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要“学会等待”(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要“学会等待”(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要“学会等待”-第 4 页语文教学要“学会等待”现状分析:自课改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态势,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但我们外出听课时却常常发现有些高年级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似乎表现出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师生之间提问、回答的频率都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深,则其所思之不透,思之不透,则其所取之有限。”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热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究其原因,恐怕还是源于教师的提问没有深度,思维容量太小。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有些课堂提问是有深度和难度的,需要学生花费一定时间好好思考的,可我们的老师却常常操之过急,错过了培养学生独立
2、思维的最佳时机。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我盼春天的荠菜这篇课文时,学到冬天的这部分内容时,老师问了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小女孩来说,这是个怎样的冬天呢?这个问题必须在读完课文前半部分的内容之后再作整体概括和思考,所以课堂一下子冷场了。执教老师顿时紧张起来,连忙越俎代庖,急急忙忙把自己的结论抛了出来:“同学们是不是感觉到了小女孩的凄凉、心碎与无助了?”也许学生的回答会不如我们老师精辟,也许他们的思维速度达不到我们期望的水平,但是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的思考是有一个过程的,是需要足够时间的,需要我们的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所以我们说:语文教学要“学会等待”。反思与对策:一、“等待”的前提首先,高质量的课堂提问
3、是教学“等待”的价值所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问题设计应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应具有能统领全文、含金量较高、思维容量大等特点。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展开,千万不要“拾到篮子里都是菜”,随便凑几个问题,看似热闹环环相扣,实则效率低下。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有一处问题设计颇为经典。“听着,听着,阿炳禁不住”读到这儿,同学们想想:“为什么阿炳只能把这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呢?”看似简单的提问,实际上统领全文。学生要想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要
4、读下面的文字,更要联系前文,阿炳那苦难的童年,不幸的遭遇,还要通过这个大问题,抽丝剥茧,从而理解阿炳有着什么样的情怀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在老师给予的时间内细细品读,深入思考,从课文中读出了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对悲愤的倾诉,对命运的不屈,对二泉优美景色的赞叹。孤寂、不幸、穷困潦倒,但始终泯灭不了的是对音乐的热爱,使阿炳要拿起二胡把自己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啊。随着课堂讨论的深入,学生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情感也越来越丰富,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了。其次,切实把握学生对内容理解的实然状态使教学“等待”目标更明。我们说,课堂中的“等待”对于师生双方来说绝不是静态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在这短
5、暂的时间内进行着紧张的思考;另一方面,老师也要利用这段时间切实衡量、把握学生对这篇文章、这个知识点理解的实然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活动,找准下一步启发学生思考的引导依据。现代教学理论越来越重视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只有建立在学生起点能力之上的双方交流活动才是有效的,这样的思维训练才是有的放矢的。二、“等待”的时机 1、于学生似解未解处等待。 我们在教学中常发现有这样的情况,老师的提问下去了,学生的回答也出来了,但他们的回答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是浮于表面的理解,并不是真正明白了问题隐含的深意。此时,我们不应急于否定他们的答案,要找到学生回答中值得肯定的理解,引导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使老师
6、的提问有个“二次反馈”的时间,促使问题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是: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当学生说到春天的海时,大多数学生不仅谈到了烟台海的轻盈,也谈到了烟台的渔民。但他们只是就课文中的语句读过即算,对于课文在这里为什么要提到渔民,为什么说他们是在“播下希望的种苗”不甚了然。我适时点出“同学们能注意到课文中写到了人,这很好,也有同学说这是照应了结尾的一句话,既然作者要赞美烟台人民,那他要赞美烟台人民的什么品质呢?”学生一片默然,一分钟后,学生的手开始一个一个地举出来,有的说“勤劳”,有的说“能干”,有的甚至说“烟台人很有环
7、保意识,因为他们不是单纯地从海里捕鱼,过度捕捞,他们还种下鱼苗,懂得休养生息,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们的能干。”至此,学生对此处课文的理解可谓透彻矣。 2、于学生“灵光一闪”时等待。 我们需要惊喜,课堂需要惊喜,面对学生的“灵光一闪”,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我们要做些什么呢?其实,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钻研教材,充分预设固然重要,但鲜活的生成才真正使课堂焕发生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地变动。”如果我们能抓住学生的灵感,在自己预设中融入生成,及时调整问题的引导,启发学生“你能再深入地想一
