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 名解及解答题(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疗法 名解及解答题(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运动疗法 名解及解答题-第 12 页主动运动:肌肉主动收缩所产生的运动。随意运动:运动时没有任何外力(包括手力或机械力)的参与,动作完全由肌肉的主动收缩来完成。助力运动:运动时动作的完成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部分需借助外力的帮助来完成。抗阻力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的阻力才能完成动作。被动运动: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完全不用力,动作的整个过程由外力来完成。关节松动技术:利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被动活动患者关节,以达到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的目的。持续性被动活动:是利用器械或电动活动装置,使肢体能进行持续性、无疼痛、在一定范围内的被动活动。肌力训练:根据超量负荷原理,通过肌肉的
2、主动收缩来改善或增强肌肉的力量。主动抑制:在牵伸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的抑制,此时进行牵伸的阻力最小。运动治疗的治疗作用:1. 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2. 增强心肺功能3. 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4. 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5. 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6. 调节精神和心理关节活动技术关节活动技术:利用各种方法来维持和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肉痉挛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治疗技术。影响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因素:1. 构成关节两个关节面的弧度之差2. 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3. 关节韧带的强弱与多少4. 关节周围肌肉的强弱及伸展性影响关节活动度的主要因素
3、:(一) 生理因素1. 拮抗剂的肌张力2. 软组织相接触3. 关节的韧带张力4. 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5. 骨组织的限制(二) 病理因素1. 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2. 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痉挛3. 肌力降低4. 关节本身病变关节活动技术注意事项:1. 熟悉关节的结构2. 早期活动3. 全范围活动4. 与肌肉牵伸相结合关节挛缩:1. 关节性挛缩(关节囊、韧带、滑膜等)2. 软组织性挛缩(关节周围软组织、皮肤、皮下组织、肌腱、韧带等)3. 肌源性挛缩 肌肉自身因素(外伤、炎症、变性、缺血) 肌肉以外因素(痉挛性瘫痪、迟缓性瘫痪、力学因素)体位转移技术体位转移: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变为另一种姿势
4、的过程,包括卧坐站行走。独立转移:指患者独自完成,不需他人帮助的转移方法。辅助转移:指由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协助的转移方法。被动转移:即搬运,是指患者瘫痪程度较重而不能对抗重力完成独立转移及辅助转移时,完全由外力将患者整个抬起从一个地方转移至另一个地方。独立转移的基本原则:1. 水平转移时,两个平面的高度应尽可能相等,尤其是四肢瘫痪患者2. 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的物体应稳定,轮椅转移时必须先制动,活动床转移时应先锁住床的脚轮,椅子转椅时应将其置于最稳定的位置3. 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尽可能靠近,若两者之间有距离,可使用转移滑板4. 床垫和椅面应有一定的硬度,一般是越硬越好,以利患者转移5. 应当教会患
5、者利用体重转移,如利用倾斜力、翻滚力、摆动惯性以增加起身的动量6. 转移时注意安全,患者应尽量避免被家具或轮椅大轮、轮椅脚踏板碰伤。7. 患者学习独立转移的时机要恰当,太早容易失败会使患者失去信心,太晚则因依赖而失去兴趣8. 有多种转移方法可以选择时,以最安全、最容易的方法为首选肌肉牵伸技术牵伸技术:指运用外力(人工或机械/电动设备)牵伸短缩或挛缩组织并使其延长,做轻微超过组织和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运动。分类:1. 牵伸力量来源:手法牵伸、机械(电动)牵伸、自我牵伸2. 牵伸肌群:屈肌群牵伸、伸肌群牵伸3. 牵伸强度:低强度牵伸、高强度牵伸4. 牵伸力量来源和参与程度:被动牵伸、主动牵伸、神经肌肉
6、抑制技术5. 牵伸时间:长时间牵伸、短时间牵伸,持续牵伸、间歇牵伸6. 牵伸部位:脊柱牵伸、四肢牵伸牵伸的作用:1. 增加关节活动范围2. 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3. 调节肌张力4. 阻断恶性循环、缓解疼痛5. 提高肌肉的兴奋性6. 预防软组织损伤手法牵伸:治疗师对发生紧张或挛缩的组织或活动受限的关节,通过手力牵伸,并通过控制牵伸方向、速度和持续时间,来增加挛缩组织的长度和关节活动范围。机械牵伸:指借助机械装置,增加小强度的外部力量,较长时间作用于缩短组织的一种牵伸方法。自我牵伸:又称自主牵伸,是患者自己完成的一种肌肉伸展性训练,牵伸力量为自身重量,牵伸强度和持续时间与被动牵伸相同。主动抑制
