直接感染读者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石 壕 吏 。 比如 “ 有吏 夜捉人 ” 这一句 , 如果杜甫打着官腔 , 真如郭老所说的是站在 “ 吏的立场上 ”, 他满可以说 “ 有吏夜征兵 ”。 但杜甫却作了如实的暴露 ,“ 捉人 ” 就是捉人 。 从诗中 “ 夜久语声绝 , 如闻 泣幽 咽 ” 这两句来
32、看 , 非常明显 , 杜甫并没有睡大觉 。 那媳妇哭泣 了一夜 , 他也听了 一 夜 。 什么是 “ 如闻 ” r 这就是仿佛听见 。 表明如果不是用心地侧耳细听还 听不见 。 但郭老 却责怪杜甫说 : “ 诗人完全作为一个无言的旁观者 , 是值得惊异 的 。” ( 2 0 8页) 这能令人 信服吗?如果杜甫真是一个无动于衷 的 “ 旁观者 ”, 那他又何必 写这首诗? ” 吹皱一 池春 水 , 干卿底事 ” ! 杜甫在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上 , 往往采用一种比较隐蔽的含蓄的讽刺手法 , 也就是 用比喻 。 象上文提到的 “ 武皇 ”, 其实就是指的唐明皇 。 新安吏的 “ 天地 终 无 情 ”
33、 的 “ 天地 ” 二字 , 也是用的比喻 , 矛头直指唐王朝 。 这一点 , 连前人 也看得 出 。 王嗣爽 的 杜臆万就说: “ 不言朝廷 , 言天地 , 讳之也! ” 所谓 “ 讳之 ”, 并不是不说 , 而是不明说 。 但郭老却实实在在地把这 “ 天地 ” 看成是自然界的天地 。 因而虽然也承认这句诗 “ 表示了 相到的激愤 ”, 但因为诗人 只是 怨天恨地 ,。 故诗人的同情 , 应该说是廉价的同情 , 最 后还说 “ 他 的怨天恨地是在为祸国殃民者推卸责任 ”。 ( 2 0 6页) 阿弥陀佛!这 哪里还有什 么 “ 廉价的同情 ”, 简直是反动透顶了 。 我们认为 , 这只能是郭老
34、 的有意 曲解 。 第五 死 扣字面 。 如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的 “ 寒士 ” 的解释 , 便是这样 。 郭 老说 : “ 诗中所说的分 明是 寒士, 是在为还 没有功名富贵的或者有功名而无富贵的读 书人打算 , 怎么能够扩大为 民 或 人民 呢 r ” (2 15页) 把 “ 寒士 ” 解释为穷读书人 , 从字 面上来看 , 是很准确的 , 似乎是无可非议 , 无懈可击 。 但在这里 , 我 以为是能够而且应 该扩大为 “ 穷人 ” 的 : 第一 , 古代男子通称为 “ 士 ”, 诗经里就很多 。 春秋以后 ,“ 士 ” 也不是 “ 读书人 ” 的专用名词 。“ 士 ” 之与 “ 民
35、”, 有时有所区别地对立着说;有时则是混用 , 如 韩非子 亡征 : “ 耕战之士 困 , 末作之民利者 , 可亡也 。” 又 和 氏 篇也有 “ 禁游 宦之 民 , 而显耕战之 士 。” 所谓 “ 耕战之士 ”, 还不就是 “ 耕战之 民 ” 吗 。 可见 , 士与民之 间 并无一条不可逾越 的鸿沟 。 白居易的 “ 稳暖皆如我 , 天下无寒人 ”, 显然也是从杜诗得到 启发的 。 第二 , 鲁迅先生说 : “ 倘要论文 , 最好是顾及全篇 , 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 。” 从 杜甫的全人来看 , 也应该引伸为 “ 穷人 ” 。 他说 “ 穷年优黎元 ”, 却不曾说 “ 穷年优寒士 ” ; 他说