8、想吗?”,给他们留下宝贵的思考时间,相信他们的理解会以灵感为契机,步入全新的境界,而老师也同样会从这样的课堂意外中收获良多。在学习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莫泊桑的老师为什么分几次指导莫泊桑?他为什么不一次就把写作的技巧全教完呢?学生会这样问,这是我预设中所没有的,但转念一想,其实这个问题不正是引导学生加深对福楼拜了解的很好时机吗?于是,我请那位学生和全班同学一起再把莫泊桑三次拜师的语句好好读读,想想你有什么新发现吗?慢慢的,有学生发现福楼拜的每次指导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某个方面,而且是由浅入深的讲述。于是乎,一位善于教学生的好老师形像出现在我们眼前。学
9、生是有所得了,而我也从这样一次“意外”中发现了引导本篇课文理解的全新角度,真可谓“教学相长”也。3、于课堂静寂无声时等待。在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设计的问题是不错的,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室里常会出现静寂无声的场面。这时,我们可不能急,不要忙着喋喋不休地说各种启发的话,也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小台阶(围绕这个问题而设计的辅助性思考题),让他们站在另一个平台上再来审视、思考这个问题,他们会发现视野不同了,思维也更灵活了。老师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学会冷静、耐心,给学生搭建“脚手架”,进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三、在“等待”中教会学生思考1、创设自由的空气让
10、学生敢于思考。这里的“自由”指的是学生心灵的自由和进入思考情境的时间上的自由。陶行知先生曾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学会思考。我想:所谓解放头脑,也就是培养学生自由的心灵,乐观、自信,在心理上消除权威的阴影,鼓励他们敢想、善想。在课堂中我们要创设言论平等、自由的宽松氛围,给予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充分时间,让课堂呈现出由冷到热的动态过程,这才是有生命力的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窦桂梅老师在执教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时,就向我们展示了精彩的“等待”教学范例。等待什么?等待学生情感的充分投入,等待学生思维的充分调动,那他们才会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学生们开始都很拘谨,窦老师没有开门见山就来学古诗,而是以聊
11、天的方式和同学谈论“推敲”这个典故,从而自然生发出寻隐者不遇、雪夜访戴不遇这两首诗,在老师铿锵有力的朗读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读起来,全场余音绕梁,掀起了小高潮,场面顿时活跃起来。带着这样的情绪,带着这样的思维活力进入正题的学习,自然事半功倍了,你能说花费一定的时间带学生进入这样的课文情境不值得吗?2、在“等待”中巧妙引导让学生思考有方向。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师生共同交往的互动过程,而老师的“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老师的“导”上。现在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怕被批评为牵着学生走,这其实是对教师角色的误解。关键处点拨,疑难处引导,知识空白处讲解应是老师的职责。语文教学中的“等待”绝不是教师可以小憩的
12、悠闲时光,我们需要等待的时机恰恰是学生思维容量最广,难度最大的所在,如果我们能加以巧妙的引导和指点迷津,学生顿时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思考就会更加方向明确,少走弯路。一位老师在上我和我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他一开始就问学生:为什么普通的园子会让作者念念不忘呢?学生一下子都摸不着头脑,因为这个问题太大了,太具有概括性了。老师又让学生把阅读的重点放在最后第二小节,想想作者萧红在说这段话时的表情、心情又是怎样的?这下,孩子们都似若有所悟之感。静静的课堂中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思维在涌动,于是才有了接下来发言的精彩。直到有学生说:这是一种自由的心态时,老师顺势追问:你能结合语句来谈谈吗?学生的思维又进入胶着
13、状态了。他们讲来讲去只能就语言表面泛泛而谈,不能真正理解自然界的自由到底应是什么样的。老师没有着急,留时间让学生再好好读读这段话,看看有什么发现。此时,老师并没有就这样任由学生毫无目标地思考,而是巧妙地引导他们特别关注文中出现的十个“就”字,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带着这样的启发再读文章,再深层次思考,学生怎会感受不到那种想“怎么飞就怎么飞、想怎么爬上架就怎么爬上架的无拘无束”呢?恰到好处的引导才能使我们课堂中的“等待”真正体现它的意义所在。3、尽可能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待”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想得更多,想得更透,想得更活。我们的教学不应只是个别学生展示的舞台,不应只是满足于老师备课
14、意图的顺利实现,我们应尽可能鼓励更多的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想象,为他们灵感的闪动创设机会。对于语文课文的理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教学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对学生们除草的方法有何评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并没有受书本的影响,定势思维地认为学生的做法就是不如哲学家,找到了学生做法中的可取与不当之处。比如一位同学说:用铲子除草,虽然费时、费力但环保啊,不污染土壤呀,更有人还提出了可以用机器除草等建设性意见;有的学生说:石灰除草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现在有些农村在开展水稻“免耕法”试验,就是用的石灰除草,结果粮食还增产了呢到这儿,学生思考已是很充分了,他们不局限于语文本身的学习,能把科学知识融入自己的理解,既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又激发了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思考。所以,经常性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建构高质量师生互动的关键,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学中的“等待”,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丽,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思维涌动。这是老师对学习主体学生的正视,是阅读教学讲究实效、高效的开始。让我们的语文课少一些花架子,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思维飞扬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吧。