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pdf(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各位老师大家好!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对于这册教材, 在座的老师有的可能听过, 有的可能教过,我欢迎大家随时提问,提出你的困惑,大家互动交流,这对我们走进课堂更有价值。 学习本册教材要初步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知平移、 旋转和对称等图形的变换, 理解乘法与面积的联系, 体验统计平均数的必要性, 以及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等等, 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与统计意识, 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 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本册还安排了一定篇幅的总复
2、习内容,帮助学生对三年来所学的数学进行回顾、 总结与反思, 以期达到这一学段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下面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我要分三部分对本册教材进行辅导。第一部分:本册教材内容的整体介绍本册教材共安排了6 个单元。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一)数与代数(共3 个单元。包括)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主要内容是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 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2第三单元“乘法”,主要内容是会计算两位
3、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3第五单元“分数”,主要内容是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 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二)图形与几何(共2 个单元。包括)1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主要内容是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
4、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第四单元“面积”主要内容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4 页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 包括(平方厘米、 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计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三)统计与概率( 1 个单元。)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
5、回答简单的问题, 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四)实践活动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等3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习中提供了如下的实践活动:1到商店调查 3 种商品的价格, 并做好记录。 教材安排在第 5 页练习之后。可以建议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别去不同商店调查三种相同商品的价格,作好记录,然后由小组发布信息, 去那家商店买哪种商品便宜,这样的活动能增进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2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 并与同伴说一说。 教材安排在第
6、 11 页第一单元学完之后。目的是加强对小数的认识,可以给孩子们选择熟悉的身高、体重、时间等相关内容, 作为进一步认识小数的素材,进而加强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许多地方都需要小数。3收集一些对称图形、 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过程。教材安排在第 23 页,通过这一活动,除了让学生感受图案的美,还要比较各个图案的设计方法和特点,为自己的图案创作提供借鉴。4用纸剪出一个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教材安排在第 23 页,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图案创作全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1、选择基本图形 2 、确定设计方案 3 、绘制图案5 设计旅游计划。 教材安排在第
7、37 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旅游的路线、 景点、费用等活动,提高他们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6厨房铺地砖的设计方案。 教材安排在第 52 页,这个活动是结合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知识设计的。 通过地砖选择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感受数学与生活、 数学计算与现实应用的联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4 页7制作七巧板。教材安排在第65 页,学完分数知识之后,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强化分数的知识。8调查你和同学的身高,计算你们组的平均身高约是多少。9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
8、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交流。这两个活动教材安排在第70 页,一是学会统计测量的结果,统计交流测量的过程,以及交流怎样计算平均身高。 二是加强对平均数的理解以及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 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比例,数学课程占总课程时数的13% 15% ,每学期可安排数学课68-79 课时,本册教科书安排六个单元,包括整理与复习共 58 课时,留有机动课时至少10 节,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选用。第二
9、部分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正式编排关于小数的内容。但是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 结合商品调查的实践活动, 学生已经认识过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商品的标价, 并且在学生现实生活中对商品价格的这种表示方式已经非常熟悉。 本单元小数的认识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对人民币元、 角分之间的表示商品价格的生活基础上学习的。扩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 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2、经历比较物品单价的过程,掌握表示物品单价的小数大小的比较方
10、法。3、结合购物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如下: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下面分课时介绍:第一课“买文具”,也就是教材的第2、3 页。结合购物的情境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 初步建立小数概念。 教材根据学生原有的对人民币的生活经验,设计了文具店情境图, 呈现了学生熟悉的各种文具及其标价,在学生“买文具”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4 页会看到文具标价牌上用小数表示它们的
11、价格,从而自然地引入小数; 然后通过同伴交流,促进每个学生去感受和理解每个文具标价牌上小数表示的意义。再经历把这些表示价格的小数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再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小数表示的过程,初步理解小数的具体意义, 体会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的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体会小数的特征,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第二课“货比三家”,也就是教材的第4、5 页。要建立小数大小的初步认识。在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既可以把两个小数都改写为几元几角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也可以找到一个适当的整数为中介,通过它间接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12、 切忌把老师认为更简单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更简单的方法可能更理性、更抽象,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不良后果;如果更简单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那应该鼓励。 当学生对上述两个小数比较大小的过程有了体验后, 鼓励学生根据主题情境提出新的问题。在进一步 “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提出“去哪个文具店买橡皮便宜”的问题,它涉及到比较 3 个小数的大小, 要找出其中最小的一个, 更具有挑战性。 这个问题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 然后再引导他们体会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的策略, 即先比较其中两个数的大小;再拿其中较小的数与第三个数比较,就能找出最小的小数。 经历这个解决问题