36、 “ 一洗苍生忧 ”, 却不曾说 “ 一没寒士忧 ”, 他的同情心偏在哪 一面 , 还不清楚吗 : 未 必在这 里他就把老百姓排除在外了 。 第三 , 把 “ 寒士 ” 理解为老百姓 , 是古已有之的 。 王 安石在 子美画像一诗中这样赞美杜甫: “ 宁愿吾 庐独破受冻死 , 不忍四海赤子寒咫 爬 ”。“ 赤子 ” 不就是老百姓吗 , 可是从来也没有人说 王安石 “ 扩 大 ” 得不对 。 能说古 文八 大家之一 的王安石连 “ 寒士 ” 二字的本义也不懂吗? 严格地死扣字面 , 郭老也并非一贯如此 。 大约有助于贬抑杜甫的地方 , 也可以从 宽 。 即以这首诗为例 , 其中有 “ 南村群童欺
37、我 老无力 , 忍能对面为盗贼 ” 这么两句 , 如死 扣 字面 , 那 “ 群童 ” 就只能解为 “ 一群儿童 ”。 但郭老却要给这群儿童定阶级成分 , 把他们 都说成是 “ 贫穷人的孩子 ” 、 “ 农民 的儿童 ”。 从而 呵斥杜甫 : “ 使人吃惊的是他骂贫穷的 孩子们为 盗贼 ” ; “ 贫穷人的孩子被骂为 盗贼 , 自己的孩子却是 娇儿 ”。 要断言这些 村童都是贫农成分 , 其 中就没有地主富农的孩子 , 是很困难的 。 从诗中描写 的情景来 看 , 其中显然有恶作剧的顽童 。 杜甫的 泛溪 诗就曾经 写到这批顽童 。 当时院花溪南 北两岸都有 。 由于不顾全篇 , 死 扣字面
38、, 郭老在另一面却美化了李白的 “ 欲折月中桂 , 持为寒 者 薪 ” 这两句诗 。 郭老说 : “ 李白是要为 寒者 (请注意 , 不是 寒士 )添柴烧 , 想上天去 扳折月中桂 。” (1盯页) 单从这一句的字面来看 , 不错 ,“ 寒者 ” 不是 “ 寒士 ”。 但从全篇来 看 , 这个 “ 寒者 ” 恰恰是寒士 , 而且是个高级寒士 , 即李白自己 。 这两句诗见于 赠崔司 户文 昆季一诗 , 可以复按 。 扳折月中桂 , 能添多少柴?李白晚年也有时 哭穷 , 所以又 有 “ 愿假东壁辉 , 余光照贫女 ” (陈情猎友人) 之句 。 这个 “ 贫女 ”, 也是自喻 , 不是写实 。 同
39、样不能死扣字面 。 除上述情况外 , 有的曲解还脱离作品本身 , 近于深文周内 。 遭田父泥 饮 美 严 中 承这首诗 , 郭老也认为 “ 在旧时代可以算得是一篇好作品 ”。 但 又援引 唐 书 严武 传说 “ 武穷极奢侈 , 赏赐无度 。 或由一言 , 赏至百 万 。” 因而推论杜甫 “ 借老农的 口 来 赞美严武 ”, 是 “ 借花献佛 ”, 是 “ 在使用曲笔 ”, 并断言 : “ 杜甫的这首诗 , 不知道要得到 多少报酬了 ? ” 这样一来 , 所谓 “ 一篇好作品 ” 也就被取消了 。 它不过是一篇为自己谋取 厚利而吹捧长官的谈词 。 这是既 不符合杜甫作诗的目的 , 也不符合事实
40、。 严武这次一离 开成都 , 杜甫就又哭起穷来了 。 三 、 误解杜诗 在误解杜诗这个间题上 , 我们可以列举以下一些诗句为例 : ( 1 ) “ 宿桨依农事 , 邮竿报水程 。” 这是杜甫晚年漂泊到湖南时写的宿青草湖 一诗中的两句 。 郭老为了要证明洞庭湖中有农民垦田 , 曾引用 了上一句诗作证 。 郭老是 这样解释的: “ 青草湖在君山之南 , 实际上是洞庭湖的继续 。 宿桨依农事 , 便是说 水 退 了 , 人们把船桨放在一边 , 又拿起锄头来开垦 。 注家有人 认为 湖中多种田 (杨伦杜 诗镜锉 ) , 这是正确的 。 ” 要感谢杜甫为我们留下 了唐代的实据 。” ( 18 5页) 这