7、:在牵伸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的抑制,此时进行牵伸的阻力最小。(收缩放松、收缩放松收缩、拮抗剂收缩)牵伸程序:1. 牵伸前评估2. 选择牵伸方法3. 向患者解释牵伸目的和步骤4. 牵伸技术参数(患者体位、牵伸方向、牵伸强度、牵伸时间、治疗反应)牵伸注意事项:牵伸前,必须进行肌肉功能评估1. 明确目标2. 避免过度牵伸3. 避免牵伸水肿组织4. 避免过度牵伸肌力较弱的肌肉牵伸中避免挤压关节,对关节可先施加分离牵引力。牵伸力量适度、缓慢、持久,即能使软组织产生张力,又不会引起或加重疼痛。避免跳跃性牵伸在关节活动末端避免弹动关节。患者配合放松被牵伸部位,使牵伸力作用
8、在治疗部位。了解治疗反应,牵伸后肌肉酸痛不能持续超过24小时。大强度、短时间牵伸容易引起软组织炎症、损伤和无力。教会患者牵伸后保暖,以巩固牵伸效果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活动。向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相互接近,长度缩短。离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负荷的重力比自身力量强,即收缩时的肌力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肉逐渐被拉长,肌肉的起止点相互分开,直至恢复到静止时的正常长度。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之间的距离无变化,其纤维长度基本不变,亦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肌张力显著增高。前负荷:在肌肉收缩前处于某种被拉长状态下面加载的负荷。后负荷:肌肉开始
9、收缩时才能遇到的负荷和阻力。挛缩:为肌腱装置和通过关节周围的软组织适应性缩短,导致被动或主动的牵伸明显的抵抗和限制关节活动。挛缩分类1. 肌静力性挛缩2. 瘢痕粘连3. 纤维性粘连4. 不可逆性挛缩5. 假性肌静力性挛缩关节松动技术生理运动: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活动附属运动:是指关节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活动关节松动技术分级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疼痛)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机,但不接触关节的起始端和终末端。(疼痛)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
10、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疼痛加僵硬)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总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关节松动术的治疗作用1. 缓解疼痛2. 改善关节活动度3. 增加本体反馈肌力训练技术肌力: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肌肉耐力:肌肉持续地维持一定强度的等长收缩,或做多次一定强度的等张收缩的能力。肌肉长度-张力关系: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与肌肉收缩所产生肌力大小之间的相互关系。助力训练:指在外力的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运动或动作的一种训练方法。主动训练:指通过患者主
11、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运动的一种训练方法。抗阻训练:指患者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需要克服外来阻力才能完成运动的一种训练方法。等长训练: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保持不变,亦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肌肉能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又称静力性训练。等张训练: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张力保持不变,肌纤维的长度发生变化,并产生关节活动的一种训练方法。肌力减低的常见原因:1. 神经系统疾病2. 失用性肌肉萎缩3. 肌源性疾病4. 年龄增加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1.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2. 肌肉的初长度3. 肌肉的募集4.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5. 肌肉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6. 年龄和性别7. 心理因素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
12、(一) 抗组训练原则(二) 超量恢复原则1. 肌肉训练时要引起一定肌群的适度疲劳2. 肌肉训练要掌握适宜的训练频度肌力训练方法:1. 传递神经冲动训练2. 阻力训练3. 悬吊训练4. 主动训练5. 抗阻训练“tens”方法:每次肌肉收缩10秒后休息10秒,重复10次为一组,每次训练10组。多角度等长训练: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每隔20做一组等长训练。等长训练、等张训练、等速训练三种方法比较1. 等长训练优点:不受环境限制、不需特殊仪器,容易操作;训练时不伴有关节活动,特别适合于关节活动过程中有明显疼痛、有关节活动度 明显受限或肢体固定的患者进行肌力增强训练;具有防止肌肉萎缩、消除肿胀、刺激肌肉