13、的过程, 也是体验进行有条理地数学思考的过程。第三课“买书”与第四课“寄书”的问题情境,也就是教材的第6-9 页。是为理解一位小数加减运算的意义及算法而创设的。前后这两节课的区别在于,前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没有进位的加法与没有退位的减法,后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 这两节课都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算法的基础上,独立去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关键环节是经历小数加减的竖式算法的抽象过程,理解其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把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减的竖式计算就类似于学生已经熟悉的
14、多位数加减的竖式计算。 学生必须体会这一点, 那么,小数加减法便可以融合到学生整数加减法已有的经验之中, 学生对小数加减法不但不再感到陌生或有负担,而且能体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二)对称、平移、和旋转“对称、 平移和旋转”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与变换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图形与变换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对称、平移和旋转,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也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最简洁的形式。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位置与变换,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
15、生运用转化思想方法,探索解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都有很大作用。物体或者是图形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成是旋转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4 页现象。物体或者是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不发生方向上的改变, 就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平移现象。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4、结合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与对
16、称等图形变换在设计图案中的中的作用,培养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如下:前后联系下面分课时介绍:第一课“轴对称图形”,本课教材的内容呈现五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先观察、欣赏民间剪纸以及服饰、 工艺品、建筑等美丽的图案从而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二是让学生在经历“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 即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 并知道这一折线就是对称轴。感知了什么是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三是在猜一猜、剪一剪的活动中,通过提供对称图形的一部分,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四是直观辨认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17、的分类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拓展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五是让学生在方格纸(钉子板)上画(围)出对称图形,用几种基本图形进行组合,摆出(构成)对称图形,从而初步形成对称图形的概念。第二课“镜子中的数学”,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教材安排的具体内容分三个部分:一是利用镜子, 让学生对一些熟悉的形状对称文字与字母进行观察,体会到镜子外的一半与镜子内的一半是相同的。二是使学生通过熟悉的照镜动作,发现镜子内外方向相反, 三是让学生利用镜面对称现象,判断一些图形的位置与方向。课上教师最好让学生准备一面镜子, 让学生实际对着镜子做
18、做动作, 以直观感受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模拟照镜游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对称现象的特点。第 17 页练习第 1 题“从镜子中看到的左边图形的样子是什么?”并给出3 个答案供选择,很有挑战性;其实这 3 种答案都有可能, 取决于镜子放在适当的位置。经历这样的空间位置与图形的探索,空间观念是会大有长进的。第三课“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现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所以教材首先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实例,如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 国旗沿着旗竿徐徐上升、 直升飞机起飞时的机翼运动、 小风车迎风旋转等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帮助学生积累着方面经验; 进而通过区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平移或旋转
19、运动等学习活动, 以丰富关于平移和旋转的感性认识;接着要求学生“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获得体验加深对平移与旋转运动特征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移, 让学生观察在方格纸上简单图形平移前后的位置,通过“移一移” “说一说”让学生发现或体会到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要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通过“填一填”“画一画”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4 页操作与交流活动, 去逐步感悟这样一个道理: 要确定图形平移后的位置, 不仅需要知道图形平移的方向(上、下、左、右)还要知道平移的距离(几格)。
20、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平移的两个基本要素,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它, 但不能也不必要把它归纳成知识点强加给学生们。第四课“欣赏与设计”,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平移、旋转与对称在创作图案中的应用,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提供机会,获得创作图案的初步经验和体验。(三)乘法第三单元“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并解释估算的过程;3
21、、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如下:前后联系下面分课时介绍:第一课“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 倍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两个整十数的乘法就能口算得出结果。 在发现规律之前, 计算 1240,12040 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他们要把这些算式转化成熟悉的形式:12401258?12040602406080?从中应让学生体会到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式子的变形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手段。第二课“住新房”,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进位
