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霖铃教学设计(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雨霖铃教学设计-第 6 页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品鉴意象分析解读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了解之同情”,体味词人所抒写的感情。教学重点:品鉴本词典型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赏析名句,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教学设想:本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并以景物衬托,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对鉴赏方
2、法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对诗词情感的体味也不够深入,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本课教学,我把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把诵读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人生当中,什么最令人痛苦?那就是生离和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屈原曾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李煜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离别是永恒话题
3、,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今天,请让我们一来学习另一篇书写离别的经典之作雨霖铃。二、学习目标:、品鉴意象 、体味情感 、了解表现手法三、作者简介: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
4、永对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四、诵读:1、试读:请同学们出声试读这首词,初步感受一下。(提示:读时需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2、听读: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别人怎么用声音来诠释这首词。 思考:(1)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凄凉 伤感 ) (2)作者因为什么而产生这种情感? (因离别) 3、齐读感悟。五、赏析文本:(一)整体感知:1.上下片分别叙述了什么情节? (上片:临别时的难舍难分;下片:想象别后的孤寂冷清。)2.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心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3. 作者集中写了许多能触动离愁的景物,请找出写景的句
5、子。(上片)明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片) 杨柳岸晓风残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二)赏析上片思考:这些景物有哪些共同特点?(结合意象分析)主要意象: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补充:寒蝉:即秋天的蝉,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有“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的采桑子也有:“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因此,有人说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给人以凄凉之感。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所以,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6、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中国古诗词中,反复不断的离别在长亭上演,使其染上了一层离愁。 骤雨:秋雨增添了寒意,天凉心更凉。 “秋风秋雨愁煞人” 烟波:烟波,水也。水是古典诗词中象征愁苦的常见意象。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古人多以此来传达哀怨、惆怅、凄苦的愁思。暮霭:是一种黄昏意象,作者借景抒怀以沉沉的暮霭,创造出凄迷暗淡的黄昏意象,隐隐透露出词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怅的心情。共同特点:凄凉(清) 沉寂 惆怅 伤感 .作用:渲染凄清的意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伤感的离情)(三)赏析下片 “今宵酒醒何
7、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请从意象的角度赏析。(提示:你能不能想起一些含有这些意象的诗句?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明确:酒愁绪,杨柳惜别,晓风悲凉,残月愁思。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2. 赏析: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
8、良辰美景都形同虚设,纵有万般爱意,又向谁诉说?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因此,作者在令人洒泪的伤情的书写中,结束了全词。 六、课堂小结:(整体回顾):本节课,我们通过品鉴主要意象对柳永的雨霖铃进行了赏析:词的上片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片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别愁,又写了未来的相思苦。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七、 学以致用: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9、小园香径独徘徊。诗歌借哪些意象抒发怎样的情感?八、 布置作业:1. 背诵雨霖铃2. 完成金版学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为重点,以诵读为手段,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主要围绕“品鉴意象、体味情感、了解表现手法”这三个学习目标展开。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一、诵读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
10、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学生试读、听名家朗读的方式来进行。.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我不是硬性的示范,而是用提问启发的方式来进行。 二、意象与语言环节:我引导学生找出词中所用的意象,然后要求学生调动所学来分析意象,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如解读“寒蝉”,能够把寒蝉的两层内涵(一是透露季节是秋天,而是渲染凄清冷落的离别氛围)分析得很到位。有的意象,学生能找出来,但是分析不好,这时我能用浅显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解读,如“骤雨”,我问学生下骤雨前,天气怎样,人的感觉如何,诗人写骤雨是为了什么。有的意象是学生根本不会,如“千里烟波”,这时也是以老师引导为主。 三、明情
11、环节:很多学生都知道是“伤离别”,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古”二字。因此,我问学生“自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这2个字,引导他们思考诗作的情感范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一、诗词的教学,向来要求以读带悟,要求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而需要投入真情,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以自己的范读来感染学生,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朗读素质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朗读不够充分,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这一点,以后一定要加以改善。二、在课堂上,尽管有学生的活动,但是大多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不够充分,今后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三、课堂上学生的鉴赏表达较少,因此我设计了“学以致用”环节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