13、肌腱本体感受器等作用缺点:主要增强静态肌力;缺乏关节活动,对改善肌肉的神经控制作用较差,无助于改善运动的协调性;具有角度特异性,仅能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某一角度达到训练效果,若要使关节活动范围内各角度均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则需逐点训练,较费时;2. 等张训练:优点:增强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肌力;改善肌肉的神经控制;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改善关节软骨营养;包含离心与向心两种训练方式;不需要贵重仪器;可允许多个关节同时运动缺点:在活动范围内,阻力矩与最大肌力矩不一致,影响练习效果;训练开始时,易受到惯性力量的影响;在训练时,较强的肌群可能替代较弱肌群进行收缩;对有关节挛缩、关节内损伤、运动时疼痛者不适
14、宜;不易进行不同运动速度的训练3. 等速训练优点:运动速度相对稳定,不会产生加速运动;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某一点上都能向肌肉提供合适的阻力,使肌肉保持合适张力和收缩力;保持张力和收缩力的平衡,使肌肉得到充分收缩,较好地增强肌力;可以根据肌力强弱、肌肉长度变化、力臂长短等状况提供一种顺应性阻力,不会过度负荷使肌肉损伤;等速训练有较高的效率与安全性;可同时训练主动肌和拮抗肌,增强关节稳定性;提供不同的速度训练,适应日常生活功能的需要;等速肌力训练时,可提供实时反馈信息,进行最大肌力收缩及次大收缩训练缺点:必须借助昂贵的仪器;训练时花费的时间较多;治疗师需花一定的时间进行仪器的失用培训等;肌力训练注意
15、事项:1. 选择正确的运动量和训练节奏;2. 注意调节阻力;3. 注意无痛训练;4. 对患者进行讲解和鼓励;5. 注意心血管反应;6. 避免代偿运动的出现;7. 做好详细的训练记录。牵引疗法牵引的治疗作用1. 加大椎间隙、椎间孔和增加椎管容积,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2. 纠正椎间小关节的紊乱,恢复脊柱正常排序;3. 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退,有利于病损组织的修复;4. 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调节和恢复已破坏的颈椎和腰椎平衡;5. 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松解粘连的软组织,改善脊柱和四肢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6. 脊柱外伤时的早起制动和复位作用;平衡与协调训练平衡:物体受到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
16、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是物体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静态平衡:指得是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例如坐或者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从坐到站或从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协调;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地运动的能力。(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的)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1. 支撑面积2. 平衡的条件3. 稳定极限4. 摆动的频率5.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6. 与平
17、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7. 机体应付姿势变化的对策平衡训练的原则(一) 安全性(二) 循序渐进1. 支撑面积由大到小2. 稳定极限由大到小3.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4.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5. 从睁眼到闭眼6. 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影响协调训练因素1. 与协调有关的感觉的作用2. 动作的频率3. 与协调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4. 其他因素协调训练的基本原则1.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2. 重复性训练3. 针对性训练4. 综合性训练轮替动作练习定位的方向性动作练习步行功能训练步行:指通过双脚的交互移动来安全、有效的转移人体的一种活动,是躯干、骨盆、下肢各关节及肌群的一种规律、协调的周期性运动。步态:是步行
18、的行为特征,是一个人行走时的表现形式,又称行走模式。自然步态: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身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步行周期:只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侧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地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一个步行周期。支撑相: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即从足跟着地到足趾离地的过程,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摆动相:指足趾离开地面腾空向前迈步到该足再次落地之间的时间,占整个步行周期的40。步行的条件:1. 肌力 单侧下肢必须能够支撑体重的3/4以上,或双下肢的伸肌肌力在3级以上。2. 平衡能力 室内:2级 室外:3级3. 协调能力及肌张力均衡 4. 感觉功能及空间