41、样解 释是不对 的 。 诗题明明标出是 宿青草湖 , 诗中的 “ 宿桨 ” 的 “ 宿 ” 字 , 自然是指 “ 过宿 ”, 也就是过夜 。 所谓 “ 宿桨 ”, 等于说 “ 停船过夜 ”。“ 依农事 ”, 是说的泊船的地点是靠着有 农民临时居住的地方 。 这个 “ 依 ” 字 , 和杜甫另一句诗 “ 依沙宿炯船 ” 的 “ 依 ” 一样 , 都是依 靠的意思 。 为什么要依靠着有农民居住的地方呢?这正如杨伦注说的 “ 所以备盗 ”。 从杜甫 写 于这同一时期的诗句 “ 侧闻夜来寇 , 幸喜囊中净 ” 来看 , 当时这一带确有 “ 水贼 ”, 所以 不敢孤舟夜泊 。 这句诗 , 是 自叙 ,
42、而不是写 的农民 。 附带说明一下 , 杜甫这句诗是可以 用来证明 “ 湖中多种田 ” 的 , 但却不能用来证明李白 “ 划却君 山好 ” 那首诗也反 映了 “ 湖中 多种田 ” 的情况 。 因为写作地点不同 。 青草湖虽连着洞庭湖 , 但它比洞庭湖浅 , 水涸时 , 长满青草 , 所以叫 “ 青草湖 ”, 而李 白那首诗则是写于洞庭湖上的 。 同时写作季 节 也不 同 。 杜甫这首诗写于春初水小的时候 , 而李白那首诗则是 “ 洞庭秋水远连天 ” 时写 的 。 哪 里会出现湖中种田的事情呢 。 ( 2 ) “ 朝廷问府主 , 耕稼学山村 ”。 这是杜甫在夔州时写的晚一诗中的两句 。 诗中的
43、“ 府主 ”, 指夔州都督柏茂琳 。 这两句诗 , 在句法上 , 在组织结构上 , 有些特殊 。 最主要的一点 , 是省略了主语 , 也就是诗人自己 。 还有一点也值得注意 , 就是在 对 法 上 , 它们是平列式的对偶句 , 而不是所谓 “ 流水对 ” 或者说 “ 走马对 ”。 它们说 的是 两码 事 , 彼 此不相干 , 不能把这两 句串通起来讲 。 因此 , 这两句 的真正意思 , 应该是这样 : 关于朝廷之事 (我) 问之于府主;关于耕稼之事 (我) 学之于 山村 。 或者说 : (我)向 府主打听朝廷的消息; (我)向农民学习农活儿 。 但郭老未免把这两句诗看左了 。 他把 “ 朝廷
44、 ” 当作主语 , 又把柏茂琳让杜甫主管东屯的一百顷公田这件事和朝廷联系起来 , 因而 解释说 , 这两 句诗 “ 透露了他主管东屯 的内部事实 。 是 朝廷 ” 向夔州都督打听 了杜 甫的 情况 , 故柏茂琳让他主管东屯 。” 杜甫能够得主管东屯一百顷公田的职务 ,“ 这大约是由 于柏茂琳的推荐而得到 朝廷 的允许 。” ( 26 6页) 这是一个大有关系 的误解 , 也不符合实 际情况 。 象主管一百顷公田这等小事 , 堂堂夔州都督竟作不 了主 , 还得请示朝廷吗 T 杜 甫早已作过从六品的检校工部员外郎 , 象这样连一个官衔也没有的公田主管 , 也值得 “ 推 等 ” 吗?还有 , 杜甫
45、自己就慨叹于 “ 朝廷记忆疏 ”, 这个朝廷又 哪里会惦念着他而向夔州 都督打听他的情况 呢 r 事实恰恰相反 。 不是朝廷向夔州都督打听杜甫的情况 , 而是杜甫 向夔州都督打听朝廷的情况 。 也不只是向夔州都督一个人 , 凡是来往经过夔州的朝廷使 者 , 他都要一个不肯放过的向他们打听 。 如 入宅 诗 : “ 相看多相者 , 一一间函关 。” 又 如 溪上 诗 : “ 西江使船至 , 时复问京华 。” 又 柳司马至 : “ 有客归三峡 , 相过间 两 京 。 ” 这些便都是证明 。 这也表明杜甫确是一位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的诗人 。 正如他自己 说的 “ 日夕思朝廷 ”。 如果象郭老解释的 ,