22、的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乘法是两位数乘多位数竖式乘法的基础和生长点,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多位数的笔算方法就可以通过算理的类推、算法的迁移自主学习。 所以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笔算方法,重点使学生理解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乘数相乘时积的定位。本课住新房选择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学生提出问题, 列出算式后,首先让学生估算,最多是多少,最少是多少,结果是几位数,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直觉能力,回答“200本放得下吗?”再探索精确计算的各种算法,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但必须掌
23、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第三课“电影院”,结合电影院有多少座位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首先需要理解问题情境,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其次提高了对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4 页算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解释自己估算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与习惯。至于“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的计算,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尝试和交流的机会,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因为本课的算法与上一课类似, 所不同的是需要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注意进位问题。(四) 面积本单元是在学生观
24、察、 操作、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经历了不同方式测量物品长度的过程, 探索并掌握了长方形、 正方形周长公式基础上来学习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模块: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思路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面积的认识中, 突出对面积概念的认识和体验, 重视用自选单位进行图形面积的测量。 2、重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自主探索过程,两个面积公式的探索都是在学生小组合作中,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的,鼓励学生自主尝试。3、对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学习,淡化计算,重视操作,让学生在铺地面的实际背景下,用边长 1 分米的小正方形在边长1 米的大正方形
25、上摆。 在这个摆的过程中, 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策略, 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这样的设计首先淡化以计算为途径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面积知识水平上的建构,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学会交流、学会探索的方法。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前后联系下面分课时介绍:第一课:“什么是面积?也就是要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教材安排了三个主要活动。首先结合四
26、对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直观说明面积的含义。 教学时,要把这层活动进行延伸, 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随后在比较各种图形有大有小, 获得对面积的感性认识。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面积中的封闭一词, 可以举例或画图说明。 背诵和记忆概念不重要, 能再具体情境中准确应用, 这才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 接着让学生从附页中剪下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大小。 这两个图形不易比较, 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操作性的内容, 是本节课的重点。 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单纯依靠观察难以判断, 要鼓励学生尝试寻找其比较他的手段和途径。教材中提供了三种办法:剪一剪,拼一拼;
27、用相同的硬币摆一摆,再数一数;把两个图形画成同样大小的方格, 再数一数进行比较。 在学生进行交流不同方法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使学生明白用画成同样大小的方格对两个图形比较的方法很科学, 对任意图形都适用。 这样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且摆硬币或画格子的办法所蕴含的思想,还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埋下了伏笔。第三个活动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4 页第二课,量一量。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8、有多大?这个活动是在学生经历画方格数方格的方法经验之上,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 要求学生用自选的格子进行测量,再交流各自测量结果的过程。在彼此交流不同的测量结果中,会产生这样的困惑: 由于每名学生选择测量单位的格子大小不一,量出同一本书封面面积的数据五花八门, 谁量的准,谁的误差大,难以判断。为解决这个困惑,需要统一面积单位。 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 认识 1 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 平方厘米?使1 平方厘米面积单位变得直观、具体,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有了对1 平方厘米面积单位的体验后, 让他们再估一估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
29、米?并用格子纸量一量, 检验估测得准不准。 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后续教材引导学生认识1 平方分米与 1 平方米等面积单位的活动,也要经历与认识 1 平方厘米大体相同的认知过程,特别要体会学习 1 平方分米与 1 平方米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以及获得它们所示的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因为不同大小的面积单位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或场合加以选择使用的。第三课“摆一摆” 是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探索活动从估测 3 个长方形的面积开始, 培养估测意识; 然后用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这3 个长方形上摆一摆, 看需要摆几行几列, 能够分别把这些长方形铺满,从而获得每
30、一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相关数据;把这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乘法的联系,从而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实验、 探索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合情推理、 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理解数学会有很大帮助, 甚至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了建立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经过类比推理,学生能够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第四课“铺地面”,本课是把学习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进率)安排在解决实际问题背景下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及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创设了“铺地面”的问题情境,探索1平方米与 1 平方分米的换算关系。先让学生估计 1 平方米里有多少个1 平方分米
31、,再通过直观操作或合情推理来检验原先的估计是否正确,从而确认1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的换算关系。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就可能类似地推出1 平方分米 100 平方厘米、 1 平方米 10 000平方厘米等结论。在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之后,再认识平方米、 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例如,1平方米 10 000厘米、 1 公顷10 000 平方米,这两个换算关系有相同的进率;1 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1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1 平方千米 100 公顷,这三个换算关系也有相同的进率利用这种形式上的