19、认知能力5. 中枢控制 Bobath控制关键点:治疗师在训练中操作患者身体的某些部位,已达到抑制痉挛和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姿势反射的目的。反射性抑制:利用与痉挛模式相反的体位或姿势来抑制痉挛,包括反射性抑制模式和影响张力性姿势。促进姿势反射:通过某些特定活动来引导形成功能活动的姿势,并学习体验这些功能活动的运动姿势以达到治疗目的。感觉刺激整体整合基本操作方法:(一) 关键点部位及其作用(二) 促进姿势反射(三) 刺激固有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1. 关节负重2. 位置反应3. 保持反应4. 拍打Brunnstrom方法六级分期法:第一阶段:迟缓期,处于软瘫状态,没有任何运动第二阶段:开始恢复,出现
20、痉挛,并出现联合反应第三阶段:共同运动出现,痉挛程度增加,然后痉挛达最高状态,可利用共同运动鼓励患者做随意运动第四阶段:共同运动期,共同运动完善,开始出现分离运动。第五阶段:分离运动初期,共同运动减退,随意运动增多。第六阶段:协调性运动期,患者不再以异常的运动模式进行活动,可以比较随意的做分离性活动,但可能仍然有运动速度协调性欠佳的情况。联合反应共同运动RaimistRood技术运动控制的形式:1. 交互支配2. 共同收缩3. 重负荷性工作4. 技巧性活动促进方法:(一) 触觉刺激:包括快速刷擦和轻触摸(二) 温度刺激(三) 轻叩 肌腱或肌腹(四) 牵伸 快速轻微(五) 挤压 按压肌腹(六)
21、特殊感觉刺激 视听抑制方法:(一) 压关节以缓解痉挛 轻推(二) 在肌腱附着点加压(三) 用较轻的压力从头部开始沿脊柱直到骶尾部按压(四) 持续的牵张(五) 其他 缓慢地从仰卧位翻到侧卧位 中温刺激 温热敷 具体应用痉挛性瘫痪:1. 缓慢/持续的牵拉降低肌张力2. 轻刷擦3. 体位作用 肢体负重位4. 反复运动 肌肉的非抗阻性重复收缩缓解肌肉痉挛5. 抵抗痉挛模式的运动迟缓性瘫痪:1. 整体运动 一侧肢体瘫痪时可用健侧肢体带动患肢运动2. 快速刷擦 快速、较强3. 远端固定近端活动 固定远端,对近端施加压力或增加阻力以诱发肌肉的共同收缩刺激骨突部位 加强肌肉收缩 叩击、快速冰刺激、振动刺激本体
22、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达到促进相关神经肌肉反应,以增强相应肌肉收缩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性,以改变肌肉的张力,使之以正常的运动方式进行活动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交互神经支配(交互神经抑制):当主动肌收缩时,拮抗肌的活动会受到抑制。连续性诱导:拮抗肌受刺激产生肌肉的收缩后,可引起主动肌的兴奋使之产生收缩。治疗原则:1. 正常的运动发育按照从头到脚,由近及远的顺序发展2. 早起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的运动通过姿势反射等机制予以增强3. 早起的动作是在屈肌和伸肌优势相互转换、相互影响中向前发展4. 人体运动控制能力的发育需经过四个
23、阶段 活动性、稳定性、控制性、运动技能5. 正常运动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遵循总体模式和姿势顺序6. 人体的功能性活动是具有目的性的7. 运动行为的改善取决于运动的再学习基本手法与程序1. 手法接触2. 阻力3. 扩散和强化4. 牵伸5. 牵引和挤压6. 时序7. 体位和身体力学8. 言语刺激9. 视觉特殊手法技术:(一) 主动肌定向技术1. 反复牵拉或反复收缩2. 节律性启动(二) 拮抗剂反转技术1. 动态反转2. 节律性稳定(三) 放松技术1. 收缩-放松2. 保持-放松螺旋对角交叉式运动再学习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康复重点:1. 强化肌力训练2. 软组织牵伸3. 预防失用性肌萎缩和不良
24、的适应性运动行为4. 控制肌肉痉挛运动再学习的四个步骤:1. 分析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异常表现及丧失成分2. 指导并辅导患者强化训练运动功能障碍中的丧失成分3. 将丧失成分融入整体活动训练中,并逐渐增加难度,优化技能4. 促使运动技能训练向实际生活环境转移,指导患者自我监督和亲属参与,使训练逐渐贴近实际生活并尽可能长期坚持运动学习的三个阶段:1. 认知期2. 联系期3. 自发期功能重建的机制:(一) 脑的可塑性(二) 促进功能重建的因素1. 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训练项目或目标2. 反复强化3. 兴趣性4. 挑战性5. 社会交流性6. 醒觉程度7. 避免或减少损伤后的适应性改变运动再学习技术的基本原则
25、:(一) 脑损伤后的恢复模式(二) 训练的基本原则1. 限制不必要的肌肉过强收缩2. 及时反馈的应用3. 进行重心调整训练正确坐位对线要点:1. 双脚双膝靠拢或与肩同宽2. 体重平均分配3. 躯干伸展,双髋屈曲,双肩在双髋的正上方4. 双肩水平,头正中位正确站立位对线要点:1. 双足自然分开2. 双髋在双踝前方3. 双肩正对双髋4. 双肩水平,头中立位5. 躯干直立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入选标准:1. 发病后3个月以上2. 主动运动:碗伸展10,重复3次/分钟;拇指及至少另外两个手指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伸展10,重复3次/分钟3. 被动关节活动度:肩屈曲、外展90,外旋45,肘伸展30,前臂旋前、旋后45,腕伸展于中立位,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屈曲挛缩304. 当健手被固定,行走应有足够的稳定性5. 具有独立安全的转移能力6. 可以理解和执行康复训练程序的指令运动处方: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持续时间运动类型代谢当量(METs):每千克体重从事1分钟活动消耗3.5ml的氧气,其活动强度定为1M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