46、 那杜甫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也就化为乌有了 。 ( 3) “ 贵人岂不仁?视汝如秀筒: ” 这是遣遇一诗中的两向 。 为了下文叙述 的 方便 , 这里且把这两句下边的四句诗一并先写出来 : “ 索钱多 门户 , 丧乱纷傲傲 。 奈何黯 吏徒 , 渔夺成通逃 。” 这里有必要先说明一下杜甫的讽喻诗的一个特点 , 就是他往往使用 一种 “ 阳褒阴贬 ” 的讽刺手法 。 这类诗句 , 从表面上乍一看 , 很象是颂扬 , 其实只要略一细 按 , 便知是讽刺 。 因而杜诗 中时有上下两句 自相矛盾的现象 。 比如 : “ 天子多恩泽 , 苍生 转寂寥 。” (奉增卢五丈参谋据 ) 上句是抽象的肯定 , 下
47、句便是具体的否定 , 表白所谓 “ 多 恩泽 ” 者 , 徒虚语耳 。 这种通过 自相 矛盾来表现讽意 的情况 , 有时竟然会出现在一句 之 中 , 如 “ 圣 主 国多盗 , 贤臣官则尊 。” (览柏中示除官制词载歌丝纶) 这两句便是这样 。 试 想: 岂有 “ 国多盗 ” 而可 以称为 “ 圣 主 ”, 又 岂有只是官高禄厚而可以称为 “ 贤臣 ” 的?这比直言 “ 昏主 ” 和 “ 奸臣 ”, 要反而有力 , 有味得多 。 至 于 “ 贵人 岂不仁 ” 这两句 , 可以说是兼而有 之 的 。 因为 “ 贵人岂不仁 ” 这一句本身就具有貌似烦扬实则讽刺的两重性 , 是说反话; 而 下一句
48、“ 视妆如芳筒 ”, 则是用事实来证明贵人的不仁 , 揭穿他们的伪善面孔的 。 正是基 于这样的理解 , 我对这两句作了那样的标点 。 但是 , 由于郭老对杜甫有成见 , 认为杜甫总是 “ 骂骂 小吏 , 而为 大 吏 大帮其忙 。 因而他解释说 : “ 他把横征暴鼓 、 苛差劳役的暴政 , 归罪于在下 的奸猾小吏 , 而 说在 上 的 贵人 是仁慈 的 。” ( 21 2页)为了自圆其说 , 郭老还把 “ 贵人 ” 这两句上面的两句 “ 闻见 事略同 , 刻剥及锥刀 ”, 和这两句下面的两句 “ 索钱多门户 , 丧乱纷傲嗽 ” 全都删 节了 。 这大约是因为感到造成这样普遍的严重局面 , 不
49、能只归罪于小吏 ,“ 贵人 ” 应该是罪魁祸 首 , 所以都删节去 了 。 这是欠妥当的 。 说到杜甫对大吏的态度 。 那也不是什么 “ 大帮其忙 ”。 “ 攀龙附凤势莫当 , 天下尽化为侯王 ” (洗兵 马 ) ,“ 自古圣贤多薄命 , 奸雄恶少皆封侯 ” ( ( ( m 树行 ) , 他还大骂 “ 衣冠兼盗 贼 ” ( 魔) , 象这类诗句 , 能说是为贵人们 “ 大帮其 忙 ” 吗?郭老还举出新安吏的 “ 仆射如父兄 ” 为例 , 应该指出 , 这是史有明文的事实 : “ 朔方将士思郭子仪 , 如子弟之思父兄 ” (见子通鉴卷22 3) 。 其实 , 关于 “ 贵人 ” 二句讽刺的对象就是贵人 , 这一点前人早已看出 。 宋人刘克庄就 说 : “ 夫死于役 , 仅存妇女采旅势菜以输官 , 夫民之穷甚矣 1 而官吏刻削尤甚 于锥刀 。 此独不指里青 、 亭长辈 , 内自租庸使 , 外自观察使 , 不得不受其责 , 故有 贵人岂不仁 , 视汝如芳篙 之句 。 录之 以告居大位者 。” ( 、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82 ) 仇兆鳌更说得 直捷了 当: “ 日岂不仁 , 讽刺隐然I ” 是符合作者本意的 。, 杜甫这种明褒暗贬的讽刺手法 , 有时 也用之于全篇 , 丽人行 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