32、联系,也许有助于保持对它们的记忆。(五) 认识分数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与平均分的经验分不开。其实,学生正式学习分数以前, “二分之一” “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 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本单元学习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4 页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2、结合具体操作,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一些分数的大小3、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
33、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内容及课时安排是:本单元的知识前后联系是:下面分课时进行介绍:第一课“分一分(一)”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这个讨论过程, 一方面学生可以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在这个基础上才引入 “一半可以用 1/2 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 12 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进而,让学生在“涂一涂”“折一折” “说一说”等操作与描述活动的过程中,理
34、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第二课“分一分(二)”,是对分数意义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部分, 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 单位 1 是一个整体, 由许多事物组成的集合也是一个整体, 分数更深层的意义是表示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从而运用分数可以描述现实世界的许多现象。教材创设的“试一试”的问题情境,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这一点;第60 页第 3 道思考题还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所具有的相对性,它不能撇开 “这堆铅笔” 这个整体的背景,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第三课“比大小”,由于分数具有相对性,所以
35、比较两个分数大小就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即这两个分数所表示的必须是同一(或相同)整体的两个部分。抽象的分数可以用图形直观表示, 所以借助图形的直观可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种直观的比较分数大小的策略, 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这部分教材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仅比较两个分母都不大于10 的分数的大小;但它所充分体现的形数结合的思想方法却是要让每个学生都经历和体验的。第四课“吃西瓜”,结合小熊吃西瓜的情境,学习同分母的简单分数的加减算法。对小学生而言, 直观是通往抽象思维的必由之路。理解抽象的分数加减的算法过程,教材中都通过直观的图形来揭示其中的算法原理;在“练一练”中,还再次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数加减,
36、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的意义。但是,学生进行分数加减运算最终必须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为此,学生做了“练一练”中的第 2 题后,要求他们“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帮助他们自己去发现“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形式规律,即“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他们一旦领悟到这一点,在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时, 才可能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抽象思维也才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六) 统计与猜测第六单元“统计与猜测”的重点是读统计图表,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4 页做出判断与决策。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对数据的收
37、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认识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知道一格表示一个单位, 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解答问题基础上安排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知道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性发生的结果。教学内容几课时安排前后联系下面分课时介绍:第一课“奖牌给哪组”,结合读两组投篮比赛的统计图,在讨论该哪组获胜的过程中,体会计算平均数的意义与必要性,进一步获得怎样利用统计图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体验, 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应用意识。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
38、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一组对象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数量之间差别的一般比较,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 : 平均速度、平均年龄、平均成绩,但是平均数与平均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把15 支铅笔平均分给 3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5 支,这5 支是每个学生实际分得的数,不是平均数。如果说3 个学生共有 15 支铅笔,平均每人有 5 支,这个 5 支就是平均数。 但不是每个同学都有5 支铅笔。新课程标准将平均数纳入统计中改变以往把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学习的做法,突出了平均数在统计领域的重要价值。 本套教材根据数学课程
39、标准的要求,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平均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材先结合两组投篮比赛的统计图,在讨论该哪组获胜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两队参加比赛的人数不同,进行比赛的不公平, 进而想到用每队投中的平均数确定胜负是公平的。自然引入平均数。 从平均数的意义出发, 关注求平均数的方法的多样化。教材呈现两种方法:计算:总数除以总人数;移多补少求平均数, 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它们彼此不分优劣, 重要的是学会在不同的场合会选择适当的方法。 当学生求出两组的平均数后,这里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 这个平均数是不是实际情景中某一个具体数量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与原
40、始数据的区别, 这样富有层次的教学活动, 可以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 有利于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材没有给出求平均数的公式,重点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上; 当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描述、 建立平均数的算法模型,但无须要求死记硬背。在“试一试”与“练一练”中提供了平均数应用的现实问题。由于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所以第二学段还要进一步学习中位数与众数课后的试一试是很有挑战性、 现实性问题。 教师视情形可给孩子一点空间进行思考和探索。统计学习不应把重点放在计算统计量上,而应放在对统计量的理解上,放在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作出必要的推断上。第二课“猜一猜”,让
41、学生体会在可能发生的事情中,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大小的区别。第一个活动是说一说“如果转动转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学生不做试验也能够通过比较不同颜色区域的面积大小,进行合情推理,做出正确判断。但“抛图钉”各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不做试验就难以推断。在做这个试验前, 应该让学生先猜一猜图钉落地后有几种情况,哪一种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哪一种最小;然后再通过试验进行验证。“摸球”试验,同样要求学生能够列出所有可能发生的几种结果,猜想发生各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再通过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4 页验来检验猜想。 进
42、一步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尝试寻找各种结果可能性大小的原因,与同伴进行交流,体验数学思考的力量。对于任何概率的简单试验,首先要弄清楚它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有几种,这是进一步研究和描述发生各种结果可能性大小的必要前提,所以教材中设计的“讨论”和“试一试”都加强了对这一前提的关注和体验。 “你知道吗”介绍降雨概率,有助于学生认识可能性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七) 实践活动“森林旅游” “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某一领域的应用, 具有综合的特点。 像这样专题性的实践活动, 不但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助于生成数学内部知识之间的内在
43、有机的联系,还能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森林旅游”呈现了旅游过程中购物的三个阶段:1、旅游前的准备工作。 2、旅游过程中的购物。 3、旅游后购买纪念品。 教材安排这些内容,目的是通过情境中问题的解决, 提高学生小数加减计算的技能,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购物的能力。“旅游中的数学”,从出发、租房、游览、吃饭到设计旅游计划, 无处不用数学来解决问题, 而且很自然地把数与计算、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融合在解决旅游问题的过程中。“体育中的数学”,无论编排体操表演的队形, 还是安排比赛的场次, 同样需要数学, 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44、的同时,也获得对数学的良好的情感体验。整理与复习你学会了什么(反思性)1. 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回忆、讲述学过的知识内容。2. 结合每一幅图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做一做, 议一议,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学会了。我的成长足迹(表现性)1. 汇报最重要的心得或收获;2.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互相欣赏,共同分享。总复习:1、总复习的练习题提倡“先做后说”,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加强复习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效率。2、总复习教学的过程中, 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反思性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的错误争取自己来纠正。3、总复习教学过程要继续关注和促进学
45、生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进步与发展。第三大部分: 本册教科书特点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本册教科书在体现全册教科书特色的同时还有以下特点:一、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本套教材的特色之一,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是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1、充分利用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如:第一单元在学生充分认识商品标价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4 页这样的数学学习, 不仅仅是学习新的知识, 也是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提高。
46、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组织数学活动。2、通过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如:第二单元对旋转和平移现象的理解。 教材都选择了学生身边的常见的升国旗、转风车、螺旋桨等生活素材,教材第4 页,选择生活中去哪家购物更便宜,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这些事物的实际感受,理解数学知识和结论, 而不只关注问题和结果。3、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学数学。如:42 页量一量,同桌合作亲自量一量数学书封面面积有多大。教学时,除教材设计的活动外, 教师还应拓展本班学生的现实生活素材,丰富课程资源,不仅提高教材的开放性, 增强教材的适应性和发
47、展性,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身边的数学,不断发展的数学。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结合具体问题, 学习数学运算, 是本套教材的重要编写思路,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认识计算的重要作用, 学习数学运算, 有利于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背景,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计算方法。教材在设计有关计算的数学活动时,都呈现了学生熟悉的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能够解决的简单问题。首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算, 然后再探索学习新的计算方法。如:三单元学习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呈现了住新房、电影院生活情景,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并
48、交流各自的算法, 在此基础上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是要抓住这一边编排思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大胆探索计算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要关注学生笔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保证适量的计算技能训练。2、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要实现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个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本册教材结合有关内容, 努力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数据和事情作为学习素材,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真实的素材, 是学生真切的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数精
49、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4 页学意识。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解决问题的目标之一。 本册教材除了注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外,还特别安排了三个解决问题的知识模块。森林中的旅游。 旅游中的数学、 体育中的数学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 研究、讨论问题制定解决问题方案的素材,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培养优化意识, 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并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解
50、决问题的方法。三、重视在操作和体验中学习数学。1、在亲身做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如:了解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教材中展示了学生玩风车的图示, 这里在教学时, 教师完全可以设计让学生亲自制作风车的活动,这样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绕中心点旋转有了亲身体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时间去做,关注学生做的感受。2、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建构数学。如: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计算公式,通过折纸认识简单分数以及通过图形的演示计算分数加减法等, 教学中,要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并充分利用操作的结果开展学习探索和讨论。四、重视探索活动和发展数学思维。1、设计开放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